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鳥類的世界遠比我們所知道,所能想像的更為紛繁複雜,也更為趣味叢生。除了走進自然親近它們,我們也能通過閱讀深入鳥類的世界。從觀鳥指南到鳥類習性,從鳥類的智力奇蹟到感官奧秘,從理論性的進化學討論到讓人賞心悅目的美麗畫冊,以下幾本書可以充分滿足你對鳥兒的好奇心。
鳥類行為圖鑑[英] 多米尼克·卡曾斯;何鑫、程翊欣/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12
這是一本從鳥類行為及其習性入手的鳥類觀察圖鑑,也是一場鳥類行為的視覺盛宴,一本觀鳥愛好者的進階寶典。
多米尼克·卡曾斯基於專業的鳥類學知識和豐富的野外鳥類觀測經驗,以別具趣味的視角,為讀者展示了近500種鳥類在不同情景下的行為,專注通過行為辨識鳥類。此外,還有五位英國優秀動物手繪師為本書繪製插圖,展示了這些鳥類在自然環境中的真實形態和行為,還原了真實觀鳥現場。
本書跳出傳統鳥類圖鑑的鳥種分類,從實際觀鳥經驗出發,按照大類別進行劃分,通過大小、形狀、棲息地和行為來區分不同鳥種。每個大類的開篇以這一類鳥類的棲息地和分布概述開始,隨後對鳥類行為的不同方面進行描繪,以便讀者對容易混淆的物種進行直接對比。雖然該書主要描述對象是在歐洲東部和俄羅斯的歐洲部分,但是這種觀察和歸類的思考模式很值得借鑑。作者的描述通俗易懂,比如「小鸊鷉屁股看上去像是一隻漂浮的兔子」,」戴勝飛起來像不穩定的大蛾子」,」白鶺鴒是只縮小版的雞",增加了不少閱讀趣味。
鳥類的天賦[美]珍妮弗·阿克曼;沈漢忠、李思琪;譯林出版社; 2019-4-30
人類與鳥類在演化之路上走向不同的分支,我們習慣於以自身的尺度衡量智力,從而嚴重低估了其他物種的潛能。《鳥類的天賦》用一段尋找最強鳥腦的旅程,顛覆了人類對鳥的認知。本書從工具製造、溝通、鳴唱、審美、空間感和時間感、環境適應能力等方面展示了鳥類的智力奇蹟,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身邊這些熟悉又陌生的精靈。珍妮弗·阿克曼以平易優雅的文筆記錄自己在世界各地所做的鳥類調查,並介紹鳥類學的新近科研成果,使本書在趣味性和知識性之間保持了很好的平衡。比如,本書會告訴你有些鳥可以長時間不用睡覺,比如斑胸濱鷸,這種鳥在北極夏天極晝的情況下,可以不停地活動,連續好幾個星期都不睡覺。鸚鵡甚至還會教其他鸚鵡罵從人類那裡學來的髒話。《科學美國人》評價說,本書為鳥類的智力奇蹟提供了一份詩意盎然的證詞。要記住,我們經常忘記鑰匙在哪裡,烏鴉卻能記住5000個貯藏食物的地點。
美的進化—被遺忘的達爾文配偶選擇理論,如何塑造了動物世界以及我們[美]理察·O.普魯姆;任燁/譯;中信出版社;2019-1
觀察鳥類如何幫助我們去理解進化論?通常,人們認為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可以解釋生命樹上的每一個分支:哪一個物種會繁衍,哪一個物種會滅絕,哪些物種會進化出哪些特徵……但是, 達爾文說過:「每當我看到雄孔雀的尾屏,就覺得難受!」這是因為在他的自然選擇理論看來,雄孔雀尾屏上過於華麗的圖案似乎毫無生存價值。對此,傳統科學的觀點是:動物的擇偶炫耀特徵是展現它們的遺傳優勢或素質優勢的「廣告」。
但是,憑藉在世界各地30多年的實地考察和野外觀鳥經驗,普魯姆對這一觀點發起了挑戰。在熱帶叢林深處分布著多才多藝、美麗優雅的鳥類:雄性梅花翅嬌鶲會用翅膀唱歌;雄性大眼斑雉的翼羽展開後成4英尺寬的錐面,上面點綴著立體的金棕色球形圖案,燦爛奪目;雄性紅頂嬌鶲會用太空舞步來求偶……作者看到了許多動物的炫耀特徵,而且這些特徵似乎都與自然選擇理論的關係不大。在尋找真正答案的過程中,普魯姆將達爾文於150年前配偶選擇的審美進化理論從故紙堆中挖掘出來,它是驅動進化歷程的一臺獨立發動機。
這趟美的進化之旅的起點是「生命之樹」,終點是我們對人類進化及自身的重新理解。自然界的絢麗多姿填補了我們理解進化史和人類起源的一塊空白,為我們全面客觀地認識達爾文進化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科學視角。
窗外飛過一隻鳥
[英]西蒙·巴恩斯;廖曉東/譯;新星出版社;2018-5-31
《泰晤士報》首席體育記者西蒙·巴恩斯是一位資深觀鳥愛好者,他還是周末版生態環境與野生動物專欄作者。在本書中,巴恩斯引領讀者走出門去,觀察街頭、水邊、林間的鳥兒,放鬆因工作、責任而緊繃的心情。觀鳥會令你深諳大自然的節律,懂得生命多樣性的可貴;和親人、朋友分享觀鳥的樂趣,你將重拾對生活的熱情;觀鳥是一種認識、理解世界的途徑,它帶來的快樂是恆長的。
書中收入18篇有關鳥類的自然隨筆,他追溯從遠古時代以來,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與鳥兒的相鄰互動;他回顧自己生命中每一段與鳥兒的情緣——因鳥兒結識的朋友,彌合的親情收穫的愛情……因鳥兒獲得的對生命、對自然的敬畏和理解;書中還觸及了許多嚴肅而深刻的理論問題;生物進化的意義、模式和方向,分類系統的意義,瀕危鳥種與特化鳥,鳥類學研究與業餘觀鳥的區別,科學進步與人類未知領域的相對關係,鳥類保護組織的性質,環境保護的現狀與前景等等,論述精闢,引人深思。
鳥的感官
[英] 蒂姆·伯克黑德;沈成/譯;商務印書館;2017-1
作為始終生活在地面的兩足動物,人類從很久前就在疑惑,做一隻鳥會是什麼感覺?蒂姆·伯克黑德是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動物行為學和科學史專業教授,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的研究工作之一,就是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去了解鳥類的生活。在本書中,他帶領你探索鳥類的各種感官。貓頭鷹如何在夜間飛行?火烈鳥如何感受到千裡之遙的暴雨?鴴鷸連續遷徙上萬千米、雨燕在飛行時休息、幾維鳥嗅到泥土中的蚯蚓……通過援引幾十年來鳥類行為學、生理學、解剖學的研究成果,本書帶領我們深入鳥類的感官世界,探尋這些飛翔的(或者不會飛翔的)精靈的奧秘。
尋芳天堂鳥[法] 弗朗索瓦• 勒瓦揚 / [英]約翰•古爾德 / [英] 阿爾弗雷德•華萊士;童孝華、連貫怡/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1
16世紀的環球旅行家在航海中發現了紐幾內亞熱帶叢林中的天堂鳥(極樂鳥),它美麗絕倫的毛皮,令時人紛紛讚嘆這是來自天堂的鳥兒,也因此得名。達爾文等眾多的博物學家譽將它為「世界上最美的、最有趣的鳥類」,它的標本在19世紀時也一度成為紐幾內亞最受歡迎的出口「物資」。《尋芳天堂鳥》精選法國博物學家弗朗索瓦•勒瓦揚、英國博物學家約翰•古爾德和阿爾弗雷德•華萊士的天堂鳥畫作,這些精美的畫作準確、生動地展現了天堂鳥的基本形態特徵、生境以及部分物種的食性等科學信息,長久以來一直是鳥類學家、鳥類愛好者和藝術家推崇至極的作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