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親戚家吃火鍋,味道有點淡。就提議再加點味精和鹽,誰知大伯兩嘴一碰,語重心長地說道:「味精可不能吃,致癌。」
我當時沒出聲,坐等著其他長輩反駁。出乎意料的是,我爸也附和道:「是啊,我在朋友圈也看到了這類的文章,所以我們家買的都是雞精。」
那我可得跟你們好好嘮嘮。
說法一:味精的化學成分為穀氨酸鈉,高溫條件下會變成焦穀氨酸鈉,對身體有害。
跟那些說味精吃了脫髮的謠言相比,這個謠言還算有邏輯。
既然說高溫條件下會變成焦穀氨酸鈉,那我們就得動動小腦筋,思考一下:它的轉化率是多少?這個焦穀氨酸鈉真的這麼可怕?
根據我所查到的資料顯示,以0.2%的味精及2%的食鹽水溶液,在115℃加熱3h,生成無鮮味的焦穀氨酸鈉僅為0.014%。
先不說這個轉化率很低,就在我去知網搜索「焦穀氨酸鈉」後,不僅沒有看到論述其壞處的,反而是一種「聰明物質」。
而很多包裝上面寫:在出鍋前使用。只是因為高溫長時間烹調會破壞鮮味,這不跟沒加一樣嘛!
說法二:味精是化學合成的,不安全。
這也不怪大家,就算是我自己,聽到化學合成的東西,腦海裡都是冰冷的工廠、機器和五顏六色的化學合成物。
但是味精是由澱粉、糖蜜等發酵而成的。就像是我們喝的酸奶、吃的腐乳、酸菜都是通過發酵而來的。
味精的成分是穀氨酸鈉,穀氨酸的鈉鹽。穀氨酸是胺基酸的一種,而胺基酸又是構成蛋白質的必須物質。
也就是說,我們把味精吃下去後,它就屁顛屁顛跑去給蛋白質的合成做貢獻。
像我們日常吃的穀類、肉類等都含有穀氨酸。
當年日本大學教授池田菊苗在喝妻子煮的海帶湯時,發現異常美味,而且是獨立於「酸、甜、苦、鹹」四味之外的(註:辣實際上是屬於痛覺,不是味覺)。
於是一個不小心就提取出來了,並命名為「味之素」。
不僅僅是味精,我們避之不及的食品添加劑,單說食品級增稠劑,很多都是從天然的動植物裡面提取的,比如說卡拉膠是從紅藻類海草中提取出來的。食用明膠是通過豬牛羊的皮、骨的膠原提煉出來。
而食品添加劑與添加劑的區別就很大。可食用的和不可食用的能一樣嗎?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往往都是添加了不該添加的東西。
說法三:味精吃了會禿頭。
都說傳謠容易闢謠難,我是信了。我就算把頭髮薅禿了,也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個說法。
因為就我所學的營養知識裡:節食會禿、壓力大會禿、熬夜會禿。
教數學的老師可能也會禿
就算是這些已經有確鑿證據證明會「禿」的行為,也並不妨礙大家節食減肥和熬夜嘛。
美國FDA、聯合國糧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歐盟委員會食品科學委員會都會味精歸為【最安全】的類別中。
我國也在1999年,完成了對味精的長期毒理試驗,證明其是安全的。
另外有一些人的確覺得,加完味精後口感怪怪的。味精本身的純度比較高,要是覺得不好把握使用量,不吃就好了,那麼多調味料,找自己喜歡的就行了。
你們是不是覺得,雞精就是從雞肉中提取出來的調味品吧?
怎麼可能!雞精=味精+別的東西。就是說,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了鹽、白糖、核苷酸(提鮮)、雞肉粉。
我還特意跑去廚房聞了聞,別說,真香。像極了小時候吃的雞汁乾脆麵的味道。
繼續說回原來的話題,我們看到味精都是那種肉眼可見長條狀的晶體。當純度沒有達到一定的要求是不可能形成的,這就意味著味精的生產是有著嚴格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在購買時會更加容易辨別優劣。
這是雞精生產流程圖:
來源網絡
工藝流程還是很簡單的,就是把原材料備齊,然後全部放一起攪拌均勻,乾燥成型。
至於原材料怎麼樣,加入了多少的雞肉提取物,那就得看每個企業自己的標準了。雞精的生產目前還處在無序狀態,設備、原料品質等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就算是一些小作坊也能生產出來。因此,各個工廠的雞精質量參差不齊。
就像是你去買一塊豬肉,還能從色澤、彈性來看。但是你在自助餐廳吃的培根,你不清楚它買的是純豬肉做的,還是在豬肉裡又加入了雞、鴨肉。(有興趣的話可以在買培根的時候,看看配料表。)
如果更喜歡雞精調味的家庭,建議去正規超市買那些大品牌的。
1、味精在食鹽的作用下呈現鮮味。
穀氨酸鈉其實並不是單純呈現「鮮味」,而是擁有「酸、甜、鹹、苦、鮮」五味。鮮味佔比最大,苦味最小。如果一道菜裡只放味精,不僅沒有鮮味,甚至會有令人不快的腥味。
因此,根據一些論文給出的數據,炒菜放食鹽與味精的比例約等於3:1。這只是大概範疇,至於具體放多少,還得看自己放調料時的手抖程度。如果你是用雞精的話,裡面本身還有鹽,就更不好掌握。
2、一些不需要味精的地方。
穀氨酸含量較多的食物。比如蛋類、肉湯類、畜禽類。我個人覺得,如果是紅燒牛肉,加點味精還好說。但是雞蛋不行,不管是雞蛋羹、煎雞蛋,最多加點鹽調味,再放味精簡直就是多此一舉。
還有就是肉湯類,像排骨湯,完全沒必要再加提鮮的調味料。這樣做反而會破壞原先純正的口味。
希望大家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味精,味精本身沒有問題。但是一些餐館會因為味道好,而放入大量的味精和鹽。
上文說過,味精是穀氨酸的鈉鹽,放太多會導致攝入的鈉含量超標,同樣對身體無益。
我是吳中中,養生界熱愛生活的種子選手。關注我,了解更多有趣的營養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