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發表《馬兜鈴酸只是肝癌「嫌疑犯」之一》(標題原文:

2020-11-30 科學網

 

導讀 據Alvin W. T. Ng等人2017年報導,馬兜鈴酸是肝癌的發病原因。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光飈和趙新春在Frontiers of Medicine上發表《馬兜鈴酸只是肝癌「嫌疑犯」之一》(標題原文:Carcinogens that induce the A:T>T:A nucleotide substitutions in the genome),認為其他致癌物甚至藥物也會引起這種基因組突變,所以,馬兜鈴酸只是肝癌「嫌疑犯」之一,評估患者致癌物接觸史是找出引發A→T突變罪魁禍首的關鍵。詳見下文。

最近,Ng等人1對98例來自中國臺灣的肝細胞癌病人樣本進行全外顯子組測序,發現78%病人的基因組發生了腺嘌呤(A) 突變為胸腺嘧啶(T)的核苷酸替換(簡稱A→T),他們認為這是接觸馬兜鈴酸的一種特徵性突變。他們又分析了來自不同地域的1400例肝細胞癌病人樣本的檢測數據,發現中國大陸、東南亞、韓國、日本、北美及歐洲的肝細胞癌病人也帶有A→T核苷酸替換,比例為47%到1.7%。由此,他們得出結論,馬兜鈴酸引發了基因組A→T核苷酸突變,馬兜鈴酸是導致肝細胞癌的一大誘因。遺憾的是,他們並沒有評估患者接觸馬兜鈴酸的病史和暴露劑量。

馬兜鈴酸:腎毒性、致癌作用及A→T核苷酸突變

在20世紀70年代,馬兜鈴酸被認為是一種具有腎毒性和致癌性的物質,原因有二:摻有馬兜鈴屬植物鐵線蓮的種子的小麥麵粉中的馬兜鈴酸被認為與多瑙河沿岸鄉村民眾的巴爾幹地方性腎病有關、比利時布魯塞爾一家診所使用的含有馬兜鈴酸的植物減肥藥與腎毒性(後被稱為馬兜鈴酸腎病)和上尿路上皮細胞癌密切相關2。然而,巴爾幹地方性腎病流行區只有2%-5%的人口發病,布魯塞爾診所服用植物減肥藥的病人也只有10%-20%的病人發病3,4。另外,德國已經將馬兜鈴酸作為一種免疫調節藥使用了25年,治療了數千例病人,但未見病人發生腎病或上尿路上皮腫瘤的報導2

馬兜鈴酸可引發實驗動物的腎毒性,並使大鼠產生腫瘤3,5。馬兜鈴酸被認為是引發巴爾幹地方性腎病的罪魁禍首,依據是馬兜鈴酸暴露會誘發腫瘤並引起c-Ha-ras,c-Ki-ras及 N-ras基因產生A→T的核苷酸替換5,而地方性腎病和上尿路上皮細胞癌病人TP53基因也帶有A→T核苷酸替換6。對馬兜鈴酸相關上尿路上皮細胞癌樣本進行全基因組和全外顯子組測序,發現其他基因也發生了A→T核苷酸替換3

引發A→T核苷酸替換的致癌物

與正常組織樣本相比,癌症基因組通常發生六類核苷酸替換或突變:鳥嘌呤(G)變為腺嘌呤 (G→A), 鳥嘌呤變為胸腺嘧啶(G→T), 鳥嘌呤變為胞嘧啶(C; G→C), 腺嘌呤變為鳥嘌呤(A→G), 腺嘌呤變為胸腺嘧啶(A→T), 以及腺嘌呤變為胞嘧啶 (A→C)。一些環境因子會引起人體基因組發生特徵性的變化(即印跡),例如吸菸產生的或存在於空氣細顆粒汙染物的多環芳烴可誘使基因組發生G→T的突變7。值得注意的是,一種類型的核苷酸改變可以是多種致癌物的基因組印跡,而多種致癌物可引起同一類型的基因組印跡。馬兜鈴酸可引起細胞、動物及病人的基因組產生A→T的替換,而其他一些致癌物也會引起這種基因組印跡(表1)。例如,菸草致癌物4-氨基聯苯和1,3-丁二烯8可引起H-Ras 和 HPRT基因的A→T替換9,10。已被證實與肝癌發生相關的氯乙烯11及其活性代謝物氧化氯乙烯8可誘導TP53基因發生A→T的核苷酸替換12。抗癌藥馬法蘭(melphalan)和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也會引起TP53、N-RAS和 HPRT基因產生A→T替換13,14

表1 引發A → T核苷酸替換的致癌物

結論

韓澤廣等2012年即已報導中國大陸的肝細胞癌患者基因組具有A→T核苷酸替換的特徵18。馬兜鈴酸會引發基因組A→T核苷酸改變,然而,其他致癌劑也會引發這類突變。由於吸菸嚴重威脅公眾健康,而氯乙烯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同時也是臺灣地區常見的空氣汙染物19。因此,對患者致癌物接觸史的評估是找出引發A→T突變罪魁禍首的關鍵。顯然,由於缺乏對患者接觸史的評估,Ng等人1的發現既沒有新意,也缺乏說服力。

參考文獻

1. Ng AWT, Poon SL, Huang MN, et al. Aristoloch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re widely implicated in liver cancers in Taiwan and throughout Asia. Sci Transl Med. 2017;9(412):pii: eaan6446.

2. De Broe ME. On a nephrotoxic and carcinogenic slimming regimen. Am J Kidney Dis. 1999;33(6):1171-1173.

3. Stiborova M, MArlt VM, Schmeiser HH. Balkan endemic nephropathy: an update on its aetiology. Arch Toxicol. 2016;90:2595-2615.

4. de Jonge H, Vanrenterghem Y. Aristolochic acid: the common culprit of Chinese herbs nephropathy and Balkan endemic nephropathy.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8;23:39-41.

5. Schmeiser HH, Janssen JWG, Lyons J, et al. Aristolochic Acid Activates ras Genes in Rat Tumors at Deoxyadenosine Residues. Cancer Res. 1990;50(17):5464-5469.

6. Grollman AP, Shibutani S, Moriya M, et al. Aristolochic acid and the etiology of endemic (Balkan) nephropath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7;104(29):12129-12134.

7. Yu XJ, Yang MJ, Zhou B,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Somatic Mutations in Air Pollution-Related Lung Cancer. EBioMedicine. 2015;2(6):583-590.

8. Chappell G, Pogribny IP, Guyton KZ, Rusyn I. Epigenetic alterations induced by genotoxic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uman chemical carcinogen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Mutat Res Rev Mutat Res. 2016;768(Supplement C):27-45.

9. Manjanatha MG. H- and K-ras mutational profiles in chemically induced liver tumors from B6C3F1 and CD-1 mice. Toxicol Environ Health. 1996;47(2):195-208.

10. Ma H, Wood TG, Ammenheuser MM, Rosenblatt JI, Ward JB, Jr. Molecular analysis of hprt mutant lymphocytes from 1, 3-butadiene-exposed workers. Environ Mol Mutagen. 2000;36(1):59-71.

11. Wagoner JK. Toxicity of vinyl chloride and poly(vinyl chloride): a critical review.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983;52:61-66.

12. Hollstein M, Marion MJ, Lehman T, et al. p53 mutations at A:T base pairs in angiosarcomas of vinyl chloride-exposed factory workers. Carcinogenesis. 1994;15(1):1-3.

13. Wang P, Bennett RAO, Povirk LF. Melphalan-induced Mutagenesis in an SV40-based Shuttle Vector: Predominance of A · T→T · A Transversions. Cancer Res. 1990;50(23):7527-7531.

14. Povirk LF, Shuker DE. DNA damage and mutagenesis induced by nitrogen mustards. Mutat Res. 1994;318(3):205-226.

15. Hoang ML, Chen CH, Sidorenko VS, et al. Mutational signature of aristolochic acid exposure as revealed by whole-exome sequencing. Sci Transl Med. 2013;5(197):197ra102.

16. Houle CD, Ton T-VT, Clayton N, Huff J, Hong H-HL, Sills RC. Frequent p53 and H-ras Mutations in Benzene- and Ethylene Oxide-Induced Mammary Gland Carcinomas from B6C3F1 Mice. Toxicol Pathol. 2006;34(6):752-762.

17. Poon SL, Pang S-T, McPherson JR, et al. Genome-Wide Mutational Signatures of Aristolochic Acid and Its Application as a Screening Tool. Sci Transl Med. 2013;5(197):197ra101-197ra101.

18. Huang J, Deng Q, Wang Q, et al. Exome sequencing of 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at Genet. 2012;44(10):1117-1121.

19. Tsai W-T. Current Status of Air Toxics Management and Its Strategies for Controlling Emissions in Taiwan. Toxics. 2016;4(2):8.

訪問http://journal.hep.com.cn/fmd/EN/10.1007/s11684-017-0611-y,可以直接瀏覽或者下載Carcinogens that induce the A:T>T:A nucleotide substitutions in the genome 全文。

Frontiers of Medicine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工程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共同主辦的英文醫學綜合性學術期刊,注重反映醫學前沿領域的學術進展,關注國際研究熱點,以及中國突出的研究成果。創刊於2007年,雙月刊。主編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陳賽娟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寶峰院士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外科學系陳孝平院士。主要報導領域有:臨床醫學、基礎醫學、轉化醫學、流行病學、公共衛生、醫療衛生政策和中醫藥學。已被SCI、MEDLINE/PubMed、EMBASE、SCOPUS、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收錄。最新影響因子為2.027。

在線瀏覽

1 http://journal.hep.com.cn/fmd

2 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11684

長按或掃描識別二維碼關注Frontiers of Medicine微信公眾號

微信號:frontmed

關注、轉發和推薦是最好的支持,謝謝!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肝癌,草藥,馬兜鈴酸
    一時間,大家似乎找到了肝癌在中國較歐美高發的又一幕後黑手。在本君的朋友圈中更是看到了,「我家親戚當年因為患某某病服用某某中成藥多年,最後死於肝癌,今天終於明白了原來某某中成藥含有馬兜鈴酸」這樣的評論轉發。還有轉發者引用某些公號文字,「美國、歐洲、日本、香港早已全面禁售含馬兜鈴酸藥材,在我國卻仍可隨意購買這類藥材」。更有轉發者以此為由激烈抨擊中醫藥,甚至冠以「落後」、「偽科學」、「毒害百姓」的惡名。
  •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是中國人容易患肝癌的罪魁禍首之一
    原標題:重磅論文再指馬兜鈴酸為強致癌物 該限用還是禁用? 本文首發於「財經雜誌」(ID:i-caijing)《財經》記者 許競/文 王小/編輯15年前,馬兜鈴酸被列為1類致癌物。包括歐洲、美國、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紛紛禁止了含馬兜鈴酸的中藥的使用,但在中國大陸許多家庭都備有含馬兜鈴酸成分的中成藥。一篇馬兜鈴酸的重磅論文,登上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封面,該研究顯示,含馬兜鈴酸的有毒草藥,是導致亞洲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 馬兜鈴酸致肝癌證據不足
    馬兜鈴酸致肝癌證據不足 原標題:   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主任、全軍中藥研究所所長肖小河解釋說,馬兜鈴酸是一種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其與機體DNA結合,形成「馬兜鈴酸-DNA加合物」,可導致腎小管功能損害,並有可能發展形成腎功能衰竭,還可導致上尿路移行細胞癌和膀胱癌。目前,馬兜鈴酸引起人體基因突變及泌尿系統癌症,已得到國內外研究證實,但其致肝癌證據不足。
  • 馬兜鈴酸「可直接導致肝癌」!這些中藥應注意……
    論文中寫道,「這個結果與中國和一些亞洲國家的臨床實踐一致,因為一些中國患者經常服用含有馬兜鈴酸的傳統中草藥。」這不是馬兜鈴酸相關研究第一次關注其和肝癌的關係。2017年,《科學轉化醫學》上發表了臺灣一個研究團隊的論文。
  • 馬兜鈴酸又攤上大事 或是導致肝癌的元兇
    馬兜鈴酸又攤上大事了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10月中旬發表的一篇論文將馬兜鈴酸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再次引發了人們對馬兜鈴酸是否致癌的激烈爭論。這篇論文通過對肝癌樣本的測序分析,發現來自中國臺灣的98個樣本中78%具有馬兜鈴酸誘發的突變分子標籤,或者說「指紋」。
  • 證實了,馬兜鈴酸「可直接導致肝癌」,這些中藥應注意……
    論文中寫道,「這個結果與中國和一些亞洲國家的臨床實踐一致,因為一些中國患者經常服用含有馬兜鈴酸的傳統中草藥。」 這不是馬兜鈴酸相關研究第一次關注其和肝癌的關係。2017年,《科學轉化醫學》上發表了臺灣一個研究團隊的論文。
  • 馬兜鈴酸與肝癌有關嗎
    食藥監總局回應,尚無直接有力的數據支撐,對防範相關風險已採取措施記者 林麗鸝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近日就10月18日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發表的文章《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與臺灣和亞洲其他地區肝癌相關》做出回應。
  • 記者調查:馬兜鈴酸致肝癌事件來龍去脈
    新華社華盛頓10月25日電 記者調查:馬兜鈴酸致肝癌事件來龍去脈  新華社記者林小春  一篇關於馬兜鈴酸可能導致肝癌的科研論文連日來引起激烈爭論。馬兜鈴酸是亞洲一些地區肝癌高發的原因嗎?各國對馬兜鈴酸又採取了哪些措施?
  • 爭鳴|中醫科學院專家:馬兜鈴酸致肝癌缺直接證據,只是推測
    作者:梁愛華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研究員朱曉新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張伯禮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最近,《科學轉化醫學》上發表了臺灣一個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稱臺灣地區78%的肝癌以及中國大陸47%的肝癌可能與一種叫做「馬兜鈴酸」的物質有關。
  • 研究證明馬兜鈴酸可以導致肝癌 魚腥草還能吃麼?
    這個讓川黔地區人民傷透了心的消息,其實來源於上海交大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在老鼠的實驗裡用直接證據證明,馬兜鈴酸可以導致肝癌——而據微博上的消息所說,魚腥草,正是含有馬兜鈴酸的物質之一。
  • 馬兜鈴酸致肝癌事件調查:我們的中藥是否安全?
    馬兜鈴酸致肝癌事件調查:我們的中藥是否安全?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 題:治病良藥還是癌症元兇?——馬兜鈴酸致肝癌事件調查  新華社記者 陳聰、鮑曉菁  一篇馬兜鈴酸的重磅論文,近日登上權威醫學期刊《科學—轉化醫學》封面。論文稱,在中成藥裡廣泛存在的馬兜鈴酸成分和亞洲人的肝癌相關。與此同時,一份含馬兜鈴屬藥材的藥品名單在坊間流傳。馬兜鈴酸真的會導致肝癌?含馬兜鈴酸的藥是否都不能吃了?我們的傳統中藥又是否安全?記者進行了調查。
  • 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韓澤廣科研團隊在馬兜鈴酸導致肝癌...
    7月20日,肝病領域國際權威期刊Hepatology《肝臟病學》在線發表上海交大韓澤廣團隊最新研究成果The Mutational Features of Aristolochic Acid–Induced Mouse and Human Liver Cancers,該研究進一步深層揭示了馬兜鈴酸暴露可以導致肝癌的發生,是人類肝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 專家:馬兜鈴酸有明顯腎毒性 但致肝癌證據不足
    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主任、全軍中藥研究所所長肖小河解釋說,馬兜鈴酸是一種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其與機體DNA結合,形成「馬兜鈴酸-DNA加合物」,可導致腎小管功能損害,並有可能發展形成腎功能衰竭,還可導致上尿路移行細胞癌和膀胱癌。目前,馬兜鈴酸引起人體基因突變及泌尿系統癌症,已得到國內外研究證實,但其致肝癌證據不足。
  •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導致肝癌高發? 專家:非直接因果
    近日,一篇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Medicine》上的探討馬兜鈴酸與肝癌關係的論文,引起廣泛注意。圍繞這篇論文,一些相關文章也在網絡朋友圈裡熱傳,有的還提出「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是導致中國人肝癌高發的罪魁禍首」,甚至全盤否定中藥。那麼,這篇論文究竟寫了什麼?
  • 馬兜鈴酸致肝癌有定論了?上海交大韓澤廣團隊提供最新證據
    韓澤廣團隊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層揭示了馬兜鈴酸暴露可以導致肝癌的發生,是人類肝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早在2012年,韓澤廣團隊曾對國內肝癌樣本進行全外顯子組測序,首次發現肝癌存在特徵性DNA鹼基A>T顛換,提出植物藥中馬兜鈴酸可能導致肝癌的觀點。
  • 馬兜鈴酸被翻案了?
    《財經》記者 張利/文  王小/編輯10月3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首度發聲,在官網上刊登總局新聞發言人介紹含馬兜鈴酸藥品使用安全性情況》,對已經蓋棺定論的馬兜鈴酸腎毒性給予強調,不過,對於馬兜鈴酸與肝癌相關性,並未表態。
  • 國家食藥監總局:馬兜鈴酸致肝癌,尚無直接有力的數據支撐
    作者 | 管顏青來源 | 搜狐健康近日,馬兜鈴酸事件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一篇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刊發的文章認為,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與我國及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肝癌高發密切相關。英國《每日郵報》更是以《傳統中藥可能導致肝癌》作為新聞標題報導這一事件,引起了大眾對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材和中成藥的恐慌。
  • 吃中藥的注意了:「馬兜鈴酸」可致肝癌!
    包括歐洲、美國、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紛紛禁止了含馬兜鈴酸的中藥的使用,但在中國大陸許多家庭都備有含馬兜鈴酸成分的中成藥。一篇馬兜鈴酸的重磅論文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上,並榮登該雜誌封面——發現它可致肝癌。
  • 含馬兜鈴酸草藥致肝癌?用藥風險高多國已禁用
    一篇關於馬兜鈴酸可能導致肝癌的科研論文連日來引起激烈爭論。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10月中旬發表一篇封面論文,題為《臺灣及更廣亞洲地區的肝癌與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廣泛相關》,研究人員來自新加坡和中國臺灣。雜誌編輯以「一種草藥的黑暗面」為題的簡介推薦這項研究。基於對全世界共計1400多個肝癌樣本的分析,研究人員認為馬兜鈴酸與肝癌之間存在「決定性關聯」。
  • 重磅醫學期刊論文證明,含馬兜鈴酸中成藥導致中國人易患肝癌
    是導致亞洲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說,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是中國人容易患肝癌的罪魁禍首之一。 馬兜鈴酸是存在於一些中草藥中的化學成分,其能誘導細胞內產生一種非常特別的突變,現在只要通過基因檢測,就能馬上判斷這個腫瘤和馬兜鈴酸有沒有關係。研究者對亞洲各地肝癌樣本做了基因檢測,發現大陸47%,臺灣78%,東南亞56%的肝癌樣品都明確顯示與馬兜鈴酸誘導的細胞突變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