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的摘要通常只有一段,但核心要點有兩個,一是簡潔,二是全面。二者並不矛盾,簡潔是要求摘要不寫無關緊要的內容;而全面則是要求摘要儘量把與論文的核心論證和相關結論寫明。
摘要的主要內容應採取以「問題—結論」為主導的寫法。(1)論文研究的問題,即論文的主題;(2)方法論,即如果論文採取了具有特色的方法論,應在摘要中說明;(3)理論預設,即如果論文採用了與本學科不同的理論預設與價值判斷的,應
予說明;(4)觀點和結論,即說明論文的核心結論,如果論文的結論較多,則以重要性為標準選擇。簡單來說,就是「研究了什麼問題,用何種方法(基於何種理論)研究的,得出了哪些結論」。其中,研究的問題和觀點結論是務必要涵蓋的。
例1:本文從角色和個體關係的視角界定了法律行為的主體,說明了法律行為形成的途徑和內容,探討了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及其法律社會化的兩個階段,指出了現階段塑造法律人格的內容、意義和措施。
這則摘要按照論文的目錄羅列了論文討論的各個問題,但是卻沒有闡述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各部分與主題的關係以及論文的核心結論是什麼。從這則摘要裡,我們實際上無法得到有價值的信息。比如,「說明了法律行為形成的途徑和內容」,什麼途徑?哪些內容?從摘要我們不得而知。「探討了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及其法律社會化的兩個階段」,哪兩個階段?劃分標準是什麼?
也就是說,摘要的作用就是,即便讀者不通讀文獻全文,也能基本了解作者的觀點或結論。如果對於這個觀點或者結論,作者感興趣,就可以選擇精讀文獻。如果從摘要中看出作者的觀點或結論並不新穎或者沒有什麼價值,那直接把這篇文獻略過就可以了。(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篩選文獻的基本方法,切記,並非所有文獻都需要精讀。)
例2: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的基本手段,在「精準時代」到來之際,確保公共政策精準性,制定和執行精準性政策,促進公共政策走向更高水準的科學性及有效性,應是推進政府精準治理的應有之義。「政策精準性」作為公共政策的應然屬性,要求其達到高水平「精細的準確」狀態,進而生成與運行「精準性政策」。「政策精準性」從根本上源自其核心要素,主要取決於對政策主體的精準規定、對政策客體的精準界定、對政策目標的精準設定、對政策工具的精準選定。「精準性政策」的實現,需要在精準研策、精準制策、精準施策、精準評策等各個環節綜合發力,實現整個政策系統及政策過程的全面改進。」(《政策精準性與精準性政策——「精準時代」的一個重要公共政策走向》,中國行政管理,2018,1)
這則摘要詳略得當,通過幾句話就表達了論文的核心內容和作者的觀點。完全可以作為寫作參考借鑑的範本。
例3:【目的/意義】突發事件的頻發往往成為網絡輿情生發的重要導火索,研究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生發機理,對於輿情的導控及治理而言意義非凡。【方法/過程】基於信息生態視角,從信息、信息人、信息環境與信息技術四個要素提煉出事件信息、發布主體、信息受眾、信息技術及信息環境五個解釋變量,通過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法(csQCA)對40起突發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據此得出三個有效的條件構型。【結果/結論】結果表明,社會安全突發事件藉助網絡媒體平臺容易激發公眾負面情緒,提升網絡輿情的生發熱度;良好的信息環境在方便公眾溝通交流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生發;發布主體的非理性是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生發的重要原因。(信息生態視域下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生發機理研究——基於40起突發事件的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情報科學,2019,12)
該例是目前部分期刊採用的結構式摘要的典型寫法。結構式摘要的一般都要求包括目的、方法、結果與結論等基本部分。按照目標期刊要求撰寫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