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坡香特色中藥材種植技術

2021-01-16 吉山花瑤

滿坡香特色中藥材種植技術

纈草為敗醬科纈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叫滿坡香。纈草性平味辛,有特異臭氣,味先甜後稍苦辣。用根莖入藥或蒸油,有驅風、鎮痙,治跌打損傷、抗痙攣、抗抑鬱、抗驚厥、去痰利尿等攻效。因其藥用價值高,市場需求量多,在市場上十分暢銷,發展前景廣。基於此,針對纈草品種特性和栽培管理技術要點進行總結。

1 品種特性

纈草植株高度在30~120 cm,伸長而分枝,莖基部伏地,基部徑2.5~3.0 mm,鈍四稜形,具細條紋,近無毛或被上曲至開展的微柔毛,綠色或帶紫色,自基部多分枝。鬚根簇生;莖中空,莖生葉片卵形至寬卵形,羽狀深裂,裂片披針形或條形,頂端漸窄,基部下延,花序頂生,成傘房狀;小苞片中央紙質,兩側膜質,花冠淡紫紅色或白色,裂片橢圓形,瘦果長卵形,4—5月開花,5—6月結果。有特殊香味,適合在酸性肥沃土壤、溫度在23~33 ℃,海拔800 m以上地區生長。

2 栽培管理技術要點

2.1 選擇地塊

2.1.1 土壤選擇

宜選擇靠近水源、灌溉方便的地塊,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坡度小、排水良好的酸性黑砂黃壤土為宜,不能連作 。

2.1.2 海拔要求

在海拔800~1 500 m區域種植,海拔越高,晝夜溫差大、氣溫低,有利於地下根莖和根部積累的物質增多,含油量升高。

2.2 整地施基肥

於移栽前進行整地(11月上旬),深耕25~30 cm,整細耙平,揀除雜草,以1.2 m開廂,溝寬30 cm,將廂面整成瓦背形,四周開好排水溝,廂面保持80 cm,撒施3%辛硫磷顆粒劑3~5 kg防治地下害蟲,基肥要求每667 m 2施腐熟有機肥1 500 kg、過磷酸鈣50 kg、禾苗產品重茬防死劑3 kg,促進根系生長,預防根腐病,並覆蓋黑色地膜,保溫保溼,防除雜草。保證整個生育期不脫肥。追肥要遵循輕施提苗肥、穩施花肥、重施果肥的原則。

2.3 合理密植

2.3.1 移栽時期

最佳移栽時間在年前,採用育苗移栽種植法,首先拉繩定窩,破膜定植,覆蓋細土壓緊並澆定根水。

2.3.2 定植密度

每667 m 2 移栽苗保證在5 000~6 000穴,根據土壤肥力決定密度,株距25~30 cm,行距40~50 cm。

2.4 田間管理

做好生態調控、科學用藥和合理施肥技術等管理,是提高纈草產量和質量的有效措施。

2.4.1 及時補苗

定植移栽後,來年3月待芽長出2~3葉時及時補苗;確保每667 m 2 基本苗數,才能保障纈草產量。

2.4.2 中耕除草

地膜覆蓋栽培免了中耕除草,如是露地栽培應及時除草,見草就除,可防止因根系帶出種子或幼苗。幼苗高5~7 cm後可進行鬆土,並結合鬆土達到除草的目的。纈草根系密布在表層土壤,鬆土不宜過深。至6—7月後封壟,地上部相互鬱閉,根系密布行間,不再鬆土;當根露出土面時,應及時培土。

2.4.3 肥水管理

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地膜覆蓋栽培結合病蟲害防治噴施葉面肥禾苗產品(禾苗8號)或崑崙豐套裝,生長周期噴施3次,能促進根系生長,控制根腐病。

2.4.4 打薹摘心

除留種田塊外,餘下的田塊應在4月左右把所有抽花薹植株距地面5 cm左右莖稈上部枝條全部剪除,以免消耗養分,促進根部生長、提高產量。

2.4.5 揭膜

地膜覆蓋栽培應特別注意,在5月初根系處於生長膨大期,要仔細觀察,及時揭膜,促進側枝生長,提高纈草產量。

2.4.6 種子採摘時期

纈草種子細小,採收難度較大,過早採收,結實率低;過晚採收,容易漂落;應在5月上中旬採收,現採現播,提高種子發芽率。

2.5 病蟲害防治

纈草以野生資源為主,人工栽培時間較短,病害較少。病蟲害主要有根腐病、花葉病、蚜蟲、螻蛄等,必須遵從「綜合防治,預防為主」的方針。

2.5.1 花葉病

該病發病較普遍,幼苗期更明顯,嚴重者植株矮縮不長。防治方法:1)選留無病株留種。2)注意防治田間蟲害,特別是蚜蟲,以減少病毒傳染。3)發病初期可用20%病毒A可溼性粉劑500倍液噴施3~4次,隔10 d噴一次;可用80%吡蟲啉8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800~1 500倍液進行噴殺防治蚜蟲,5~7 d噴施一次 。

2.5.2 根腐病

該病是為害纈草極其嚴重的病害之一,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引起根部腐爛,成片死亡,嚴重絕收。防治方法:1)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燒毀。2)增施磷鉀肥,噴施崑崙豐套裝,促進根部生長,有效預防根腐病發生。3)發病初期可用70%噁黴靈和75%敵克松800倍液噴施3~4次,隔10 d噴一次或用50%多菌靈800~1 000倍液澆灌。

2.5.3 螻蛄

一般在幼苗期為害較為嚴重,主要為害植株根部。防治方法:用30%辛硫磷水劑1 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800倍液噴施或灌根。

2.6 適時採收

纈草採收過早精油量不足,過晚精油易揮發,採收最佳時間為葉片全部變黃色,根系呈黃黑色(7月下旬至8月初為宜);採挖時應選擇晴天、土幹最好,挖出的根不能用水洗,不能在太陽下曝曬或烘乾,否則纈草的根莖和根部所含油易揮發。因此,將挖出的根莖放在陰涼處攤開,3~5 d內必須加工蒸油,否則根莖會出現焐熱或發黴,降低含油量。

相關焦點

  • 致富面面觀:種植中藥材「錢景」驚人
    合作社採取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把苗木提供給自願種植的農戶,苗木只收成本錢,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承諾成品藥材最低保收價,並籤訂收購合同,合理收購農戶生產的成品藥材,逐步把藥材種植項目轉變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最終實現合作社和農戶雙贏。沿著崎嶇不平的道路,記者走進劉存福的中藥材立體種植示範園,只見一排排五味子藤爬滿木架,一串串紅豔豔像珍珠一樣的五味子點綴在滿園綠色中,煞是好看。
  • 藥學院高文遠教授調研河北酸棗仁種植為中藥材扶貧出謀劃策
    本站訊(通訊員 王娟)2020年6月6-7日,國家中藥材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藥學院高文遠教授對河北邢臺太行山的酸棗仁種植情況進行了調研。在國家中藥材產業體系全草類中藥材崗位科學家溫春秀研究員和河北省中藥材產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謝曉亮研究員的陪同下,高文遠教授和團隊成員李霞副教授一行來到邢臺市內丘縣,實地考察調研內丘縣酸棗產業發展。
  • 西鄉縣科協開展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會
    冬季來臨,西鄉縣科協、西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西鄉縣中藥材協會組織農林系統科技志願者,在縣科協黨組書記主席張國新、縣農技中心主任研究員縣科協兼職副主席曾紅寬帶領下,深入縣內堰口、私渡、桑園、峽口等鎮辦,廣泛開展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會,讓脫貧戶繼續發展實用對路的產業,助力鞏固脫貧成果。
  • 百香果種植技術
    #種植技術交流一般年降雨量在1500~2000毫米之間且分布均勻的條件下百香果生長最好,商品性發展種植地區的年降雨不宜少於1000毫米。3、光照。作為熱帶水果,百香果喜歡充足陽光,以促進枝蔓生長和營養積累。長日照條件有利於百香果的開花,在年日照時數2300~2800小時的地區,百香果營養生長好,養分積累多,枝蔓生長快,早結,豐產。4、土壤。百香果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高。
  • 鹿鳴鄉 中藥材種植忙
    連日來,在鹿鳴鄉紅巖村,百合種植大戶蒲興化正帶領當地村民在山頭地塊裡忙活了起來,起壟、挖坑、撒種、培土,基地裡忙得不亦樂乎。 蒲興化告訴記者,今年準備種植百合75畝,虎杖120畝,基地的中藥材種植從10月開始栽種,現在基本快結束栽種了
  • 種植哪些中藥材最好
    春回大地,生機盎然,陽春三月,南方已是春暖花開,北方也是冰雪消融,此時應該說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同時也是中藥材種植的黃金時段。那麼種植什麼中藥材最為適宜呢?初次種植中藥材又需注意哪些問題呢?這些年,有越來越多的鄉親對中藥材種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我們2017年播出的創富節目中,關於中藥材的也是介紹了不少,今天我們就一起再對三種中藥材加深印象。
  • 規模種植中藥材多種渠道促增收 滿江紅村靠產業旺起來
    走近一看,是設計精美的「一村一品·滿村紅貝」圓形標誌。「就是這樣的一顆顆小平貝,鋪起了我們村的脫貧致富路。」滿江紅村黨支部書記、精準致富平貝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寶說。 近年來,滿江紅村憑藉著「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把在當地種了幾十年的中藥材「小」平貝,發展成了有規模、可持續的「大」產業,走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脫貧致富路。
  • 人物|河北科學家謝曉亮:用科技給中藥材「賦能」
    河北日報記者 白 雲攝閱讀提示他帶領團隊,把太行山上的野生連翹培育成特色產業,把安國道地藥材菊花、山藥、丹參、半夏等進行了脫病毒提純復壯。他還主持起草制定了中藥材相關標準80多項,培育中藥材新品種12個,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0多項,授權專利12項,主編中藥材著作11部,獲省級以上科研獎勵11項。
  • 多種野生中藥材瀕危 人工種植難解危局
    野生中藥材正陷入瀕危的惡性循環。  12月7日,四川醫藥企業競爭力促進中心主任許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飛速發展的醫藥產業對野生中藥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目前很多野生中藥材非常稀缺,有些品種甚至瀕臨枯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多家藥店發現,目前市場上的中藥材多為人工種植或養殖。
  • 懷化市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業 力爭2020年種植基地發展到100萬畝
    曾凡丁的懷化金土地農林開發有限公司這兩年轉型做中藥材種植,以艾葉為主,輔以射幹、白芨、玉竹等品種,在中方、漵浦等地發展了上千畝中藥材種植基地。這是我市大規模發展中藥材種植業的一個縮影。建成規範化基地 30 個,並形成了靖州茯苓產業基地、新晃龍腦樟產業基地、漵浦金銀花產業基地、通道鐵皮石斛產業基地等有區域特色的中藥材產業種植集中區。靖州茯苓、新晃龍腦樟、芷江蟲白蠟、雪峰天麻、漵浦金銀花、洪江白朮等懷化道地藥材在全國享有盛譽。全市茯苓年產量8000 噸,居全國第一,佔全國 50%,出口量佔全國 70%;山(金)銀花年產量 8000噸,佔全國25%以上。
  • 河北培育「冀藥品牌」將推廣30種中藥材無公害栽培技術
    河北省農業廳特色農業產業處處長王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河北省將培育「冀藥品牌」,大力推廣柴胡等30種中藥材無公害栽培技術和遠志、牛膝等17種中藥材種子質量標準。收購量預計超過河北省中藥材產量的20%以上。有20多家藥企達成了到種植基地參觀並實地考察的合作意向。  據河北省農業廳特色農業產業處處長王旗介紹,河北省一直是中藥材產業大省,近些年正向中醫藥產業強省轉變。
  • 「理論」打造道地中藥材重要生態種植基地
    當前,我們要搶抓機遇,從基礎源頭做起,率先把我省建成全國重要的中藥材生態種植基地,加快實現從中醫藥大省向中醫藥強省跨越。建立道地中藥材大品種生態種植基地,爭取獲國家級首批認定。鑑於甘肅省的中藥材當歸、黨參、黃芪、甘草和大黃既在全國頗具影響,又具道地性,有一定的生產和市場基礎,生態種植應以這5種大品種為重點,按照布局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加工集群化、營銷品牌化的發展方向,集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標準化綠色生產、高質量發展為一體,率先建設國內一流的生態種植基地。
  • 種植中藥材不賺錢,農村大叔表示,都是「偽農業人」造成的
    進入了秋天,也進入了中藥材收穫的季節,五馬鎮楊樓村的李大叔,此時正在自家的中藥材白芍田裡忙碌。那些高品質的白芍根莖,剛從土壤裡挖出來,中藥材的藥香和新鮮土壤的清香,攪合在一起,能讓人感覺到土地的厚重和豐收的喜悅。然而,對於李大叔來說,眼前的白芍卻讓他喜悅不起來。
  • 把中藥材變成 農民的致富寶
    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一些中藥材品種的價格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少則幾成、多則幾倍。中藥材價格上漲,有關部門需要因勢利導,運用國家儲備等手段,調節和平衡中藥材的供需市場,起到平抑價格的作用,從而促進中藥產業的健康發展。不過,中藥材漲價對藥材種植企業和藥農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的消息。新蔡縣就有這樣的一些企業。入冬時節,新蔡縣陳店鎮萬畝丹參中藥材種植基地迎來了一次大豐收。
  • 中藥材GAP官方認證取消 無限極自建種植模式獲認可
    「3+4+5」中藥材種植管理模式獲認可  全國藥品交易會現場,記者採訪了天方健(中國)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江清,了解得知,天方健藥業隸屬於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最初是為了滿足集團旗下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對高品質中藥材原料的需求,獨創了業內領先的中藥材種植管理模式。
  • 百香果種植技術與管理常見問題(收藏版)
    百香果並不是我國的原產水果,1988年,這種百香果被引進到廣西玉林等地,我國廣西從巴西引進栽培後,現在已形成了一個中國最大的百香果種植基地,是我國國產百香果的主要產地。現在由億民農業為大家講解百香果種植技術與管理的常見問題。
  • 長清馬山鎮建成山東品種最多的中藥材資源庫
    【天地網訊】  記者18日在長清區採訪了解到,山東省種植品種最多的中藥材種質資源庫已經在長清區馬山鎮建成,目前已有360餘種中藥材在當地成功育活。  走進馬山鎮雙泉莊村,記者發現,在道路兩旁的田地裡,各類中藥材生長茂盛,桔梗、地黃、板藍根、丹參……高低有致、形態各異。
  • 小滿,櫻桃紅,麥子黃,苦菜花開滿坡香(詩文)
    宋現檁|潘瀟廣|夏天今日小滿,故鄉初夏景色美麗:小麥青青大麥黃,遍地苦菜花兒香;風和日麗蔭更濃,小得盈滿人歡暢。2020年5月20日青堌麥黃滿坡香文/宋現檁青堌小滿,日麗風和。苦菜花開,香飄滿坡。日子旺盛,社會和諧。小得盈滿,農家歡歌。庚子年四月二十八日——作者宋現檁,山東曹縣人,1983年11月入伍,1985年9月赴滇作戰,參加戰鬥多次並榮立戰功,1988年1月退伍。初夏小滿文/潘瀟廣雲低雨霈初夏天,小麥飽漿仔粒滿。
  • 民勤:中藥材豐收 藥農收穫忙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馬愛彬在民勤縣雙茨科鎮的板藍根種植基地,連片種植的400畝板藍根生長茂盛,微風吹過,散發出陣陣藥香,兩臺收割機穿梭在田野裡忙收穫。「今年風調雨順,而且我們採取了移苗定製技術,加上後期田間管理得當,板藍根長勢好、質量高,很受外地藥商青睞,主要銷往河北及河南等地。」正在地裡指揮工人們撿拾板藍根的藥農韓希國臉上充滿喜悅 。
  • 黑龍江塔河縣:全力打造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示範縣
    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中藥材產業發展,並提出「建基地、樹品牌、上加工、強科技、活流通」的中藥材產業發展思路。為了扶持產業發展,連續兩年制定出臺中藥材種植補貼政策,對新種植中藥材面積每畝補貼200元,對未起收的每畝補貼100元,並拿出200餘萬元扶持資金支持鄉鎮、林場發展中藥材種植,壯大管護區及村集體經濟,增加職工群眾收入。注重培養實用型人才,提高廣大種植戶的生產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