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發布!新冠疫情期間中小學在線教育互動研究報告全文來了

2020-11-26 騰訊網

研究主要發現

本研究通過網絡數據實驗平臺「極術雲」於2020年3月8——12日調查了全國2377名中小學教師使用在線教育產品授課的互動形式、互動效果以及使用評價等情況。通過分析發現:

1

對當前在線教育存在的問題,所調查老師們反映最多的問題是互動不夠充分,說明了線上互動的重要性。

2

在互動方式上,使用最多的是語音和視頻連麥,分別有58.1%、53.8%的所調查老師有使用。其他的互動方式特點是:在線測試互動使用最多的是勞動技術課,發送彈幕最多的是生物學科課,發紅包最多次數的政治課。發彈幕、發紅包次數最多的是5-10年教齡的老師,在線測試互動方法使用最多的是教齡20年以上的老師。

3

在總體互動指數上,高中老師互動指數最高,信息技術學科的互動指數最高。重點/示範學校教師的互動指數明顯高於一般學校,直轄市區教師的互動指數明顯高於鎮、村。教齡為5-10年的教師互動指數最高。

4

所調查老師對39個在線教育產品均有使用,超過10%使用率的從高到低依次是:微信、QQ等社交通訊軟體,釘釘移動辦公平臺,國家中小學網絡平臺,作業幫,騰訊課堂,好未來/學而思,人民教育出版社電子教材。

5

將39個在線教育產品歸為七大類,考察每一個類別產品使用對互動指數的影響。除希沃等平臺型使用對互動指數沒有影響外,其他六類都有一定程度正向影響。影響最顯著的前三位是:以騰訊課堂等學科內容型、微信等社交工具型、作業幫等綜合輔導型。

6

進一步考察教學的互動效果評價發現,互動形式越豐富,老師的評價效果越好。七大類在線教育產品中,只有綜合輔導類產品的使用對互動效果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是由於中小學教師會使用這些綜合輔導型產品的課程來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也會向學生推薦分享這些產品中的教學內容,教師對這些產品的使用可優化自己教學中的互動行為,實現更好的互動效果。

一、研究問題與方法

1

研究背景

新冠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的要求給線下學校按下暫停鍵,給在線教育按下快進鍵。當前,在國家醫療衛生系統經受疫情防控考驗的同時,教育領域也正在發生一場全國性的「倒逼式」革命——這場疫情把幾乎所有教學任務都逼上了網際網路,「不互聯無教育」是眼下的真實寫照。

然而,線上互聯是否能帶來充分互動,讓知識真正超越屏幕和時空所限?在線教學之初,頻頻發生的網課「翻車」現象在成為全網熱議的娛樂性話題外,更應帶來反思——一張屏幕背後,教師、學生乃至家庭和學校,是否能夠以及如何能夠調整適應全新的教學場景和模式?

從面對面、面對黑板到面對屏,從教室空間到網絡空間,從傳統課堂表達到影音化、網絡化表達,從在場交流到在場的缺席……打通在線教育「任督二脈」的關鍵其實是在線教學中的互動,它既緊密關係用戶體驗和教學效果,更深刻影響師生的信息化素養——億萬師生正在共同經歷一次全球最大的信息素養提升工程,一場全球最大的信息化教學社會實驗和開放教育資源運動。

在教育理念中,互動教學是考察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直接關係著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熱情。互動教學是指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的過程,通過調節師生關係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教學環境的互動,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那麼在網絡空間,互動教學如何完成?它又會出現哪些新的形式和問題?它的效果如何?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課題組從在線教育產品[1]、互動形式和互動效果三方面入手,通過網民調查來分析四個方面問題:

1、目前中小學教師在線教育的互動形式主要有哪些?存在哪些問題?

2、目前在線教育產品覆蓋率如何?有哪些特徵?

3、在線教育產品對互動指數的影響如何?

4、在線教育產品和互動指數對互動效果的影響如何?

[1] 註:本報告中「在線教育」是指通過信息和網際網路技術進行教育和學習的方式方法,「在線教育產品」包含社交工具型,通訊工具型,平臺服務型,教學具型,公共資源型,學科內容型,綜合輔導型七類,後文有具體劃分。

2

測量指標

1、互動指數。

本研究列舉了七項主要的在線教育互動方式:提問語音連麥、提問視頻連線、在線測試、社交媒體交流、小組討論、發送彈幕和發紅包,七項互動方式各計為1分,加總計算後作為「互動指數」。互動指數的含義是指使用互動方式的類型多少。

2、互動效果。

通過老師的認知來判斷在線教學效果,具體提問:「您對在線教學課程的教學「課堂互動效果」評價如何?,採用五分量表。

3、在線教育產品。

本研究一共統計了39種在線教育產品,並根據各自主要特徵劃分為七類:社交工具型,通訊工具型,平臺服務型,教學具型,公共資源型,學科內容型,綜合輔導型。

3

樣本分布

本調查以2020年3月8-12日為時間,這一時間段對於全國大部分中小學校而言已經進入新學期近三、四教學周,教師對於新的在線教學技術和功能有了認知和熟悉的使用過程。

調查首先按省份配比樣本,然後通過極數雲平臺採集數據。剔除無效樣本後,得到2377份合格樣本。具體樣本的地區分布、教師特徵分布如下,由於職高與中職教師樣本較少,後面分析中就不再對這兩類數據進行統計,教授學科去除了兼授學科數據。各省份和學校分布情況見附錄。

表1:教師特徵分布

二、在線教育的主要問題

和互動的主要形式

1

互動不夠充分是當前在線教育主要問題

對當前在線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反映最多的問題是互動不夠充分,說明了線上互動對於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性。教師在線下課堂中熟悉使用的互動方式不易直接遷移到網際網路世界中的直播間,在真實教室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表情、動作、氛圍等判斷當前學習情況,從而進行如提問這種有效互動,也可以靈活安排小組展開合作學習的多向型互動,然而在網絡上教師與學生存在距離,不能直接看到全部學生,很難及時全面地掌握課堂情況,教師不知何時互動、怎樣互動才有效,此外,線上的小組合作更難開展,這些都屬於教師在在線教育中的互動困難。

其次是技術不夠完善,如產品無法承受過多學生同時在線;師生不夠適應,如教師不適應面對鏡頭教學;對學生的監管不夠到位,不能保證學生的聽課效率;體驗不人性化,如產品功能設計不完善無法滿足多樣化的教學需求;課件不夠細緻;廣告內容太多。

圖1:當前在線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2

使用最多的互動方式

點名、提問語音連麥

在線互動的七種方式為:提問語音連麥,即教師提問,讓學生使用麥克實時作答;提問視頻連線,即教師提問,讓學生開視頻實時作答;在線測試,即教師在線發送測試題目,全體學生在線作答;社交媒體交流,即師生使用微信、QQ等社交媒體對課程內容展開交流,比如學生發送疑難,教師回復;小組討論,即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習,教師與各小組之間展開交流,實現多向型互動;發送彈幕(發言、留言),包括學生在直播平臺對課程內容進行留言和回復;發紅包,即教師使用在線教育產品中的紅包功能對學生進行激勵。實際教學中,教師可能還有其他互動方法,這裡列舉的七種為網絡互動中的常見形式。

七項主要的互動方式的使用佔比情況為,最多的互動方式是提問語音連麥,佔比58.1%,其次分別是提問視頻連線53.8%、在線測試47.7%、社交媒體交流38.6%、小組討論33.2%、發送彈幕25.4%和發紅包6.9%。

圖2:互動的主要形式佔比分析

三、互動指數分析

進一步將七項互動方式的選擇加總生成「互動指數」,分別分析學段、學科、學校區域、學校類別和教師教齡在互動指數上的差異。特別需要說明一點,本報告互動指數含義是指使用互動方式的類型多少,對互動程度不做考察。最高是7,最低是0。

1

高中互動指數最高

從學段進行分析,小初高三個階段的互動指數依次是2.45、2.73、2.83,高中階段的互動指數最高,即互動形式最豐富。

進一步通過ANOVA分析,發現不同學段對互動指數影響顯著(F=10.059,P=0.00)。小學與高中、小學與初中的互動指數都存在顯著差異,初中與高中的互動指數沒有顯著差異。

各學段具體在使用七項互動方法的百分比如下圖,除了最常見的三種互動方式(語音連麥、視頻連線、在線測試)以外,高中教師還喜歡通過發彈幕、社交媒體交流等方式互動。

圖3:各學段互動指數情況

表2:各學段老師使用七項互動方法

百分比

2

信息技術課的互動指數最高

從學科進行分析,信息技術課的互動指數最高,即互動形式最豐富,數據從側面證明了信息技術課的教師對互動技術運用地最好,也表明了在線教育互動度與教師信息素養的直接關係。學科依次排名為:信息技術、政治、化學、勞動技術、生物、地理、物理、體育、思想品德、語文、外語、科學、數學、歷史和其他。進一步通過ANOVA分析,發現不同學科對互動指數影響比較顯著(F=1.912,P=0.021

各項互動方法的百分比如表3,在線測試互動使用最多的是勞動技術,地理和體育課緊隨其後,發送彈幕最多次數的是生物課,發紅包和在線交流最多次數的都是政治課。

圖4:各學科老師的互動指數情況

表3:所調查各學科老師使用七項互動方法百分比

3

直轄市區的教師互動指數最高,

與鎮、村差異顯著

從區域進行分析,直轄市市區的互動形式最豐富,其次依次是直轄市郊區、省會城市市區、地級市市區、省會城市郊區、縣城、鄉鎮和村。

進一步通過ANOVA分析,發現不同區域對互動指數影響顯著(F=18.984,P=0.00),不同區域的互動指數存在不同差異。直轄市區與直轄市郊區的差異不顯著,與其他區域的差異非常顯著。直轄市郊區與省會城市郊區、省會城市市區、地級市市區差異不顯著,與省會城市郊區差異比較顯著,與縣城、鎮上、農村差異非常顯著。省會城市市區與與鎮、村差異顯著。

各區域的教師具體在使用七項互動方法的百分如表4,直轄市區的教師在語音視頻連線、發彈幕、發紅包、在線測試、小組討論等互動方法上的使用都是最多的。

圖5:不同區域的教師互動指數

表4:所調查各區域老師使用七項互動方法百分比

4

重點/示範學校教師的互動形式

明顯高於一般學校

從學校類別分析,重點/示範學校教師的互動形式明顯高於一般學校。進一步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重點/示範學校與一般學校之間,教師使用產品類型數量差異非常顯著(F=4.703,P=0.000)。不同學校類別的教師在使用七項互動方法的百分比如表5:

圖6:不同學校類別的互動指數

表5:所調查不同學校類別的教師

在使用七項互動方法的百分比

5

教齡為5-10年的教師互動指數最高

從教齡分析,教齡為5-10年的教師互動指數最高,最低的是教齡1年以內的新教師。進一步通過ANOVA分析,發現教師不同教齡對互動指數影響顯著(F=20.698,P=0.00)。不同教齡的互動指數都存在顯著差異,1年以內與1-5年差異有一點顯著,與5-10年差異非常顯著,與其他教齡差異不顯著。1-5年與5-10年差異非常顯著。5-10年與所有階段教齡的差異都非常顯著。不同教齡的教師具體在使用七項互動方法的百分比如表6,發彈幕、發紅包次數最多的是5-10年教齡的老師,在線測試互動方法使用最多的是20年以上教齡的老師。

圖7:不同教齡的教師互動指數情況

表6:所調查不同教齡的教師在互動方法上的百分比

四、線上教育產品使用情況

1

39個產品的使用情況

39個在線教育產品在教師中的使用覆蓋率由高到底如圖所示,有70.9%的教師使用微信、QQ等社交通訊軟體,55.5%的教師使用釘釘移動辦公平臺,除此之外,還有國家中小學網絡平臺、作業幫、騰訊課堂、好未來/學而思、人民教育出版社電子教材在教師中的覆蓋率超過了10%。

圖8:各平臺使用覆蓋率

2

七種平臺的劃分

教師在疫情階段用於在線教學的平臺可劃分為七類:

1、社交工具型:支持日常交往與企業辦公的社交軟體,利用群聊、視頻音頻會議、擴展程序等集成實現多種教學功能。

2、通訊工具型:以網絡視頻會議為核心,支持同步直播教學。

3、平臺服務型:提供數位化教學環境,輔助教師完成在線教學全部流程,實現選排課、發布通知、在線交互、批閱作業、數據管理與分析等功能。

4、教學工具型:輔助線下或在線教學的工具,實現教學中某一或某幾環節的數位化與高效。

5、公共資源型:提供微課、教材等數位化公共教學資源。

6、學科內容型:以課程為主的各學科系統的在線學習資源。

7、綜合輔導型:由在線教育機構自主研發線上教學平臺、教學輔助工具與學科課程體系,集教研教學於一體,由機構教學團隊為學生提供綜合性學習體驗。

圖9 各類型平臺包含平臺及使用覆蓋率情況

3

不同教師對各類型產品的使用差異

教師根據個人教學需求和偏好,會選取不同類型的平臺開展教學活動,選用的平臺類型越豐富,意味著教學形式多樣化的可能性越高。下面根據不同學段、學科和學校類型,分別分析教師平均使用產品類型的數量(最高使用7類,最低使用1類),以及各類型產品在教師中的使用覆蓋率會有什麼樣的差別。

1、小學教師使用產品類型最為豐富

小學教師平均使用2.08類平臺,使用產品類型豐富度高於初高中教師。各類產品在不同學段教師中使用覆蓋率如表7所示。社交工具型、平臺服務型和公共資源型產品在小學教師中的覆蓋率高於初高中教師,而對綜合輔導型產品小學教師則低於初高中教師。

圖10:各學段教師平均使用產品類型

2、思想品德教師使用產品類型最豐富

根據各學科教師平均使用產品類型分析,思想品德教師使用產品類型最為豐富,進一步通過ANOVA分析,發現不同學科的教師使用產品類型數量差異顯著(F=6.109,P=0.000)。

各類產品在不同學科教師中使用覆蓋率如表8所示。社交工具型產品在體育教師中覆蓋率高達97.1%,這個比例高於其他學科(勞動技術教師樣本量過小,暫不做比較);綜合輔導型產品在物理教師中的覆蓋率高於其他學科。

圖11:各學科教師平均使用產品類型

3、重點/示範校教師使用產品類型豐富度高於一般學校教師

比較不同學校類型的教師平均使用產品類型,發現重點/示範校教師使用產品類型豐富度高於一般學校教師,進一步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重點/示範學校與一般學校之間,教師使用產品類型數量差異非常顯著(F=30.644,P=0.000)。

各類產品在重點示範校和一般學校的教師中使用覆蓋率如表9所示。平臺服務型和綜合輔導型產品在重點/示範學校教師中的覆蓋率明顯高於一般學校,而社交工具型的覆蓋率則明顯低於一般學校。

圖12:不同學校類型教師平均使用產品類型

五、在線教育產品使用

對互動指數的影響

教師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開展在線教學的過程中,使用產品類型的豐富程度對互動有怎樣的影響呢?將教師是否使用七種類型的產品作為自變量,將教師在在線教學中的互動指數度作為因變量,控制變量分為教師個體和學校兩個層面,教師個體層面包括教師的教齡(五年為一個階段)、學歷(小學,中學,專科,本科,碩士,博士)、所教學段(小學,初中,高中)、職稱(三級,二級,一級,高級,特級),學校層面包括學校是否為重點/示範學校(變為虛擬變量),進行兩步回歸分析。首先進入教師個體層面變量(R方.020),然後進入學校層面變量(R方.035),最後進入自變量(R方.143)。結果顯示:

1

七類在線教育產品中,有六類產品都對互動指數有顯著影響,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學科內容型(0.195***),社交工具型(0.135***),綜合輔導型(0.126***),通訊工具型(0.117***),公共資源型(0.081***),教學工具型(0.044*)。

2

教師個人層面上,所教學段高的老師越是互動形式多;而在群體水平上,老師的教齡與互動是有一定弱的負向關係。

3

學校層面上,重點/示範學校老師的互動形式顯著高於一般學校老師的使用。

六、互動指數對互動效果的影響

進一步分析使用互動指數對互動效果有怎樣的影響?也就是考察老師們對不同類型在線產品使用和互動形式的多少,是否會對老師們互動教學效果的評價產生影響。將教師使用在線教育互動指數和各類產品作為自變量,將教師的互動效果作為因變量,控制變量為教師的教齡、學歷、所教學段、職稱、學校類別和學校位置,進行三步回歸分析(R²分別為 .030,.090,.110)。結果顯示:

1

第一是互動指數對互動效果呈非常顯著的正向影響,互動形式越豐富,效果越好,回歸係數0.152***;

2

第二從學校情況分析,重點/示範學校對互動效果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學校越是重點/示範學校,互動效果越好;

3

第三從教師情況分析,教齡對互動效果有比較顯著的負向影響,教齡越高,互動效果越不好,回歸係數-0.100***;學段對互動效果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學段越高,互動效果越不好,回歸係數-0.080**;

4

第四從產品看,綜合輔導型在線教育產品對互動效果也有非常顯著的正向影響,使用綜合輔導型產品越多,互動效果越好,回歸係數0.219***。社交工具型、通訊工具型對互動效果沒有影響。其他產品的互動功能不突出,不進行分析。

七、結論

本研究對教師使用在線教育產品情況、線上教學互動情況及二者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1

首先,互動不充分是教師對線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反應最多的一項,可見當前在線教育需要進一步完善互動體驗,豐富互動功能。

2

其次,具體到互動方式上,教師使用最多的是語音和視頻連麥,分別佔比58.1%和53.8%,其他互動方式使用率均不足50%,網絡互動中常見的彈幕(發言、留言)、紅包等方式應用不多。

進一步分析,互動方法除了語音和視頻連麥以外,在線測試互動使用最多的是勞動技術課,發送彈幕最多次數的是生物課,發紅包和在線交流最多次數的都是政治課,發彈幕、發紅包次數最多的是5-10年教齡的老師,在線測試互動方法使用最多的是教齡20年以上的老師。建議教師結合實際教學情況進一步豐富在線教學的表現形式和互動方式。

3

再次,在互動指數上,學段、學科、學校位置、學校類別以及教師教齡等指標均有不同表現,高中互動指數最高,信息技術課的互動指數最高,這反映出信息技術教師較高的信息素養。教齡為5-10年的教師互動指數最高。重點/示範學校教師的互動指數明顯高於一般學校,直轄市區的教師互動指數高於其他區域。對於區域性的互動差異,在線教育如何利用自身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進行彌補,進而縮小城鄉差距,是當前學校與在線教育行業可以進一步合作的領域。

再次,在互動指數上,學段、學科、學校位置、學校類別以及教師教齡等指標均有不同表現,高中互動指數最高,信息技術課的互動指數最高,這反映出信息技術教師較高的信息素養。教齡為5-10年的教師互動指數最高。重點/示範學校教師的互動指數明顯高於一般學校,直轄市區的教師互動指數高於其他區域。對於區域性的互動差異,在線教育如何利用自身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進行彌補,進而縮小城鄉差距,是當前學校與在線教育行業可以進一步合作的領域。

4

另外,針對產品使用情況,本研究發現在線教育產品在教師中的使用覆蓋率最高的是微信、QQ等社交通訊軟體(70.9%),其次是釘釘移動辦公平臺(55.5%),國家中小學網絡平臺、作業幫、騰訊課堂、好未來/學而思、人民教育出版社電子教材在教師中的覆蓋率超過了10%。本研究將在線教育產品劃分為七種類型,在教師中的使用覆蓋率前三名分別是社交工具型、綜合輔導型、公共資源型。此外,比較不同學段、學科、學校類型的教師使用產品類型豐富度,最高的分別是:小學教師、思想品德學科教師、重點/示範學校教師。

在產品使用與互動關係分析中發現,七類在線教育產品中有六類產品都對互動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學科內容型、綜合輔導型、社交工具型、通訊工具型、公共資源型和教學工具型。

根據調研得知,中小學教師也會使用綜合輔導型、學科內容型產品中的課程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比如學習、借鑑產品中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也會向學生推薦分享這些產品中的教學內容,比如重點知識的講解片段、創新的解題思路等,教師對這些產品的使用可優化自己教學中的互動行為,實現更好的互動效果。

5

最後,本研究發現互動指數對互動效果呈非常顯著的正向影響,互動形式越豐富,效果越好。因此,建議教師能夠結合網絡教學的特點,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學情,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在線教育產品,進一步豐富、創新和優化教學互動方式,例如「轉盤點名」、「有獎互動」、「問題接力」(學生提問學生回答,老師點評)等,增進互動效果和教學效果。

附錄:

各省份被調查人數分布:

學校分布情況:

課題組成員:張洪忠 張志禎 何康 徐雪迎

蘇世蘭 王競一 石中甫

來源:光明微教育、北師大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光明日報教育研究中心

責編:王子墨

編輯:孫小婷

相關焦點

  • 重磅發布!新冠疫情期間中小學在線教育互動研究報告全文來了!
    新冠疫情期間中小學在線教育互動研究報告  北師大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 光明日報教育研究中心  發布時間:2020年4月2日  研究主要發現  本研究通過網絡數據實驗平臺「極術雲」於2020年3月8——12日調查了全國2377名中小學教師使用在線教育產品授課的互動形式、互動效果以及使用評價等情況。
  • 教育部介紹疫情期間大中小學在線教育有關情況和下一步工作考慮
    我們今天發布會的主題是介紹疫情期間大中小學在線教育的有關情況。疫情發生以後,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教育部及時作出了延期開學的決定,提出「停課不停學」,力求把疫情對於學生學業的影響降到最低。各高校大多是按照原定的開學日開始了網上授課,我們看到有的2月初就開始了。中小學普遍是在2月中旬開始了網上授課。這樣2億多學生通過在線方式進行教育教學,毫無疑問,這是世界上最大規模。
  • 數位化防疫(4):疫情期在線中小學教育集中發力,加劇行業馬太效應
    2020年初,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教培機構在寒假期間停止了線下授課、全國中小學校延遲開學時間。而線上教育,也開始集中發力。因此,本文為大家解讀的是網際網路中小學教育行業。
  • 疫情下大學在線教育的變革與展望
    實踐表明,與線下課堂相比,在線課堂到課率顯著提高,師生互動更為充分。可以相信,屏幕並不是師生互動的阻礙,反而架起了師生交流的嶄新橋梁。第三,通過發展融合教育,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依託在遠程教育領域的技術優勢和經驗積累,30多年來,清華大學持續為中國偏遠和貧困地區提供教育與培訓支持。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清華大學在線教育平臺學堂已陸續向公眾開放1900門在線課程。
  • 兩會代表委員:把疫情期間應急舉措變為教育改革的契機
    2019年,在網絡教育資源服務體系構建上,教育部聯合多部門發布《關於引導規範教育移動網際網路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關於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形成了多元管理服務格局。這為疫情期間如此大規模的線上教學能做到網絡順暢,提供了重要的部級協調機制。
  • ...援引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報導,2020...
    文 / TIER2020-10-13 12:32:49來源:FX168 【美國醫學會雜誌:美國因新冠疫情死亡人數遠超官方數據】美國當前累計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已經超過22萬,是世界上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數最多的國家。
  • 智庫建議|將抗擊疫情作為「活教材」融入中小學生命教育與價值觀教育
    教育部頒布的《關於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中,強調「注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3月16日上海舉行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倡導「把健康文化建設融入城市文化建設體系,將生命教育納入幼兒園和中小學教育課程。」為此,在當前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如何結合疫情開展生命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是開學返校後一堂生動的必修課。
  • 《2020年教育行業在線數位化轉型白皮書》發布
    2020 年 12 月 15 日,由一起銷售發起,朗培教育集團、藍色光標等教育行業巨頭及數字營銷公司聯合發布《2020 年教育行業在線數位化轉型白皮書》,共同探討教育行業在線數位化轉型新趨勢。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教育行業更是深受影響,近半數線下教培機構認為營收預計比去年減少 50% 以上。
  • 疫情是教育信息化成果的試金石—新聞—科學網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正在進行的超大規模的在線教育集中實踐,體現了政府、學校、教師、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參與者的責任擔當,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全社會的信息化創造力,湧現出眾多實踐創新成果,對於我國未來教育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 疫情防控期間常州工學院在線課程學習指導手冊
    今天,抗擊疫情前線傳來眾多好消息:全國除湖北省外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實現15連降,新增治癒出院病歷連續7天超過千人,同時新增治癒出院病歷首次超過新增確診病例。 一段時間以來,全國上下為抗擊疫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現如今疫情防控已出現積極向好態勢。
  • 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知曉情況及教育效果評價研究「疫情與教育」成果...
    了解大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的知曉情況、對生活學習心理的影響以及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教育效果的評價。採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收集了7719名大學生的相關數據,應用SPSS 20.0統計軟體分析大學生對新冠肺炎疫情知曉情況及對學校開展相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教育效果評價。
  • 人民日報海外版:在線英語教育站上新風口
    在線學英語成日常防疫期間,中小學不得不暫停線下授課。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曾聯合印發《關於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與此同時,在線教育企業也積極行動。作業幫、51Talk、猿輔導、新東方在線、學而思網校等企業根據學生在家學習的特點及自身優勢,紛紛推出在線英語教育的網課產品,幫助學生居家學習。「疫情防控期間在線英語教育發展迎來了新機遇。今年在線英語教育產業已經初具規模了。」星程教育創始人兼執行長肖逸群對本報記者說,「我們2016年進入英語在線教育行業,目前已有較多的關注用戶。
  • 360安全大腦發布《新冠疫情期間網絡詐騙趨勢報告》
    【來源:中國網科技】近日,360安全大腦發布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絡詐騙趨勢研究報告》(後面簡稱「報告」)通過對獵網平臺在疫情期間收集的3243例有效舉報進行了調研和分析,從疫情期間網絡詐騙數據、網絡詐騙受害者畫像、疫情期間高發詐騙類型等維度揭示了疫情防控期間網絡詐騙的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
  • 簡訊可作行程證明;上海市中小學3月2日起開展在線教育
    每經編輯:周宇翔1丨國家衛健委:實現「3個首次」 疫情形勢進一步出現向好變化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18日在發布會上表示,與高點相比,2月17日,全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首次降至2000例以內,湖北省外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首次降至100例以內,全國單日新增死亡病例首次降至100例以內,實現了「3個首次」,疫情形勢進一步出現向好變化。
  • 北京中小學重啟在線教育教學 中高考時間暫無調整
    央廣網北京6月17日消息(記者王啟慧)北京市自16日起已經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三級應急響應上調為二級,17日,北京市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介紹全市應急響應級別調整後的教育教學及防控工作。
  • 美國醫學會雜誌:美因新冠疫情死亡人數遠超官方數據
    美國當前累計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已經超過21.5萬,是世界上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數最多的國家。而在10月12日,美國媒體《今日美國》援引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報導,2020年3月至7月期間,美國因新冠疫情持續暴發而死亡的實際人數比官方統計的要多出7.5萬。
  • 榜樣的力量#萬博思圖新冠全球疫情地圖
    從2月初開始,萬博思圖陸續推出疫情熱點信息圖報告,希望以圖文結合、生動明晰的形式,解讀疫情中的經濟民生百態,從更深入更全面的角度幫助大眾了解疫情、戰勝疫情。 在整個疫情可視化項目期間,萬博思圖深刻地了解了疫情數據呈現的邏輯,積累了豐富的疫情數據可視化經驗,為新冠全球疫情地圖的上線做了鋪墊。
  • [公告]讀者傳媒:讀者新語文中小學閱讀與寫作教育平臺可行性研究報告
    其原因為:一方面,中小學網際網路設施完善,為高清直播課程等在線教學方式提供基礎,年輕教師對網際網路接受程度高,更容易推廣在線教育產品;另一方面,中小學教育培訓市場主要以線下培訓為主,輔之以在線題庫、在線作業、在線課程複習等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以達到更好的培訓效果。
  • 北京多所中小學控制線上學習時間
    北京中小學生開啟「線上指導+線下活動」學習新方式,多校針對線上教學問題調整學習方案闊別校園一個多月後,本周起,北京百萬中小學生開啟「線上指導+線下活動」學習新方式。經過前期試點在線學習,北京市不少中小學也針對發現的問題,對在線學習方案進行調整。
  • 前瞻在線教育產業全球周報第39期:貝爾科教完成1.2億元融資,羅永浩...
    高途課堂成《極限挑戰》第六季官方推薦中小學在線教育品牌據了解,東方衛視勵志體驗節目《極限挑戰》第六季將於5月10日21點首播,跟誰學旗下的高途課堂成為作為《極限挑戰》第六季官方推薦中小學在線教育品牌。高途課堂是跟誰學旗下專注於中小學的K12在線教育品牌,採用「名師授課+雙師輔導」的在線直播雙師模式和「7+6高效學習法」,致力於為3到18歲孩子提供在線教學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