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腳科學家,讓中國薯走在世界前列

2020-12-04 中國江蘇網

  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徐州市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馬代夫,40年來把雙腳扎入泥土、把眼光投向世界,引領我國甘薯科研。馬代夫說:「一生專注於此,就是要讓種植者致富、加工者發財、食用者長壽,讓中國甘薯產業繼續走在世界前列。」

  倡導生物技術,為「救命薯」脫毒

  直至改革開放前,甘薯一直是我國數億百姓的基本口糧,種植面積一度達1.5億畝。「可中國甘薯生產當家品種,一直是日本的衝繩百號。它不抗病、產量也比較低。上世紀70年代,我國甚至出現了甘薯爛根病,產量降低甚至絕收。」當時剛入門農業科技領域的馬代夫下定決心:「要為中國提供原創的甘薯新品種。」

  「1978年,原徐州農科所老一輩農業科學家培育成功了抗病新品種『徐薯18』。」馬代夫介紹,它能增產近40%,並解決了在病區種植的問題,讓我國甘薯生產重獲生機,被百姓稱為「救命薯」。

  病毒威脅著甘薯產量與品質的提高。「經觀察,幾年後新品種產量出現了明顯下降。研究發現,這並非退化變異,而是病毒長期積累造成。」馬代夫隨即積極倡導研發甘薯脫毒技術。1996年,他成功研製出甘薯病毒檢測和脫毒薯培育利用新技術,隨即在我國大面積應用,累計推廣面積達3400多萬畝,增加社會經濟效益52億元。

  近年來,甘薯SPVD複合病毒嚴重威脅甘薯產業的發展,馬代夫又組織全國同行攻堅,成功研發出甘薯複合病毒綜合防控技術,並親自前往各地指導應用,保障了甘薯產業的安全、健康發展。

  投身國家需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近年來,甘薯已經從主糧轉化為健康食品。種植面積由1.5億畝,下降到6000萬畝,產值卻大幅度增加。」馬代夫表示,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甘薯種植向專業化、精細化、高效化轉變,產業鏈向二、三產業延伸。

  甘薯在北方不開花,需嫁接和短日照誘導開花,進而雜交、培育實生苗、移栽,隨後進行管、收、選、貯等環節。每年,馬代夫帶領課題組要嫁接培育200多株親本,配置100多個組合,播下3萬餘粒實生種,來往奔波於全國10多個實驗基點。他挽起褲腿,和員工一道下田勞動,甚至還成了熟練的拖拉機手。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不斷引領著創新步伐。」近年來,他們用精準鑑定篩選出的骨幹親本育成33個新品種。特別是徐紫薯系列1到8號,花青素含量高,可提高人體免疫力;新選育的「徐薯22」,發酵效率高,不到3噸薯幹就能出1噸酒精,而普通薯幹需3.5噸。

  「如今,從田頭到家庭、從研發到市場、從生產到消費各個環節,我國甘薯科研關注點都進行轉變。」伏季菜缺,困擾著消費市場。在馬代夫指導下,徐州農科院聯合浙江省農科院選育出的莖尖菜用甘薯——「薯綠1號」。它易栽培且生產周期長,纖維素、碳水化合物、鈣、鐵、磷等13項營養成分居各類蔬菜之首。因契合夏季消費,新品種還受到日韓等國消費者的追捧。

  架構產業體系,發展現代農業

  2008年,受當時的農業部委託,徐州市農科院開始組建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眾望所歸,馬代夫擔任該體系首席科學家。後來,他還曾擔任中日韓三國甘薯研究會首任主席,同時被聘為韓國生命科學工學院特邀研究員、江蘇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馬代夫向記者展示了一份由他主導制定的《甘薯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方案把我國甘薯產業技術水平明確為「保持世界先進」,並提出專用型新品種選育,重視農機農藝相結合的標準化栽培農機和技術的研發,加強病蟲害防控和產後加工技術的研發,規範甘薯脫毒技術等一系列解決方案。

  「建設甘薯現代產業技術體系,要全國一盤棋,加強鏈條中的薄弱環節。」在他的謀劃下,體系內設置了23名崗位科學家,從中國農業大學、山東省農科院、河南省農科院、中國科學院、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機所和江蘇省農科院遴選出6位科學家加盟,分別把控遺傳改良、耕作栽培、病蟲害防控、產後加工、農業機械和產業經濟等各環節。

  「從擴面增量變為提質增效,體系中相應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馬代夫以鮮食甘薯舉例,新品種測評辦法一改以產量為單一指標,變為產量佔比30%,薯形(外觀)佔比30%,食味佔比30%,其他性狀佔比10%;徐州農科院還首次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合作,進行國家甘薯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10年來,馬代夫帶領中國甘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水準的成績:建立多套輕簡化栽培技術和綠色防控技術;開發節水減排的甘薯澱粉加工新工藝和廢水處理新設備,突破了鮮甘薯燃料乙醇高效轉化關鍵技術;開發出一批與抗逆、抗病、高產、高澱粉含量等重要性狀相關的實用分子標記,構建了世界上密度最高的分子標記連鎖圖譜;克隆一批甘薯優異性狀基因、部分基因功能得到了驗證,建立分子信息資料庫。 記者 李 剛

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徐州市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馬代夫, 40年來把雙腳扎入泥土、把眼光投向世界,引領我國甘薯科研。馬代夫說: 「一生專注於此,就是要讓種植者致富、加工者發財、食用者長壽,讓中國甘薯產業繼續走在世界前列。近年來,甘薯SPVD複合病毒嚴重威脅甘薯產業的發展,馬代夫又組織全國同行攻堅,成功研發出甘薯複合病毒綜合防控技術,並親自前往各地指導應用,保障了甘薯產業的安全、健康發展。

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徐州市農業科學...

相關焦點

  • 中國又一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解決全球大難題!
    在這種情況下,量子力學進入了人們的眼中,經過科學家們長時間的研究,他們利用量子力學研發出了一種量子通信技術。相比傳統的通信技術,量子通信不僅速度可達到光纖的數萬倍,最重要的是,它的安全性極高,幾乎不存在破解的可能。
  • 中國凍土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中國科學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張魯新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目前,我國的凍土學研究無論是宏觀凍土學研究還是微觀凍土學研究,都已走在世界凍土研究的前列。我國凍土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對青藏公路沿線的多年凍土進行了多學科、綜合性的科學考察,成為我國系統研究多年凍土的一個開端。
  • 鮮香美味的客家腳板薯丸子
    去皮後的腳板薯2、處理乾淨的腳板薯用刷子刷成薯泥,腳板薯在薯泥這個狀態時滑滑的粘粘的,有點不太好看。刷薯泥3、把粘米粉與薯泥扮均,可加鹽也可以不加,因為等下湯裡加鹽也可以。加入粘米粉拌勻4、把攪拌均勻的薯泥以擠丸子的方式一個一個擠入開水鍋中,直到全部擠完煮熟,(這個過程因為只有一個人所以沒法拍照
  • 太空建立太陽能發電站中國進入實踐期,中國太空技術走在世界前列
    由於世界能源的緊張,以及地球環境的持續惡化,現在科學家開始想辦法開闢一個新的途徑,這樣才能夠緩解地球的危機,這方面我們中國科學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近期中國科學家在太空建立太陽能發電站的科學之路,已經邁出關鍵的一步,這是中國的驕傲。
  • 「薯」你最美!
    「豬仔薯」不知道你吃過沒?在水步天獅坡、新塘、井崗等村都種植了近千畝的「豬仔薯」!一起去了解一下吧!豬仔薯是一種介於淮山與土豆之間的薯類,是水步特色傳統農產品之一。尤其在這個「豬仔薯」的豐收季節,來上一碗,最是合適了!說起豬仔薯,不少人會覺得這個名字很逗趣。這種臺山特有的食材,由於個小圓潤所以被稱作此名。據當地農民介紹,原來豬仔薯分有「大種」與「小種」,以「小種」為佳,也只有水步新塘這個地方才有種植。
  • 火星人許子敬:中國數字貨幣研發走在世界前列
    數字人民幣將對中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推動數字營商環境便利化產生深刻影響。文章稱,中國數字貨幣的研發走在世界前列。據了解,從2014年起,央行就開始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近兩年更是迅速推進。目前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並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創新、實用原則,先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不斷優化和完善功能。目前,中國央行試點的數位化貨幣,將給國際央行數字貨幣帶來新變化。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保護動物 中國走在前列
    中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近年來,中國採取的一系列保護野生動物的舉措,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讚揚。近日,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中國辦公室負責人趙中華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動物保護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話題,對於促進國際交流具有重要意義,顯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動物保護的引領者之一。
  • 中國3D列印球形鉭粉走在世界的前列
    而在這方面,中國顯然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今年2月份,南極熊曾報導過,中國西安的賽隆金屬成功利用自主研發的電子束金屬3D印表機列印出鉭金屬。鉭產品具有高密實度(99.08±0.04)和高孔隙率(孔隙率>70%)。並獲得中國科技部資助的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項目名為「個性化多孔鉭植入假體粉床電子束增材製造關鍵技術和臨床應用」。
  • 碳基晶片,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或可實現中國晶片彎道超車
    好在科學家們正在探索用新材料來替代矽製造晶片,從而衝破晶片的物理極限。在這方面,中國科學家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這也為中國晶片產業的換道超車提供了可能。464碳納米管電晶體模型圖片一直以來,晶片都是中國科技領域的短板。
  • 工程院院士錢七虎:中國智慧建造必將走在世界前列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速度,中國是全球最快的。我相信,未來智慧建造和智慧工程的發展,我們也會是全球最快的。」說這句話時,中國工程院院士、83歲的錢七虎語氣堅定。本屆服貿會上,本報記者專訪了錢七虎院士。這位為防護工程事業奉獻了整整60年的專家表示,短短四十年,工程建設便完成了從人工向機械化的轉變。
  • 幾代傳承 科技「薯」光照耀蜀鄉——記薯類學科奠基人楊洪祖
    從解決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到解決吃好飯、能致富的問題,農業科學家們前赴後繼,代代相傳,發揮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作為我省農業科研的主力軍和排頭兵,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傳揚學科奠基人學術風骨,一代代科學家默默守護,換來當今的倉廩實且衣食足。
  • 中國地震觀測技術居世界前列 有世界最早記錄
    圖片說明:《竹書記年》華夏經緯網2月25日訊:據中新網報導,據中國地震局消息,目前,中國地震觀測技術已處於世界前列。消息說,1930年由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在北京鷲峰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地震觀測臺以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中國地震臺由一個發展到幾百個,目前已擁有全國基本臺網,大地震速報臺網,數據都可以及時由地震儀記錄下來,並報送到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使中國地震觀測技術處於世界前列。同時,中國還擁有世界上最早關於地震的文字記錄,以及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
  • 怪物獵人世界冰原泥魚龍介紹 泥魚龍新手打法建議
    怪物獵人世界泥魚龍介紹,泥魚龍從字面上也能夠直面的了解到是屬於魚龍種的一種大型怪物,很多萌新的小夥伴對它還不是很了解,那麼今天小編就整理了一些關於泥魚龍的介紹以及關於它的打法建議分享給各位萌新獵手們!泥魚龍介紹:泥魚龍從外形上來說是非常類似熔巖龍的,主要生活在一些比較潮溼的沼澤地區,同時利用沼澤地區的淤泥來進行自我保護也是進攻敵人的一種方式。所以說,淤泥就是泥魚龍的主要進攻武器。
  • ...地鐵走在前列」丨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副校長李術才
    「哈爾濱地鐵建設管理理念先進,在信息化管理、智慧運營、智慧管理方面都走在了前列。」在15日召開的2020年東北地區「三省四市」軌道交通建設與運營管理協作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副校長李術才對哈爾濱地鐵近年來的建設、發展做出了如是評價。
  • 中國這次走在前面!美國科學家難以置信:中國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縱觀全球,美國、英國、日本以及中國等很多國家都發展核能。近日,中國又傳來一個好消息,華龍一號核電站5號機組宣布將進行核燃料的裝載,外界感嘆,中國這次成功了,美國人沒能幹成的事中國幹成了。「華龍一號」是由中國兩大核工業集團公司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根據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以及安全的要求,研發的先進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目前,國家已經核准海南昌江核電二期工程和浙江三澳核電一期工程,並核准採用「華龍一號」技術。這樣看來,中國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迎來了重大突破,不會再被美國卡脖子。
  • 色彩靚麗、味道香濃、入口綿密,怎麼來形容這麼好吃的大芋頭泥
    今天我做的是香芋泥,味道簡直好得不得了。香芋泥主要材料:荔浦芋頭去皮後1800g,紫薯去皮後330g其他配料:白糖或木糖醇80g、煉乳80g,牛奶100g、淡奶油100g。做法如下:一、這是我買回來的荔浦芋頭,看起來其貌不揚,而且裹著泥,有點臭烘烘的味道。這個芋頭比較小,一個才三四百克。現在網購太方便了,可以吃到遙遠的食材。
  • 古人對於月球的運用走在世界前列
    不僅如此,我國古代對於月亮的運用也是走在世界前列,其中有一項研究的非常準確,那就是—在此之後的年代,古人們都在不斷的完善這些知識,也正是如此,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才能順利遠航
  • 勇立時代潮頭 走在時代前列——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
    勇立時代潮頭 走在時代前列——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 原標題: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圓桌對話】   勇立時代潮頭 走在時代前列——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
  • 中國核聚變領域走在前列,提出建設核聚變主機關鍵系統
    很多科幻片之中也提到了未來地球面臨能源危機的可怕後果,因此能夠找尋到新的能源,成為了整個人類迫切關注的一件事情,為此中國又一重大工程啟動,人類能源或許將迎來新希望,刷新世界新紀錄。
  • 熱氣騰騰的腳板薯燉肉片湯,補脾養胃,只有南方才吃得到的美味!
    腳板薯,番薯的一種。也是農家山藥。常見的多年生雙子葉植物草本,其蔓細長,莖匍匐地面。地下塊根秋冬可食用,一般農家冬天用於做湯,只放少許鹽加蔥花調味就非常香。一般腳板薯有白色和紫色兩種,口感上面差不多。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省種植的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