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兩本書:自然的歷史,偉大而神奇—新聞—科學網

2021-01-16 科學網

▲《偉大的海洋》,[美]梅拉尼· L. J. 斯蒂斯尼著,祝茜等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

▲《神奇的鳥類》,[美]保羅·斯維特著,梁丹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

■本報記者 胡珉琦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始建於1869年,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提到它,人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它超過3200萬件的藏品,尤其是那些非常珍貴的生物標本。

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在這個博物館中還隱藏著一個秘密寶庫,那是一座擁有50萬冊藏書的自然歷史圖書館。從1877年開始,圖書館就開始收集資料,包括大量書籍和雜誌,內容不僅僅涉及博物館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自然科學的歷史。

《神奇的鳥類》和《偉大的海洋》正是來自該圖書館近幾年出版的「自然的歷史」系列圖書。

幾世紀前的古籍仍魅力不減

與大部分偏重生物學解讀的自然科普讀物不同,引進這一系列讀本的出版社最初看中的就是它的「歷史背景」。

「這兩本讀本的核心並不是鳥類和海洋生物本身,而是它們的發現者、研究者,以及最早科學記錄它們的古典書籍。」重慶大學出版社編輯王思楠介紹。

這一系列圖書所涉及的每一個物種背後,記敘的是從文藝復興時期到20世紀,博物學家、探險家探索大自然的傳奇故事。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書中包含了大量精美的插圖。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科學與藝術的巨大發展,當年,那些大博物學家、探險家所著的書籍,幾乎每一本都是自然歷史與藝術合一的傑作。那些插畫有的出自作者本人,有的是由他們同樣才華橫溢的家人幫助完成。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魚類部研究館館長梅拉尼·L. J. 斯蒂斯尼提到,到了20世紀初,隨著攝影技術的進步,照片開始取代精心繪製插畫的方法來描述新物種。「從20世紀到現在,發現新物種的速度有增無減,用照片來描述新物種的方法固然準確,但卻失去了許多書中所選科學插畫的藝術韻味。」

王思楠表示,書中所使用的每一張插圖均來自於圖書館的珍本收藏館,每一張都由專業攝影師至少耗時兩三個小時翻拍完成,「要知道那是普通觀眾無法輕易接觸到的歷史頂級科學繪畫作品」。

思想與藝術的結合,讓這一系列圖書充滿了人文主義色彩。作者通過對幾個世紀前的古籍進行新的挖掘和展示,證明時至今日,它們仍擁有著巨大的生命力。

從鳥類到海洋

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生物館藏裡面,鳥類標本是最多姿多彩的,它涵蓋了現今全世界鳥種類的99%,包括那些稀有的、已經滅絕的鳥類。

試想下,歷史上如果沒有鳥類標本,鳥類插畫師就沒有可以繪製的「模特」,研究者也就沒有新種可以描述。但是,在自然科學發展史上,在野外採集標本的採集師們必須冒著生命危險艱苦地工作,且未必有回報。

比如,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人約翰·古爾德帶著動物標本剝製師約翰·吉爾伯特和團隊兩次深入廣袤的澳洲,吉爾伯特所採集到的澳大利亞鳥類和獸類的新物種比其他任何採集者都多,為《澳大利亞鳥類》出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這一路異常艱險,吉爾伯特在一次原住民襲擊中,被長矛擊中後不幸去世。以他名字命名的鳥類居然僅有一種,後人只為他留下了「為科學獻身,光榮而偉大」的墓志銘。

在《神奇的鳥類》這本書中,圖書館甄選了博物館珍藏的40本與鳥類有關的珍本圖書,來挖掘故事,《澳大利亞鳥類》只是其中之一。

根據博物館脊椎動物學部鳥類學分部標本館主管保羅·斯維特介紹,世界上最早關於鳥類學的著作可追溯到16世紀,由貝隆、格斯納和阿爾德羅萬迪共同撰寫。到了18世紀,隨著探險家們對美洲、非洲、亞洲和太平洋的持續探索,歐洲收藏家的收藏櫃裡才有了新物種和來自異國物種的標本。19 世紀,歐洲殖民者的殖民地遍布全球,這是鳥類學發現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參與研究的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達爾文、華萊士、威爾遜等。

《偉大的海洋》裡,故事的時間線索和《神奇的鳥類》幾乎是相同的,只是發現的內容從鳥類到了更豐富而神秘的海洋世界。圖書館仍然選擇了40本與海洋有關的珍本圖書,試圖尋找早期海洋先驅者的使命。

但有時,後來者對於這些先驅的認識是複雜甚至矛盾的,比如,著有《北美西北沿海的海洋哺乳動物及美國捕鯨業的報告》的19世紀美國商船船長查爾斯·梅爾維爾·斯卡蒙。他經歷了那些年的海洋「淘金期」,一方面他航海技術出眾,且是一個天才的觀察員,記錄鯨、海豹、海象這些海洋生物的習性、遷徙路線、食性、解剖特徵,另一方面他也積極參與捕獵活動,簡直就是一個殘酷地把海洋哺乳動物捕撈到幾乎滅絕的記錄者。他的故事被稱為「獵人對獵物的愛」。

儘管兩本圖書的內容橫跨幾個世紀,但讀者不必為此感到苦惱,因為每個章節的設計都是相互獨立的,人們可以隨時進入任何一個故事之中。王思楠表示,由於原作者文本寫作的風格樸實、凝練,篇幅又比較短小,普通受眾在閱讀上也不會有任何門檻。

科學藝術的吸引力

「一本書中的一幅繪畫,一旦可以傳遞給新的讀者,就可能獲得更為廣泛的讀者。這樣就能更好地向大眾傳播作者和插畫師想要表達的信息。都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吸引讀者,這種魅力遠勝於單純的文字描述,甚至是現代攝影難以企及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學術圖書館哈羅德·伯申斯坦研究室主任湯姆·拜恩說。

不得不提到的是,那些古籍的出版與當時印刷技術的發展是相一致的,才使得每本書有更多的、華麗的插圖。為此,博物館文物保護員芭芭拉·羅茲還特地用三篇文章來嘗試解說這些印刷品的製作,向讀者科普,書籍印刷處理技術是如何從最早的帶有木版插圖的少量印刷版本,到雕版和平版印刷術時代,再到今天的科學圖鑑的。

也許是受此影響,這一系列圖書的中譯本製作非常考究,不僅對原版圖書進行了全新的圖文排版和色彩設計,在印刷上也是頗下功夫。

王思楠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那些珍貴插圖的色彩還原度,中譯本專門定製了一種塗布紙。之前,廣告海報、雜誌內頁所選用的塗布紙多是銅版紙,雖然色彩還原度好,但紙張亮度也很高。想要充分表現古典科學繪畫的氣質,必須降低紙張的亮度,儘可能減少反光。目前,這種定製的塗布紙已經越來越受到國內諸多博物學書籍的青睞。

「唯有了解,我們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我們才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會有希望。」珍妮·古道爾的話是王思楠最喜歡的自然格言。「我們盡最大努力希望去重現當年偉大的科學家和藝術家所描述與繪製的自然世界,是期待能夠激發更多讀者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行動起來保護它的今天和未來。」

《中國科學報》 (2017-04-21 第6版 讀書)

相關焦點

  • 讓3-10歲孩子直觀了解天氣、氣候等自然現象,我推薦這6本書
    一、《神奇校車》適合:3歲以上《神奇校車》的版本特別多,而且每個版本中都含有包羅萬象的科普,因此,我挑出圖畫書版和橋梁書版的一些關於自然現象的科普分冊進行推薦:1、圖畫書版:《水的故事》、《穿越颶風》、《地球內部探秘》、《氣候大挑戰
  • 《自然》新增兩種開放獲取期刊—新聞—科學網
    記者2月18日從施普林格·自然中國辦公室獲悉,該集團新推出《通訊—材料》和《通訊—地球與環境》兩本開放獲取(OA)期刊。
  • 川普今年推薦了10本書,全部都關於他自己
    儘管如此,川普今年還是在推特上推薦了十來本他的支持者、右翼及極右翼社評家寫的書,其中不乏他覺得「優秀」、「了不起」甚至「偉大」者。以下是來自總統書單的十本書,它們都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展開。1.這是本偉大的書!」——唐納·川普4.《騙子、洩密者和自由主義者》(Liars,Leakers and Liberals)珍妮·皮洛 著本書作者為福克斯新聞的主播,她在書中聲稱「強權者及其幕僚試圖通過陰謀顛覆美國人民的意志」。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融合媒體的美麗畫卷上,書寫出更加壯麗的新時代科技創新偉大篇章。 ◆孟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我有幸見過一些早年辦《科學報》老人修改稿件的筆跡,也記得改革開放初期一些《科學報》報導內容。如今我在科學網博客寫博文,十年有餘。感謝科學網,讓我們有個科學界華人交流的平臺。希望報社越來越好,科學常新,文圖出彩,人氣爆棚。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位列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新聞—科學網
    近日,自然指數網站公布了最新的自然指數排名。
  • 豆瓣高分推薦,年輕人必讀的10本書!你讀過嗎?
    結合豆瓣TOP100高分書籍和知乎萬贊回答推薦書籍,書香君為你精選了年輕人必讀的10本書。每一本都值得你認真咀嚼,它們最終將會內化為你人格的一部分,並對你的一生產生巨大影響。04《第五項修煉》這本書受歡迎程度不必多說,知乎關於年輕人必讀書籍話題,上萬贊回答基本上都推薦了這本書籍
  • 細述哥白尼的傳承與顛覆—新聞—科學網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歷史學教授羅伯特·S.韋斯特曼,本書是他歷經23年研究哥白尼問題而完成的著作。 《哥白尼問題: 佔星預言、懷疑主義與天體秩序》,羅伯特.S. 眾所周知,範式的概念和理論是由美國科學史家託馬斯·庫恩提出的,他的《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發展中的行星天文學》是一部科學思想史名著。與強調決裂、替代、革命的庫恩不同,韋斯特曼認為有關哥白尼的研究尚未完結。他覺得庫恩有把哥白尼過於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庫恩稱哥白尼「屬於文藝復興時期少數群體的天文學家,他不相信佔星術」。
  • 梁小民︱3月讀的二十九本書,推薦《未來簡史》
    本書對歷史的回顧真實而清晰,也相當有趣。無論你支持或反對國家幹預,都值得一讀。4.書寫得更細,寫出了各色人等的心理活動,本書並不是要歌頌營救工作,也沒有把受難工人描寫成英雄,而是寫他們作為普通人的不同心態與行為,真實而感人。以上兩書都屬於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譯文紀實」叢書,這套叢書都相當好看,值得愛書人重視。18-19.
  • 《FMS管理科學高質量期刊推薦列表》發布—新聞—科學網
    》(以下簡稱推薦列表)。 據課題組負責人、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前理事長徐偉宣介紹,推薦列表採用文獻計量指標和同行評議結合的方式,參考了ABS(英國商學院協會)、ABDC(澳洲商學院聯盟)等多個國際主流管理科學重要期刊列表,並在32個學科領域徵集了231位專家意見,在2014年研製的管理科學重要期刊推薦列表初稿(學界簡稱393期刊列表)的基礎上,經過一年多的集中研製,最終推薦出管理科學高質量國際期刊
  • 推薦你看這幾本書
    我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1)易讀,沒有其它心理學書籍的晦澀難懂;(2)裡面的方法放到現在,依然能即取即用;(3)故事感人,令人深思,給我堪比電影式的快感。合上書本,我對弗蘭克對人生逆境的應對,產生了由衷的敬佩。只有他活了下來,沒有被生活打敗,而是從絕境中找到了信念,繼續生活下去。
  • 全球甲烷排放達歷史最高點—新聞—科學網
    其主要來源包括農業、廢物處理、化石能源使用和開採中的人為排放,以及溼地、淡水系統和地質來源中的自然排放。 研究主要作者、史丹福大學的Rob Jackson說:「天然氣的使用在美國和全球都快速增加。用天然氣發電也許能抵消一部分煤電的碳排放,但天然氣開採和運輸過程中卻會洩露大量的甲烷、推高溫室效應。」
  • 亞馬遜推薦中國讀者「必讀100本書」,有魔戒沒託爾斯泰
    8月13日,亞馬遜中國在廣州發布由編輯推薦團隊為中國讀者打造的「人生必讀100本書」, 著名作家阿來、才氣少女蔣方舟以及著名出版人路金波也來到現場,與亞馬遜中國副總裁石建軍就書單展開點評,並探討各自的閱讀經歷。其中,阿來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入選了 「人生必讀100本書」。
  • 《歷史與結構觀點下的群論》:群的來歷與本質—新聞—科學網
    隨著這門理論的進一步發展,群論在數學中的地位與日俱增,以至於20 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外爾贊言:群論已經擴展到整個數學中,沒有群就不可能理解現代數學。然而在不少人心中,群論是一門非常難懂的學問。數學系的學生也普遍認為群論比較難學。「概念抽象,難以理解」阻擋了相當一部分公眾親近和喜歡這門理論的熱情。最近鄧明立教授與王濤博士撰寫的《歷史與結構觀點下的群論》對這個問題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討。
  • 瘟疫之年的牛頓:「蘋果神話」是真的嗎—新聞—科學網
    來源之二,是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三版主編彭伯頓在1728年的一本書裡寫到的,他提到萬有引力定律是來自1666年牛頓逃避大瘟疫時的思考。 來源之三,是啟蒙運動偉大的思想家伏爾泰那本著名的《牛頓哲學原理》。他在1736年出版的這本書裡提到,牛頓的外甥女告訴他說,牛頓在鄉下看到蘋果落地陷入沉思,引發了對萬有引力定律的思考。
  • 上周讀了7本書,其中4本關於大腦的書強烈推薦
    2019 年,我下了一個決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讀一本書,每本書讀完,至少寫出兩三百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讀完的感受。五月的閱讀主題是「認知」,上周讀了 7 本書,其中 4 本都和我們的大腦有關,都非常推薦大家找來閱讀。
  • 第二批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發布—新聞—科學網
    記者25日從中國天文學會了解到,第二批1136條火星隕擊坑的中文推薦譯名發布。
  •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書,不可多得的精神產物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書,不可多得的精神產物Hello,小編來啦。上一期小編與大家講了最美的三行情書,這一期小編將與大家分享一下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書。今天小編為大家詳細推薦七本!《追尋生命的意義》「愛是人可以立志追求的、最終的、最高的目標。於是,我理解了,人的詩歌、人的思想和信仰揭示的偉大秘密所蘊含的意義:人的拯救是通過愛或被愛來實現的。」
  • 人類最偉大的科學與科學家,兩部趣味又權威的書為你講透
    這兩部傑出的大書,必須結合起來向讀者們推薦。因為,二者具有強烈的內在關聯,且呈現出深度的互補特性,共同努力之下,趣味而又權威地講透了那些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與科學家。其一,《現代科學史》。作者是曾任英國科學史學會主席的彼得·J.鮑勒,國際科學史大家,影響深遠的科普作家。
  •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獲「自然生態守護者」稱號—新聞—科學網
    近日,在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下簡稱WWF)中國4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暨「美麗中國自然保護論壇」上,WWF授予中科院
  • 好書推薦|頂級科學雜誌《自然》不為人知的過去
    該雜誌從19世紀60年代創立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從維多利亞時期一個不太成功的科普雜誌,轉變為現代科學出版物的國際標杆,《自然》雜誌的這一歷史演變是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故事之一,它見證了19世紀以來科學領域的幾乎所有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