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科普】欄目是以食品安全宣教、食品優劣鑑別為主的科普類欄目。旨在引導市民關注食品安全與文明健康的飲食文化,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提升食品安全意識,倡導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樹立良好的食品安全環境。
有人說味精、雞精是化工產品
吃了對身體有害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專家解釋到,小麥澱粉經過微生物發酵過程,然後經過一系列的提取過程、修飾過程,最終產生的一種胺基酸——穀氨酸,與鈉結合後形成的穀氨酸鈉,就是味精。生產味精的原料可以是小麥、玉米、大米等糧食作物。
自1908年日本教授發現穀氨酸鈉可以用於調味,致使味精誕生以來,人們對其是否有害的爭議始終不斷。
而國際食品添加劑委員會第19屆會議總結20多年的科學研究後得出結論:使用穀氨酸鈉,俗稱味精,是完全安全可靠的。
實際上,雞精就是有雞肉味的味精,主要成分也是穀氨酸鈉。但由於添加了鹽、核苷酸、糖和其他香料,因此味道更豐富。 雖然一些高品質的雞精也會適當添加雞肉粉或其他肉類提取物,但一般含量較少。
香菇精則是在穀氨酸鈉的基礎上加入了鹽、白砂糖、香菇香精等,本質上和味精一樣。
需要注意的是,因為醬油中胺基酸態氮的含量越高,醬油的等級也越高。因此一些醬油也加入了一些穀氨酸鈉,增鮮提級兩不誤。所以炒菜做飯時,雞精、味精、香菇精以及含有穀氨酸鈉的醬油一定要避免重複使用。
大家都知道鹽不能多吃,味精等鮮味劑也是同一個道理,味精含有鈉離子,鈉離子攝入過多容易引發高血壓。
此外,穀氨酸會抑制神經遞質的傳遞,如果攝入過多味精,容易引發頭暈、貪睡、肌肉痙攣等症狀,還會限制人體對鈣、鎂、鋅等離子的利用。
味精最好在70℃-90℃下使用,當溫度達到150℃時,便會脫水結晶。若是超過200℃,穀氨酸鈉就會變成焦穀氨酸,也就沒有鮮味了。所以做菜或煲湯時,臨出鍋時加入味精最佳。
通常pH值在5.5-8.0時,味精鮮味最濃;而pH值小於4時(酸),鮮味較弱,大於8時(鹼)則會形成二鈉鹽,鮮味就不存在了,因此過酸過鹼都會影響鮮味。
味精畢竟是人工合成的添加劑,長期食用並不利於健康,小安給大家推薦下面這些「天然味精」,提鮮美味更健康!
香菇——香菇中富含游離胺基酸,不僅營養豐富,味道也鮮美。將泡幹香菇的水加入菜餚便可提鮮。
胡蘿蔔——胡蘿蔔不僅能提鮮還能開胃,尤其和肉菜搭配還能消除肉腥味。
魚蝦——蝦皮、銀魚等海鮮直接放入菜餚中可以提高鮮味,或是曬乾後研磨成粉,使用起來更方便。
孕婦不宜吃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血液中的鋅與之結合後從尿中排出。味精食入過多會消耗大量的鋅,導致體內缺鋅。鋅是胎兒生長發育的重要微量元素。
嬰幼兒不宜食用味精、雞精
穀氨酸可以與血液中的鋅結合,生成不能被利用的穀氨酸鋅被排出體外,導致人體缺鋅。鋅是嬰幼兒身體和智力發育的重要營養素。過多食用味精,會造成嬰幼兒身體和智力發育緩慢,嚴重者會影響嬰幼兒的智力!
患有高血壓的人不宜食用味精、雞精
患有高血壓的人如果食用味精過多,會使血壓更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不但要限制食鹽的攝入量,而且還要嚴格控制味精的攝入。
老年人不宜食用味精、雞精
味精、雞精吃多了,常常會感到口渴,這是因為味精和雞精中含有鈉,過多攝入可導致高血壓。60歲以上的人對鈉的攝入尤為敏感,缺少鈉,老年人患上高血壓、腎病、水腫等疾病的的機率更高。
小結
1、味精對人體無害。
2、雞精、香菇精的本質和味精相同,雖然安全,但不宜多吃。
3、使用味精時,溫度太高或太酸太鹼都等同於白放。
4、天然味精更健康,如香菇、胡蘿蔔、魚蝦。
5、孕婦、嬰幼兒、高血壓患者及老年人不宜多吃味精及雞精。
來源:高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高明發布
高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編輯小組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