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任教授!他是一代昆蟲學大師!

2020-12-04 華南農業大學

為迎接華南農業大學110周年校慶,

傳承大學精神,

豐富校園文化,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華農官微將於近期推出

「璀璨星辰」系列人物專題,

講述我校創校先驅、學科創始人

及院士的人生故事。

昆蟲毒理著先鞭,

碩學盈門共育研。

當日田間勤實踐,

今看農戶喜空前。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徵鎰紀念趙善歡院士

趙善歡(1914—1999年),我國著名農業昆蟲學家、昆蟲毒理學家、農業教育家。華南農業大學一級教授,昆蟲毒理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原華南農學院院長兼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副院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4年任博士生導師。1998年6月5日,趙善歡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榮獲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稱號。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廣東省植物保護學會第一至四屆理事長,第六屆名譽理事長。主要代表作有:《昆蟲毒理學原理》(英文版)(1992年)、《昆蟲學研究論文集》(1994年)(匯集了他60年來科研成果的精華)

結緣昆蟲緊追隨,矢志不移赤子心

趙善歡出生於1914年8月16日,祖籍廣東省高要縣(今端州區睦崗鎮)。趙善歡的父親趙可槐共育有四子,趙善歡為長子。他在年少時期便表現出了對動植物的好奇與喜愛,而家鄉附近的山崗,便成為他少年時期探索自然的樂園。在那裡,他可以觀察各種各樣的植物,研究形狀各異的昆蟲。漸漸地,他對昆蟲的研究興趣在一次次的「冒險」中被激發起來。從家鄉的中學畢業後,他到廣州的文華英文補習學校就讀,畢業時的成績名列全校第一。

當時國民黨政府無能,蟲災嚴峻,趙善歡看到稻田因蟲害而農作物連年歉收,就立志要掌握殺蟲本領,投身生物科學。1929年,年僅15歲的趙善歡進入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農業專門部學習。

趙善歡在農學院讀書期間埋頭學習,即使是在課餘時間,他也選擇去圖書館或者到野外捉蟲,製作昆蟲標本。他的勤奮好學得到了當時多名教授如水稻專家丁穎、植物學家陳煥鏞、土壤學家鄧植儀和昆蟲學家尤其偉的賞識,在最後一個學年開始定向培養時,丁穎教授和尤其偉教授都爭著帶他。早年對昆蟲世界的興趣促使他選擇了尤其偉教授,此後開始了他長達數十載的昆蟲研究生涯。

1933年,趙善歡從農業專門部畢業,留校擔任昆蟲學助教。1934年,他深入廣東十多個縣,跋涉數千裡,耗時兩月餘,廣泛調查各地農作物的主要蟲害,完成《廣東蟲害初步調查報告》。尤其偉對此十分讚賞,為之寫了序言,並作為研究報告在刊物上發表。

年輕時的趙善歡

1935年,廣東省政府委派幾名青年教師赴美國留學,趙善歡憑藉優異的考試成績被選送至美國俄勒岡農業大學深造。由於在國內趙善歡僅是在農業專門部畢業,未取得學士學位,所以必須先補習兩年課程,取得學士學位後,才允許攻讀碩士學位。他憑藉自己的努力,不到一年時間就修完了原定兩年的課程,並且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學士學位。

1936年9月,趙善歡前往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學習,途中,取道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到當時世界著名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河邊鎮分校柑橘試驗場進行了短期的實習。在那裡他學到了不少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掌握了柑橘害蟲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的原理和實驗方法。

1937年趙善歡在康奈爾大學研究院獲科學碩士學位,後專程到俄亥俄州立大學深造,1939年獲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並在美國的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博士論文《惰性物質的毒理及其對昆蟲作用的研究》。

在康奈爾大學讀書期間,他除了努力學好必修課之外,還選修了許多基礎課程,尤其對學校邀請的校外知名學者的學術報告會感興趣。趙善歡幾乎每次必到,這對他後來的學術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在早期學習生涯中,他已經悟到研究昆蟲要結合生產實際,在實踐中,要善於思考、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1937年,趙善歡(右一)與留美同學的合影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正處於抗日戰爭的動蕩時期,遠在美國讀書的趙善歡心中始終放不下他深愛的祖國。在1939年,他懷著報效祖國的熱忱毅然辭去康奈爾大學研究院研究員的職務,攜帶大批專業書刊取道香港回到在戰亂中遷至雲南澄江的中山大學農學院,任副教授。趙善歡憑藉其教學成果,在第二年被提升為教授,時年僅26歲,是當時中國為數不多的年輕教授之一。從攻讀學士學位到晉升教授,有著驚人毅力的趙善歡只用了短短5年時間。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6—1948年,趙善歡被北京大學和臺灣大學借聘為教授,並被聘任為臺灣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系主任。他先到臺灣,為臺灣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系及臺灣大學農學院舉辦農藥講座,後又奔赴北平,為剛復校的北京大學生物系及農學院分別開設昆蟲生理學、昆蟲毒理學等課程。

1948年應中山大學的請求,他結束借聘並回到中山大學繼續任教。

1952年,趙善歡任華南農學院(今華南農業大學)副院長,其間除了要處理繁忙的行政工作,還要堅持教學和科研工作,同時他自學俄語,為接下來出訪蘇聯做準備。

1957年,他出訪蘇聯,進行科研、考察及講學。值得一提的是,出訪蘇聯一年後,趙善歡已經能用俄語撰寫科學論文,並在蘇聯有關刊物上發表。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趙善歡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直至1983年。

1999年12月2日,趙善歡於廣州逝世,享年85歲。

一片赤誠在田疆,妙手回春保良田

趙善歡在水稻主要害蟲綜合防治、有機合成殺蟲劑、植物性殺蟲劑、昆蟲毒理學、作物根區施藥、害蟲不育技術與昆蟲激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

在南方,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而每年因為受三化螟的危害,水稻的損失嚴重。趙善歡結合地域特色和實際應用,專攻華南水稻害蟲的研究。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他就開始對華南水稻害蟲,尤其是三化螟、稻癭蚊、鐵甲蟲等的發生規律及其防治進行研究。1932年,他在廣州石牌稻作試驗場開展防治水稻三化螟的試驗,並首先發現稻癭蚊的發生及其為害過程。1940—1941年,他與林世平先生一起在雲南、貴州、廣西、湖南、廣東等地進行大範圍調查,在1942年編撰完成《我國西南各省殺蟲植物編撰報告》,1942年完成《廣州三化螟研究》一文。

趙善歡晚年在實驗室

50年代,他與王鑑明教授等提出了水稻田三化螟集團分布的學術觀點,他還根據三化螟的越冬習性和生理特點,提出了早春季節灌水浸田治螟的防治措施並在廣東大面積推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後,趙善歡還對防治三化螟進行了大量研究,對十餘種有機農藥進行了藥效和作用機理試驗,成功地摸索出樂果與西維因混用可作為三化螟殺卵劑。

稻癭蚊,幼蟲時期吸食水稻生長點汁液,導致水稻不能抽穗、形成蔥管狀從而無法結實,對水稻生產具有極大危害。趙善歡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提出在晚稻秧苗期施用呋喃丹以控制稻癭蚊為害的觀點,成為防治稻癭蚊行之有效的方法。關於稻癭蚊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評價,更獲得了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1969年趙善歡教授在佛崗縣與農民觀察三化螟為害情況

1977年趙善歡教授在實驗室檢查克百威、嘧啶氧磷防治稻癭蚊的藥效

荔枝作為遠銷各地的嶺南佳果,深受歡迎。華南地區種植荔枝必然要面對防治荔枝蝽這一難題。趙善歡潛心研究,在昆蟲毒理學方面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1960—1965年,趙善歡教授領導華南農學院昆蟲學教研組10多位教師和研究生,對荔枝蝽的發生為害規律、自然抗藥性、蟲體生理等特點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從蟲體生理的薄弱環節入手,篩選出以敵百蟲、敵敵畏為代表的數種最佳藥劑,按照規律適時進行化學防治。這項防治方法在華南地區推廣了30多年,對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讓趙善歡教授對昆蟲毒理學與生態學的關係有了更深刻的見解。60年代,他率先提出了昆蟲毒理學與生態學緊密結合的「殺蟲劑田間毒理學」學術觀點,這使得昆蟲毒理學與生態學緊密結合起來。1961年,他帶著他的《殺蟲藥劑及昆蟲毒理學的發展方向》一文,參加中國昆蟲學會學術討論會。他指出:昆蟲毒理學的研究應著眼於整個農田生態系統,協調好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的關係,注意保護好害蟲的捕食性和寄生性的天敵。這一觀點,為我國農業中農藥的製造和使用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也貫穿著他的研究生涯。

趙善歡被譽為殺蟲植物研究的開山鼻祖。他很早就意識到植物農藥的研製和推廣是生態農業中一個重要的方面,他的一生為植物性殺蟲劑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精力。抗日戰爭時期,趙善歡就對我國西南各省的殺蟲植物種類及分布狀況作了廣泛的調查,對一些植物作用於農作物害蟲進行了毒力測定和防治試驗。20世紀50年代,他又對華南殺蟲植物中魚藤的種類和分布進行了調查研究,對它們的有效成分進行化學分析和毒力測定。在此基礎上,他用魚藤根粉對蔬菜、茶樹害蟲進行防治試驗及大面積推廣應用。

1999年趙善歡教授在花都區調查荔枝蝽的越冬情況

趙善歡在華南農業大學校園內開闢了殺蟲植物標本園。這個小園子坐落於校園西南角,堪稱中國植物源農藥的發源地。20世紀80年代以後,他又進一步發掘我國豐富的植物資源寶庫,對楝科等40餘種殺蟲植物進行防治農業害蟲的試驗及有效成分的分離、提純、鑑定。為了摸清殺蟲植物如魚藤、楝科植物的作用效果,趙善歡教授進行了廣泛調查,還與青年教師、研究生一起進行了大量防治害蟲實驗和有效成分提純鑑定試驗等。為了收集各種殺蟲植物,哪怕是在行程繁忙的出國訪問期間,他也不願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參觀、了解植物標本園的機會,索取有關的殺蟲植物。一旦找到一種新的殺蟲植物,趙善歡教授連家門都未進就直奔學校的殺蟲植物標本園,囑咐工人將帶回的植物種好,才肯放心離去。

1975年趙善歡教授與廣東農委副主任俞憲渝一起調查南海蠶桑園害蟲

為了引進一種高效殺蟲植物——印楝,趙善歡教授不辭辛勞,協同中青年同志、國外同行多次將印楝種從非洲引入我國,如今,印楝已在我國海南省引種成功並在不斷推廣。植物性殺蟲劑不僅對害蟲具有較高的防治效果,還有不汙染環境、無殘留毒性且昆蟲不易產生抗藥性等特點,在生態和農業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986年,也就是趙善歡教授72歲時,他應邀前往肯亞參加國際植物性殺蟲劑(印楝)會議並擔任大會執行主席。在會上他所做的研究報告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評價,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在國際農業昆蟲研究領域上,中國的根扎得更深了。

「在普遍認為化學農藥的效果更好,植物農藥可以退出舞臺的時候,趙善歡依舊堅持著自己的研究方向,繼續做著植物性農藥研究。在這一塊,他是我們整個學科的創始人,是開山鼻祖。」趙善歡的學生,華南農業大學徐漢虹教授回憶起當初的狀況時說道。

趙善歡和夫人在田間觀察昆蟲

承澤師恩育桃李,桑榆未晚霞滿天

趙善歡提倡:「做學問要善於了解國際先進科技成果和熟悉國內生產實際,要善於學習總結群眾生產經驗和傳統。」趙善歡在培育人才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獨特教學方法。在課堂上,他拒絕一味地灌輸,把更多機會留給學生去暢所欲言。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胡美英在《趙老誕辰百年懷感》中提到,趙善歡的啟發式教學理念及方法為她更好地進行科研和教學工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教學相長的過程讓趙善歡收穫到一段段非同尋常的師生情誼。他的一名學生,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尚稚珍回憶起在華南農業大學跟隨趙善歡進修昆蟲學這段難忘的經歷時,滿懷感恩之情地說道:「歷年的講稿和講義,趙先生要我寄給他看,而且都留下他審閱和修改的印記。他如此認真負責到底,總是使我感動得熱淚盈眶。」在趙善歡的影響下,尚稚珍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變化,他致力於學農下鄉,和病蟲害做鬥爭,成為天津市昆蟲學會理事長,天津農業植保學會常務理事。這一批以趙善歡教授為中心的科研和教學工作者在世界範圍尤其是國內的植物保護領域發光發熱,對中國的農業科技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975年趙善歡教授指導本科生進行室內紅蜘蛛毒力測定試驗

趙善歡教授在昆蟲毒理課上給研究生及老師們講課

在研究三化螟和荔枝蝽期間,他親自帶領青年教師進行工作,在工作中青年教師們既是趙善歡的得力助手,又跟隨他學得許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20世紀60年代初,他主持舉辦了全國植物化學保護師資培訓班,並親自撰寫教材、進行實驗指導等。他讓參加培訓班的老師每人都進行一項科研工作,由此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獨立科研的能力。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下,這批人大部分已經晉級為教授、副教授等,在各個高校和科研機構發揮著骨幹作用。1983年冬,他辭去華南農學院院長一職,退出學校領導班子,致力於博士研究生培養和科研攻關工作。年逾古稀之時,他仍堅持帶領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進行科研課題的研究。

趙善歡教授夫婦和他的學生們(攝於1996年)

趙善歡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昆蟲研究事業,所獲得的榮譽和成就數不勝數,附加在他身上的一個個光環從來沒有被他拿來炫耀,他也很少跟同事、學生或者自己的親人談起,他也從不喜歡被別人叫院士、院長或專家,一句「趙老師」就夠了。

1997年在殺蟲植物標本園與師生一道

觀察光活化殺蟲植物——萬壽菊

趙善歡一生執著於科學、追求科學。他紮實專注、淡泊名利、忘我工作、關愛學生……這是趙善歡的同事、學生及親人給予他最多的評價。他在華南農業大學一號樓建立了昆蟲毒理研究室,開創了殺蟲植物標本園。一號樓已成為學生們學習和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他們的「精神地標」。他們把趙善歡的珍貴品質稱為「一號樓精神」,這種精神猶如一座燈塔,照射在一批又一批的華農學子身上,也照亮了我國昆蟲毒理學、農業昆蟲學和植物化學保護領域的前途。「一號樓精神」,將會生生不息地發揚下去。趙善歡為國家建設和發展培養了40多位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其中不少成為教學科研骨幹,桃李滿天下。1995年,趙善歡獲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南粵傑出教師」特等獎。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農藥學系教授鍾國華每次回一號樓做實驗,經過趙先生的雕像時都會回想起趙善歡教授認真鑽研的身影,他說:「似乎仍可感受到他老人家的慈祥和威嚴。」

趙善歡銅像

在趙善歡去世後的20年間,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農藥學系教授徐漢虹帶領團隊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環境保護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國專利優秀獎、廣東省優秀髮明專利金獎等系列獎項,他說:「這些含金量極高的成果是趙善歡先生打下的基礎,這些基礎使我們有了今天的成績。所以每當我們上臺領獎的時候,心中對老先生的懷念和敬仰油然而生。」

「做學問要善於抓兩頭:一頭是了解國際先進科技成果,一頭是了解國內生產實際,包括學習和總結群眾的生產經驗。」趙善歡常說的這句話被雕刻在華南農業大學院士廣場的銅座上,引導著一批又一批的華農學子。他嚴謹的學術風格,一絲不苟的科研精神,在中國農業領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部分參考徐漢虹等口述資料整理)

參 考 文 獻:

1.《華南農業大學校史》編委會,1999. 華南農業大學校史[M].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2.《趙善歡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編寫委員會,2014. 趙善歡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Z]. 內部資料.

更多華農人物故事

他一生守護果園,為世界柑橘病毒學作出突出貢獻

14歲獲「番禺才子」美稱,他是譽滿天下的林學家

棄教從政,他是廣東省唯一受校長贈與住宅樓的教授

和夏天最配的無籽西瓜,原來是這位華農教授首次培育出來的!

華農這位院士終生與昆蟲打交道,一家三口都是昆蟲學家!

華農擁有全世界收藏古農書最多的書庫,只因有他!

22歲獲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這位華農創校先驅為農林事業奉獻一生

「半矮稈水稻之父」,原來是這位華農人!

百折不撓,立志興農。他是土壤學家鄧植儀!

編寫 | 陳源 李碧雯 陳宇婷

相關焦點

  • 26歲雙一流大學特任教授,攻克世界難題
    2月2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一則簡短的消息,讓「硬核」二字刷屏評論區!  記者在學校官網,找到了這位特任教授——陳杲(gǎo)的簡介。  「陳杲特任教授年僅26歲。他2008年入讀中國科大少年班,2012年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陳秀雄教授攻讀博士。
  • 30餘年昆蟲學研究探險路 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
    他從事昆蟲學研究30餘年,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復原1.65億年前的昆蟲叫聲,震驚國內外各大媒體;他在科學的世界裡潛心鑽研,先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傳粉昆蟲,擬態昆蟲和吸血昆蟲,讓人類對遠古生態環境和生物進化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就是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
  • 《為你喝彩》30餘年昆蟲學研究探險路 用化石探索遠古的秘密
    他從事昆蟲學研究30餘年,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復原1.65億年前的昆蟲叫聲,震驚國內外各大媒體;他在科學的世界裡潛心鑽研,先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傳粉昆蟲,擬態昆蟲和吸血昆蟲,讓人類對遠古生態環境和生物進化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就是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
  • 這個大師打通了任督二脈,為什麼就他打通了,別人為何打不通
    我們在看小說或者是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有人說什麼凌空微步、任督二脈啊這些很虛幻的東西。然而,從小父母就告訴我們這些都是來騙你們小孩子的,不要相信,久而久之我們也就覺得這些都是作者所虛擬出來的,並不是現實存在的。但是,今天我們要講的主人公,他的出現打破了我們一直的思想。
  • 《昆蟲分類學》(修訂版)面世
    蔡邦華(1902-1983),是我國著名昆蟲學家和教育家,在昆蟲分類學、昆蟲生態學、森林昆蟲學等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蔡先生早年留學日本,後赴德國進修,先後在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學任教,後調中科院昆蟲所任研究員,聘為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
  • 「大師的大師」葉企孫:13歲考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
    葉企孫  在中國學術界,葉企孫被譽為「大師的大師次年,他準確測定出普朗克常數,在美國物理年會華盛頓會議上宣讀論文《用射線方法重新測定普朗克常數》,引起世界物理學界轟動,美國科學院院報和美國光學學會學報爭相發表這篇論文,這時他23歲。1922年,葉企孫把觸角伸向磁學研究。
  • 35歲成MIT終身教授,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18歲時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本科就讀北大數院期間19門課程成績100分、7門99分,35歲成為麻省理工(MIT)終身教授……近日,數學「大神」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成為第4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
  • 他以文史滿分進清華,卻因「9·18」改學物理成為一代力學大師
    父親錢摯是一名鄉村老師;四叔錢穆是一代國學大師。受家人的耳濡目染,他從小就將《春秋》、《左傳》等中國經典名著爛熟於心。等到他正式上學時,不料趕上了長期的軍閥混戰。一代國學大師錢穆為了增加有書讀的機會,他高考時一口氣報考了五所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央大學。
  • 他是大師的大師,培養出了9位兩彈一星元勳,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我國23位「兩彈一星」科學家中,包括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等9人,都是他的學生。他參與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在該校工作了二十餘年,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科學家,除了上述的幾人外,還有四十餘名物理學家。所以,有人稱他「大師的大師」。另外,他還是我國國內第一個研究磁學的人、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 一代大師 風範永存——追記著名化學家、教育家唐敖慶
    原標題:一代大師 風範永存 在吉林大學前衛校區寬闊的校園裡,有這樣一棟大樓,樓前廣場的正中央擺放著一尊塑像,一位老者身著中山裝正襟端坐,雙手輕放在膝上,面容慈祥、神態祥和,目光深遠而堅定地注視著前方。他就是被譽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的著名化學家、教育家唐敖慶,他身後的那座大樓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唐敖慶樓」。
  • 35歲成MIT終身教授!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18歲時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本科就讀北大數院期間19門課程成績100分、7門99分,35歲成為麻省理工(MIT)終身教授……近日,數學「大神」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成為第4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惲之瑋是北大數學「黃金一代」的代表性人物。除了他,還有許晨陽、張偉、朱歆文、袁新意、劉若川、肖梁等數學家。
  • 一年來,這些華農教授離開了我們……
    自 1993 年退休以後,胡守訓教授堅持關注和支持學校發展,為學校的建設提出了許多意見建議。他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熱誠關心年輕一代成長。他一生對黨忠誠、嚴於律己、敬業奉獻,為我校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 他畫昆蟲栩栩如生,瞧不起早年的張大千,一起看看他筆下的昆蟲
    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豔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
  • 鄧稼先26歲考取博士回國,美國教授熱情挽留,他說:一刻都等不了
    許多學物理的人,都蜂擁前往歐美國家讀研究生。他拼命鑽研,刻苦進取,一段時間後便以每科85分以上的分數獲得獎學金,解決了溫飽問題。獲得不俗的成績後,鄧稼先並沒有驕傲自滿,而是乘勝追擊,夜以繼日。在導師德爾哈爾教授和貝林凡特教授的指導下,他認真研究博士課題《氘核的光致蛻變》。
  • 北大天才20歲哈佛讀博,31歲加州大學教授,34歲卻在法國意外離世
    今天,小編要分享的故事主人公也是一位超級天才,他17歲考上北大,20歲哈佛讀博,26歲成美國名校助理教授,31歲被加州大學聘為終身教授,卻在34歲那年法國意外離世,讓人不禁扼腕嘆息,他就是馮奚喬,一枚世界物理學界原本冉冉升起的瑰麗星辰。
  • 法布爾小傳:為了死去的兒子,從56歲寫到84歲,完成一部史詩
    (法布爾最鍾情的昆蟲是糞金龜) 1849年(26歲),法布爾到科西嘉島一所中學任物理教師。島上豐富的物種和綺麗的自然風光,讓他重新拾起了對昆蟲和植物觀察的愛好。 1857年(34歲),法布爾發表了處女作《節腹泥蜂習性觀察記》。論文修正了當時昆蟲學大師萊昂·杜福爾的錯誤觀點,法布爾由此贏得了法蘭西研究院的讚譽,被授予實驗生理學獎。
  • 《為你喝彩》30餘年昆蟲學研究探險路 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
    他從事昆蟲學研究30餘年,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復原1.65億年前的昆蟲叫聲,震驚國內外各大媒體;他在科學的世界裡潛心鑽研,先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傳粉昆蟲,擬態昆蟲和吸血昆蟲,讓人類對遠古生態環境和生物進化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就是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  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
  • 《為你喝彩》30餘年昆蟲學研究探險路 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
    他從事昆蟲學研究30餘年,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復原1.65億年前的昆蟲叫聲,震驚國內外各大媒體;他在科學的世界裡潛心鑽研,先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傳粉昆蟲,擬態昆蟲和吸血昆蟲,讓人類對遠古生態環境和生物進化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就是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
  • 致敬平陽走出的數學大師
    他說,「蘇步青星」獲得國際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榮譽,體現了國際社會對蘇步青先生卓越的科學成就、崇高創新風範的高度褒揚。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李大潛說:「有蘇步青先生這樣的大師,是一個大學的幸運。蘇先生的言傳身教會繼續教育我們,蘇步青星也將在天上注視著復旦的發展,見證一代代復旦學子勇攀學術高峰,成為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