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道地中藥材重要生態種植基地
錢加緒 藺海明
近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產業發展,提出了打造中醫藥強省的目標,並先後多次出臺地方性政策,將中醫藥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推動全省中藥材面積、產量、產值持續快速增長。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第一個關於中醫藥的文件,明確了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目標方向、重點任務和具體舉措,是指導新時代中醫藥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意見》的發布對於甘肅省推動「隴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難得的歷史機遇。當前,我們要搶抓機遇,從基礎源頭做起,率先把我省建成全國重要的中藥材生態種植基地,加快實現從中醫藥大省向中醫藥強省跨越。
建立道地中藥材大品種生態種植基地,爭取獲國家級首批認定。鑑於甘肅省的中藥材當歸、黨參、黃芪、甘草和大黃既在全國頗具影響,又具道地性,有一定的生產和市場基礎,生態種植應以這5種大品種為重點,按照布局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加工集群化、營銷品牌化的發展方向,集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標準化綠色生產、高質量發展為一體,率先建設國內一流的生態種植基地。具體思路是以岷縣及周邊縣區為主要區域,建設當歸生態種植基地;以渭源及周邊縣區為主要區域,建設黨參生態種植基地;以隴西及周邊縣區為主要區域,建設黃芪生態種植基地;以禮縣為主要區域建立大黃生態種植基地;以瓜州等綠洲灌區為主要區域,建設甘草生態種植基地。種植規模視條件而定,可控制在5000畝至1萬畝範圍之內。各生態種植基地應加快生產投入品結構的調整優化,倡導向「有機中藥材」生產發展,堅持綠色植保、公共植保和「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理念;研發甘肅道地中藥材長效專用肥,普及低毒、低殘留精量施藥施肥技術;優化中藥材機械裝備結構,有針對性地加大精細化作業的中小型農機具研發力度,生產適宜本地區中藥材的精量播種機、種苗移栽機、藥材收穫機等,提高機械化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
建立全國重要的道地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形成完備的制種體系。生態種植基地建設中良種繁育基地不可或缺。目前一些地方種子種苗市場混亂,甚至有陳年種子、假種子充斥其中,導致中藥材產量提高和質量提升難以保證,急需建立全國重要的道地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建議將甘肅省種植面積在25萬畝以上的當歸、黨參、黃芪、大黃、甘草5種道地中藥材基地列為「隴藥」良種繁育基地重點支持。對選育出的優良品種,設立新品種選育擴繁專項資金,鼓勵科研機構、企業進行中藥材品種繁育。當歸、大黃和甘草種子繁育周期長,一般要3至5年才能產籽,因此不主張讓農戶繁育,應鼓勵農場、企業或實力較強的合作社建立穩定的繁育基地,使之連續化、常態化。
建立重要的野生資源保護撫育基地,有效保護道地藥材的種植資源。甘肅省許多山區中藥材資源極其豐富,是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的資源寶庫。但隨著對野生藥用植物的掠奪式開發,加之生態大環境的自然演替,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日趨嚴重,導致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短缺,給生物多樣性和品種選育帶來巨大的挑戰。根據全省中藥材資源分布狀況,建議設立野生中藥材資源保護撫育區,天水、定西南部及隴南山區應圍繞當歸、黨參、黃芪、大黃及淫羊藿、岷貝母等布局,白銀及河西地區則應以甘草、鎖陽、肉蓯蓉、羅布麻、中麻黃等布局,甘南及祁連山區以獨一味、紅景天、冬蟲夏草等為布局。在不同資源保護撫育區,要依託科研機構長期穩定試驗站點,創新研究思路,積極探索技術突破,進行道地中藥材資源以及珍稀瀕危中藥資源的收集。
創新模式機制,增強基地發展後勁。生態種植基地建設要選擇專業性較強的龍頭企業帶動發展。一是依託農村「三變」改革,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發展模式,把農民的利益和企業的發展密切結合在一起,把企業發展的動力與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密切結合在一起,形成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二是基地要加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支撐的力度,以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為依託,建立基地專家負責制,負責基地技術服務,解決基地發展中遇到的生產技術問題。三是健全中藥材第三方質量監測體系,加強中藥材市場監管,建立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和道地藥材生產技術標準體系、評價制度。
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把基地建成產業發展的新亮點。甘肅中藥材栽培歷史悠久,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樣的地形地貌及生態環境條件,孕育了豐富的中藥材資源。甘肅現有藥用植物1270種,藥用資源品種1527個,大面積種植60餘種,中藥材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480萬畝以上,是全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植物藥源基地。要用足用活中央政策,並爭取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要緊盯國內中醫藥業發展態勢,放眼世界,學習和汲取國內外新成果、新經驗,打造隴藥品牌,開拓市場佔領市場,倡導中醫藥企業以訂單形式聯建穩定的生態種植基地。
(錢加緒系甘肅省老科協副會長、農業科學分會會長、研究員;藺海明系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