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解釋5個可能導致COVID-19恢復期延長的風險因素

2020-10-22 cnBeta

據外媒BGR報導,醫生們仍然無法解釋一種在最初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的病症。一些COVID-19倖存者在清除病毒後的數周內都會出現症狀,這就是所謂的「Long COVID」。來自英國的研究人員對4000多名患者的COVID-19經歷進行了分析,確定了5個可能導致「Long COVID」的風險因素。年齡、體重、性別、最初的COVID-19症狀以及哮喘都是Long COVID的危險因素。

來自英國的一項新研究解釋了可能導致Long COVID的五種健康風險,並應提供額外的激勵來避免感染。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宣布了他們的研究結果,最初以非同行評審的形式發表在《medRxiv》上。

他們分析了4182名COVID症狀研究應用的用戶的數據,這些用戶的檢測結果呈陽性,並在應用中記錄了他們的健康進展。研究人員確定了五個可能導致Long COVID的因素,同時也揭示了Long COVID患者的發病率可能相當高。數據顯示,數以百萬計的人可能正在遭受一種Long COVID的困擾。

研究人員表示,每20個COVID-19患者中,就有1個可能遭受至少8周的症狀。將這一數字應用於迄今已檢測出陽性的超過4122萬人,告訴我們有超過206萬人可能會經歷Long COVID。。換句話說,如果這項研究的結論是準確的,上周五檢測出陽性的7萬名美國人中,有3500人可能會經歷Long COVID症狀。不過這項研究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及其他同行的審核。

研究人員還表示,他們研究中的大多數人在11天或更短的時間內從新冠肺炎中恢復過來。但7人中有1人經歷了4周的症狀,50人中有1人有12周的症狀。將這些估計應用到全球COVID-19病例中,告訴我們近590萬人可能遭受了4周的症狀,和超過82萬可能已經經歷了近三個月的COVID-19症狀。

研究團隊發現,年齡、體重、性別、哮喘以及最初的COVID-19症狀都是Long COVID的危險因素。研究中18-49歲的人中只有10%的人出現了這種情況,但70歲以上的人的比例增加到22%。體重超標的人也更容易出現Long COVID症狀,女性更容易出現長時間的康復。哮喘也是與Long COVID相關的一個風險因素。研究人員表示,報告初始COVID-19症狀範圍較廣的人更有可能在清除病毒後繼續經歷症狀。

該研究還將Long COVID分為兩個獨立的類別。其中一類包括呼吸道症狀(咳嗽和呼吸急促)、頭痛和疲勞。第二類似乎更危險,症狀「明顯是多系統的,影響身體的許多部位,包括大腦、腸道和心臟」。

如果這些發現能夠得到證實,它們可以提供一個預測模型,可能會幫助醫生嘗試在高危人群中預防Long COVID症狀,並改善對COVID-19倖存者的護理,這些倖存者在病毒從他們的系統中消失後幾周或幾個月內仍出現症狀。

相關焦點

  • 恢復期血漿治療Covid-19重症患者療效分析
    恢復期血漿治療Covid-19重症患者療效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0:58:12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義大利醫院Ventura A.
  • 研究稱尼安德特人DNA或與COVID-19嚴重病例的風險增加有關
    據外媒BGR報導,研究人員表示,幾種風險因素與嚴重的新冠病毒疾病有關,衛生官員對哪些患者感染後可能出現症狀和併發症有很好的了解。目前仍不清楚為什麼新冠病毒對一些人的影響比其他人更嚴重,以及為什麼許多人處理輕度到中度的COVID-19病例。
  • Covid-19藥物治療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Covid-19藥物治療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23:04:52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Reed AC Siemieniuk團隊對covid-19的藥物治療進行了生活系統回顧和網絡薈萃分析
  • NASA超級計算機助力COVID-19研究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發揮其超級計算能力的能力,以幫助解決關於COVID-19的一些最緊迫的問題,包括關於病毒如何與人體細胞相互作用的基礎科學、遺傳風險因素和潛在治療藥物的篩選。圖片來源: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識別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遺傳風險因素艾姆斯研究中心的超級計算能力目前正在梳理當中,用於研究與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的COVID-19患者相關的遺傳風險因素。
  • 恢復期血漿治療並不能改善重症/危重COVID-19患者的臨床結局
    恢復期血漿治療並不能改善重症/危重COVID-19患者的臨床結局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6 0:24:34 中國醫學科學院劉忠團隊探討了恢復期血漿療效治療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臨床效果。
  • 早期高滴度恢復期血漿治療可預防老年人嚴重Covid-19感染
    早期高滴度恢復期血漿治療可預防老年人嚴重Covid-19感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56:14 阿根廷INFANT基金會Fernando P.
  • 多項研究表明神秘的血凝塊是COVID-19的最新致命驚喜
    可以肯定的是,由於各種原因,在重症監護患者中會發生所謂的「血栓形成事件(thrombotic event)」,但是COVID-19患者中的發生率遠遠高於預期。COVID-19患者中內皮細胞功能障礙的病理研究,圖片來自Lancet, 2020, doi:10.1016/S0140-6736(20)30937-5。
  • 研究再次證明空汙導致Covid-19死亡數增加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法蘭瓷編譯研究發現,人們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中的比例略有增加,導致Covid-19死亡人數增加了11%。最近的另一項研究表明,全世界Covid-19死亡中有15%歸咎於骯髒的空氣。雖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研究人員表示現在已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各國政府必須將空汙狀況視為處理新冠肺炎的關鍵因素。
  • NEJM:高滴度恢復期血漿治療有助於降低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死亡風險
    對於未接受機械通氣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接受高滴度抗體血漿治療有助於患者康復 恢復期血漿用於治療呼吸系統感染的歷史已有100多年,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間,恢復期患者血漿或血清已被廣泛的使用。
  • 維生素D可緩解COVID-19病情?PLOS ONE新研究引爭議
    id=10.1371/journal.pone.0240965#pone.0240965.ref001論文中顯示:在我們的研究中,74%的患者為COVID-19重症患者,32.8%的患者維生素D充足。在對混雜因素進行調整後,結果顯示維生素D充足與COVID-19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院內死亡率和血清C反應蛋白(CRP)水平的降低以及淋巴細胞百分比的增加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 與腦膠質瘤發病相關的風險因素研究進展
    腦膠質瘤是指起源於神經膠質細胞的腫瘤,約佔所有原發性腦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26.5%。腦膠質瘤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切除、化學療法、放射療法、靶向治療等,但療效欠佳,高級別腦膠質瘤5年生存率不到20%。因此,預防腦膠質瘤發病成為目前臨床工作的重點。本研究就腦膠質瘤發病的風險因素進行以下綜述,為腦膠質瘤的預防提供參考。
  • 研究人員發現導致COVID-19患者形成血栓的有害「自身抗體」
    據外媒BGR報導,醫生們在新冠大流行早期就了解到,新冠病毒會導致血栓,從而導致意外症狀,包括中風和心臟病發作等。由於這些COVID-19併發症可能會危及生命,醫生們一直在用血液稀釋劑治療患者。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確定了一種導致血栓形成的抗體,但他們仍然無法解釋為什麼一些新冠患者會出現這些有害的「自身抗體」。來自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科學轉化醫學》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所謂的 「自身抗體」在COVID-19中有利於凝血的作用。
  • 研究發現抑鬱可能是一個「非傳統」中風風險因素
    據外媒報導,通過利用流調用抑鬱自評量表(CES-D-4),一項新發表的研究發現了中風風險跟抑鬱症狀之間的聯繫。研究人員稱,這一發現可能暗示抑鬱症狀是一種非傳統的中風風險因素,跟心臟病和高血壓等眾所周知的風險一樣。
  • 「covid-19獻血群」裡好熱鬧!10名新冠肺炎康復者陸續獻血漿
    2月28日,武漢市第四醫院楊莉、安坤龍、江金宇這三位工作人員的獻血照片一發到「covid-19獻血群」,群裡再次熱鬧了起來。三位獻血者同時捐獻血漿楊莉、安坤龍、江金宇都是武漢市第四醫院「covid-19獻血群」的成員,剛剛過了隔離期的他們,碰巧被安排到同一天在武漢血液中心進行恢復期血漿捐獻。
  • Cell:無症狀或輕度COVID-19恢復期患者產生強勁的T細胞免疫反應
    2020年8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輕度的COVID-19可觸發強勁的記憶T細胞反應,即便在沒有可檢測到的病毒特異性抗體反應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 突破性研究或可解釋為何有些患者會發展為COVID-19重症病例
    據外媒BGR報導,來自英國的研究人員研究了2700名需要重症監護的新冠患者和健康人群之間的遺傳差異,確定了可能導致嚴重COVID-19病情的五個關鍵遺傳問題。這一突破可能導致發現新的療法,專門針對可能導致危及生命的併發症的基因失衡類型。
  • 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存在很大風險嗎?
    輸注恢復期血漿的風險、不良反應與處理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的來源、採集方法和應用指徵與普通血漿大不一樣,輸血不良反應也比普通血漿多一些。最常見的仍然是過敏反應,極個別嚴重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血漿中的抗體與病毒作鬥爭的過程中,患者還可能出現發熱、出汗甚至血壓下降等情況。
  • 美國COVID-19疫苗研究最新進展
    疫苗臨床試驗中期結果前景良好: 獨立的數據和安全監控委員會(DSMB)負責監督研究性COVID-19疫苗mRNA-1273的三期試驗,該委員會於2020年11月15日審查了試驗數據,並與試驗監督小組分享了其中期分析。
  • 哪些因素可能影響復發風險?
    一般腫瘤經過治療後,有一部分可能出現轉移和復發,其中的一部分人可能因腫瘤進入晚期而去世。 轉移和復發大多發生在根治術後三年之內,約佔80%,少部分發生在根治後五年之內,約佔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