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政從教,他是廣東省唯一受校長贈予住宅樓的教授

2021-01-08 華南農業大學

為迎接華南農業大學110周年校慶,

傳承大學精神,

豐富校園文化,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華農官微將於近期推出

「璀璨星辰」系列人物專題,

講述我校創校先驅、學科創始人

及院士的人生故事。

利寅(1870—1954年),字壽峰,廣州花縣花山鎮新和村(古稱小村)人。著名教育家、農業化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建校先驅之一。

利寅少時在鄉塾讀書,學習八股文直至20歲。時處清末,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時,清廷搖搖欲墜,國家內憂外患、動蕩不安。利寅是一位有志向、有遠見之士,他自覺八股大勢已去,改習算術、英文。他放棄秀才身份及進一步考取舉人的機會,肄業於黃埔水師學堂,考入公辦廣雅西學堂專攻西學。

學八股、考科舉、做官員,是當時絕大多數讀書人的路徑。學堂的一些學生不忘科舉,無心西學,中途退學的人有一半,而利寅仍專心學習,畢業時成績排名前五。1904年,利寅與劉國珍、陳兆基等被清政府選派公費留學英國或美國,他是廣東最早到國外學習化學的留學生。他在倫敦大學自然科學——化學和農業化學科潛心苦讀4年。1907年12月利寅與俞同奎等7位留學生在法國巴黎創立了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化學學術組織。他們組織學術交流、創辦學術期刊、傳播與普及化學知識,可謂是我國化學界一代先驅,對中國化學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墾荒業界,奠基華農

利寅是國立中山大學及其農學院的創辦人之一,也是農學院的農業化學系及多門課程的創建者。

1908年,利寅從倫敦大學畢業回粵,被任命為廣東實業廳廳長。上任僅僅幾天便丟棄烏紗帽,選擇到廣東實業公司做技術服務工作。後他與同期歸國的留美博士唐有恆一起籌辦廣東農事試驗場附設農業講習所。1909年試驗場和講習所獲清廷農工商部批覆「切實興辦」。是年10月22日,廣東農事試驗場附設農業講習所正式成立。1910年4月農業講習所正式開學,開設有農業總論、農藝學等13門課程,利寅在校任教。同年三月講習所奉命改為農業教員講習所。利寅在農事試驗場任化學技師,他創辦了廣東化學支會和《廣東化學會實業報》,該刊物對普及化學知識,推廣化學應用技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1911年11月廣東獨立,廣東都督胡漢民選任一些留學歐美的各國青年為廣東軍政府各部部長(後改為司長),任命王寵佑、利寅為實業部正副部長。利寅到任後認為「無一實業能夠舉辦,正是尸位素餐,問心有愧」,第二次辭職回農林教員講習所任教。

1912年4月唐有恆調往北京,其後陳頌碩、利寅、黃遵庚先後擔任廣東農林試驗場附設農林教員講習所所長。

1912年8月,廣東當局以粵高等農業人才極缺為由,將農林教員講習所改辦為高等農林講習所。

農林化學館

為適應農業教育和農業生產發展需要,利寅在1913年至1914年初擔任高等農林講習所所長之職時草擬了將高等農林講習所改辦為農業專門學校的籌建計劃。1917年在高等農林講習所的基礎上改建了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黃遵庚為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首任校長。利寅為農業化學系首任系主任。

1922年底,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師生發動了將農專改建為廣東農業大學的「農專改大」運動。1923年11月獲準籌備改辦大學。12月5日,正式成立廣東農科大學籌備會,公推時任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校長鄧植儀為籌備長,張天才、沈鵬飛、利寅等14位教授為籌備委員和籌款委員。

1924年2月,孫中山創立國立廣東大學,鄒魯接管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廣東法科大學兩校。大學創辦時設文、理、法、農四科12個系,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改為農科。鄧植儀受聘為大學籌備委員負責農科籌備工作,農科的張天才、利寅、黃枯桐等教授組成農科委員會,決定設農學和林學兩大部,並擴充原有苗圃、巡迴講習所等。正式立校後,鄒魯對學校辦事機關進行改革,校務會議為最高決策機關。農科學院將兩大部改設為農藝、農藝化學、林學3個系。農藝化學系主任利寅、農藝系主任歐華清等各系主任參加校務會議。除校務會議外,還設各種特項委員會,利寅是學生紀律委員會委員之一。

為解決國立廣東大學校舍分散管理不便且破舊的狀況,孫中山便命鄒魯擇定廣州市東郊石牌以北的一帶官荒山地為新校址。利寅參與國立廣東大學農科學院第二農場的開闢工作,是中山大學石牌校園選址拓荒骨幹。

1926年8月17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國立廣東大學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廣東大學農科學院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農科,設農學系、林學系、農林化學系。1929年4月修訂學校規程時改稱農科,1931年秋實行學院制時改稱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利寅任農林化學系主任。在中山大學任教期間,利寅數任院務委員,主講農品分析、分析化學、農業化學和農產品加工等課程。

1933年,中山大學校長鄒魯為利寅從事教育事業25周年專門召開慶祝大會,廣東軍、政、學界政要名流及學者,以及中山大學師生兩千多人參加盛會。

1936年農學院為利寅專門修建了教授樓叫「敬獻居」,鄒魯校長親筆石刻。前校長戴季陶為利寅住宅捐資3000元以賀其任職28年。利寅是廣東省唯一受校長贈予住宅的教授。

鄒魯校長書寫的石刻

從1908年參與農業講習所籌建開始,利寅在校40年。為表彰他獻身農業教育所做的貢獻,1948年農學院鄧植儀、丁穎、張巨伯、侯過等11位教授聯名呈詞中山大學轉請教育部給予褒獎。利寅教授受到褒獎後,為鼓勵學子求學,將所得獎金轉贈農學院作為獎學金。

40多年的風風雨雨,並沒有澆滅他對教學和科研的一片赤誠之心。利寅退休後,農學院改聘他為不分系教授,繼續為學生講授化學課程。

1954年3月6日,利寅突發腹瀉,被急送廣州中山醫學院附屬醫院,翌晨因病情突變而逝世。享年84歲。

利寅宿舍

碩果纍纍,飲譽業界

利寅是我國化合物命名的先驅者,為中國的化學學科做出重要貢獻。清末時,化學界對化合物的命名採用音譯、意譯和造字等法,沒有統一的命名規則。1908年8月10日,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在倫敦召開化合物命名學術會議,發表了《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戊申年報告》,奠立化合物中文命名方法。為使更多國人了解化學,利寅列舉化合物的分子式、化學性質、反應及其產物,訂立一系列有機化學中文名詞,對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化合物命名提出了醇、醛、酮等一套名系,「醛者,酒變味也。酒遇空氣中氧氣久之味變,想當然耳。此族命名法,悉以醛字為語尾,如CH3—CHO……酮者,酒壞也。既壞而未及於酸,故名。如CH3—CO—CH3」。醇醛酮、無機酸、有機酸、糖類等化合物的名稱和命名方法沿用至今,並在全國範圍內使用。

利寅教授不僅是業界的拓荒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利寅利用化學知識,將日本火柴頭的發「火」原料進行分析化驗,掌握了火柴頭配方,與胞兄利耀峰、留美博士羅節若、留學英國學化學的陳達初於1919年創辦廣州「東山火柴廠」。1921年發明了桐油榨煉新法,因經濟效益巨大而獲江蘇省實業廳嘉獎。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國難臨頭,他不但不躲避逃難,反而是更堅定地待在實驗室裡,研究白膠紗綢製造,以抵制日貨,維護中華絲業。抗日戰爭時期中山大學農學院遷到湖南慄源堡,當時生活艱苦、物質缺乏,利寅帶領師生們自製醬油、腐乳共度難關。

在利寅任教期間還曾專門研究了15個課題,其中取得成功的有:藥水製革;全淡(氮)數之考求改善法,制煉桐油;考求鐵的比色求數法,並研製衛生醬油;考求磷體量求數改善法,研究肉品製造,如衛生火腿、燻肉、各種罐頭製造品;指導學生研究桐油比色儘量法;研究電制腊味,使肉品鬆軟易化。

利寅發表的著作有:《定量分析化學》《土麥制醬油之特別良效》《製造醬油之衛生研究》《配合衛生餐品之便法》《磷酸在鐵鋁中之滴定便法》《農產製造衣食兩種之研究》等,並出版了《利寅文錄》及《農藝化學實驗的一得》等書。他嘔心瀝血,哪怕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不肯放棄科研。至1953年底,利寅病倒之前,未能出版的論著還有《農產製造特論》等。

報國熱血,代代相傳

利寅是收回祖國東沙島的見證人之一。東沙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然而在20世紀初被日本商人侵佔,盜採島上資源。清政府廣東當局與日方進行交涉,後達成協議,於1909 年委派候補知府蔡康前往接收東沙島,隨行人員由相關衙門遴選推薦負責各項接收事務,人員中有勸業道函請的兩廣試驗場委員、倫敦大學化學專業畢業生利寅,負責化驗島上的磷礦。1909年11月19日,接收隊伍於東沙島升旗鳴炮,公告中外,重申國家主權。

身處亂世,飽受民族危難,使得利寅抱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報國家風,代代傳承,融入後人血脈。新中國成立後,利寅動員一子兩女參軍,為革命事業犧牲了兩名子女,既是軍屬又是烈屬,獲「光榮之家」榮譽牌。女兒利淑芬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參軍,隨軍解放海南島。兒子利國真、女兒利淑英都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

利淑英烈士

1953年,利寅的女兒利淑英在廣東省興寧因搶救傷員翻車犧牲,是廣東花縣(現花都)花果山烈士陵園中最年輕的烈士,年僅16歲,正值豆蔻年華。利寅接到通知時萬分悲痛,但他選擇將撫恤金全部捐獻給國家支援抗美援朝。

他的兒子利國真(參軍後改名利志超),新中國成立初在中山大學附中(華南師範大學附中前身)高中畢業。當時正逢解放軍的軍政大學招生,利國真徵求父親的意見,利寅極力鼓勵他報考。其所在部隊在廣東佛山集訓,後隨軍往廣西剿匪,1950年利國真不幸在廣西田東縣遭匪伏擊,英勇犧牲。

利志超烈士

利寅之子利國威副研究員事業有成。利國威從上海第一醫學院藥學系藥物化學專業畢業後,分配到暨南大學化學系工作,後調入中山醫學院(後改名為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研究抗癌、抗放射反應植物成分,長期從事藥物化學、中西藥劑科研教學,帶教畢業研究生,其《四個天然產蒽醌化合物的提取分離和結構鑑定》在1989年獲「國家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992年利國威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還曾擔任第九屆中國民主同盟中山醫科大學支部副主委,任中國民主同盟廣東省聯委員會委員多屆。

利寅全家福

利寅為農學院的創建和早期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學術研究,獻給了華南農業大學。時代處處是驚濤駭浪,他把名利看得平淡如水,願為科研與教育做園丁;戰場上刀槍不留情,他忍下不舍,把兒女送上戰場,只為救民族於水火之中。

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溫山鴻老師為表示對華南農業大學創始人之一利寅教授的敬意,特賦詩一首:

利寅住宅感懷

教授芳居何處尋?五羊城外木森森。

栽來粉竹虛心節,引得鳴禽快意音。

海外攜回興國計,園中送去利農心。

慈言盡刻三朝苦,忍淚無彈護舊襟。

資料來源:

1.江毅,2011. 華南農業大學創辦人之一利寅[J]. 文史縱橫,(2):32-38.

2.佚名,2019-11-06. 披荊斬棘百年華農薪火相傳[N]. 南方日報,(A10).

3.《華南農業大學校史》編委會,1999. 華南農業大學校史[M].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4.劉永連,2013.從東沙群島領土主權和開發權之爭看廣東地方政府的作用[J]. 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97-104.

5.花都人,2017.學術界的一對「雙子星」,利寅銅像落戶秀全紀念館.http://www.sohu.com/a/199228371_678509,2017.10.20

更多華農人物故事

相關焦點

  • 浙江教音樂的「副科校長」火了!咱們成都還有更牛的「副科校長」
    在她的指導下,孩子們多次拿到了植物標本製作賽課成都市一等獎,很多孩子受此啟蒙,在往後求學的過程中選擇了與自然科學相關的專業進行深入的研究。,陳命根還教過很多學生學習書法,並組織開展了泡小教育集團的書法比賽,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很多學生愛上了書法,不少學生經過他的指導,獲獎無數。
  • 中大新華校長出席廣東省生理學會2016-2017年學術年會
    日前,廣東省生理學會2016-2017年學術年會在華南農業大學開幕,共有來自中山大學、南方醫科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的近百名專家學者與會。廣東省生理學會第十屆理事會理事長,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校長,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生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王庭槐教授致開幕詞。
  • 香港科大校長史維:「真正的清華在新竹「,原來是因為他!
    他是清華大學任期最長的校長因而被稱作「終身校長」,他奠定了清華大學的校格。在他任校長之前,清華師生倒校長、趕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任何時期,清華學生喊出的口號都是「反對某某某,擁護梅校長」。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他答:「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
  • 26歲任教授!他是一代昆蟲學大師!
    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廣東省植物保護學會第一至四屆理事長,第六屆名譽理事長。在南方,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而每年因為受三化螟的危害,水稻的損失嚴重。趙善歡結合地域特色和實際應用,專攻華南水稻害蟲的研究。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他就開始對華南水稻害蟲,尤其是三化螟、稻癭蚊、鐵甲蟲等的發生規律及其防治進行研究。1932年,他在廣州石牌稻作試驗場開展防治水稻三化螟的試驗,並首先發現稻癭蚊的發生及其為害過程。
  • 鄭強教授:毀譽參半的貴州大學校長
    近日,被譽為「網紅教授」的浙江大學黨委原副書記鄭強跨省履新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後,在第一個月內已經開始馬不停蹄展開工作和部署:深入校區進行調研,為太原理工大學建校118周年獻賀詞,以及看望慰問堅守疫情防控一線幹部職工、學校院士等。對於這位「網紅教授」你知多少?
  • 《哈利·波特》:霍格沃茨最佳教授榜單之好感度最低的15位教授
    最不受待見的教授,就是卡羅兄妹中的大哥——阿米庫斯·卡羅,他不僅長得難看,還非常殘忍,手上沾滿了無辜麻瓜的血。他在擔任黑魔法防禦課教授期間,甚至要求學生們在那些被關禁閉的人身上練習鑽心咒。霍格沃茨內唯一的幽靈教授,雖然他可能是資歷最老的教授,但由於他上課太過枯燥,總是照本宣科,學生們很快就會陷入昏昏沉沉的睡意中。
  • 從浙大副書記,到太原理工書記,「網紅」教授鄭強升了還是降了?
    這些天,浙大的黨委副書記鄭強教授可謂是火得不行,他的相關言論在網絡上持續發酵,引起了很大爭議,他也被人稱為「網紅」教授。鄭強是福建人,本科就讀於浙江大學,碩士博士都在四川大學度過,學的是化學,畢業後專攻材料。
  • 北大教授任雲南大學校長
    4月23日,雲南大學首次迎來聘任產生的校長。4月23日,雲南省委在雲南大學召開幹部大會,宣布省委關於雲南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的任職決定。省委決定:林文勳任雲南大學黨委書記;聘請中科院院士方精雲任雲南大學校長。據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李小三介紹,方精雲是雲南省委省政府首次以聘任方式產生的雲南大學校長。雲南副省長陳舜出席會議並為方精雲院士頒發校長聘任書。北京大學相關領導出席會議。
  • 臺灣教授報假帳案延燒 臺灣大學校長:將聯署聲援
    臺灣教授報假帳案延燒 臺灣大學校長:將聯署聲援 2013年01月07日 14:3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網紅校長鄭強教授為何選擇離開浙大出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呢?
    ,他說:「現在西部人才的流失對我們這些校長教授來講,就像心裡流血一樣痛。了解了這段話,也就能夠理解為何鄭強教授會放棄浙江大學高水平專業型領導幹部而出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他想推動國家對於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的重視,他想推動中西部高校的發展,這是教育界的大好消息。從鄭強教授個人履歷來看,他不僅是一名優秀的高材生,而且是一名既懂科研又懂管理的大才,不太了解的朋友可以看下面的鄭強教授履歷圖片,上面有詳細的介紹。
  • 校長張希看望外籍教授李明洙
    【文/吉林大學報研究生記者 高健欣 攝/徐立華】12月27日,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在副校長鄭偉濤的陪同下來到化學學院納微構築化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看望了吉林大學唐敖慶特聘教授李明洙(Myongsoo Lee),向他致以誠摯的問候和新年的祝福。校長辦公室、人才工作辦公室、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化學學院有關負責人參加了看望活動。
  • 鄭強教授:飽受爭議的貴州大學校長
    聽到這樣的話,本以為是一個社會憤青的話,但是這句話是出自一位大學教授之口,這位教授也是貴州大學的前校長。這位校長名叫鄭強,可以說他也是教育行業的網紅,對於鄭強教授的評價非常的極端,就像人們對榴槤的感覺一樣,喜歡他的人,都是非常的喜歡,甚至瘋狂。但是對於不喜歡他的人來說,那麼就會對他極度的討厭,甚至是厭惡。
  • 中山大學校長許寧生將調任復旦當校長—新聞—科學網
    人民網北京10月24日電 (熊旭)據新華社發布客戶端消息,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將卸任,由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許寧生調任復旦大學校長。 許寧生,現年57歲,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屆廣東省政協委員。長期從事物理學中的真空微納電子學研究,主要開展新型場發射冷陰極和真空微納電子源陣列器件的基礎研究。許寧生1996年回國後,與團隊一起白手起家建成了今天的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1975—1978年為廣東省普寧縣知青。 1978—1982年在中山大學物理系本科學習。
  • 薛其坤出任南科大校長 粵港澳量子科技資金投入力度大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從南方科技大學網站上了解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薛其坤教授,已正式於2020年11月接棒陳十一院士,擔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 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逝世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於8月12日在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逝世,享年90歲。盧永根, 1930年12月生,廣東花都人。1953年畢業於華南農學院。歷任華南農學院助教、講師,華南農學院農學系副主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薛其坤出任南科大校長 粵港澳量子科技資金投入力度大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從南方科技大學網站上了解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薛其坤教授,已正式於2020年11月接棒陳十一院士,擔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他35歲晉升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57歲成為首個摘得國際公認的低溫物理領域最高獎菲列茲·倫敦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薛其坤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獲得當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並被楊振寧評價為「諾獎級」的科學發現。今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集體學習。
  • 飽受爭議 只因他是「北大」校長
    或許他早已經習慣了被批判、被討伐、甚至被辱罵。無論是誰,身份怎樣,跪母盡孝,都沒有必要用最大惡意去揣測和質疑。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都能夠理解的。而周其鳳之所以仍然被罵,無非是因為他身上背負的「北大校長」的頭銜。
  • 433.世界臺胞之光系列分享:​史維校長
    1983年至1988年,他在位於紐約的通用電器研發中心任職研究科學家。1988年至1996年,他任教於佛羅裡達州大學,初為副教授,繼而晉升為教授和傑出教授。1996年至2004年,在密西根大學擔任該校的航天工程、機械及工程科學學系主任。
  • 薛其坤出任南科大校長粵港澳量子科技資金投入力度大
    ,已正式於2020年11月接棒陳十一院士,擔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他35歲晉升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57歲成為首個摘得國際公認的低溫物理領域最高獎菲列茲·倫敦獎的中國科學家。  2019年,薛其坤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獲得當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並被楊振寧評價為「諾獎級」的科學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