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由於種種原因,相信現在許多家庭在做飯的時候都不再使用味精了。主要也是因為聽說味精會有致癌物,因此會有了這一現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家戶戶流傳著胃經致癌的說法,從而導致現在大眾做菜時都不會放味精,導致蔬菜少了些鮮度。那未經真的如大家所說那樣嗎?
一、味精是化學合成會致癌?
大眾之所以認為味精不健康的原因是認為為將是化學合成的。1908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教授池田菊苗在喝海帶湯時發現湯的味道鮮美,為了弄清原因,池田教授開始進行研究。後來在海帶中發現了一種名為穀氨酸鈉的物質。通過各種研究並成功地將物質提取出來。
1923年風靡日本的「味之素」則傳進了中國,化學工程師吳蘊初則發明出一種生產穀氨酸鈉的方法,將其命「味精」,從而使味精廣為流傳。
從此能看出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而這個名字一聽似乎就是化學品,但像我們常吃的鹽也是有化學名的叫做氯化鈉,一個名字並不能代表什麼。如果單單是認為這個名字就認為胃經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話,那真的是大錯特錯了,而適量的味精其是對身體有益無害。
首先人的體重有17%是蛋白質,而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中,穀氨酸佔據20%。味精本身就是穀氨酸鈉,在人體進行代謝時就會產生穀氨酸,由此可見,適量的味精並沒有什麼。
除此之外,穀氨酸還有參與類蛋白質和糖代謝的功能,對身體非常有益。當然像味精中所含有的叫穀氨酸鈉較少,因此產生的穀氨酸含量也會少一些,對身體造成的養護作用可以忽略不計。
二、適量吃味精,既然有害,為何還有味精不健康的傳言呢?
對於味精有害並不是近幾年才傳出的,早在1969年,味精對身體有害就已經被廣為流傳。1969年發表的一篇科學論文指出,「味精是中餐款綜合症發病的源頭」,甚至還特意做了一個實驗,不過後來這篇論文就被指出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因為當人注射超量鹽水時,也會出現中毒現象。
只不過後續並沒有人關注繼續發展,從而認為味精會導致人體出現中毒甚至癌變現象,但這種認知都是錯誤的存在。
而所傳的味精緻癌也是假的,因為味精要在120度以上才會產生焦穀氨酸,而且目前也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表明焦穀氨酸鈉對人體有害,就算產出了,產的量是極少,對人體影響微乎其微,如果這麼一丁點東西就能導致致癌的話,那真的就太小瞧身體的自愈能力了。過高的溫度也只會使味精喪失鮮味而已。
雞精和味精同理,當然有些人也會認為雞精比味精更安全,這個認知也是錯誤的,因為基金本身就是在未經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加工製作而成。但不管怎樣網絡上的一些謠傳都是假的,不要輕信。
結語:在生活中注意飲食,提高安全知識是一件非常正確的選擇,但是大眾也要了解一些正確的知識,不要盲目的聽信謠言。聽信謠言的結果就是導致現在許多家庭在做飯時不再使用味精,從而讓自己吃不到好吃的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