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醫學論文撤稿事件鬧得滿城風雨。知名學術出版商施普格林自然旗下雜誌《腫瘤生物學》撤銷107篇中國作者的文章,稱這些文章的發表者偽造同行評審。此事牽涉不少著名三甲醫院,讓中國醫生把臉丟出了國門。
面對網上的冷嘲熱諷,很多醫生感到委屈。有人吐槽,白天做一天手術累得半死,晚上還要點燈熬油寫論文,實屬被逼無奈。因為在現行的職稱制度下,一個醫生要想晉升職稱,手裡拿不出幾篇像樣的國際期刊論文,連門都進不去。所以,如果不改革職稱評審制度,論文造假永遠難除。也有人提出,臨床醫生只要看病就行,不應該搞科研,也不應該寫論文。
聽了這一席話,健康哥也是醉了。其實,醫生寫論文本身沒有錯,錯就錯在寫論文的動機不純。一個人為了評職稱,寫不出論文就去造假,就如同餓了就去偷麵包、沒錢就去搶銀行,被警察抓住了還覺得委屈。假如今後醫生都不寫論文,評職稱也不看論文,自然人人輕鬆,皆大歡喜,但是醫學能進步嗎?我們不能因為有人論文造假,就否定寫論文的意義。
臨床醫學包含醫療、教學、科研三個方面,彼此密不可分、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現代醫學是一個標準化體系,不允許有太多個性化發揮,真正拉開醫生差距的不是技術,而是科研能力和人文素養。一般來說,醫生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醫匠」。這樣的人有一定的臨床經驗積累,能看病,會做手術,但永遠在做簡單的重複勞動;第二個層次是「醫帥」,也就是醫學科學家。這樣的人兼具臨床和科研能力,可以在病例積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用創新思維和方法解決問題,因而成為醫學創新的引領者。科研是一名醫生從「醫匠」邁向「醫帥」的基石,科研能力決定醫生層次。如果只重臨床不重科研,醫學很難有突破性進展。
好醫生的標準是什麼?健康哥認為,一個好醫生,首先必須會看病,其次還要會搞科研。既能看病又能搞科研,才是醫生中的「戰鬥機」。打個比喻,一個好廚師,首先要會做菜,其次才是會寫菜譜。如果既會做菜又能寫菜譜,那肯定是「超級廚神」。作為好醫生,會看病是基本要求,會寫論文是更高要求,二者缺一不可。醫生以臨床為中心沒有錯,但如果一味滿足於簡單重複勞動,醫學的創新能力就會衰退。
當然,醫生搞科研,必須立足臨床、服務臨床,而不能脫離臨床。凡是對臨床有用的,就去研究;凡是對臨床無用的,就不去研究。醫生搞科研、寫論文,一定是出於對科學的探索、對臨床的熱愛,而不是出於對名利的追逐。醫生做科研的目的是讓病人受益,而非為自己撈取功名利祿。目前,很多醫生做科研、寫論文的動機不純,懷著一顆功利心,怎能做好人命關天的事?有一家著名醫學雜誌上曾發表文章,介紹了一種不切斷十二指腸的胃空腸吻合術,作者說效果很好。結果,有的醫生照此操作,病人術後反覆嘔吐數年,苦不堪言。這樣的論文不僅是學術垃圾,而且是「殺人的屠刀」。因此,醫生搞科研、寫論文,一定要心術端正,絕不能搞假科研、寫假論文,否則遺害無窮。
在一個葡萄園,採摘葡萄的工人固然可敬,但是如果一個工人在採摘中悟出了釀造葡萄酒的技術,提煉出美味的瓊漿,豈不是更令人膜拜?我們離不開採摘葡萄的工人,更離不開讓葡萄身價百倍的釀酒師。在醫學領域,我們需要專心看病的「醫匠」,更需要具有科研創新能力的「醫帥」!(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健康37℃工作室白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