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珍哥。攝影的樂趣,最初是按下快門那一瞬間的喜悅,是他人誇獎時的自豪;隨著不斷成長,哪怕失去了眾人的喝彩,我依舊願意帶著虔誠的心按下快門,攝影的樂趣自此開始就變成了一種自我的認同;哪怕世間只剩下我一個人,也有繼續記錄這個世界的動力,攝影的樂趣便是認同整個世界。一個個平凡的面孔,一條條平凡的街道,一片片平凡的雲彩,都是我相機裡常見的畫面。讓他人感受到平凡中的美麗,察覺到我眼中之美,是我攝影的目標,我也一直朝著這個目標砥礪前行,掌握更好地攝影技巧,期待未來拍出更精彩的畫面。
每一片森林、草叢都是一個生態系統,由植物、動物等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彼此依賴、相互依存。拍攝生態系統中的小昆蟲,鳥類可將奇妙的微觀世界展示在照片中。下面我將講解昆蟲和鳥類的攝影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昆蟲攝影技巧
要想拍好昆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在前期的準備工作要做好,如近距離拍攝時必用的近攝鏡,可以拉近拍攝距離、突出主體、虛化背景的遠焦鏡頭;能幫我持穩照相機的三腳架、避免太陽光等進入鏡頭的遮光照;防蟲及蚊子的藥水以及長袖長褲,以及耐心和敏銳的觀察力,這些都是我成功拍攝必不可少的因素。
清楚表達拍攝對象是拍攝昆蟲很重要的因素,我會使用長焦鏡頭將其發揮到最大限度,並採用光圈優先模式及大光圈來拍攝。
像蝴蝶這樣比較大的昆蟲,一般我不需要加上近攝鏡就可以搞定。不需要加近攝鏡拍攝的最好不加,因為使用近攝鏡會使景深非常小。如果是陽光充足的天氣,我也會選擇不使用三腳架,我的手即使沒把照相機端的很穩,但高速的快門速度會幫助我成功拍攝。如果加了近攝鏡,稍微有前後一點點移動,就會完全影響到整個成像質量。因為景深實在太小了,幾乎前後有一點誤差,我的聚焦點就完全變了,可能是背景上的某塊石頭的一部分很清楚,而我拍攝的昆蟲卻成了那塊石頭的陪襯。
這張是在我沒有使用近攝鏡的情況下,開啟微距模式拍攝的,最大限度地靠近仍然不能滿足我拍攝的需求。由於蜘蛛喜歡在風口結網,所以我們拍攝的地方經常多風,無論風的大小,蜘蛛網都會來回不同程度地晃動,這對於我們使用近攝鏡拍攝尤其不利,因為景深實在是太小了,會給最後的成像質量帶來不好的影響。
下面這幅圖我就使用了近攝鏡來拍攝。近攝鏡一般是一套,也就是說有幾塊鏡片,我們想最大限度地滿足我們對微觀世界的探索,那麼我就會把自己現有的幾塊近攝鏡重疊在一起使用,它就像個超級放大鏡一樣,可以將小型的蜘蛛甚至螞蟻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利用近攝鏡的多片組合疊加,可以讓我們走進微妙的微觀世界。照片是螞蟻在交配完成後,雌螞蟻吞食雄螞蟻的全過程。全神貫注於拍攝的對象,認真地觀察它們有規律、無規律的舉動,並藉助最實惠、最廉價的近攝鏡記錄下它們的一舉一動。我在構圖上會儘量避開影響主體表現的雜物,若實在不能,就讓它徹底虛化,消除分散注意力的元素,從而實現簡化。
在拍攝螞蟻時,如果我想拍出點「成績」來,就會趴在地上,我認為與它們的視覺一樣,這樣才能拍攝到生動、理想的照片。
鳥類攝影技巧
鳥是給我們感覺最自由,最獨立的動物,拍攝它們當然也就離不開這些特性,尤其不能把它們關在籠子裡拍,這樣出來的照片失去了天然、活力的感覺。
鳥類拍攝對照相機設備的要求,首先我需要使用長焦鏡頭。其次,在陽光下拍攝要根據情況加上遮光罩,以免正要按快門時,我才發現鏡頭曝光過度,從而造成不得不更換拍攝角度的麻煩。再者,禁止使用反光板,我以前用的時候經常出現還沒把光打到位,鳥就已經不見了的情況。還有就是別一開始就試探可以離它有多近,先在遠處拍攝幾張後,再一步步地試著靠近被攝鳥,即或是被攝鳥因為我們的靠近而飛走,我們也能有一些已經拍攝完成的照片了。而對於鳥類攝影用幾個詞來概括就是簡單、明了。
鴿子是我最常拍攝的鳥類之一,很多廣場和公園裡都有人工飼養的鴿子,因此練習鳥類攝影我是從鴿子開始的。白色鴿子在背景暗的情況下,需要我調節曝光值,以更好地壓低背景,突出拍攝主體。灰、黑色鴿子在背景亮的情況下,我還得加大曝光值,以便在明亮的背景中讓灰、黑鴿子能脫穎而出。
鸚鵡也是我們身邊熟悉且經常能看到的鳥類,但一般都被人用鐵鏈套起來飼養,所以在拍攝鸚鵡的時候,應該多方位拍攝,避免鐵鏈子的出現,讓照片上的鸚鵡看上去像自由的鳥兒一樣。
我認為鷹類的拍攝最重要的就是要顯現出它威嚴、雄偉的一面,尤其是對它眼睛的描寫就更為重要。這種鳥類很難遇到,拍攝時千萬不要試圖走近,這是我血的教訓,一般它們只稍作停頓,一會兒就飛走了,因此一定要好好把握時機。
好了,今天的拍攝技巧就和大家分享到這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你對拍攝技巧還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評論留言哦。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也請點讚支持一下吧!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