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龐大的災難面前,除了恐懼,其實還有很多讓人佩服和感動的東西。那些甘願冒著死的危險,做自己能做的事精神就是強悍的表現。這種強悍在《車諾比》的第三集中非常明朗的被體現出現,甚至那些在奉獻和犧牲的人,根本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甚至沒有任何學識,但是他們卻懂更大的道理。這一點在二百多煤礦工前往車諾比挖隧道的一段,非常震撼。

第二集結尾那陣陣強烈輻射的刺耳聲在第三集的開頭還是無法讓人適應,慶幸的是,一切都在撞大運一般的過程中最終完成核物理學家所希望的結果。於是,車諾比反應堆的大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更大的問題除了用更大的工程和更多的人控制繼續散熱的反應堆,更重要的還有怎麼最終控制它以及如何查清爆炸原委。

這不是個人所受益的調查,能弄這次爆炸的原因才能更好的讓後人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於是由艾米麗沃森飾演的女核專家,冒著各種被輻射的危險開始對操作工程師進行暗訪。要提一下的是,當一個女星在各種大影視劇中練就出一身演技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完美的化妝和華美的服飾。非常普通的裝束,也能一點不落的展示個人魅力。

艾米麗沃森在劇中冷靜又沉穩,卻充滿一個學者的擔憂和一個女人對受難著的仁愛。不管是看見多慘不忍睹的輻射後的畫面,她都沒有流眼淚;被官員各種幹預,甚至被捕,她也不求救,也不掙扎。只是在有任何能繼續做出自己努力的間隙,繼續努力。這是一個滿腹才華的學者有用又冷靜的樣子,讓人佩服,也更能打動人。

該片從一開始就給人一種對任何鏡頭都毫不避諱的風格,在第三集的兩個地方,更是做到了極致。遭受強輻射的工程師,在病床上的可怕樣子,鏡頭絲毫不避諱,並且還給了全景。他們全身潰爛,奄奄一息的慘狀是對核輻射的後果最直觀的揭秘。鏡頭帶來的不適感,如同帶有視覺輻射一般,直擊人心裡最深處的悸懼。

它很清晰,不打任何馬賽克,也沒有一晃而過。像逼著人們去看那樣的後果,躲不開。羅伯特埃姆斯飾演的四號反應堆控制總工程師,被深度輻射後期的樣子,牙床幾乎暴露,全身被泡白一般腐爛著,那個樣子,讓人印象極度深刻也極度不舒服。另外,被輻射的消防員妻子,給人們詮釋出一種不顧一切的愛。醫生明令禁止她不要靠近丈夫,讓她離開,但是她怕丈夫死的太孤獨,執意而為,名知危險還給予丈夫擁抱和親吻。

讓人淚目…愛也許就是明知道危險,卻不怕承擔任何後果,因為沒有比失去更讓人恐懼的事。另外一處就是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苟活的礦工,被招呼到車諾比工作的時候,是清楚了後果才去的。負責調查車諾比的委員會主席(斯特蘭,斯卡斯加德飾演)非常了解的說,跟他們打交道建議實話實說,因為他們在惡劣的條件下求存,什麼都看的一清二楚。

因此,當他知道車諾比的厲害,並且沒有任何人給予任何承諾的情況下,一心只為儘快挖好核專家要求挖通的隧道。在氣溫高達五十攝氏度的情況下,沒有配備風扇,他們脫光了衣服,完全暴露在核輻射的灰塵中,做著自己該做的事。這個畫面沒有任何打碼,連半鏡頭都沒有,清一色全清裸著,二三百灰頭土臉的礦工都是如此。是毫無保留的,視死如歸的強悍。

這兩處看的人只有沉默和深深的傷痛感,那些人普通極了,也偉大極了。藝術源於生活,美劇《車諾比》簡直就是在複製1986年那場核災難,一清二楚,毫不含糊。讓人對那場大災難不得不深思,也對那場災難中沒有活過五年,沒有壽終正寢的付出者肅然起敬。生命如此脆弱,生命又是那樣強悍,災難中除了痛,還有一種不逃跑的擔當感和責任感。這是對生命的警醒,也是對人性的提煉;其中的「輻射」,你感受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