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30年前已被證明無害,為何有人寧願相信謠言,不願相信科學

2021-01-18 約翰飯特稀

很多人不吃味精的原因,是覺得它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對身體有害,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味精經過加熱以後會變成焦穀氨酸鈉,而食用焦穀氨酸鈉會使人致癌。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關於味精有毒的謠言,很多權威部門都出來做過闢謠報導,但有人還是寧願相信謠言,不願相信科學。

上個世紀80年代,有一些外國雜誌曾連續刊登報導「Chinese Restaurant」(中餐症候群) 。而這個詞還被收錄在《韋氏大詞典》條目上(美國出版的冠有韋氏字樣的一批英語詞典的統稱)。事件的起源還要從1968年說起,當時有一位美籍華裔叫郭浩民,他在當時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內容是說他在一家美國當地的中餐館用餐以後出現了四肢發麻、渾身無力的症狀。隨後不知道是哪個缺德的傢伙認為這是由中餐中的味精引起的,後來便以訛傳訛。自此「中餐症候群」、「味精症候群」就誕生了。

什麼是味精

味精,化學名叫α-氨基戊二酸一鈉,食品行業又稱穀氨酸鈉。它是一種從玉米等糧食中提煉而來的天然調味品,乾燥時為白色結晶體或粉末。而穀氨酸是構成蛋白質的20多種L-α-胺基酸中的一種,味精則是穀氨酸的單鈉鹽,簡稱MSG(為什麼高血壓病人要少吃味精,這就是原因之一)。穀氨酸鈉也是呈鮮物質,因此叫味精,被列入食品添加劑中作增味劑使用。

1846年一名叫雷特豪的德國人首次在小麥麵筋中分離到了穀氨酸,因為麵筋又叫麩質,所以穀氨酸也叫麩氨酸。而味精最早的商業開發是在1908年,當時一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化學家發現,從海帶中提取出來的穀氨酸一鈉鹽具有鮮味,後來便將其命名為「味の素」生產銷售。

1921年,中國愛國實業家、化學家吳蘊初以小麥麵筋為原料,採用酸水解法開始生產穀氨酸鈉。為了區別於日貨起名「味精」。後來產品遠銷英美法等西方國家,這也開創了中國國貨獲得國際專利的先河。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味精的生產早已採用了生物合成法(發酵工藝)。從1965年開始,我國生產的味精大都以澱粉或者糖蜜為原料發酵生產。到了80年代,我國已是世界味精生產大國,全球近乎一半的味精都來自中國。

味精的汙名

為了證明味精是否真的有危害,美國FDA搜集了9000+種的文獻和實驗數據,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長期受用味精對人體沒有任何危害。

1973年,聯合國食品法規委員會(CAC)把味精歸入A(I)類(最安全)食品添加劑;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法規委員會正式宣布,取消對味精的食用限量;

1999年,我國完成了味精的長期毒理試驗,得出了與國際上一致的安全結論。

即便這樣很多美國人還是對味精有偏見。直到現在你還可以在美國唐人街的中餐廳門口看見有張貼「NO-MSG」。這都是因為西方的一些無良媒體,不斷對味精有害健康的話題進行炒作。

令人可悲的是到現在為止,國內仍然有一部分人停留在30多年前的知識水平上,就連一些媒體也跟著不負責任的信口開河。甚至還有人編造出了吃味精掉頭髮的謠言,這無疑加劇了味精的汙名化。

味精的存在

味精在很多調味品中都普遍存在,例如老抽、生抽等,就連經常吃的方便麵、薯片也都有味精的加入。而在一些西餐和日料裡味精也很常見調味品。也有很多人喜歡用雞精代替味精來提鮮,其實雞精只不過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了鹽、核苷酸、糖、還有香料,使其味道更加豐富了一些。

因為穀氨酸是構成生物蛋白的胺基酸,也是一般蛋白質中所含最多的胺基酸。正常人體所含的穀氨酸大概在1500-2500g,而一個成年人每天通過食物獲取的蛋白質,經過消化後攝入的穀氨酸總量大約在10克以上,所以說一天吃十幾克味精是很正常的。穀氨酸雖然不是必需胺基酸,但在人體內參與蛋白質的正常代謝,是合成穀氨醯胺、脯氨酸以及精氨酸的前體。而且它對腦神經和肝臟都有一定保護作用。

味精加熱

有人說味精經過加熱會產生焦穀氨酸鈉,食用後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其實味精加熱到100℃數小時,所產生的焦穀氨酸鈉也不足1%。而且焦穀氨酸鈉根本就沒有毒性,更不會有致癌的風險。

雖然味精沒有毒害,但並不代表就可以隨意添加。成年人食用味精就和食用白糖一樣,是沒有限制的,但若是過量食用就會和鹽吃多了一樣導致鈉超標。因為味精的代謝會消耗人體的鋅,所以哺乳期的婦女和幼兒不應過多食用味精。

看了這些你還會覺得味精吃多了不健康嗎?如果你只是從它的化學名稱「穀氨酸鈉」來判斷它是有害的化學合成品,那麼你每天喝的H2O是不是也不健康呢?

本文由約翰飯特稀編輯/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如果您有不懂得地方,期待您在下方留言區提出。如果您也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點讚」+「關注」+「轉發」。

相關焦點

  • 「味精」為什麼現在還有人不敢 吃,相信科學、抵制謠言!
    味精行業是調味品行業重要的細分市場,2013 年,國內味精行業市場規模約人民幣 230 億元,收入規模約佔調味品行業總收入的 10%強。 「味精」為什麼現在還有人不敢用,相信科學、抵制謠言。國內味精行業的規模化發展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由於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和市場需求的擴大,行業產能不斷增加。
  • 味精化學合成,可能致癌?怕吃味精、雞精的都看看吧,專家已曝光
    導語:由於種種原因,相信現在許多家庭在做飯的時候都不再使用味精了。主要也是因為聽說味精會有致癌物,因此會有了這一現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家戶戶流傳著胃經致癌的說法,從而導致現在大眾做菜時都不會放味精,導致蔬菜少了些鮮度。那未經真的如大家所說那樣嗎?
  • 央視315闢謠:所有的食物相剋都是謠言,相信科學勿信謠言
    相信很多人家中都有這麼一張圖。 小時經常聽老人說,有人因為兩種食物相剋導致中毒的故事。而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大多數人對食物相剋這種說是法深信不疑的。甚至當成一種科學對待。而這種說法,廣泛傳播在網絡跟朋友圈「經久不息」!
  • 你為什麼會相信謠言?
    比如,有人說小區樓下賣早點的會把剩飯剩菜摻在早餐裡賣給別人。嘿,我想即便是幾十年老街坊,即便是十分相信老闆的為人,遇到這個老闆的時候心裡也會膈應,畢竟每天在那裡吃飯的是自己,是自己的老婆孩子。又比如,有人說某個牌子的奶粉有問題,而這個牌子的奶粉自家的寶寶正在喝,你怕不怕,你信不信?
  • 火影:有人相信血統,有人相信後天努力,只有大蛇丸,他相信科學
    整個故事裡,有人相信血統,有人相信精神,有人相信身體,有人相信眼睛,有人相信先天傳承,有人相信後天努力。只有大蛇丸,他相信科學。他把一輩子都奉獻給了科研事業!在蛇叔的一生中我只看到了「只有科教才能興國」。
  • 「6翅8腿雞」的謠言為何有人信?
    原標題:「6翅8腿雞」的謠言為何有人信?  因不堪長期網絡謠言困擾,肯德基日前一紙訴狀將10個涉嫌造謠的微信帳號告上法庭,除了要求立即停止侵權行為、賠禮道歉外,還向10個微信帳號所屬的三被告企業要求總共達350萬元人民幣的賠償。
  • 爸媽為什麼寧願相信外人也不相信你?
    為什麼他們寧願相信陌生人也不相信親生的你?01 你輕易說出口的話,父母可能一輩子埋在心底小時候,我們經常跟爸媽說:「放假陪我去公園玩。」長大後,卻幾乎沒聽過父母跟我們說:「有空就陪我聊聊天。」06 長輩需要情感出口,我們樂意當樹洞其實,爸媽相信的不是保健品,而是相信陪伴他們的營銷人員,「只有他們會主動關心我、陪我聊天」。爸媽轉發的不是養生謠言,而是渴望你關愛的訴求,希望你看到後能問他們一句「是最近身體不舒服嗎?」。
  • 全面回憶:你最不願相信的,可能是最真實的!
    全面回憶:你最不願相信的,可能是最真實的!本來我指望結尾是男主醒過來還在recall company的。但仔細回味莫非導演是暗示男主寧願永遠活在虛假的rekall裡面,寧願做虛假的大英雄也不願醒過來底層的螺絲釘樂。其實我們和男主何嘗不是一樣。去電影院看電影就好比男主去體驗幻覺一樣。
  • 西思丨人為什麼容易相信謠言?
    人為什麼容易相信謠言?疫情當前,人們出不了門,很多消息傳到眼前,很多都是謠言。有人信謠言是因為謠言有以下特徵:一者,謠言的迷惑性。二者,謠言披著合乎邏輯和情感的外衣。三者,人們不相信大腦而是眼睛,不加思考地把事物發展向自己認為的方向猜測和臆想。四者,有炫耀的心態,謠言某種程度代表信息披露和信息流傳,或者對「內幕」,對「真實」信息有些渴望,人們經常以此炫耀或得意,引起別人關注。
  • 怎麼才能讓人相信科學
    上一篇 科學告訴你,為何有人不相信科學,解釋了人們在面對新的信息時,往往會採用動機性推理的方式來支持自己已有的觀念。下文將告訴你,怎樣預測對方是否願意接受相關的科學數據,怎樣才更容易說服對方。(文/Chris Mooney)人們一般認為,一定要用證據和論證說服別人,而上篇文章 中的結論無疑讓這種看法站不住腳了。
  • 為什麼人們相信科學證明是不真實的?
    這種想法可能在那些根本不相信科學的人身上是合理的——沒有導致疾病的細菌,沒有進化或基因密碼,不存在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但是在那些相信科學原理、科學方法和大多數結論的人身上,這是怎麼發生的呢?心理學家稱之為「信念固著」,這是一個被廣泛研究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是它的犧牲品,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它的侵害。什麼是「信念固著」?
  • 長輩為什麼總是相信低級謠言?
    有些謠言一看就是假的,長輩們卻總是樂此不疲地轉發?在這則謠言中,「GPAL」的解釋大致是對的,但「精元抗體」的說法就純粹扯淡了。面對這樣一條真假摻雜的謠言,大多數人僅憑自己的知識儲備是難以鑑別的,再被評論區自稱「醫學生」的人一帶節奏,很多年輕人就中招了。雖然相對而言年輕人不像中老年人那樣好騙,但是面對鋪天蓋地謠言,只要不是在自己擅長的專業領域,幾乎沒人能倖免。
  • 別再提什麼信謠了,沒有人會明知是謠言而去相信的!
    2020年新冠病毒爆發以來,各種謠言在網上層出不窮。甚至很多自己身邊的人也會去相信那些「假」不可耐,不禁讓人引起疑惑——謠言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殺傷力」?不妨思考一下:有人「信謠」嗎?其實這裡面就包含著一個有意思的邏輯——我之所以相信一件事,一定是因為我相信它是真。我不可能明知謠言而去相信。這是顯而易見的。我的主觀心態是相信真相而非相信謠言。但是如果說這實際上是謠言,那麼我發生了認識錯誤。這種情況下能不能認定我為信謠呢?
  • 解讀美國的「反智主義」:為什麼有人不相信科學?
    這本書以她在普林斯頓大學發表的關於人類價值的系列講座為基礎,探討了20和21世紀對科學知識和科學共識的追求、科學觀念從個人追求到社會共識的演變,以及人們對「科學錯誤論」的反應。這本書強有力地辯護道,多元的科學界生產出多樣的科學觀點是我們相信科學的重要衡量標準。最近,Oreskes與紐約大學歷史學教授Andrew Needham展開了一場關於「我們為什麼要相信科學」的對談。
  • 吃味精掉頭髮?雞頭含重金屬?魚膽有毒?這10個謠言有2個是真的
    今天我們一起來闢謠,看看網上盛傳的這10大食物謠言,到底有幾個是真的。吃雞蛋不要吃蛋黃,蛋黃中膽固醇太高有人說蛋黃中含有膽固醇太高,會導致心腦血管髒病。味精吃多了掉頭髮很多老人都會說味精吃多了會血熱,還會掉頭髮。這真的是大錯特錯。
  • 很多喪偶老人,寧願一個人過,也不願再找老伴,您知道是為什麼嗎
    很多喪偶老人,寧願一個人過,也不願再找老伴,我覺得不是很多喪偶老人不願再找老伴,而是不好找老伴,找不好老伴。我相信大多數喪偶老人是想找個老伴,餓了有人端來一碗粥,孤單了有人陪著說說話,誰不願意身邊有個知冷知熱的老伴啊?
  • 3招消除謠言的價值,讓別人不屑傳播
    為什麼這麼多人都願意相信毫無依據的謠言呢?比如,同一個消息,分別用兩種方式告訴你:一種是有人直接告訴你,某一隻股票可能會大漲,你可能聽聽就算了;一種是有人讓你無意間偷聽到,買哪一隻股票能賺錢,你可能就會考慮,自己要不要買。這也是人性使然。
  • 2012世界末日是謠言?有人說,其實人類已經「死」了!
    2012世界末日是謠言?有人說,其實人類已經「死」了!
  • 為什麼有人就是不肯相信科學家
    視頻大約1小時,黑妹從頭到尾擼完了,有兩句話很感動,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敏說,「真正的科學交流,和普通民眾的交流,是一種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的共同提高」;「公開交流的空間是等不來的,需要我們主動討論打開這個空間,使它變得良性。」  公眾對於轉基因的很多認識太誤讀了。
  • 你吃味精麼?(上篇)風險、畏懼與食品安全
    本文就來聊聊味精,這個被一些人妖魔化的,卻又是國家允許生產銷售的食品調味料。為了保證文章通俗易讀,文中只使用三個化學名稱:胺基酸、穀氨酸鈉、呈味核苷酸二鈉。 本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關於味精(包括雞精等調味料)的科學問答,下篇則討論我們為什麼需要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