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水跡|北京城與大象的故事:六月則浴

2020-12-07 北京印跡inBeijing

北京在歷史上是一個水網密布、河湖眾多的水鄉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水」承載著京城的漕運,滋潤著皇家的園林,維繫著百姓的生活,豐富著文人的詩歌……「水」為北京城市的發展提供水源、保障補給,同時也在「潤物無聲」的存在中塑造著北京城的靈魂,給北京城帶來生命和活力。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北京城曾經水網縱橫的景象已積澱成一種城市印跡,這些「水跡」承載著北京的水韻風情,見證著城市的滄海桑田。「京城水跡」欄目,以水尋史,於水觀城,旨在向大家講述京城河湖水系的歷史風韻、發展變遷,讓更多的人了解北京城的水文化。

六月則浴:北京城與大象的故事

相信大多數人不會否認,大象是一種可愛的大型哺乳動物。那麼,遠古的冰河時期大象在北京存在過嗎?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建城初期有大象存在嗎?為什麼明代以來有了象來街的地名?下面一一道來。

北京飯店地下曾經出土過大象的牙齒化石,說明距今1萬年左右(從末次冰期的更新世到大暖期的全新世早期)是人類與大象共舞的時代

孟子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汙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汙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說,「武王伐紂」和「驅虎、豹、犀、象而遠之」都是「天下大悅」的好事兒。「武王伐紂」是好事,把大象趕走,為什麼是好事呢?因為大象是農民的敵人。

大象,一種群居的大型哺乳動物,它們理想的棲息地是森林。古時候,農民為了耕種,就要砍伐森林、驅逐大象、開墾農田。大象不得不遷徙,遷徙的過程中偶爾反抗,攻擊人類、破壞農田。中國自古以農為本,站在古人的立場上,農民的敵人等於全民公敵。所以,「驅象」和「伐紂」都是大好事。

森林裡的象群

人類與大象的這場鬥爭持續了幾千年,決定勝負的除了雙方的硬實力,還有地球的大氣候和中國的小氣候。

距今10000年到12000年以前,地球經過漫長的演化,由冰期的更新世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全新世。挪威地質學家烏爾夫·哈夫斯滕(Ulf Hafsten)以溫度特徵為基礎,將全新世的氣候變化分成3個階段:升溫期,距今10300年至8200 年;大暖期,距今8200年至3000年;降溫期,距今3000年至今。大約在距今30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1000年,中國歷史上的西周初期),全新世大暖期的溫暖氣候結束,全球氣候進入降溫期。大象喜愛冬溫夏熱、降水充足、空氣溼潤的環境。從西周初期開始,隨著氣溫降低,大象逐漸退出了中國華北地區,向更溫暖的地方遷徙。因此,歷史文獻中「周武王驅象」的記載,一方面是人類的「勝利」,同時也離不開氣候變冷的「大環境」。英國劍橋大學學者伊懋可(Mark Elvin),曾經寫過一本中國環境史著作,名字叫《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這本書將大象由中國東北向西南撤退的過程,作為環境變遷的線索,講述中國人類文明前進、農田代替森林的故事。

大象由東北到西南的遷徙過程地圖

(圖片來源:《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伊懋可(Mark Elvin)/著,本圖是伊懋可(Mark Elvin)依據中國歷史動物地理學研究的開拓者文煥然的相關研究所繪製的)

上面這張圖顯示:早在公元前5000年,今天北京所在的區域曾是大象的棲息地。經過「人進象退」的漫長曆程,到了公元15世紀,大象已經被逼退到中國西南邊疆地區的森林裡。

上面這張地圖沒有顯示的是:這些大象之中的幾隻,以一種特殊的身份,來到大明王朝的首都,或者說,回到他們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北京。

在北京城,它們不再是敵人。它們被視為珍貴的貢品,也是「當差」的大臣,主要任務是參與朝廷的儀仗隊。

明人謝肇淛(讀音「浙」)的著作《五雜組》,記載了它們在北京的故事:

每朝則立午門之左右,駕未出時縱遊吃草,及鐘鳴鞭響則肅然翼侍,俟百官入畢則以象相交而立,無一人敢越而進矣,朝畢則復如常。有疾不能立仗,則象奴牽詣它象之所,面求代行,而後它象肯行,不然,終不往也。有過或傷人,則宣敕杖之,二象以鼻絞其足路地,杖畢始起謝恩,一如人意。或貶秩,則立仗,必居所貶之位,不敢仍常立,甚可怪也。六月則浴而交之,交以水中,雌仰面浮合如人。謝肇淛相信,大象有如同人一樣的靈性。事實的確如此。不過,「六月則浴而交之,交以水中,雌仰面浮合如人」,這句話好像有些可疑。看過《動物世界》的朋友都知道,大象的發情期是初春,而且雌象的動作,好像也不大對勁。

我們姑且不談這些,只說「六月則浴」的問題。

謝肇淛真的在北京城看見大象洗澡了嗎?

真的。不止他見過。從明弘治年間開始斷斷續續到清末,每到農曆六月,觀看大象洗澡,是北京城男女老少都要湊的一場大熱鬧。

明末文人劉侗、於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更詳細地記載了這件事:

三伏日洗象,錦衣衛官以旗鼓迎象出順承門,浴響閘。象次第入於河也,則蒼山之頹也,額耳昂回,鼻舒糾吸噓出水面,矯矯有蛟龍之勢。象奴挽索據脊,時時出沒其髻。觀者兩岸各萬眾,面首如鱗次貝編焉。然浴之不能須臾,象奴輒調御令起,雲浴久則相雌雄,相雌雄則狂。

大象洗澡的地點,就在順承門外的河上。順承門後來叫做宣武門,門外的河是當時北京城的護城河,後來人們習慣稱其為「前三門護城河」。這條河誕生於明永樂十八年。

明永樂五年(1407年)至十八年(1420年),朱棣為遷都做準備,在北京先後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建設,最後一年實施了一項重要工程:將南城牆南移約兩裡,到今宣武門、正陽門(前門)、崇文門一線,並在城牆外新開護城河。

明永樂年間改造後的北京城與「前三門護城河」(圖片來源:《宣南:清代京師士人聚居區研究》嶽昇陽等/著)

護城河剛挖好的時候,大象還沒有來。據清人于敏中的等人編著的《日下舊聞考》記載,象房在明弘治八年(1495年)建成,就是下圖中的「馴象所」,就在今天新華社新聞大廈的位置。此後就有大象來護城河裡洗澡了。

《乾隆京城全圖》中宣武門、馴象所、前三門護城河位置示意圖

熱鬧的觀眾從哪來呢?是專程從城裡跑出來看熱鬧的麼?

回答這個問題,要先簡單梳理一下明代北京城的建設歷程。

明永樂年間,北京的政治、經濟地位不斷升高,朱棣遷都北京前後,在國家政策和首都建設活動的推動下,陸續有大規模的移民進入北京。有學者統計,到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北京的城市人口已有約96萬,這個數字是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時的10倍。與之相對的,洪武初年,明將徐達率軍攻陷元大都後,為便於軍事上的防守,將大都北城牆南移約五裡。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北京城的南城牆向南擴展了約二裡,此後一直到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城牆沒有變動。北京城城牆的範圍不能容納持續增長的人口,因此在南城牆之外,逐漸形成了密集的居住區和商業區,這種城外發展形成的區域被稱作「關廂區」。為什麼是在南城牆之外呢?北京城地處中原北部,主要的交通聯繫方向是南。自元代以來,進京人員多先聚於城南,然後進城,商賈亦在此大量集結,成為重要的人員和商品的集散地。明永樂年間,都城建設使原本位於城市中心的運河碼頭被移至東南角(東便門外大通橋附近),城南關廂區的交通區位優勢因此更加突出,發展更加迅速。到了嘉靖年間,北京城南的居民和商販已經多的不得了,甚至比城內還多。在大臣多次建議下,嘉靖皇帝決定修外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3年)外城和配套的護城河工程完工,從此,北京「城南」變成了「南城」,北京城從一個長方形,變成了「凸字形」。

間接被改變的,還有前三門護城河。它的位置從流經城南變成「穿城而過」,因此不再具有對外防禦的功能,主要用於洩洪、排汙,當然還有大象洗澡。

明萬曆中北京水道與前三門護城河主要水源示意圖(根據蔡蕃著的《北京古運河與城市供水研究》中「明萬曆中北京水道示意圖」改繪)

前三門護城河的水源主要是玉泉山的流泉。北京城的水由西北向東南流,玉泉水經西護城河,流入前三門護城河。在西便門北側,有來自玉淵潭的水匯入,在宣武門西側的位置,又有「大明濠」的水匯入。玉泉水水質極好,玉淵潭也不錯,「大明濠」的水質就不行了——它是一條雨汙合流排水溝,水溝中的汙水經水關穿過城牆,注入前三門護城河,一直向東流出城外。

如果大象講衛生的話,他們洗澡的地方,應該在宣武門西側水關的西邊。

總之,前三門護城河是一條特殊的護城河,在北京城變成「凸字形」以後,這條河與城市居民生活關係越來越密切了。

說到居民生活,我們再回到之前的問題:看大象洗澡的觀眾從哪來?

我猜,肯定會有人專門出城湊熱鬧,但大部分觀眾應該就住在附近。宣武門南面,當時就有一片居住區,而且還很不一般。

根據明代史玄《舊京遺事》中的記載:

長安中勳戚邸第在東安門外,中官在西安門外,其餘卿、寺、臺、省諸郎曹在宣武門,冠蓋傳呼為盛也。

由於明代官員們集中在宣武門內居住,宣武門外,簡稱「宣南」,就成了他們常去遊樂的場所。這片區域的街道未經規劃,有大片空地,於是逐漸出現了許多官宦人家的宅院、別墅和會館。清初實行「分城」政策,不許漢人在內城住,當時有很多文化水平較高的漢人選擇住在宣南。另外,宣南還吸引了很多進京應試的舉子,他們打南邊兒來,多經盧溝橋,從廣安門進城,在宣南落腳。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宣南地區在清代成了文化人的聚居地。

如此看來,欣賞大象洗澡的觀眾,不僅數量多,而且有文化。於是,大象洗澡這個大場面,被好多明清詩人寫成了詩。

明代「三才子」之一徐渭就寫了一首:帝京初伏候,出象浴城湍。決蕩粗泥落,吹噴細雪殘。鼻卷荷出水,牙矯藕穿瀾。起沒漩渦口,崔嵬甃岸端。巴蛇吞未下,灩石浸還幹。逐隊旋蹄易,呼群拭背難。秣芻廝養役,湔刷羽林官。並是生殊域,同來飼一闌。不爭儔力大,共荷主恩寬。

徐渭描寫的「洗象」場面非常壯觀。大家不妨先發揮一下想像力,然後參看一下下面這張圖:

《唐土名勝圖會》中的洗象圖

(圖:岡田玉山/繪)

這幅圖來自一本名叫《唐土名勝圖會》的書,作者是日本人岡田玉山,公元1802年刻成。「唐土」是日本對中國的稱呼,「名勝圖會」,類似於今天的旅遊宣傳冊。作者說自己畫的非常認真,但不能做到處處眼見為實,難免有錯。不過這幅洗象圖,看起來挺真的。

書中專門有一段文字寫「浴象」:

「順城門西有河。每年夏初伏在此河洗象,兩岸觀者如堵。這天用紅棍導象,來到這裡。鳴鑼鼓使象進退。鳴鑼,象就進河中。鳴鼓,象就出河而歸。」

這些描繪「洗象場面」的詩和畫,都強調了「觀眾人山人海」這個現象。大象洗澡真有那麼好看嗎?

當然!如今在泰國清邁,「看大象洗澡」是一項非常受歡迎的旅遊項目。

但大才子徐渭不能光看熱鬧,還得做點「文化解讀」。徐渭有感而發:「並是生殊域,同來飼一闌。不爭儔力大,共荷主恩寬」。

大象洗澡的場面,在當時的確可以做出「正能量」的解讀。雖然在農業文明早期,大象是人類的敵人,但隨著大象退卻,人類步步為營取得勝利,大象慢慢被視作「吉祥物」了。

這件事也和佛教有關。印度有很多很多大象,雖然也會和人發生衝突,但大象被印度人視為最神聖的動物,國家的象徵。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大象又被賦予了「佛性」

在紫禁城太和殿皇帝寶座前,就有一對大象。「大象馱寶瓶」,這是中國典型的象徵吉祥的圖案,寓意為「太平有象」

紫禁城太和殿皇帝寶座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從詩文的描述中很容易看出,「洗象」這個活動具有很強的儀式性,朝廷或許有藉此「興太平」的意思。

「太平有象」的寓意是美好的。但我們必須承認事實:北京,這片大象的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在明清時期已經成為人類城市文明的結晶,完全不適合大象生存。

對於大象而言,北京沒有足夠大的活動空間,沒有森林與河流提供溫暖溼潤的環境。它們無法適應冬季的寒冷乾燥和夏季的陽光直射。只有那麼一條淺淺的護城河,每到農曆六月,大象可以去洗個澡。這大概是它們最快樂的一天,所以洗著洗著,就會想做一些更快樂的事吧。

大象沒辦法在北京很好的生活。晚清文人富察敦崇的著作《燕京歲時記》中,記錄了這些大象最後的日子:

象房有象時,每歲六月六日牽往宣武門外河內浴之,觀者如堵,後因象瘋傷人,遂不豢養。光緒十年以前尚及見之。象房在宣武門內城跟迤西,歸鑾儀衛管理。有入觀者,能以鼻作觱篥銅鼓聲。觀者持錢畀象奴,如教獻技,又必斜睨象奴受錢滿數,而後昂鼻俯首,嗚嗚出聲。將病,耳中出油,謂之山性發。象壽最長,道光間有老象,牙有銅箍,謂是唐朝故物,乃安史之輩攜來者。後因象奴等剋扣太甚,相繼倒斃。故鹹豐以後十餘年象房無象。同治末年、光緒初年,越南國貢象二次,共六七隻,極其肥壯。都人觀者喜有太平之徵,欣欣載道。自東長安門傷人之後,全行拘禁,不復應差,三二年間飢餓殆盡矣。

這些北京城裡的大象身影最後一次出現,是在這張1936年出版的,由美國人弗蘭克·多恩(Frank Dorn)繪製的《北平風俗地圖》上。

《北平風俗地圖》中的宣武門和象房

(圖片:弗蘭克·多恩/繪)

弗蘭克·多恩的確來過北平,在1930年。但他一定沒見過大象洗澡。因為那個時候,象房早就變成參議院了,或許是他聽到北京的朋友聊起了大象洗澡的故事,覺得很可愛,就把它們畫在地圖上。

1914年北京地圖局部

(圖片:天津中東石印局出版)

大象洗澡的這條前三門護城河,也隨著1965年至1969年北京地鐵一期工程的進行,和城牆一起消失了。今天宣武門外有條街,叫宣武門西河沿街,消失的河就在這條街南面。

宣武門西河沿街地理位置(圖片:百度地圖截圖)

如今,北京動物園的大象館裡還有幾隻大象……新版北京總體規劃規定恢復前三門護城河……如果從生物學和環境科學的觀點看,文人眼中象徵「太平有象」的洗象場景,並不那麼真實。想看大象洗澡,還是去熱帶叢林裡更好,在那裡大象更自在。

科普小貼士 :《唐土名勝圖會》中關於洗象用具的介紹

笛:牛角制,其音令象進退。校:牛角制,植鐵釘,纏象腳,以制動。橛:立於河中,縛象之杭。耳鉤:象耳廣垂如荷葉,掛鈎系之而洗。銅製,長四寸餘。筰(讀音「昨」):洗象的竹刷。叉:鐵製。叉長四寸五分,柄長三尺餘,以叉口推象進退。揥(讀音「帝」):鐵製。九寸許。頸索:縛象頭於橛的用具。雄象頸索三尺九寸,四十四曲。雌象三尺一寸,三十二曲。銅環徑二寸。

參考資料

[1] 文煥然,文榕生.再探歷史時期中國野象的變遷[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期):224-232.

[2] 伊懋可.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3] 岡田玉山.唐土名勝圖會[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4] 嶽昇陽,黃宗漢,魏泉.宣南一清代京師士人聚居區研究[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

[5] 蔡蕃.北京古運河與城市供水研究[M].北京出版社,1987.

[6] 尹鈞科主編.韓光輝著.北京城市史:歷史人口地理[M].北京出版社,2016.

[7] 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8] 史玄.舊京遺事[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

[9] 潘榮陛,富察敦崇.帝京歲時紀勝·燕京歲時記[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10] 滿志敏. 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M].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9.

內容合作:清華同衡人文與創意城市研究所專欄作者:蒼司宇致謝:感謝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武弘麟教授為本文給予指導和建議

註:文章僅代表作者/專家本人觀點,不代表「北京印跡」平臺立場

京城水跡/大家談

呂金波:水文地質資深專家,原北京市地質調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水對北京來講,太重要了!應該在時間的廣度和空間的深度上,廣泛挖掘「以水為魂的首都城市」。地質學的「北京灣」奠定了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自然環境。時間上可以拓展到遠古時期,記得1990 年的夏天與發現3顆周口店猿人頭蓋骨的賈蘭坡先生聊天。他說,距今50多萬年前的北京人曾經用頭蓋骨到龍骨山洞外的周口河取水,推測北京人頭蓋骨可能曾用作盛水工具。這是人類在北京最早用水的證據空間上,應該補充大氣降水內容和地下水的內容,特別是地下水,雖然看不見,可打井摸的著,對北京城市的意義大。因為北京民居的特色是「胡同」,元大都最初建立了29條胡同,「胡同」一詞是因為元大都的統治者為蒙古族,本意為蒙古語「井」的意思,發音為「忽洞」人類的出現和發展離不開水,北京的水系屬於海河流域,展布於中國第二大臺階與第三大臺階構成的「北京灣」山線,自西南向東北分為5大水系:(拒馬河和大石河屬)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水系,(溫榆河屬)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泃河屬)薊運河水系,構成了北京的水線。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人均水資源佔有量165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571毫米,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量17.72億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補給量36.67億立方米,地下水平均年可開採量23.93億立方米。北京古代因溼地眾多而稱「薊」,因燕強薊弱,後並於「燕」,又因水源充沛而定都,先後有「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現代北京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大,水的消耗量大於補給量,成為缺水城市,嚴重製約著首都的發展。今後,讓我們繼續尋找「京城水跡」,梳理北京從古至今,人與水的依存關係,為延續以水為魂的首都城市而努力奮鬥。

關於「京城水跡」,大家都有什麼想說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或提供內容線索~

相關焦點

  • 京城水跡|永定河還有很多名字
    「水」承載著京城的漕運,滋潤著皇家的園林,維繫著百姓的生活,豐富著文人的詩歌……「水」為北京城市的發展提供水源、保障補給,同時也在「潤物無聲」的存在中塑造著北京城的靈魂,給北京城帶來生命和活力。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北京城曾經水網縱橫的景象已積澱成一種城市印跡,這些「水跡」承載著北京的水韻風情,見證著城市的滄海桑田。
  • 北京城的文化符號:曾讓北京成一片綠海,現只有這公園大面積保留
    你知道北京城槐樹的故事嗎?槐樹你可了解的不多,但是槐樹對於老北京人來說,可是十分有意義的。北京城太靠北了,所以很多喬木都不能適應北京的自然環境,只有槐樹,適合北京的自然環境,在老北京城的歷史中,有很著名的12棵槐樹,槐樹也成為了北京城的一種文化。這十二棵槐樹,現在有些老北京還能掰著手指頭一棵一棵說出名字。但是現在對於很多旅遊的人來說,對於北京城和槐樹,都知之甚少。
  • 野生動物自然之美:大象家庭的「泥土浴」
    圖片來源: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天然的泥漿為大象帶來了歡樂,一個大象家庭找到了一處合適的「浴室」,正在集體洗「泥土浴」。無論大象小象,紛紛揚起鼻子把腳下還有些潮溼的泥土撒在自己的頭上、背上。絨毛未褪的小象開心地甩了一把泥土,似乎在說:「耶!
  • 西班牙攝影師野外駐紮拍下大象土浴過程
    大象土浴現場:仿佛穿了件羊毛衫土浴過後象群首領霸氣現身:誰也別來挑戰我據外媒報導,這個時候的肯亞安博塞利國家公園正是旱季之時,炎熱乾燥的天氣迫使動物紛紛越境,穿越馬拉河,來到馬賽馬拉,一直待到9月。西班牙的攝影師瑪麗娜利用自己在非洲度假的三周時間,拍下了大象洗土浴的過程。為了更好取景,瑪麗娜一直在野外駐紮,以防打擾動物日常生活。她說:「為了拍大象照片我在安博塞利呆了2天,每天花12個小時拍照,之後再選出效果最好的照片。這真是我人生中一次美妙的體驗,真希望以後有機會再去。」責任編輯:張淳
  • 當年威震北京城各區大哥,如今折的折,亡的亡!
    咱今兒一起來聊聊北京城裡那些曾經威震八方、名噪一時的真實老炮兒們的故事。1、小混蛋《血色浪漫》、《陽光燦爛的日子》等電視、電影裡皆有此人的傳說。當年叱吒京城的有名頑主之一。周長利的出名並非他自己打架兇猛。周長利能策劃和組織人,有幾次在公園裡以少勝多的經歷,名氣就越叫越響。月壇一戰把他捧出來了。那次他們三個人突圍,來一個,用蘇式武裝帶打翻一個,七八十人沒攔住。
  • 《京城大運河》緊鑼密鼓排練中 京胡和小提琴找到了共同「呼吸點」
    12月2日、3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製作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經過緊張的排練,近200人的主創團隊之間配合越來越默契,京劇和交響樂兩種藝術門類,逐漸找到了共同的「呼吸點」。李飈(右二)指揮樂隊排練。
  • 《京城81號2》重金髮布尋人啟事 秘聞靜待揭開
    而近日,《京城81號2》片方特別公布了一則尋人啟事,意在重金尋找該系列電影的取景地——朝陽門內大街81號院的首任屋主的後人及相關線索。隨同啟事一起曝光的還有首次披露的81號背後故事,令人唏噓。首任屋主神秘失蹤 傳奇故事引人遐想片方表示,這次尋人是早在《京城81號》開始創作時就萌發的念頭。
  • 大型原創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大型原創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12月2日晚間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製作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12月2日晚間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首演。
  • 北京最矮的山,僅有42.6米,卻是俯瞰京城的最佳位置
    要歷史有歷史,要森林有森林,要動物有動物,最近景山的萬春亭人山人海,因為這兩天是北京難得一見的好天氣,所以本地攝影師和外地來北京的遊客都在市中心最高處欣賞京城美景。景山原本是紫禁城護城河挖出來的泥土堆積而成,放在紫禁城後面起「靠山」之意。在古代建築中拍攝的最佳位置是景山最高峰萬春亭上,無論紫禁城,中軸線還是CBD都能拍到。
  • 畫裡京城|素描北京城樓
    畫裡京城作為千年古都,北京城常出現於各類繪畫作品中。古代繪畫,特別是清代宮廷繪畫中,有許多描繪北京城市、建築與園林的畫卷,而現當代的繪畫作品中也常見北京的身影。「畫裡京城」欄目將帶領讀者在各類繪畫作品中探尋北京的前世今生,了解北京的城市面貌、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老北京的城樓記載著北京的歷史。
  • 民間故事:大象報恩
    民間故事是一個有趣的板塊,古人常常聚在一起聊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也有人去小酒館聽說書先生講一些生動的故事,大家也可以一起討論其中的細節。在清代有一本著名的民間故事書,名為《聊齋志異》,它的作者是蒲松齡,今天的這個故事就取材於聊齋。
  • 彩色針葉樹 扮靚北京城
    原標題:彩色針葉樹 扮靚北京城  科技日報訊 (賀淑霞 辛學兵 記者馬愛平)在「北京園林綠化行業新技術新材料推介會暨專題報告會」、「第二屆中國國際林業產業博覽會」上,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華北林業實驗中心推出的近10個品種的矮化彩色針葉樹,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
  • 寶媽媽聽故事 | 大象腳印的故事
    《寶媽媽聽故事》欄目開通啦,為了讓寶媽媽們在懷孕期間更好的給予胎中的寶寶,美好的教育,建立美好的親情關係,我們特別準備了這樣一檔節目,讓我們關愛寶寶
  • 繪本故事|《大象和壞小子》
    繪本故事|《大象和壞小子》 2020-04-23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睡前聽故事《大象的鼻子》
    溫馨提示:點上方 "大米媽媽講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大象的鼻子一點也不長。 所有的大象都不知道,小象就去河邊找鱷魚 鱷魚騙小象靠近自己,一口咬住小象的鼻子,小象用力拽,蹲在自己的後腿上,拼命地拽呀,拽呀, 而鱷魚當然也不肯鬆口,就這樣,小象的鼻子一點一點地被越拉越長。最後,鱷魚的力氣終於用完了,猛地鬆開了小象的鼻子,只聽「撲通」一聲巨響,象孩兒重重地跌坐在地上。小象發現自己的鼻子變形了,變得特別長小象特別高興,於是,愉快的搖晃著自己的長鼻子回家了。
  • 這個金秋, 京城觀星賞月的八大浪漫去處
    2015中秋節,我們是坐在家中尋常度過,還是走出家門,在京城最浪漫的地方觀星賞月,體驗一下星月童話呢?以下推薦的八大京城浪漫地,足以滿足你追逐繁星皓月的所有浪漫願望,不妨一看!1 .為了迎接金秋時節,藍色港灣自 2015年9月26日起,為大家準備了許多萌萌的大白兔,並準備了京城最大的望遠鏡,讓你在浪漫的歐式小鎮中,既享受購物的樂趣和浪漫童真,又能看到最清晰的漫天繁星和皎潔的城裡的月光。
  • 民間故事:獵人救了一群大象,大象為報恩,送給他一處寶藏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文書畫匯,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492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 老話說得好:萬物皆有靈性。人類和動物其實是一樣的。動物也懂得感恩,也會愛憎分明。 今天筆者要講的這則民間小故事便與這道理有關。與筆者以往所寫的民間小故事一樣,故事的主題同樣弘揚正能量:知恩圖報,多行善事得福報。
  • 英語繪本故事 | Elephant Work 大象的工作
    英 語繪本故事: 聽繪本有助於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想像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大腦的發育很有幫助。對於英文故事,家長們不必糾結孩子能否聽懂單詞或者大段的句子,優秀的語言環境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英文語感,提高對英文的反應速度,減少對中文解釋的依賴。
  • 北京城為何缺一個角?民間有三種說法,你認為哪一種最正確
    在中國古代的思想裡,是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的,另外中國的建築也都是對稱形狀的,這樣能顯示出最正統的漢族文化,作為帝都北京,北京城的修建更應該是對稱的,但是在衛星照片上來看,從北京明清時期的城牆可以看出,北京城並不對稱,而是在西北角有個缺角,這是為什麼呢?
  • 【有聲繪本故事】《The Flying Elephant》會飛的大象
    ,這個故事看似有些荒誕,大象怎麼會飛呢?快和一起來聽聽這個有趣的故事吧~ · 正 · 文 · 來 · 啦 · 有一隻大象在屋頂上。 The elephant looked funny. 大象看上去很滑稽。 The elephant was f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