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仿真恐龍也太逼真了,但是……怎麼莫名其妙也想被恐龍嚇嚇呢……
其實要想看恐龍,也不用跑太遠,四川自貢就有!
中國是發現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絕大多數省區都有恐龍化石。地質學界公認的「中華恐龍之鄉」只有幾個,自貢又是其中名氣最響的。直到今天,自貢恐龍化石的出土數量、種類、保存質量、研究程度……在全球範圍內,都堪稱一絕。
今天咱就來好好探訪一下自貢這個恐龍窩。
01 建在恐龍墓地上的博物館
要看自貢恐龍,必去自貢恐龍博物館。
作為恐龍迷,早就聽說該館被譽為「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之一」,與美國猶他州的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的艾伯塔省立恐龍公園齊名。然而,展出一堆恐龍化石的自然博物館不少,憑啥這三家脫穎而出呢?
相比其他同行,這三家除了主題專、展品多,還是難得的「化石遺址博物館」:建在恐龍化石的出土原址上,直接展示化石發掘的地質剖面,保證原汁原味。
圖:自貢恐龍博物館的「恐龍世界展廳」,展示多達14種、21具恐龍化石裝架,均為自貢本地出土。最高大的一具是21米長的合川馬門溪龍。
自貢恐龍博物館的位置,就在當地大山鋪鎮、恐龍村,直接覆蓋化石埋藏遺址。整個遺址發掘面積不到3000平方米,卻出土了上萬件化石,包括100多個恐龍個體。而且從地質年代上,美國那家是晚侏羅世、加拿大那家是晚白堊世,而大山鋪這裡是全球少見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科研價值極高。
步入博物館,展示多達21具完整裝架的「恐龍世界」展廳足夠吸睛,匯聚永川龍頭骨、馬門溪龍皮膚印痕等「國寶級」化石的珍品廳也令人稱奇。
圖:和平永川龍頭骨化石
和平永川龍頭骨化石。亞洲最完整的侏羅紀大型肉食恐龍頭骨,頭長超過1米。
四川巨棘龍肩棘和皮膚印痕化石。首次發現的劍龍類肩棘(從肩胛骨上延伸),以及皮膚印痕。
李氏蜀龍尾錘化石。首次發現的蜥腳類尾錘,證明這些「巨人」也有武器護身。
楊氏馬門溪龍皮膚印痕化石。首次發現的蜥腳類皮膚印痕,顯示它們體表覆有粗糙鱗片。
但全館最震撼的,還是1350平方米的化石埋藏廳——這裡堆積著天府峨眉龍、李氏蜀龍、巴山酋龍、太白華陽龍和自貢四川龍等至少5種侏羅紀恐龍,加上伴生動物共有2300多塊化石,堪稱壯觀又慘烈的「恐龍公墓」。
圖:博物館內展示的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埋藏著5種以上、數十個未發掘出土的恐龍化石個體,化石密集程度舉世罕見。
02 「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
自貢的恐龍化石背後有一段長長的故事。1915年,受北洋政府聘請、到四川調查石油資源的美國地質學家喬治·D·勞德伯克,在榮縣(今屬自貢市管轄)境內發現了一些恐龍化石碎塊。儘管巴蜀地區產「龍骨」的記載已有上千年,但從這時開始,自貢恐龍才進入科學界的視野。
1936年,剛從周口店發掘中抽身的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專程來到榮縣考察,找到了一具較完整的蜥腳類恐龍化石,命名為「榮縣峨眉龍」,這是第一種被正式命名的自貢恐龍。
圖:中國古生物學先驅楊鍾健與榮縣峨眉龍肱骨化石
隨後數年裡,在自貢以及整個四川盆地,不斷有恐龍化石出土。一個塵封億年的侏羅紀恐龍王國,從此顯現。
新中國成立後,川渝地區開始大興土木,發展基建。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自貢和四川盆地的許多恐龍化石,就是在建設工地上被鑿出來(比如建設馬門溪龍),或是被礦產勘探人員找出來的。
讓自貢「一舉封神」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則於1972年由地質普查大隊的工程師發現。
圖:20世紀80年代初,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發掘現場。
1974年,在自貢的伍家壩,又發現了一個恐龍化石堆積層,發掘出13個恐龍個體,新命名了4種恐龍。後來,楊鍾健以78歲高齡再赴自貢考察,並留下一句名言——「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
可不是嘛,自貢發現恐龍化石的頻率,和西安發現古墓的頻率有得一拼~
幾年後,楊鍾健的得意門生董枝明,帶人叩開了大山鋪這個「恐龍之墓」的大門。再後來,自貢恐龍博物館在大山鋪遺址上興建起來。
迄今為止,自貢市已發現恐龍化石點150餘處,包括多個大規模的化石埋藏群;命名了恐龍化石21屬26種,另有大量恐龍足跡化石和侏羅紀的翼龍類、蛇頸龍類、鱷類和龜類化石等。特別是大中型恐龍的化石個體之多、保存之完整,堪稱國內第一、全球少有。
03 億年前的侏羅紀自貢日常
四川和自貢恐龍多,並非偶然。在億年前的侏羅紀,四川盆地和今天一樣可稱「天府之國」,只不過當時的「府民」是恐龍。
中生代開始時,四川盆地還埋在「古特提斯洋」的海底,不見天日。
圖:三疊紀,四川盆地位於「古特提斯洋」邊緣,被海水淹沒,化石以海生動物為主。繪圖:孟凡萌
但在晚三疊世,發生了一起波瀾壯闊的地質大事件——「印支運動」。數千萬年間,多個小板塊逐漸抬升、碰撞、拼合,今日華夏大地的輪廓從此成型。原本覆蓋四川盆地的海水,被隔絕成一片內陸鹹水湖「古巴蜀湖」,鼎盛時可能有20萬平方公裡之廣。
圖:晚三疊紀的強烈地殼運動——印支運動,使四川盆地整體抬升,與海洋隔絕;殘留海水形成大型內陸湖泊——古巴蜀湖。到早侏羅世,由於氣候寒冷乾燥,恐龍化石仍較少。繪圖:孟凡萌
到了距今1.74億~1.45億年前的中、晚侏羅世,古巴蜀湖消失,四川盆地的氣候更加溫暖溼潤,形成了湖泊密布、河流縱橫的衝擊平原。肥美的水土,滋養著茂密的森林,成為恐龍的樂土。
圖:中侏羅世~晚侏羅世,四川地臺進一步抬升,地勢更為複雜,在暖溼氣候下形成河湖密布、森林茂盛的衝積平原環境,留下大量恐龍化石。繪圖:孟凡萌
這期間的自貢恐龍化石,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期:中侏羅世的蜀龍動物群,主要成員包括蜀龍、峨眉龍、華陽龍等,是同時期全球已知最大的恐龍化石群。
晚侏羅世的馬門溪龍動物群,主要成員包括馬門溪龍、沱江龍、永川龍等。這一時期的恐龍,平均體型更為巨大,植食恐龍與肉食恐龍之間的「鬥法」也進入新階段。
圖:中侏羅世的自貢日常:兩頭體長可達20米的大型蜥腳類——峨眉龍,被看起來瘦小許多的肉食恐龍——建設氣龍驚擾,起身自衛。
而晚侏羅世末期到早白堊世,四川盆地部分抬升為高地,部分地區形成沙漠、鹽湖,氣候越發乾旱,植被和恐龍大幅減少。
圖:侏羅世末期到早白堊世。繪圖:孟凡萌
04 除了恐龍,自貢還有兩絕
在20世紀恐龍現身前,自貢就以「鹽都」著稱。三疊紀的海水、侏羅紀的鹽湖,最終化為深埋地下的液態鹽滷,比恐龍王國更古老。
圖:自貢「燊(shēn)海井」的煮鹽鍋。該井鑿成於1835年,深達1001米,是人類第一口超過千米的深井。井下同時出產天然氣,鼎盛時可供80餘口鹽鍋煮鹽。
自貢的井鹽產業始於東漢,到宋元時期已成當地經濟支柱,就連城市名字都來自兩口鹽井——自流井和貢井(如今是市中心2個區的名字)。
到清代,自貢更躍升為全國頭號食鹽產地,一度富甲全川。今日自貢的鹽倉壩、鹽店街等大批「鹹味」地名,以及川菜主要流派之一的鹽幫菜,便是那段輝煌的見證。如今雖受到海鹽衝擊,自貢仍穩坐國內井鹽生產的頭把交椅。
川菜裡的「水煮牛肉」,就是發源於自貢的鹽幫菜。過去當地採鹽、運鹽需要大量役牛,淘汰下來的牛就成了廉價肉源,被開發出了多種牛肉菜餚。
這誰頂得住啊
與井鹽、恐龍並稱「自貢三絕」的,還有彩燈。
自貢元宵燈會有近千年歷史,積澱了技術精巧、造型豐富的彩燈工藝。近年來,全國許多城市的新年燈會,用的都是自貢彩燈。而恐龍主題的彩燈展覽,也已是自貢打造「恐龍文化」的一部分。
圖:恐龍主題的自貢彩燈
沒看夠的,可以去12月刊雜誌中接著看。在最新一期的雜誌中,我們講了13種最著名、最典型的自貢恐龍明星,還有中國恐龍代表——「大長脖子」馬門溪龍。
光看恐龍可不行,我們還請到了權威專家來解讀自貢恐龍的起源、演化。看完恐龍,一起去探訪仿真恐龍公司,看看它們是怎麼做出來的;再看看曾經是恐龍的食物,現在仍然存活著的古樹——桫欏。
編輯:廖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