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獼猴不列保育類動物?島內動保團體反對
華夏經緯網12月2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獼猴是三級保育類動物,但獼猴惹禍,且族群數量這麼多,還需保育嗎?島內動保團體和學者表示,臺灣獼猴分布集中在某些區域,整體來看數量仍不足,且國際上的靈長類都是保育類動物,島內將其列為保育類動物,還是有必要的。據報導,「臺灣獼猴仍有保育價值。」
-
臺查獲最大宗保育類動物走私 涉3千多隻珍稀龜
臺查獲最大宗保育類動物走私 涉3千多隻珍稀龜 2008年05月20日 14: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5月20
-
臺灣師範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新種鈍頭蛇(圖)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宣布,發現世界新種「泰雅鈍頭蛇」,近日刊登在英國發行的國際期刊《動物文稿》(Zoological Scripta),是首次由島內民眾發現的特有蛇種。據報導,學界本以為臺灣地區只有一種鈍頭蛇,但臺師大透過鈍頭蛇愛吃的食物種類進一步分辨,發現原來鈍頭蛇有3種,這次新發現的是愛吃蝸牛的泰雅鈍頭蛇,是繼84年前日本學者發現命名「駒井氏鈍頭蛇」後,首次由島內民眾發表臺灣地區特有蛇種
-
臺灣修改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移除臺灣獼猴等8種動物
中新網1月9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1月9日,臺灣「農委會」發布公告,修改陸地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其中臺灣地區物種新增17種,移除8種保育類動物。據報導,臺灣「農委會」1月9日發布公告,修改陸地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
動物「萌主」激發臺灣黑熊保育意識
近來,臺灣動物界的「萌主」非貓熊「圓仔」莫屬;圓仔受寵,惹得保育人士忍不住替同為瀕臨絕種的臺灣黑熊發聲。其實,歷來被臺北市立動物園捧紅的動物明星不計其數,只可惜很多動物明星「過氣」後就被打入「冷宮」。
-
臺灣鈍頭蛇
關於臺灣鈍頭蛇和中國鈍頭蛇 Pareas chinensis (Barbour,1912) 的分類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江耀明(2004)認為中國鈍頭蛇是臺灣鈍頭蛇的次定同物異名。Guo et al.(2011) 基於採集自四川(寶興和天全)和臺灣樣品的分子證據認為臺灣鈍頭蛇和中國鈍頭蛇均為有效種。
-
臺灣地區保育類動物「石虎」又遭路殺
華夏經緯網1月1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保育類動物「石虎」又遭路殺。「國道三號」苗慄縣苑裡段前天又發現一隻石虎疑遭輾斃,是去年以來命喪「國道」的第三隻。據報導,石虎學名「豹貓」,屬貓科的夜行性動物。外表的斑點類似豹紋,兩耳後面有明顯白色塊斑,尾巴長且粗,具強烈狩獵本性。石虎多棲於低海拔淺山處,易受人類活動幹擾,全臺灣僅存600隻,被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的保育動物。
-
臺灣地區修訂保育類野生動物產品或製品進出口要求
2017年6月27日,臺灣地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發布林保字第1061701400號公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發布的農林務字第1061700219號公告修訂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已於2017年5月1日生效,自該法生效後,要求後續野生動物活體、保育類野生動物產品或製品的進出口貿易、產品展示等活動
-
粵東夜行山野之臺灣鈍頭蛇
臺灣鈍頭蛇(Pareas formosensis),鈍頭蛇科鈍頭蛇屬。無毒。在國內,分布於臺灣、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香港。棲息於低海拔的山區森林、灌叢和潮溼的農田中。主要以蝸牛等軟體動物為食。夜行性樹棲蛇類。卵生。
-
臺灣發現罕見無尾葉鼻蝠 學界振奮
在臺灣少見的無尾葉鼻蝠,深居在花蓮縣山區鐘乳石洞。圖片/讀者胡銘仁提供 臺海網5月29日訊 在臺灣數量稀有的臺灣特有亞種「無尾葉鼻蝠」蝙蝠,耳殼大且呈半透明漏鬥狀,長相奇特,活像科幻小說家筆下的外太空動物,最近被花蓮生態記錄人士胡銘仁發現,消息傳開,令島內蝙蝠保育界振奮。
-
臺官員被曝販賣保育類動物
中新網8月2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天再公布前「農委會」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黃國男「假贈與真買賣」影音紀錄,影片中有猴子已崩潰自殘現象;該研究會疾呼「農委會」徹查,否則將控告圖利。
-
臺官員被曝販賣保育類動物
據「中央社」報導,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天再公布前「農委會」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黃國男「假贈與真買賣」影音紀錄,影片中有猴子已崩潰自殘現象;該研究會疾呼「農委會」徹查,否則將控告圖利。
-
臺男子獵捕保育類動物 警方查獲時只剩冷凍肉塊
原標題:臺男子涉非法獵捕臺灣長鬃山羊 警方查獲冷凍肉塊 中新網12月16日電 據臺灣《
-
臺灣鈍頭蛇和鳥西施都成了「新杭州人」
結果很令人驚喜:數十種新物種被發現在杭州「安家」,這些「新杭州人」裡還頗有幾位大咖——臺灣鈍頭蛇居然不知何時流竄到了杭州安家;鳥中「西施」仙八色鶇等五種國家二級珍稀鳥類在杭悄悄築巢。 寶島的鈍頭蛇 半夜尋水被查了戶口 通過動物資源調查,在已調查區域現已記錄兩棲爬行動物38種,隸屬4目15科。杭州新記錄爬行類動物為臺灣鈍頭蛇,為近十年杭州爬行動物唯一新發現。
-
從年出口6萬張穿山甲皮,到保育模範生——臺灣穿山甲保育之路
臺灣曾是世界級穿山甲皮革輸出地全世界共有8個穿山甲品種,分布在臺灣的名為「中華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它是全世界唯一一種有鱗片覆蓋的哺乳類動物,成體的頭到軀幹長約50公分,尾長約35公分,和一隻貓的體型差不多
-
臺研究人員發現10多隻冰河時期珍稀動物山椒魚
臺研究人員發現10多隻冰河時期珍稀動物山椒魚 2008年06月17日 19:38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研究人員成功人工繁殖特有瀕危淡水魚
新華社臺北12月12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臺灣海洋科技博物館與民間團隊合作成功人工繁殖了臺灣原生淡水魚「巴氏銀鮈」第一代幼苗。臺灣海洋科技博物館副館長陳義雄對媒體介紹,「巴氏銀鮈」2000年在野外被首度發現,目前僅存於臺中烏溪河段的中下遊、支流水渠與水塘中。由於棲息地受到河川汙染、外來種入侵及築路築壩等工程破壞的影響,該魚種生存空間受到極大的威脅,2017年公布的《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目錄》將「巴氏銀鮈」列為極度瀕危。
-
「大貓」襲家雞 保育類動物石虎現蹤新北山區?
東南網3月1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新北市北海岸一處山區的修道院,近半年發現豢養的雞群屢被其他動物吃掉內臟,還不時看到貓科動物在當地流竄;臺北市立動物園依據修女形容,研判「兇手」可能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石虎。
-
臺灣黑熊雙胞胎已滿兩歲 為成功存活首例(圖)
中新網12月14日電 臺「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前年底人工繁殖臺灣黑熊成功,母熊「黑妞」生下黑熊雙胞胎姐妹Happy和Bingo。最近兩隻小熊剛滿兩歲,成長順利,也學會野外自行覓食,不再主動靠近陌生人,非常聰明可愛。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特生中心14日舉行臺灣黑熊保育研討會,發表兩隻小熊圈養觀察報告和成長情形。
-
臺灣將蘇眉魚、隆頭鸚哥魚列保育類禁捕食(圖)
隆頭鸚哥魚圖/臺灣珊瑚礁學會提供(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4月1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俗稱蘇眉魚的「曲紋唇魚」(龍王鯛)及鸚哥的「隆頭鸚哥魚」最近將被臺「農委會」公告為保育類野生動物據報導,珊瑚礁學會理事長鄭明修說,這兩種魚零星分布在臺灣蘭嶼和綠島、澎湖和墾丁等南部海域,以往香港開出每斤3000元新臺幣高價,誘使漁民爭相捕撈,導致族群量大減,現潛水客已不容易見到。蘇眉魚是海鮮餐廳的高檔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