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自: 肖駿.「0」的科學意義辨析與用法建議[J].編輯學報,2018,30(3):253-254.
有興趣「考古」的話會發現「0」原來含有3個意義:佔位、測量計數的起點和表示沒有。中國古代的籌算數碼遇到「0」就空位,容易發生錯誤,就用銅錢佔位,後來用「0」。推測最古老的「0」就是佔位用的,連數字都算不上(呵呵)。
說到底,佔位還不是因為某個位置上「什麼也沒有」。所以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上「0」就只有2個釋義了:1)某些量度的計算起點,即測量計數的起點;2)表示沒有數量,即沒有、不存在。
這就明確了「0」在出版物中的基本作用:測量計數的起點和表示沒有。
0.0、0.00、0.000和0.0~0.4對不對?
不對!
這麼寫的目的是表示文中數據保留小數點後一位或多位有效數字。依據是《科技書刊標準化18講》中提到「表身中同一欄各行的數值一般都處在共同的標目之下,應以個位數(或小數點)或者以「~」等符號為準上下對齊,而且有效位數應相等」。
3條理由可以完美說明這個依據有時候不好使,用時需謹慎。
《有效數字修約與運算法則》規定「在其他10進位數中,有效數字係指從非零數字最左一位向右數而得到的位數」。也就是說,「0.」後有多少個「0」都沒有有效數字,也談不上「有效位數」。
《科技書刊標準化18講》也指出只有當「0」前面有符合規範的數值時,「0」才可以作為有效數字的數位。
日常運算或測量數據需要精確到十分位、百分位時,會寫成精確到「0.1」、「0.01」而非精確到「0.0」「0.00」。(吐槽:精確到0.0、0.00,這究竟是精確的有還是精確的沒有呢?)
因此,「0.0」「0.00」等都是不科學的寫法,不應出現在出版物中。
同一測試條件下結果不為「0」但有效位數或有效數位不足的數據,應用「0」補足數位,以保證相同項的有效位數相同或有效數位一致。測試結果是「0」的項則不用考慮有效位數和有效數位,用「0」即可。
在統計和測試中也有不能簡單粗暴寫「0」的特殊情況。一類是統計軟體設置的精度不夠,將實際不為「0」的統計結果修約成了「0」;一類是實際測試數據不為「0」但數位較多,作者對數據修約後變成了「0」。此時應將數值寫為<0.01或<0.005(精確到0.01為例)。
這樣寫沒有意義,所以不正確。「0」表示沒有、不存在。談論質量時,這裡沒有質量;談論長度時,這裡沒有長度……這裡是沒有東西,所以可以是任何東西。因此,「0」後面可不跟任何指示性符號,包括單位、「%」「‰」等。出版物中「0 kg」「0 cm」「0%」「0‰」等都可寫為「0」。
科學文字社由中國雷射雜誌社倡導成立,旨在促進業內編輯在文字工作方面的交流,提高編輯的文字工作水平,逐步形成行業認可的文字水平認定標準。
科學文字社 微信公眾號整理
如需轉載,請關注本公眾號
發送需求得到同意後轉載,並註明出處
科學文字社 中國雷射
凝聚文字力量;
展示編輯價值。
敬請關注「科學文字社」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