在「二十四史」中,女性往往出現在《后妃傳》。而《后妃傳》在列傳中多是排在第一章。這樣的安排自然不是巧合。後宮女子雖是古人眼中幹不出什麼大事業的女子,卻有著不低的社會身份,因而能排在一眾文臣武將之前。但有些女子,列傳排在此處卻是真正的妥理所應當,譬如遼朝蕭太后。
一、《遼史》裡的攝政太后
如果你打開《遼史·后妃傳》,你會驚奇地發現放眼望去皇后好像都是「蕭氏」。不過我們要聊的蕭氏,是「景宗睿知皇后蕭氏」,也就是「諱綽,小字燕燕」的北府宰相蕭思溫的女兒蕭氏。
遼穆宗應 歷十九年(969)二月,不得民心的穆宗被侍從刺殺。隨後在眾人的支持下,遼世宗次子耶律賢繼位,即為遼景宗,改元保寧。而支持景宗繼位的蕭思溫,不久後也得到回報:女兒蕭氏被選為貴妃。同年,蕭氏又晉升皇后。兩年多後,蕭氏生下將來繼位為遼聖宗的耶律隆緒。
有一個為政賢明的丈夫,有一個手握大權的父親,有一個親生的嫡長子兒子,蕭氏看起來已經是妥妥的「人生贏家」。但好似老天就是不願意看到有人諸事順遂。乾亨四年(982),三十五歲的景宗英年早逝。整個遼國的重擔,一下子就落到蕭氏和耶律隆緒這對「孤兒寡母」身上。
二、惡毒奸詐的蕭太后
對這位不到三十就攝政的遼朝太后,描寫楊家將故事的各式演義小說可謂是惡意滿滿。以對蕭氏的醜化最典型的《北宋志傳》為例,作者就為了凸顯楊家將的「無敵」而將蕭氏描繪成一個愚昧狠毒的「經典反派」。
在第三回中,作者通過兩個完全虛擬的遼國大將之口,稱蕭氏攝政是她設計了皇帝,由此才篡奪了大權。而在第四十至四十三回中,通過極大地誇張宋遼之間的戰爭,作者又把蕭氏描寫成一個膽小怯懦,事事全聽大臣安排的小女人。
先不說《北宋志傳》塑造的蕭氏是不是一個前後矛盾的人物。就是書中用來凸顯蕭氏之醜惡的角色和情節,大多是史無所載的想像內容。因而楊家將的故事雖是婦孺皆知,但將這些故事中的蕭太后直接等同於歷史上的蕭氏,無疑也是不恰當的。
三、真正的政治女強人蕭太后
如果楊家將故事中的蕭太后是假的,那歷史上真實的蕭氏又是怎樣一個人呢?其實《遼史》的總結很到位:「後明達治道,聞善必從,故群臣鹹竭其忠。習知軍政,澶淵之役,親御戎軍,指麾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用命。聖宗稱遼盛 主,後教訓為多。」
當年景宗英年早逝,其實並不算非常突然。雖然是驍勇善戰的契丹人的君王,景宗其實一直都體弱多病。在冊封蕭氏為後之後,這位精明的帝王就開始主動讓蕭氏參政,以幫自己減輕工作壓力。也正是因為蕭氏在景宗去世前就已經有了從政經驗,後來不滿三十的她才能在眾人的支持下,成功奉景宗遺詔攝政。
而在輔佐景宗、攝政,乃至後來還政於聖宗期間,蕭氏的政績完全超越了中國歷史上的不少帝王。對於人才選用,蕭氏不僅做到了不拘小節而首重才能,更做到了與臣僚交心,甚至多次親自前去臣僚家慰問。對於奴隸和賦稅,蕭氏一面削弱遼國社會的奴隸製成分,一面大度減輕百姓的賦稅,甚至創造性的「以異地搬遷脫貧一批」。對於文化教育,蕭氏模仿唐制,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和科舉……在蕭氏不斷推行利國利民的政策以後,一些居住在宋遼邊境地區的宋人竟然都主動搬遷至遼國。
史家評價說,蕭氏是推進了遼國封建化進程的關鍵人物。蕭氏本人非常仰慕中原漢文化,再加上遼國確實需要更先進的中原文化來發展自身,這便才有了她推行的影響遼國歷史進程的種種漢化政策。而站在更大的民族融合的角度,蕭氏的舉措無疑為南北的融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此外,遼統和二十二年(1004),蕭氏還與聖宗一道親徵,並最終迫使北宋與其籤訂了澶淵之盟。雖然站在中原政權的角度,此城下之盟是一種恥辱。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份協定為遼與宋帶去了持續百年的和平。如果沒有這份協定,我們常說的北宋經濟繁榮、科技文化發達,就極有可能只是美好的祈願。
因而雖說站在中原漢人政權的立場上,「小說家」們抹黑蕭氏有他們的理由。但蕭氏本人,尤其是她的功績,不應因此而被人遺忘,甚至還被反過來指責。蕭氏在生前有「群臣鹹竭其忠」,在身後也應當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