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接華南農業大學110周年校慶,
傳承大學精神,
豐富校園文化,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華農官微將於近期推出
「璀璨星辰」系列人物專題,
講述我校創校先驅、學科創始人
及院士的人生故事。
利寅(1870—1954年),字壽峰,廣州花縣花山鎮新和村(古稱小村)人。著名教育家、農業化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建校先驅之一。
利寅少時在鄉塾讀書,學習八股文直至20歲。時處清末,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時,清廷搖搖欲墜,國家內憂外患、動蕩不安。利寅是一位有志向、有遠見之士,他自覺八股大勢已去,改習算術、英文。他放棄秀才身份及進一步考取舉人的機會,肄業於黃埔水師學堂,考入公辦廣雅西學堂專攻西學。
學八股、考科舉、做官員,是當時絕大多數讀書人的路徑。學堂的一些學生不忘科舉,無心西學,中途退學的人有一半,而利寅仍專心學習,畢業時成績排名前五。1904年,利寅與劉國珍、陳兆基等被清政府選派公費留學英國或美國,他是廣東最早到國外學習化學的留學生。他在倫敦大學自然科學——化學和農業化學科潛心苦讀4年。1907年12月利寅與俞同奎等7位留學生在法國巴黎創立了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化學學術組織。他們組織學術交流、創辦學術期刊、傳播與普及化學知識,可謂是我國化學界一代先驅,對中國化學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墾荒業界,奠基華農
利寅是國立中山大學及其農學院的創辦人之一,也是農學院的農業化學系及多門課程的創建者。
1908年,利寅從倫敦大學畢業回粵,被任命為廣東實業廳廳長。上任僅僅幾天便丟棄烏紗帽,選擇到廣東實業公司做技術服務工作。後他與同期歸國的留美博士唐有恆一起籌辦廣東農事試驗場附設農業講習所。1909年試驗場和講習所獲清廷農工商部批覆「切實興辦」。是年10月22日,廣東農事試驗場附設農業講習所正式成立。1910年4月農業講習所正式開學,開設有農業總論、農藝學等13門課程,利寅在校任教。同年三月講習所奉命改為農業教員講習所。利寅在農事試驗場任化學技師,他創辦了廣東化學支會和《廣東化學會實業報》,該刊物對普及化學知識,推廣化學應用技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1911年11月廣東獨立,廣東都督胡漢民選任一些留學歐美的各國青年為廣東軍政府各部部長(後改為司長),任命王寵佑、利寅為實業部正副部長。利寅到任後認為「無一實業能夠舉辦,正是尸位素餐,問心有愧」,第二次辭職回農林教員講習所任教。
1912年4月唐有恆調往北京,其後陳頌碩、利寅、黃遵庚先後擔任廣東農林試驗場附設農林教員講習所所長。
1912年8月,廣東當局以粵高等農業人才極缺為由,將農林教員講習所改辦為高等農林講習所。
農林化學館
為適應農業教育和農業生產發展需要,利寅在1913年至1914年初擔任高等農林講習所所長之職時草擬了將高等農林講習所改辦為農業專門學校的籌建計劃。1917年在高等農林講習所的基礎上改建了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黃遵庚為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首任校長。利寅為農業化學系首任系主任。
1922年底,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師生發動了將農專改建為廣東農業大學的「農專改大」運動。1923年11月獲準籌備改辦大學。12月5日,正式成立廣東農科大學籌備會,公推時任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校長鄧植儀為籌備長,張天才、沈鵬飛、利寅等14位教授為籌備委員和籌款委員。
1924年2月,孫中山創立國立廣東大學,鄒魯接管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廣東法科大學兩校。大學創辦時設文、理、法、農四科12個系,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改為農科。鄧植儀受聘為大學籌備委員負責農科籌備工作,農科的張天才、利寅、黃枯桐等教授組成農科委員會,決定設農學和林學兩大部,並擴充原有苗圃、巡迴講習所等。正式立校後,鄒魯對學校辦事機關進行改革,校務會議為最高決策機關。農科學院將兩大部改設為農藝、農藝化學、林學3個系。農藝化學系主任利寅、農藝系主任歐華清等各系主任參加校務會議。除校務會議外,還設各種特項委員會,利寅是學生紀律委員會委員之一。
為解決國立廣東大學校舍分散管理不便且破舊的狀況,孫中山便命鄒魯擇定廣州市東郊石牌以北的一帶官荒山地為新校址。利寅參與國立廣東大學農科學院第二農場的開闢工作,是中山大學石牌校園選址拓荒骨幹。
1926年8月17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國立廣東大學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廣東大學農科學院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農科,設農學系、林學系、農林化學系。1929年4月修訂學校規程時改稱農科,1931年秋實行學院制時改稱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利寅任農林化學系主任。在中山大學任教期間,利寅數任院務委員,主講農品分析、分析化學、農業化學和農產品加工等課程。
1933年,中山大學校長鄒魯為利寅從事教育事業25周年專門召開慶祝大會,廣東軍、政、學界政要名流及學者,以及中山大學師生兩千多人參加盛會。
1936年農學院為利寅專門修建了教授樓叫「敬獻居」,鄒魯校長親筆石刻。前校長戴季陶為利寅住宅捐資3000元以賀其任職28年。利寅是廣東省唯一受校長贈予住宅的教授。
鄒魯校長書寫的石刻
從1908年參與農業講習所籌建開始,利寅在校40年。為表彰他獻身農業教育所做的貢獻,1948年農學院鄧植儀、丁穎、張巨伯、侯過等11位教授聯名呈詞中山大學轉請教育部給予褒獎。利寅教授受到褒獎後,為鼓勵學子求學,將所得獎金轉贈農學院作為獎學金。
40多年的風風雨雨,並沒有澆滅他對教學和科研的一片赤誠之心。利寅退休後,農學院改聘他為不分系教授,繼續為學生講授化學課程。
1954年3月6日,利寅突發腹瀉,被急送廣州中山醫學院附屬醫院,翌晨因病情突變而逝世。享年84歲。
利寅宿舍
碩果纍纍,飲譽業界
利寅是我國化合物命名的先驅者,為中國的化學學科做出重要貢獻。清末時,化學界對化合物的命名採用音譯、意譯和造字等法,沒有統一的命名規則。1908年8月10日,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在倫敦召開化合物命名學術會議,發表了《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戊申年報告》,奠立化合物中文命名方法。為使更多國人了解化學,利寅列舉化合物的分子式、化學性質、反應及其產物,訂立一系列有機化學中文名詞,對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化合物命名提出了醇、醛、酮等一套名系,「醛者,酒變味也。酒遇空氣中氧氣久之味變,想當然耳。此族命名法,悉以醛字為語尾,如CH3—CHO……酮者,酒壞也。既壞而未及於酸,故名。如CH3—CO—CH3」。醇醛酮、無機酸、有機酸、糖類等化合物的名稱和命名方法沿用至今,並在全國範圍內使用。
利寅教授不僅是業界的拓荒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利寅利用化學知識,將日本火柴頭的發「火」原料進行分析化驗,掌握了火柴頭配方,與胞兄利耀峰、留美博士羅節若、留學英國學化學的陳達初於1919年創辦廣州「東山火柴廠」。1921年發明了桐油榨煉新法,因經濟效益巨大而獲江蘇省實業廳嘉獎。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國難臨頭,他不但不躲避逃難,反而是更堅定地待在實驗室裡,研究白膠紗綢製造,以抵制日貨,維護中華絲業。抗日戰爭時期中山大學農學院遷到湖南慄源堡,當時生活艱苦、物質缺乏,利寅帶領師生們自製醬油、腐乳共度難關。
在利寅任教期間還曾專門研究了15個課題,其中取得成功的有:藥水製革;全淡(氮)數之考求改善法,制煉桐油;考求鐵的比色求數法,並研製衛生醬油;考求磷體量求數改善法,研究肉品製造,如衛生火腿、燻肉、各種罐頭製造品;指導學生研究桐油比色儘量法;研究電制腊味,使肉品鬆軟易化。
利寅發表的著作有:《定量分析化學》《土麥制醬油之特別良效》《製造醬油之衛生研究》《配合衛生餐品之便法》《磷酸在鐵鋁中之滴定便法》《農產製造衣食兩種之研究》等,並出版了《利寅文錄》及《農藝化學實驗的一得》等書。他嘔心瀝血,哪怕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不肯放棄科研。至1953年底,利寅病倒之前,未能出版的論著還有《農產製造特論》等。
報國熱血,代代相傳
利寅是收回祖國東沙島的見證人之一。東沙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然而在20世紀初被日本商人侵佔,盜採島上資源。清政府廣東當局與日方進行交涉,後達成協議,於1909 年委派候補知府蔡康前往接收東沙島,隨行人員由相關衙門遴選推薦負責各項接收事務,人員中有勸業道函請的兩廣試驗場委員、倫敦大學化學專業畢業生利寅,負責化驗島上的磷礦。1909年11月19日,接收隊伍於東沙島升旗鳴炮,公告中外,重申國家主權。
身處亂世,飽受民族危難,使得利寅抱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報國家風,代代傳承,融入後人血脈。新中國成立後,利寅動員一子兩女參軍,為革命事業犧牲了兩名子女,既是軍屬又是烈屬,獲「光榮之家」榮譽牌。女兒利淑芬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參軍,隨軍解放海南島。兒子利國真、女兒利淑英都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
利淑英烈士
1953年,利寅的女兒利淑英在廣東省興寧因搶救傷員翻車犧牲,是廣東花縣(現花都)花果山烈士陵園中最年輕的烈士,年僅16歲,正值豆蔻年華。利寅接到通知時萬分悲痛,但他選擇將撫恤金全部捐獻給國家支援抗美援朝。
他的兒子利國真(參軍後改名利志超),新中國成立初在中山大學附中(華南師範大學附中前身)高中畢業。當時正逢解放軍的軍政大學招生,利國真徵求父親的意見,利寅極力鼓勵他報考。其所在部隊在廣東佛山集訓,後隨軍往廣西剿匪,1950年利國真不幸在廣西田東縣遭匪伏擊,英勇犧牲。
利志超烈士
利寅之子利國威副研究員事業有成。利國威從上海第一醫學院藥學系藥物化學專業畢業後,分配到暨南大學化學系工作,後調入中山醫學院(後改名為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研究抗癌、抗放射反應植物成分,長期從事藥物化學、中西藥劑科研教學,帶教畢業研究生,其《四個天然產蒽醌化合物的提取分離和結構鑑定》在1989年獲「國家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992年利國威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還曾擔任第九屆中國民主同盟中山醫科大學支部副主委,任中國民主同盟廣東省聯委員會委員多屆。
利寅全家福
利寅為農學院的創建和早期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學術研究,獻給了華南農業大學。時代處處是驚濤駭浪,他把名利看得平淡如水,願為科研與教育做園丁;戰場上刀槍不留情,他忍下不舍,把兒女送上戰場,只為救民族於水火之中。
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溫山鴻老師為表示對華南農業大學創始人之一利寅教授的敬意,特賦詩一首:
利寅住宅感懷
教授芳居何處尋?五羊城外木森森。
栽來粉竹虛心節,引得鳴禽快意音。
海外攜回興國計,園中送去利農心。
慈言盡刻三朝苦,忍淚無彈護舊襟。
資料來源:
1.江毅,2011. 華南農業大學創辦人之一利寅[J]. 文史縱橫,(2):32-38.
2.佚名,2019-11-06. 披荊斬棘百年華農薪火相傳[N]. 南方日報,(A10).
3.《華南農業大學校史》編委會,1999. 華南農業大學校史[M].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4.劉永連,2013.從東沙群島領土主權和開發權之爭看廣東地方政府的作用[J]. 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97-104.
5.花都人,2017.學術界的一對「雙子星」,利寅銅像落戶秀全紀念館.http://www.sohu.com/a/199228371_678509,2017.10.20
更多華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