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述哥白尼的傳承與顛覆—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一位科學史家23年的追問——
細述哥白尼的傳承與顛覆

 

2011年科學史著作《哥白尼問題:佔星預言、懷疑主義與天體秩序》(以下簡稱《哥白尼問題》)在美國出版後,立即在學術界引起極大的關注,成為21世紀文藝復興領域,尤其是哥白尼研究領域重要的研究成果。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歷史學教授羅伯特·S.韋斯特曼,本書是他歷經23年研究哥白尼問題而完成的著作。

《哥白尼問題: 佔星預言、懷疑主義與天體秩序》,羅伯特.S. 韋斯特曼著, 霍文利、蔡玉斌譯,朱孝遠審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 年7月出版,定價: 298 元

2005年春天,北京大學教授朱孝遠到聖地牙哥做學術考察,和韋斯特曼有過交流。韋斯特曼說他正在寫一本有關哥白尼的書,寫了多年還沒寫完。而他之所以研究哥白尼,是要解決一個問題,即是什麼原因、什麼背景促使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

聽完介紹後,朱孝遠「才知道這本書非同小可」。當即和韋斯特曼約定將來在中國出版這本書。現在,這本書經5年翻譯、3年編輯,終與國內讀者見面。

該書闡述了15~17世紀,以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為代表的近代天文學家是如何從舊式的古希臘天文學、佔星學轉向「日心說」為代表的近代天文學,如何在「文藝復興」這一變革時期的複雜背景下,發動具有顛覆性意義的科學革命的。

朱孝遠是這本書的審校,他表示,《哥白尼問題》出版後備受矚目,很重要的一點是,提出了與「範式替換模式」不同的「延續發展模式」。

眾所周知,範式的概念和理論是由美國科學史家託馬斯·庫恩提出的,他的《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發展中的行星天文學》是一部科學思想史名著。與強調決裂、替代、革命的庫恩不同,韋斯特曼認為有關哥白尼的研究尚未完結。他覺得庫恩有把哥白尼過於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庫恩稱哥白尼「屬於文藝復興時期少數群體的天文學家,他不相信佔星術」。

韋斯特曼在開始撰寫《哥白尼問題》時,他的觀點與庫恩沒有什麼不同。「然而,當閱讀了大量佔星預言的文獻後,我注意到了以前未能注意的聯繫。」事實上,哥白尼與佔星術家們有著親密的交往。

相比庫恩宏大的歷史哲學研究方法,韋斯特曼的研究則精微地向讀者展示這一顛覆性學說在具體歷史實踐發展中的漫長與曲折。韋斯特曼的研究表明,在正統與異端、天文學和佔星術、舊傳統與新解釋之間,就其深處來說,有一種內在的一致性,它們甚至在對峙之中也相互滲透。

韋斯特曼表示,哥白尼所處的時代是個過渡時期,很多觀點是新中有舊、舊中有新,新、舊都是夾雜在一起的。

這本書展示了在那個複雜背景下歐洲社會的複雜圖景,政治、社會、哲學、宗教、社會、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黑死病與佔星術、天文學之間的各種關聯,還講述了哥白尼、第谷、克卜勒、布魯諾、伽利略等多位著名天文學家的人生軌跡,並將其與印刷術普及、大航海時代、教皇保羅三世的統治、美第奇家族的贊助等重要的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串聯起來。

無怪乎韋斯特曼花了這麼長時間寫一本書,當朱孝遠問他是否值得時,他表示:「我的一生就是要把這本書寫出來。」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哥白尼是被燒死的?
    地心說曾經統治了歐洲天文學界1000多年的時間,直到哥白尼顛覆了人們禁錮已久的思想,然而哥白尼真的如很多歷史教科書上寫的那麼偉大嗎?
  • 哥白尼的本意
    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說幾乎無人不知,按照傳統的歷史敘述——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說「推翻了教會主張的地心說,從根本上顛覆了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但一個基本的事實是《聖經》裡並沒有「地心說」,也根本沒有提到地球和太陽誰繞著誰轉的問題,原因很簡單,寫聖經的人根本不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
  • 月球環形山記錄8億年前「流星雨」—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分析了59個隕石坑的圖像以確定它們的年齡,發現其中8個,包括巨大的哥白尼隕石坑在內,似乎是在大約8億年前的同一時間形成的。根據環形山的大小、對哥白尼隕石坑釋放物質的放射性測年結果,以及從一些阿波羅任務的撞擊玻璃球粒(隕石撞擊形成的玻璃珠)中獲得的數據,研究人員計算出大約有2000萬億千克的巖石在那個時候撞擊了月球。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自然—通訊》。
  • 哥白尼的同鄉
    哥白尼,一位敢於向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向至高無上的神權發起挑戰、捍衛科學真理的鬥士,用無懈可擊的「日心說」理論,顛覆了自亞里斯多德和託勒密以來一千四百年的「地心說」,對當時的科學和昏聵的宗教權威造成了巨大衝擊,掀起了人類有史以來天文學上一次震撼人心、驚世駭俗的偉大革命。
  • 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新聞—科學網
    國際工業微生物學科的發展十分迅猛,學科交叉日新月異,滲透到工農醫藥等各行各業,不斷顛覆或更新著人們對生命科學基本原理及其未來生物產業巨大潛力的認識。近日,為順應學科的發展和進步並賦予學科發展的新動力,經過全球本領域眾多著名科學家兩年來的反覆建議和討論,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簡稱GIM)正式宣告成立,來自亞、歐、美、大洋洲多個國家的34名科學家入選為國際專家委員會成員。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哥白尼問題」,其實就是全人類的問題
    如此歷史背景之下,哥白尼發表了《天球運行論》(原譯《天體運行論》)。對,這種一直不為主流科學界認可、甚至嗤之以鼻的「民科」,與哥白尼有著深厚的關係,也在這部《哥白尼問題》中佔據著相當的分量。正如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朱孝遠指出,韋斯特曼的寫作堅持「實事求是」的歷史客觀主義,絲毫沒有迴避哥白尼與佔星術家們的親密交往。1496年,23歲的哥白尼來到文藝復興策源地義大利,在博洛尼亞大學攻讀法律、醫學和神學,期間,便幾乎完全生活在佔星術家們的圈子裡。
  • —新聞—科學網
    日曬夜露的自然發酵是傳統魚露發酵工藝的傳承與延續,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經過多種生化代謝途徑生成多種風味代謝產物,從而形成魚露特有的色、香、味。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全生物法高效合成燕窩酸成為可能—新聞—科學網
    這一研究結果顛覆了人們對於傳統醯基化反應機理的認識,被雜誌審稿專家和編輯評價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191433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7月23日,文小剛(文小剛科學網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u/xgwen)做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帶來了一場題為《物理的新革命——量子信息:物質和相互作用的起源》科普報告。 世界絢麗多彩,物質性質各有不同,它們從何而來?我們如何認識它們?
  • —新聞—科學網
    席南華說,事實上,華羅庚已經告訴我們,要做我們自己獨立自主創新的數學,去開闢新領域,吸納別人的優點,做一名創新者而非跟隨者。 最後,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前常務副院長、中國運籌學會前理事長章祥蓀回憶了華羅庚的治學教育往事與他的數學思想,華羅庚的女兒華密女士講述了她眼中的「華羅庚精神」。
  • 郭東輝:黑格爾的「哥白尼革命」
    郭東輝:黑格爾的「哥白尼革命」   2017年05月16日 10: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東輝 字號 內容摘要:康德將認識標準從對象轉向主體自身的做法被公認為哲學領域的一場
  • 科學家發現哥白尼的遺體和陵墓
    此發現將終結有關哥白尼陵墓的各種猜測。這位波蘭天文學家提出地球及其它行星繞太陽運動的日心說,推翻了託勒密的地心學理論。波蘭考古學與人類學學院的考古學家澤茲·加索斯基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他的工作小組於2005年在波蘭弗龍堡的天主教大教堂發現了一個顱骨,這個顱骨沒有了下頜,科學家憑藉此顱骨,通過電腦復原了其頭像,結果發現此復原頭像和現存哥白尼的肖像非常相似。
  • 學成歸來的三任實驗室「掌門」—新聞—科學網
    褚君浩說,導師湯定元先生的愛國精神一直在傳承,實驗室絕大多數出國求學的學子,都回國報效祖國。他們牢記出發時湯定元的殷殷囑託:學習結束後,有機會還是要回國發展。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2019年全國量子力學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聚焦量子力學前沿、科普與教學
  • 哥白尼的天文革命
    每當舅舅與客人的忘情的長談時哥白尼總是靜靜的坐在大人的身邊,眨巴著藍色的眼睛,仔細聽那些令人神往的故事和獨特的見解。這樣日積月累,這些知識就沉澱在格外你的腦海裡,神秘的大自然激起了他那強烈的好奇心。光陰似箭。一晃,哥白尼長成了一個英俊少年。
  • 哥白尼原理的是非-讀《如果,哥白尼錯了》
    機器學習中的最大熵原則,在科學界有一個類似的描述,叫做哥白尼原理,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其很是推崇,曾在公眾號寫過相關的文,例如從不拒絕自命不凡,說到柏林圍牆的終結,介紹相關的應用。但在讀了湛廬新出的《如果,哥白尼錯了》(原標題The Copernicus Complex)這本書之後,覺得有必要對這個話題重新說說。這本書的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天體生物學系主任,天體生物學就是尋找外星人的學科,或者說解釋為何還沒有找到外星人的學科。這個問題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費米悖論,而其中的一個解釋叫人擇原理。
  • 哥白尼是被燒死的嗎?
    Was Nicholas Copernicus Burnt alive,這裡Nicholas Copernicus就是指我們熟悉的哥白尼了。哥白尼是否是被活活燒死的呢?被誰活活燒死的?by the church,被教堂。讓我們一起帶著問題讀文章。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3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大會的目的是傳承CERN優良傳統、分享經驗,促進CERN的開拓創新和對外開放,傳播新知識、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助推我國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的創新發展。 「隨著國際科技發展和國內生態環境建設和農牧業生產需求的轉變,CERN要面向國家重大科技需求,緊跟世界科技進步的步伐,解放思想,創新發展、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