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歐陽曉紅不出意外,危機恐慌模式下,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誘發的金融海嘯傳遞至外匯市場——其幾乎在24小時內自由落體。
美元指數幾天之內就從95飆升至102,因跨市場、跨資產踩踏、崩塌導致的美元荒令其在一個月之內實現V字反彈,創三年新高。美元之外,傳統避險資產美債與黃金亦難逃跌勢;即使美聯儲貨幣政策All in,利率一降到堆,重啟QE,包括祭出種應急工具安撫市場;即使全球各國央行亦跟隨降息等;但枯竭的美元流動性尤如一個巨大黑洞虹吸所有市場之資產。
恐慌也好,超調也罷,這就像國際金融市場的驚險一跳。
3月18日,澳元兌美元以雷曼兄弟倒閉以來最快的速度暴跌;不過,澳洲聯儲主席洛威講話後持續拉升,19日,澳元兌美元AUD/USD盤中漲破0.57水平。不只是澳元,主要外匯品種兌美元匯率均跌向自2004年以來最低點;所有非美元貨幣(包括日元和瑞郎)兌美元紛紛潰敗,跌至近年甚至近幾十年來的新低(如英鎊兌美元匯率跌至1985年初的水平)。
「面對未知的巨大不確定性,當前國際金融市場陷入了極度恐慌,紛紛拋售一切可變現的資產。不但風險資產如股票大跌,最近連避險資產國債和黃金也大跌。市場正在不計代價地逃向流動性,現金為王。」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導、董輔礽講座教授管濤告訴經濟觀察網。
他認為,現在即便不能稱作嚴格意義上的全球金融危機,至少也可以說是奏響了危機的前奏。如果市場傳聞的某大型基金真的倒閉,就坐實了這次金融危機。
一
緣何美聯儲貨幣寬鬆,美元反而強勁反彈呢?邏輯上,貨幣政策放鬆,貨幣走軟。「按照經濟學常識,美國聯儲局把利率下調至零,應該不利於美元匯率。但目前的恐慌導致市場失靈,出現反常識的現象。」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告訴經濟觀察網。
她認為,美元指數的大幅度攀升是金融市場恐慌情緒的集中體現之一。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金融市場參與者集體risk off,恐慌性拋售所有資產類別,包括傳統避險資產,美元現金成為全球各類投資者的唯一選擇。
雲變核量金融董事總經理劉夏認為,市場上的交易邏輯已經從「避險」切換到「流動性為王」,這也是美元瘋漲的原因。外匯市場已脫離基本面,脫離了任何此前的交易邏輯。
在這種混亂的市場中,多種交易策略失效。橋水基金2020年1月1日至3月16日的各大策略產品全部錄得虧損:全天候策略下的三隻基金分別虧損12%、14%、9%;純alpha策略下兩隻基金分別虧損14%和21%;純阿爾法主要市場策略下兩隻基金分別虧損7%和11%;優化組合策略虧損18%。
在外匯基金中常用的順勢策略、逆勢策略、量化策略、事件交易策略等都因市場極端行情面臨巨大的挑戰。高槓桿的特性又進一步讓策略輸出面臨「變異」。
「這一切都有一股全球宏觀基金大規模清算的味道,大規模止損被觸發、槓桿交易帳戶被迫平倉,進一步的風險正在全球市場蔓延。」劉夏稱。
不過,如果從國際貨幣體系的角度看,深圳海王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銀行前副行長王永利認為,需要注意三點:其一,美國救市大量投放流動性,就一定會造成美元貶值?3.18美元指數突破100整數關口,大幅升至101.018,創2017年以來新高。美元沒有貶值,反而在升值。
其二,各國外匯儲備總額中,美元是大頭,但不是全部。哪種貨幣能成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是其國際影響力競爭的結果,不是隨意選擇的。
其三,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國際金融市場,並不僅僅是美國人的金融市場,其影響是全球性的,而不是僅僅影響美國。當然,對美國影響是最大的是股市。
而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告訴經濟觀察網,這次非美貨幣匯率大跌還是反映了基本面。尤其是英鎊和澳元,其之所以跌幅大,首先是小貨幣彈性就大,漲跌幅較歐元,日元兌美元的匯率要大。其次,英國經濟前景堪憂,然後澳洲受損嚴重。再者,這其中會有匯率超調的成分,尤其是在特殊時期。
令劉夏困惑的是:隨著24個小時內各國貨幣的暴跌,各國央行有可能重啟1985年用到的補救措施嗎?
1985年,5家央行齊聚紐約廣場酒店,提出了後來的「廣場協議」,結束了強美元的歷史。在「廣場協議」的幹預下,接下來的兩年中美元匯率急劇下滑。
據紐約聯儲的文獻顯示,美國幹預性賣出美元總計32億美元,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四國央行合計達到50億美元,十國集團國家央行合計超過20億美元。
畢竟,「外匯市場,這個連接所有資產品種、日交易量萬億級規模的黑暗森林,正在放大所有的非理性和羊群效應。」劉夏稱。
其實, 「我覺著現在也不大可能有什麼廣場協議,因為匯率現在不太會是大國之間的一個主要因素,現在可能更多還是關注疫情對資本市場的影響。」趙慶明說。
一位資深金融市場人士感覺,美元上漲主要原因是流動性問題,並非廣場協議所針對的問題。如果無意外,在美聯儲注入流動性後,美元指數在未來2-3周內很可能回調。
「美元目前顯然是一種不正常的亢奮狀態——遠遠脫離基本面了。這種亢奮來自於美國本土市場流動性的凍結。」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告訴經濟觀察網,他解釋,由於美國市場資產價格的暴跌令其不得不從全球撤回資金來補倉,這導致要拋售所有的外幣資產回到美國,因此美元顯得最強,但這是一種非正常的、極度恐慌的狀態。「只要流動性緩解,美元會顯著回落;從基本面來看,美元指數明顯低於100。」
而回看這兩周的美聯儲,其比過去十年都忙,兩次緊急降息,逆回購、啟動QE,祭出金融危機時的三個「王炸」。據Wind不完全統計數據,依據紐約聯儲網站的回購時間表,其未來一個月每天幾乎都會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粗略測算,規模逾5萬億美元;不過,這些資金均為短期資金;這也意味著,美元短期流動性其實無虞。
如此,目前的美元流動性黑洞更多是拋售、踩踏所致;如國際金融市場短期可企穩,或許美元會如期回調?然而,堪稱風向標的全球疫情蔓延拐點未至,脆弱的市場仍籠罩在恐慌陰霾之中。
19日,美元指數盤中漲幅一度擴至1%,升破102關口,續創三年新高;非美貨幣跌幅持續拓寬。此刻,似乎美聯儲與美元流動性「黑洞」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所的賽跑…… 但是為何不治本呢?既然金融市場海嘯的誘因是疫情全球蔓延,緣何各主要經濟體不強強聯手戰疫呢?以穩定市場情緒?趁著國際重量級金融機構尚未在市場動蕩中破產倒閉——避免真正引發2020金融危機。
二
此時,再看看人民幣,得益於中國率先控制疫情,且貨幣政策提前布局,人民幣資產的表現相對平穩。
誠然,市場避險情緒上升、美元指數大幅走強,境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難免受影響。3月18日,人民幣中間價報7.0328,CNY收盤價為7.0260元。
19日,人民幣中間價報7.0522 ,低開194個基點;離岸人民幣(CNH)跌破7.15,為去年來首次,日內跌幅800點;在岸人民幣(CHY)跌破7.1215 ,跌幅955點;它們今年來分別下跌了1.09%、2.23%。其中美股熔斷以來的3月10日至18日,中間價和CNH收盤價分別下跌了1.5%和1.1%。
不過,按照管濤的話說,儘管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有所走弱,但跌幅遠小於其他非美貨幣,人民幣仍屬於當世較為堅挺的貨幣。
在管濤看來,人民幣市場預期保持基本穩定。3月12日起,一年期NDF隱含的人民幣匯率預期重新轉為小幅貶值(2月27日至3月11日為小幅升值預期),至18日日均為0.4%(18日當日為0.6%),與去年10月11日(中美籤訂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意向書)至今年1月20日(當晚中央指示遏制疫情蔓延態勢)日均水平基本持平。
鄂志寰告訴經濟觀察網,疫情蔓延初期,中國資本市場的優勢逐漸顯現,不斷擴充的規模和日漸便利的交易機制以及較高的收益率水平等因素吸引了國際避險資本的流入,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狀態下出現的大拋售,可能導致部分外資撤出中國資本市場,由此引起中國金融市場與全球市場共振,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新的貶值壓力。
「美元指數快速上升將加大新興市場貨幣的貶值壓力,部分國家可能面臨疫情和金融危機的雙重衝擊。」她說。
與此同時,在美股已經發生四次熔斷的十天中,A股表現相對穩定。如美國東部時間3月9日以來至18日,美國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分別累計下跌23.1%、19.3%和18.5%,北京時間3月9日至18日,中國上證綜指、深成指和創業板指數分別累計下跌10.1%、13.4%和13.9%,跌幅小於美股。
不可否認,管濤說,海外股市震蕩造成A股共振,同時不排除境外投資者逃向流動性,變現所有可以變現的資產。但A股在海外股市「過山車」行情中,依然展現了較強的韌性。「中長期看,包括A股在內的人民幣資產將會有良好表現,並且具有成為世界新興避險資產的較大空間和潛力。」
而在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看來,這時候的你我都是雪崩中一片小小的雪花;不要太期待什麼獨立行情,也不用太擔心中國市場,中國的底蘊始終凝結在一個穩字,至少相對而言;就像疫情結束需要等待一樣,金融風險的出清也需要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