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知的未來,在生命起點我們能做什麼?

2020-12-08 央視網

面對未知的未來,在生命起點我們能做什麼?

社會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8月25日 20:05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 張恪忞 實習記者 符洪銚):殘障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的一種狀態,而不是一個特徵,其風險伴隨每個人的全生命周期。

  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據2006年的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在各類致殘原因中,先天性因素佔9.57%,這其中遺傳性殘疾佔31.09%,發育缺陷非遺傳性殘疾佔68.91%。因此,如何能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發育障礙所導致的殘疾,實現殘障人士「人人享有康復服務」,成為擺在國人面前的一個重大公共衛生與社會問題。

  2017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我國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事業依法推進邁向新徵程。近年來,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在嬰兒出生缺陷防治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監測顯示,23種重大出生缺陷病種有22種在大幅下降,其中神經管缺陷發生率下降70%多,地中海貧血發生率下降到80%多。不少致殘疾病可通過預防來避免,做好出生缺陷防治,要從生命源頭抓起。

  「一級預防」到底該怎麼做?

  在出生缺陷的「三級預防」中,一級預防是指病因預防,主要包括選擇最佳生育年齡,開展婚前保健、孕前保健、遺傳諮詢、產前保健、合理營養(包括葉酸增補、碘補充等)、避免接觸放射線和有毒有害物質、預防感染、謹慎用藥、戒菸戒酒等綜合幹預措施,避免或減少危險因素的暴露,從而防止出生缺陷兒的發生。

  「廣泛開展出生缺陷的一級預防,讓大家要認知,要有相關知識的知曉率,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國家衛健委婦幼司司長秦耕在日前舉行的健康中國行動之婦幼健康促進行動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結合重大公共服務專項來推進婚前健康檢查、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等等,通過重大專項實施,老百姓的健康理念逐步樹立,行為逐步養成。

  據《中國婦幼健康事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我國部分重大出生缺陷發生率呈下降趨勢。其中,全國圍產期神經管缺陷發生率由1987年的27.4/萬下降至2017年的1.5/萬,降幅達94.5%,從圍產期重點監測的23個出生缺陷病種的第1位下降至第12位。地中海貧血防治成效明顯,廣東、廣西胎兒水腫症候群(重型α地貧)發生率由2006年的21.7/萬和44.6/萬分別下降至2017年的1.93/萬和3.15/萬,降幅分別達91%和93%。

  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的目的是藉助一系列手段及時篩查育齡備孕夫婦妊娠風險因素,通過採取相應的幹預措施來最大可能的減少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

  我國全面推進出生缺陷一級預防,加強出生缺陷防治健康教育宣傳,積極推進婚前保健服務,全國24個省份實行免費婚檢,2018年共有1020萬名新婚夫婦接受了婚前醫學檢查,婚檢率達到 61.1%。實施國家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為農村計劃懷孕夫婦免費提供健康教育、健康檢查、風險評估、諮詢指導等19項孕前優生服務,2010年至2018年,共為8349萬名計劃懷孕夫婦提供免費檢查。實施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項目,2009年至2018年免費為近1.02億生育婦女補服了葉酸。

  有專家表示,出生缺陷病種達上萬種,但部分篩查、診斷技術尚不成熟,同時從國家層面來說,推廣和普及適宜技術需要時間去培養人才,因此可篩查病種只能是逐步擴大,循序漸進。

  僥倖與幸運,一字之差千裡之遙

  「這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圍產醫學部主任醫師王欣告訴央視網記者,當把不好的產前診斷結果告知準爸媽時,往往會聽到這句話。然而,有些疾病預警通過孕前檢查就能提前知曉。

  我國是世界上聽力障礙和言語障礙者最多的國家,聽力障礙者約佔全國殘障人士的1/4。但是,大概有80%的先天性聽力障礙孩子的父母聽力沒問題,只是攜帶者。

  在我國,孕、產前耳聾基因篩查是一個自願篩查項目。曾有一位媽媽,在孕前沒有做耳聾基因篩查,並表示什麼樣的孩子她都能接受。到了孕20多周時,她突然又想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她是一個重度耳聾基因的攜帶者。之後要進一步查她丈夫的基因時,他們拒絕了。後來在孕26周後,丈夫提出要檢查,結果顯示也是重度耳聾基因的攜帶者。當對這位媽媽做了羊水穿刺後,查出孩子患有重度耳聾。

  「孕婦一定要儘早做決定,能接受什麼健康程度的孩子,不然等到孕齡較大再去篩查、診斷,可能會有比較遺憾的結局。」王欣說。

  同樣在南方城市,吃「後悔藥」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不要對小概率事件存在幻想。」杭州市婦產醫院產前診斷中心張豔珍醫生開門見山地說,即便產前篩查、診斷發現胎兒患病機率很大,決策權仍然是在準爸媽手中,而其中有部分家庭的選擇令人惋惜。

  今年8月,40歲的小楊的二胎寶寶出生了,孩子很健康,夫妻倆緊繃的神經終於放鬆了。說起他們緊張的原因,還要從他們的第一胎寶寶說起。

  五年前,小楊懷上了第一個寶寶,唐氏篩查提示為21-三體高風險,意味著該孕婦懷唐氏兒的概率比普通孕婦高。經羊水穿刺檢查,明確診斷胎兒為21三體症候群寶寶。醫院產科醫生、社區醫院的醫生輪番跟夫妻倆溝通,充分告知孩子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但是溝通均以失敗告終。

  小楊夫妻倆覺得,「我家沒有遺傳病,怎麼可能懷這種寶寶呢?我的寶寶應該沒問題的。」等孩子出生後經檢查,確診是唐氏兒。「後悔當初沒有聽醫生的。現在看著大寶,還是很心痛。」小楊說,他這次懷孕後,就按照醫生的建議做好每次產檢,還好一切順利。

  然而,小楊一家也算幸運的。據了解,出生缺陷病種繁多,目前已知的約有8000-10000種,其發病原因更加複雜。「產前診斷只是對一些常見的已知的疾病做診斷,目前能篩查、診斷的疾病大概不到百分之一。」張豔珍表示,特別是精神、血液、代謝等疾病,如沒有外觀異常,目前在新生兒篩查中大多無法診斷。

  「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全面實行,累積生育需求集中釋放,高齡孕產婦很多。」日前,在第三次全國殘疾預防日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主任助理、宣教室主任楊琦表示,再生育人群面臨數量龐大、結構複雜、疾病譜多元化等問題。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高齡孕產婦比例達到15.38%,處於歷史最高水平。孕婦高齡是導致出生缺陷和多種不良妊娠結局的高危因素,面臨更多的生育遺傳問題,更需要做好孕產期保健,出生缺陷的預防和篩查,這對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和新生兒死亡率、致殘率至關重要。醫學不是萬能的,但是不遵從醫學規律的,結局更令人痛惜,因為一部分致殘疾病確實可以通過預防得以避免。

  根據《中國婦幼健康事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我國產前檢查率正在穩步提高,由1996年的83.7%上升到2018年的96.6%,農村從80.6%上升到95.8%。

  與此同時,殘疾預防康復工作也在穩步開展。2018年我國有康復需求的殘疾兒童和持證殘疾人接受基本康復服務的比例已達70%以上,離到2020年達到80%以上更近了一步。

  努力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

  近年來,我國不斷增強全社會殘疾預防意識,重視殘疾人健康,努力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2016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16—2020年)》。採取有效措施減少和控制殘疾發生;制定《0—6歲兒童殘疾篩查工作規範(試行)》,實現5類兒童殘疾的早篩早診早治。

  目前,我國針對新生兒開展的疾病篩查,主要包括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和苯丙酮尿症篩查、聽力篩查等;針對0-6歲兒童五類殘疾的篩查,主要是在0-6歲兒童健康體檢過程中,開展聽力、視力、肢體、智力和孤獨症等殘疾篩查。

  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是全國殘疾預防綜合試驗區試點地區之一。該地區在進行兒童健康檢查的同時開展0-6歲兒童殘疾初篩工作,項目實施以來,接受初篩並建立健康檔案兒童15萬人,初篩預警呈陽性的604 人,診斷確診殘疾兒童345名。全區已經按照相關要求實現了0-6歲兒童殘疾篩查全覆蓋。

  埇橋區結合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政策,不僅實現0-6歲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全覆蓋,還將救助範圍擴大到14歲,康復訓練救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5萬。2016年度康復救助289人,2017年度康復救助361人,2018年度康復救助504人。今年上半年康復救助362人,基本實現全區內0-14歲殘疾兒童康復救助應救盡救。

  據統計,截止目前,埇橋區新生兒及兒童殘疾篩查率98%,0-6歲兒童健康管理率87.04%,兒童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均達99%以上,高血壓規範管理率74.98%,糖尿病規範管理率73.99%,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91%,殘疾人康復服務覆蓋率83.74%。殘疾預防工作體系和防控網絡更加完善,殘疾預防意識與能力顯著增強,遺傳性、先天性殘疾得到有效控制,後天性殘疾的風險顯著降低。

  這只是全國100個殘疾預防綜合試驗區,探索完善兒童殘疾篩查、診斷及康復救助工作機制的一個縮影。楊琦表示,對篩查異常的患兒,進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康復,使出生缺陷兒和發育障礙致殘患兒得到及時治療和康復護理,避免或減輕致殘,提高患兒的生命質量。

  殘疾預防工作覆蓋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在生命孕育的早期,通過廣泛傳播圍孕期保健知識,提醒各位備孕媽媽、準媽媽們做好從備孕期、妊娠期以及新生兒期各階段的保健,積極篩查和幹預導致出生缺陷和發育障礙致殘的危險因素,為高質量的全生命周期保健打好基礎。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增強全社會殘疾預防意識」的要求,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從生命源頭做起。

相關焦點

  • 面對心理變態者,我們能做些什麼?
    「我們怎樣才能保護自己?」當一樁樁令人心碎卻又絕望無助的社會事件發生時,人們往往會發出如上疑問。在當下的社會中,一些事例正在與日俱增,這其中,甚至有人因此背負了終身的痛苦,乃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事件背後,往往存在著一些令人不解的人物——他們總是公然違背社會法則,其中卻有很多人未遭囚禁。
  • 如何面對未來的病毒流行?
    不管是在過去,還是在未來,疫病是不可避免的。 科克說:「什麼時候出現,屆時會是什麼情況,沒有人確切知道。但我們知道會發生的。」他說:「考慮到一系列細菌和病毒引起的疫情發生率可能在今後5到8年裡增加。」
  • 面對未來科技發展,我們都有恐懼?
    在這個發展趨勢十分快捷的時代,我們作為這個時代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是否感覺有一種緊迫感呢?人類是具有擔戰性的一種動物,人類對未知世界是具有很多的恐懼的。當西洋汽車被我們第一次引進時,當街的老百姓性們還都以為是怪物。然後就拿東西破坯。這是另一個科技文明和落後的科技文明的碰撞。
  • 面對氣候緊急狀態,我們能做什麼?| 地道英語
    氣候變暖影響著地球上的每個生物,面對這種危機,我們個人能做什麼呢?來聽聽菲菲和羅伊的討論,學習一些地道英語表達!
  • 外星紀錄片,讓我們離這道未知的世界又邁進了一步
    是想幫我們對外星文明做一個路標,還是告訴我們51區裡到底藏匿了什麼?似乎沒有確切的答案給我們,影片給我們的依然是一個無限延伸的想像空間,最後影片為我們假設了一個高度文明的星球,有著地球兩倍的年齡,那這個星球又是什麼狀態展現在我們面前呢?
  • 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
    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在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當中,死亡,我們是儘量避而不談的話題。可是,不談死亡,難道死亡就不會來臨嗎?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嗎?那麼人們為什麼極力去迴避這個話題呢?根本原因,其實是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害怕死亡的未知。
  • 挑戰未知
    前幾天在《成功是熬出來的》短文中提到:「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自己會面臨怎樣的挑戰,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把未知的事情做好。」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就像是現代社會的人類,正在參與一場大型的「皇帝的新裝」盛宴——我們為生而狂歡,卻不去談論死,仿佛它就不存在一樣。但誰也說不清,這個年代既然有這麼多可以延長生命的高科技手段,可人要好好地死,自然地死,卻變成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沒法迴避,又沒法面對,於是多數人會把終點的決定權,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掌控——我們連自己的死都沒法好好決定。
  • 面對宇宙人的生命是一粒微塵,那人生拿什麼比較?
    面對浩瀚的宇宙,人就是一粒微塵。人生除了生死而外,還有什麼是大事?我們一生所追求的榮華富貴,在世事無常面前能相提並論嗎?是否真的像《紅樓夢》中說的那樣,「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面對世事無常,我們的憂愁煩惱能算什麼呢?能不開心的生活?能不讓笑容常掛在臉上嗎?面對人生短暫,我們的欲望無休止,能否停下來,欣賞一下生活的美景?面對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先到,我們能不珍惜現在的擁有、把握好今天?
  • 面對一級響應,我們該做什麼?
    新疆4例新冠肺炎病例面對一級響應,我們該做什麼?啟動一級響應意味著什麼?面對一級響應,我們該做什麼?一起來看  ▲自治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是什麼?  (一)政府做什麼?  1、啟動一級響應後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靠前指揮,調動一切資源,保障各項防控措施貫徹實施。  2、開展廣泛的社會動員,集全區之力開展防控工作,黨委、政府及各部門,相關企事業單位、基層各組織,社會團體、廣大人民群眾聯動配合,共同投入到防控事業中。
  • 面對人口販賣,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人販子們販賣的對象從天真無邪的兒童、情竇初開的少女,到步入社會的成年女人;從城鎮到深山,從國內到國外;你來我往,相互勾結;沒有他們做不了的生意,沒有他們送不到的地方。或許你會問,哪來的這麼多人販子,他們如何在嚴密布控的法網之下,齷齪至此?事實上,人販子遠比我們想的要懂法、狡猾和姦詐。
  • 未知的生命世界
    這樣,科學家們就有了前進的方向,需要去尋找更多的數據和更先進的理論,而這些數據和理論可能會為現象提供新的解釋,也可能沒有什麼啟發。如果我們依然連整體中的一小部分都無法看清,那麼至少可以開啟新的研究方向。 科學研究很少有直截了當的,並不是只要出發就會達到問題的中心。
  • 學者談新冠︱張生:面對疫情,我們歷史學人能做些什麼?
    中山先生說不是的,等到中國真的在世界上能和其他強國平等相處的時候,那他自然會講世界主義。而且他還認為他講的民族主義,實際上包含了和其他民族、國家之間平等相處、互利合作的意思在裡面。就這次疫情而言,不能把中國和世界對立起來。有些人的思維相對簡單了一點,總覺得人家做的是對的,我們的做的是錯的。
  • 我們人類能想到嗎?面對未來,該怎麼辦?
    什麼七級文明,都是瞎想的,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新陳代謝是宇宙不變的規律。所謂的七級文明,她是如何發展而成的?他們能控制整個星系?她們住在哪裡?除了行星和衛星以外還有能居住的天體嗎?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哪個恆星上能孕育出生命體,將來也沒有可能。因此,就行星和衛星而言,能孕育出地球這樣的人類文明也就十分不易了。再高還能高到哪裡?
  • 《Life is a game》:回歸生命的起點,從頭再來,重新感悟
    談及人生,七七想不論是於你還是於我,都仍不足以去評判,因為人生路的盡頭我們還未走到,人生的百苦千悲與生老病死也還未歷經。而在《Life is a game》中,卻可以從頭再來,讓你回歸生命的起點,重新體驗這場未知的人生路。
  • 重遇未知的自己――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
    《重遇未知的自己---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一書觀後感 發現因為內在能量的不足,導致自己進步較慢。(好久不寫東西,筆力艱澀)對很多事物感受力強,所以會有些東西的感受比較深刻。正如書本作者張德芬所說,我們所有的人生問題都源自一個關鍵點:意識的狀態。自己走過的的心靈成長路程可以總結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喚醒沉睡中的自己第二階段開始療傷第三階段,隨心所欲地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內在力量收回來。
  • 主持人李詠離世:當我們第一次集體面對死亡
    這就是死亡的權柄,它無情地轄制著每個人的生命。 死亡之所以帶給人如此刻骨銘心的傷痛,是因為它不可逆轉,死亡讓我們這些「不相干」的人為李詠惋惜。作為中國人最避諱的詞,人們往往談「死」色變。死後的世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未知的,而對未知事物的惶恐是人類的共性。
  • 特斯拉猜想:太陽孕育著生命之源,高溫之下隱藏著未知的秘密
    特斯拉猜想:太陽孕育著生命之源,高溫之下隱藏著未知的秘密地球生活在太陽系裡面已經很多年了,自從地球在46億年成形開始,它就一直圍繞著太陽運轉,是太陽給予的它穩定的光熱條件,也是太陽給予了它生命形成的基礎,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太陽還給了它最為安全的宇宙環境。
  • 邢毓靜:面對科技創新的焦慮與擔憂 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2019年,學會年度課題繼續聚焦關係金融改革發展大局的重大創新構想,聯合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組織專業研究能力強的會員單位進行研究,為相關實務工作的推進做重要的理論準備。二、拷問當下,面對科技創新的焦慮與擔憂,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進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技術進步及運用似乎正在引發日益嚴重的「焦慮」和「擔憂」情緒。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歲末年初推出的首篇文章――《科技的悲觀主義和科技的進步》,反映出社會對科技進步的悲觀。
  • 園丁同樣需要「灌溉」,面對鄉村教師頻頻離職,我們該做點什麼?
    我們經常把學生比喻成祖國未來的花朵,將老師比喻成灌溉這些花朵的園丁,在我們不斷提升對孩子教育質量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一件事:園丁同樣需要「灌溉」。相對城鎮教師而言,鄉村教師面臨著更大的教育和生活壓力,面對近年來鄉村教師頻頻離職的現象,我們該做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