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獨特飛機,巧妙運用氣動外型理論,對航空技術起到奠基

2020-08-27 水瓶觀世界

一、飛機的氣動外型理論概念

自從飛機問世以來,對其性能的不斷改進就成為人類航空事業的一項重要革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軍事博弈,亦是技術博弈,各國對自己的戰機都有著超前的研製和奠基的技術。例如普遍採用的活塞式發動機到以Me-262為代表的渦輪噴氣式發動機的引擎變革,或者從最初的雙翼轉向單翼等等,即便是同系列中不同型號的細微改革也都是航空技術日新月異積累經驗的發展,其中離不開氣動外型理論的支撐。

德國Me-262復刻機

氣動外形理論實踐於飛機、飛彈等設備也稱氣動布局,同外形構造和大部件的布局與飛機的動態特性及所受到的空氣動力密切相關,是飛機外部總體形態布局與位置的統稱。通俗來說,氣動布局是研究機體翼面、發動機、座艙、武器等具體如何設計製作與布置的理論。

二、氣動外型的常規布局

如蘇德戰爭爆發後,相較於之前服役的伊-16,要求一款更具有飛行速度和機動性的都有明顯提高的戰機。同其他設計師在發動機上下功夫不同,設計師雅克夫列夫從減輕飛機重量和降低飛行阻力的角度考慮,這便用到飛機的幾何外形,本著幾何尺寸最小、有效載荷最大的原開始研究新機型的氣動布局。

飛機的常規布局剖析圖

自萊特兄弟發明第一架飛機開始,常規布局的設計就佔領著整個機型領域,水平尾翼與垂直尾翼置於機翼後部,直至現今,這種常規布局也被世界上大部分飛機採用。至於翼型的形狀也是決定飛機飛行性能的決定因素之一,最初的平剖面空氣動力特性並不突出,很快人們就發現翼剖面呈鳥翼的彎弓形狀,這種單凸翼剖面奠定以後翼型剖面的發展基礎。

翼面積計算公式

凹凸型翼剖面的升力較好,但阻力卻不足而且機翼後部較薄又易彎曲,只能適用低速飛行的飛機。平凸型翼剖面雖在生產上較為方便,空氣動力特性也不錯,但因與前者存在相同的缺陷,目前只小範圍的用於一些低速飛機。不對稱雙凸型翼剖面升力與阻力都較好,構造方面也不錯,在當時廣泛的應用於活塞式飛機。還有對稱的雙凸形翼剖面,中線呈S形,特點是尾部微微翹起,使壓力中心不會前後移動。速度較快的飛機一般採用是最熟悉的層流翼剖面,號稱二戰中綜合性能最好的P-51便是採用這種層流翼剖面而被人津津樂道,它的特點是壓強分布的最低壓強點位於翼剖面靠後的部分,可減低阻力。

美國P-51野馬式戰機

超音速飛機的登場,使翼型剖面發展成菱形和雙弧形,因為這兩種的特點是前端很尖,相對厚度很小很薄,對超音速飛行的阻力非常小,也只適用於超音速飛機,低速下的飛機會因此使起落性能變壞。

後來有人發現如果在機翼前沿根部增加一片達後掠角(四分之一弦線與機身縱軸垂線的夾角,機翼與機身夾角的餘角)的圓弧形的機翼面積,可改善飛機大迎角狀態的升力。

三、擁有格鬥性的鴨式布局

在二戰時由蘇聯研製出一種跳脫常規布局的鴨式布局,是一種十分適合超音速空戰的氣動布局。將水平尾翼移到機頭兩側,前翼和機翼可同時產生升力,縮短起飛距離。其次由於迎角過大,繞過上翼面的氣流流線無法連貫,產生分離渦,機翼的升力產生失速,稱為「臨界迎角」。這種狀態在戰鬥中的優勢是可以使飛機的飛行高度迅速降低,擁有更好的格鬥性,以躲避或調整攻擊角度,所以現在很多國家的空軍中有相當規模的機種是鴨式布局。

中國殲10

​四、三角翼的應用

同樣是二戰時的德國空氣動力學家亞歷山大·李比希研製無尾三角翼,從1921年至1945年間就研製84種非常規設計布局設計,在戰爭期間加入梅塞施密特公司設計Me-163火箭動力三角翼戰鬥機。該戰機在二戰中所有機型中無論是從內部動力結構還是外觀上都屬於較為獨特的,機頭的螺旋槳連接發電機,在飛行時隨著透過內部的氣流而發電,機身中段設置內外套管的大容量燃料罐。兩根套管中是Me-163的動力所在,一個裝著1550公斤的過氧化氫水溶液,另一個裝著468公斤的甲醇,兩種化學劑在大小兩個反應室內產生化學反應,生成向後噴射的水蒸氣,從而又有向前的反作用力。因為甲醇會產生劇毒氣體,所以飛行員全程都要佩戴防毒面具。

德國Me-163戰機

也是為搭配如此獨特的動力裝置,而採用三角翼布局,其優勢在於翼根弦長大,翼根受力相對就小,因此可以酌量採用較薄的機翼,減少高速的阻力。其次,三角翼在翼展接近時,機翼面積較大,翼載就相對較低,這種特性提升飛機的盤旋性能。三角翼是適合高速的機翼,但更適合截擊和高速突防。

五、適合隱身的飛翼布局

既然二戰時期蘇德都研製出獨樹一幟的飛機氣動布局,美國自然也不肯落後,現如今服役的B-2隱形轟炸機就是飛翼布局的代表之作。這種布局沒有水平尾翼與垂直尾翼,簡潔的機身使雷達反射波很弱,據說在雷達上的反映面積只有同類大小飛機的百分之一,這也很好的加強隱身能力。其還安裝一套副翼,該種副翼由上下兩片合成,當飛機需要轉向時,一側的副翼張開,增加阻力,飛機就得到偏轉的力,如果兩側同時張開同等角度,都會增加阻力產生減速板的作用。這種飛翼布局目前只適用於轟炸機,雖然空氣氣動效率高、升阻較大、隱身性能好,但機動性差、操縱效能低。

採用飛翼布局的美國B-20

五、退出舞臺的變後掠布局和氣動外型的重要性

變後掠布局較好的兼顧飛機分別在高速和低速狀態下對氣動外形的要求,但由於其結構複雜性、結構重量的激增,再加上其它一些更為簡單有效的協調飛機高低速之間矛盾的措施使用,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變後掠布局的飛機

綜上所述,是氣動外形應用於飛機的基本原理,只涉及到機翼的布置,其實只要一切外部客觀形狀都屬於飛機在設計時要考慮的氣動外型理論。要善於運用空氣動力學的原理改變速度,自身動力是一方面,但迎合自然規律也是不可違背的重中之重。

相關焦點

  • 二戰中的「獨特」飛機,巧用啟動外形,一舉成為航空領域奠基者
    一、飛機的氣動外型理論概念自從飛機問世以來,對其性能的不斷改進就成為人類航空事業的一項重要革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軍事博弈,亦是技術博弈,各國對自己的戰機都有著超前的研製和奠基的技術。例如普遍採用的活塞式發動機到以Me-262為代表的渦輪噴氣式發動機的引擎變革,或者從最初的雙翼轉向單翼等等,即便是同系列中不同型號的細微改革也都是航空技術日新月異積累經驗的發展,其中離不開氣動外型理論的支撐。
  • 淺析飛機「氣動彈性」與「氣動伺服彈性」設計
    航空維修專業者,每天和你分享不一樣的飛機新鮮事!20 世紀 30 年代英國「蛾」號飛機連續發生顫振而導致失事,引發航空工業界對氣動彈性問題的嚴重關注,顫振試驗從那時起成為飛機設計必須要考查的試驗項目。,結構變形發散、操縱反效、顫振等氣動彈性問題已成為影響飛機穩定性及飛行性能的重要因素。
  • 科學網—管德:「我是氣動彈性專業工程師」
    ■師元光 我不是科學家,我是氣動彈性專業的工程師。我不敢談什麼科學理論成就,我的目標是盡力把工程實際中的飛機設計工作做好。 管德回憶,到飛機設計室以後,徐主任開始對他在技術方面能不能有發展沒有多少信心,因為在機關裡,他是在領導層面活動的,看到他整日跑上跑下,徐主任覺得他可能是從事行政管理的人,不大相信他能坐得下來搞技術。基於這樣的看法,徐舜壽交給管德的第一項技術工作是殲教1理論外形的計算。 為使飛機具有良好的氣動特性,機翼、機身等外形均為曲面,表面必須平滑光順。
  • 航空工業氣動院螺旋槳動力模擬風洞試驗技術實現突破
    中國航空報訊:11月15日,某型號飛機高雷諾數螺旋槳動力模擬低速風洞試驗在航空工業氣動院順利完成自2018年2月起,氣動院開展了某型號飛機高雷諾數螺旋槳動力模擬低速風洞試驗,先後完成了無動力試驗、質量流量影響試驗、單槳試驗、壓力影響試驗等準備工作。之後歷時近2個月,順利完成了全機帶動力風洞試驗,獲得了某型號飛機詳細設計階段氣動力的雷諾數影響和動力影響數據,完善了型號氣動力數據體系。
  • 航空工業氣動院2.0米量級聲學風洞即將投入使用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們在吃穿不愁後就產生了更多上檔次的追求。比如,坐飛機時希望能美美地睡覺、安靜地閱讀;機場周圍的居民期望飛機經過時的噪聲不再影響他們的生活。民航局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重新制定規則:投入航線的飛機必須達到適航條例要求,否則就要交罰款或是停飛。因此,各高校、研究機構、飛機製造商著手研究飛機噪聲是怎樣產生?又該如何降噪?
  • 隱形飛機的隱身技術是什麼原理?雷達真的探測不到嗎
    2021-01-04 01:05:02 來源: 搶鮮看 舉報   隱形飛機的隱身技術是什麼原理
  • 極簡航空技術史
    技術先驅們則將用腦和用手(廣義的手)結合在一起,巧妙地解決一個個工程問題,把美好的創意變成可以實用的航空產品。科學揭示規律,科學指明方向,但科學不會自發地生成技術,技術必須依靠像萊特兄弟這樣懂科學的聰明人、勤奮者、勇敢者,去探索、去發明、去創造。技術的鮮明指向性、目的性,決定了技術是解決現實問題之道,而這也正是技術的神奇之處。
  • 圖集:水陸兩棲飛機的前世今生和關鍵技術
    水陸兩棲飛機歷經百年的發展,已成為飛機大家族中的稀有機型,但其在現代航空業中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卻不容忽視,水陸兩棲飛機獨特的水陸起降特性更使其依然具有在民用和軍事多個領域應用的優勢。
  • 中國殲20獨特氣動設計,升力係數超美國F-22,因假數據創造的奇蹟
    這款由成飛設計局研發的五代隱形戰機採用了獨特的鴨翼+邊條翼+升力體+全動垂尾的氣動設計布局,這樣的設計方式在全球現役的五代隱形戰機中也是絕無僅有的。而在前不久,這項由我國航空動力學專家首創的飛機氣動設計獲得了中國專利設計金獎。
  • 總投資52億 凱飛航空結構件項目在靖江籤約奠基
    交匯點訊 25日,凱飛民用航空結構件生產製造合資項目在泰州靖江市籤約奠基,這標誌著泰州在搶抓國家實施大飛機戰略的重大機遇,加速融入長三角航空製造產業鏈上取得重大突破。此次合資項目協議的籤訂,也標誌著凱飛合資項目將紮根靖江,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連結中國、服務全球。
  • 難以置信,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黑科技飛機,放現在也不落後
    Go-229有三個原型,第一個是無動力滑翔機,僅用於氣動驗證和研究,並在德國戰敗後被燒毀。第二架,也是唯一曾經成功飛上藍天的有動力試驗機在第三次試飛時機毀人亡。Go-229目前只有一架存留在世界上。這是1945年4月14日美國繳獲的"霍頓Ⅸ"計劃的V3試驗機。目前該飛機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珍藏,成為世界級的寶藏。
  • 航空工業氣動院為「中國風洞」打造新的國際名片
    航空工業氣動院聚焦氣動力技術主線,從2014年開始按照集團公司發展規劃,確定「南突北引」工作思路,在南線的巴基斯坦、奈及利亞、泰國等亞非國家開拓市場,在北線的俄羅斯開展技術引進、聯合攻關。
  •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飛機總體設計師
    在實際的飛機設計過程中,會涉及多個學科的配合和協調,每個人在具體的研究和應用工作中也會有一個具體的學科背景,由於本人是空氣動力學背景,故將從氣動方向出發,依託飛機總體闡述飛機設計需要的必備素質和專業學科知識、技能知識等,主要從思想準備、技術準備、全局觀、終身學習這4個方面進行說明。
  • 飛機氣動布局雜談:水平尾翼到底放哪兒好?
    飛機的氣動布局,是決定飛機空氣動力學性能的部件布置方案。在飛機發展的進程中,為了追求不同的飛行性能,演化出了各式各樣的氣動布局。同時由於各種氣動布局的固有特點,也為判斷飛行性能提供了一定參考。實際上影響飛機氣動性能的因素有很多,但作為產生空氣動力的主要部件,飛機各翼面的特性和相互間的相對關係無疑是最為關鍵。
  • 從量產青黴素到改變飛機構造,蘇聯科技為二戰勝利提供了巨大支撐!
    在1942年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她成功地中止了霍亂和傷寒在蘇軍中的暴發和傳播,為蘇聯紅軍最終在這場戰略性會戰中奪取勝利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返回莫斯科後,葉爾莫利耶娃領導研發青黴素的工作。這種抗生素需要從獨特的黴菌中提取。蘇聯科學家到處尋找這種寶貴的黴菌,最終在莫斯科防空洞的牆壁上發現了它。
  • 航工氣動院再創佳績!FL62風洞首次承接成功,六代機方案出爐
    對我國來說,在風洞試驗中,鴨翼布局戰機的技術積累是我們能夠實現從第三代戰機到第五代戰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科學家敏銳地意識到了鴨翼戰機在第五代戰機中的獨特優勢,因此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攻關,最終取得了成功。
  • 共軸高速直升機如何巧妙借用常規直升機的氣動分析模型?
    不負責任的聲明:這是一篇偏學術派的硬核論文導讀,不過中間還是有一段一點也不硬核的白話討論章節,如因強行閱讀本文誘發頭暈目眩、昏昏欲睡等症狀,丁某概不負責概要性的介紹動態入流模型(Dynamic Inflow Model)是一種在常規直升機旋翼氣動分析中很常見的氣動分析模型,可以求解出旋翼誘導速度沿方位角和展向的變化分布,由於其計算效率較高,而置信度又由於常規的動量
  • 飛在天上的佩恩,二戰法國PA-22實驗飛機,德國人也喜歡
    法國雖然在二戰中表現不太好,但這個國家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科技大國,二戰前的法國在軍工方面海陸空三軍齊頭並進,且不管軍隊本身的戰略、戰術思想如何發展,僅從科技方面來看確實是熱火朝天,很多正在研發的武器裝備具有不錯的前瞻性和創造性,佩恩PA-22三角翼螺旋槳實驗戰鬥機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款
  • 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渦輪內部流動機理及氣動設計技術研究進展
    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發動機氣動熱力學重點實驗室作者:鄒正平 周琨 王鵬 綦蕾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是現代民航客機的主流動力裝置。隨著航空工業的發展,對民用發動機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如具備更高經濟性、更低的噪音、更少的汙染物排放等。
  • 從巔峰滑落,二戰後的英國作戰飛機第一部分:空軍戰鬥機
    二戰結束的時候,英國人在航空設計和製造方面絕對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即使在噴氣時代早期,英式設計靠著積累和慣性仍然能吊在第一梯隊。但其後英國的航空工業就走上了衰退之路,到如今純英式血統的作戰飛機已經很罕見了,以後還能不能看到也是未知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