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電影的著名導演,有藝術成就誰與爭鋒、在東西方都得到認可的李安;有「喜劇之王」周星馳;有憑藉《霸王別姬》封神的陳凱歌;有運用色彩和構圖形成獨特電影語言,有「國師」之稱的張藝謀;有賀歲片霸主、但時而鋒利得像一把刀子的馮小剛……此外,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天才導演——姜文。
每一位導演無論是個人還是作品,都會帶有鮮明的自我特色。而姜文,身上的標籤則是「自大」、「狂妄」、「鋒芒」,被形容是硬漢和荷爾蒙代言人,永遠霸氣外露。據爆料,姜文最著名的一次生氣,就是粉絲現場應援叫他「文文」,他十分生氣地拒絕了這一「愛稱」。姜文還被許多電影記者列入「最難採訪對象」名單——幾乎每個採訪他的記者,都難免被姜文擠兌一番。面對採訪,姜文要麼不想正經回答,要麼從實際問題上升到哲學層面,用一張「嬉皮笑臉」懟採訪人的「年幼無知」……據說曾經就有一次採訪,年輕的記者姑娘被姜文「反問」到啞口無言,委屈地哭掉了隱形眼鏡。著名電影學者焦雄屏曾回憶與姜文的初次見面,那時候的姜文只是一個年輕的演員,還未開始走上導演之路。焦雄屏問姜文最欣賞的導演是誰,姜文當時的回答只有一個字——「我」。多年後,焦雄屏形容當時的姜文「氣吞山河」。姜文很狂,但他有狂傲的資本。
導演姜文的那些作品
陽光燦爛的日子
28歲那年,姜文遇上了王朔的《動物兇猛》,正式解鎖了封印體內的「導演之魂」。他不知不覺地開始把小說「翻譯」成電影,把文字變成畫面。六萬字的小說,被姜文寫成九萬字的劇本——這就是導演姜文的電影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後來回憶道:「我原來不知道我能寫劇本,我也不是對寫劇本的能力有了充分自信才開始寫的,感覺就像是有什麼東西在支使著我的手「譁譁」地寫,而且筆跟不上腦子,腦裡也不知道怎麼就稀裡糊塗想出那麼多東西來了,挺奇怪的。」就這樣,沒有經驗的姜文開始了導演之路。而因為特別注重捕捉現場的即興靈感,他的影片素材總共拍了25萬英呎,創下了中國導演耗片比最高的記錄。他還大膽啟用了剛畢業、毫無演戲經驗的夏雨飾演男主角馬小軍,挖掘了運動員出身的陶虹,讓她飾演女二號於蓓蕾。姜文認為,有沒有演戲經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身上有「對的感覺」,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好演員。事實證明,才華橫溢的導演都有一個共通點——特別會選人。1994年,《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威尼斯首映,在一片讚揚聲中初次觸電的主演夏雨擒得影帝。一年之後,這部少有的文革青春電影,又席捲了國內市場,5000萬元的票房紀錄,保持了國產電影票房冠軍位置近十年之久。電影一炮而紅,《時代周刊》把它評為「95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電影」之首,姜文被視作「天才導演」。
鬼子來了
天才除了才華橫溢,往往還有個特點就是很「任性」。在2000年,任性的姜文導了第二部電影《鬼子來了》。《鬼子來了》在豆瓣上,經25萬人觀影,評分依然居高不下,維持在9.2分(滿分10分),排在豆瓣電影第30名。「國產片最高境界!」——這是豆瓣上其中一條熱評。雖然電影獲得一致好評,但實際上《鬼子來了》給姜文帶來了近乎災難性的打擊。影片的劇情被認為違背了時代的立場,因此片子沒有通過審查,不允許公映,到如今仍然是一部禁片。除此以外,姜文本人也被「禁」,五年內不允許再執導電影拍攝。大多數抗戰片都著重表現戰爭時期日本人的殘暴以凸顯中國人民的英勇頑強抗戰,往往很少在影片中反思戰爭究竟給那段時代帶來了什麼,傷痛的根源究竟是什麼。而在姜文的《鬼子來了》裡,姜文將原著小說《生存》裡描寫「軍民奮勇抵抗侵略」的主題擱置,直指中國人與日本人的「奴性」,用荒誕的手法展現了戰爭年代下最樸實的中國農民——不會拿起武器反抗,愚昧狡猾帶著一點善良。雖然是十幾年前的電影,但《鬼子來了》是一部黑白片,並不是為了展現影片的別具一格,而是因為影片中的色彩本身就是內容。在影片結尾砍頭的畫面,鮮紅的血將電影渲染成彩色,視角的切換帶來了強烈的魔幻感,也加重了故事給觀眾製造的震撼。
太陽照常升起
自從《鬼子來了》被禁之後,姜文在娛樂圈沉默了七年,用一部《太陽照常升起》宣告姜文回來了。這部作品被觀眾評為最「燒腦」——因為大部分人都表示看不懂。電影票房慘遭滑鐵盧。面對記者和觀眾的質疑,姜文豪邁地表示:「看不懂就給我再看一遍!」的確,《太陽照常升起》非常晦澀複雜,並不屬於大眾電影。電影裡的隱喻讓人反覆琢磨,視聽語言上的奇思妙想更讓影迷陷於夢境。在主流導演都在思考如何把劇情表現得讓觀眾瞭然於心的時候,姜文卻從來不思考觀眾能不能接受,他想要做的,就是真實直接地把自己想要說的說出來。於他來說:「電影首先要自己滿意,才能讓觀眾更滿意。」《太陽照常升起》的另外一個亮點是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配樂,但據說姜文一度令久石讓抓狂與崩潰。在找久石讓做配樂的時候,姜文已經給電影配上了莫扎特的《安魂曲》等經典片段,並且跟久石讓說:「我想要跟這種音樂類似差不多的感覺,麻煩您在看電影的時候,認真體會一下情節和鏡頭,做出比《安魂曲》更好的音樂。」看到這樣的要求,久石讓幾乎要氣哭。事後跟身邊的人抱怨:「他要我寫的曲子比莫扎特好,這怎麼可能?!他為什麼不直接用莫扎特的曲子呢!」但是在久石讓看了樣片以後,他評價道:「太震撼了!姜文充滿瘋狂的想像力,他想讓所有的東西都說話:風、霧、水、火——在他的電影裡都是角色,他甚至要求電腦特效都能聽見它們說的臺詞。」經過了數月的傾力投入,久石讓為《太陽照常升起》配上了令人迷醉的電影原聲樂。用他自己的話形容是:「所有音樂都是沒有語言的,是哼唱的旋律,充滿了奇異的風情;整體曲風像天山的畫面一樣空靈,聽起來仿如洞穿心底的一縷情緒。」姜文在後來的作品《讓子彈飛》中,配樂重複使用了久石讓創作的《太陽照常升起》。他是這樣回答的:「因為我想向我的作品《太陽照常升起》致敬,我是這麼愛這一部電影,我覺得《太陽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給我的一個禮物,也是我送給觀眾的一個禮物。看不懂是他們的損失,不是我的。」有趣的是,《太陽照常升起》裡剛好有一句臺詞,更像是姜文提前給觀眾準備的回答——「聽著,你是看不懂,不是沒看見。」
讓子彈飛
2010年,《太陽照常升起》的三年後,姜文與葛優、周潤發合作,自導自演了賀歲電影《讓子彈飛》。這一次,姜文的《讓子彈飛》介於商業片和文藝片之間,力求讓每個人都看懂,但又似是而非,每個人又都沒太明白。與以往姜文的「只有口碑,沒有票房」的電影不同,《讓子彈飛》無論是口碑還是票房都極成功。中國票房接近7億人民幣,創當年紀錄。在豆瓣經67萬人評分,維持在8.7的高分。姜文在一次採訪中,透露《讓子彈飛》與《太陽照常升起》的關係。他說:「我很喜歡「讓子彈飛一會兒」這個句子。不要著急嘛。誰說《太陽照常升起》沒有好結果?還沒顯現出來結果嘛。子彈也要飛一下,就是當時《太陽》的影響。《太陽》被人說看不懂,有什麼不懂的,子彈沒飛到而已。我開了槍了,你沒倒下,你嚷嚷說你不懂。別著急,子彈會打著你的。這樣一個想法,用在這很舒服。」《讓子彈飛》票房的成功,讓一些業內人士批評姜文開始「放下身段」討好觀眾,再也拍不出《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那樣的好片子。事實上,對於姜文而言,商業片和文藝片也許沒有什麼界限,他只是忠實於自己的內心,拍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故事。
一步之遙
在《讓子彈飛》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冠軍以後,姜文的《一步之遙》口碑票房卻都雙雙滑鐵盧。面對一如既往的對於作品被誤解,他強調:「一個作品面對觀賞者的時候,其實都是觀賞者在表達自己。比如黃鶴樓,即使是李白和杜甫也能讀出不同的東西。」
姜文來帶新片,被影迷稱之為至高無上的期待
姜文導演的第六部作品《邪不壓正》將在今年的7月上映。過去的作品無論有多少爭議,姜文仍然是最讓人期待的導演。在《邪不壓正》的15秒預告片公布以後,就有網友評論道——「只有一個中國電影人配得上的至高期待。」同為導演的馮小剛曾經說姜文如果拍商業片,會是中國最好的商業片導演。他這樣評價姜文:「姜老師就是差在太聰明。我的問題是怎樣才能達到好的標準,姜老師則不然,他的問題是如何能夠節制他的才華。對於他來說,最大的敵人就是淤出來的聰明。聰明人最大的壞處就是自以為是。你看他的電影,會發現他一直在炫技。」在被評為最佳演員、最佳導演的同時,又被稱為中國耗片率最高、最任性的導演。被馮小剛評為才華橫溢,卻又說太聰明不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面對所有的定義,姜文卻說:「那只是你們眼中的我。」在如今資本至上的年代,許多導演都開始不得不迎合資本的巨輪。而姜文,他倒下過,但未敗過。他的電影,從未試圖去迎合任何時代、任何主流文化與觀念。這也大概是為什麼,雖然只有五部作品的導演姜文,在廣大影迷心中奉若神明,值得最至高無上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