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麻雀為護林果
11月23日,記者在新疆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學實習基地看到,這裡有兩個由長約9米、寬5米、十幾米高的鐵絲網交織成的巨大鳥籠,鳥籠中有約50隻麻雀正嘰嘰喳喳地叫著飛來飛去,籠內有麻雀巢穴,還有食物平臺。
「安放鳥籠的空地是片菜地,為了吸引麻雀吃蟲子,我們專門選擇了易長蟲子的蔬菜。」新疆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副教授李海英說,冬天這裡就荒了,地上只有雞糞和牛糞,「這些動物糞便混合物是為了給麻雀漚蟲子,吸引它們吃的」。
據李海英介紹,麻雀是一種與人類伴生的鳥類,在新疆農林區分布最廣,數量也最多,是新疆防治林果業病蟲害的首選鳥類。2007年,阿瓦提縣林管站一位技術員發明了築巢招引麻雀保護林木技術,並在阿瓦提縣3000多畝的玉滿胡楊林作為試點建造了3座鳥巢,對春尺蠖的、棉鈴蟲起到了極大的防治作用。為此,2008年6月,自治區林業廳安排了一項科研課題:麻雀的人工輔助飼養和繁育技術研究。
「我們主要做麻雀在北疆觀測實驗,目的就是找到人工繁育麻雀技術擴大其野生種群數量,利用麻雀喜食昆蟲的習性為新疆林果業防治病蟲害提供技術支撐,保障林果產品豐產、無公害。」承擔了此項課題的李海英說。
人工飼養初步成功
剛開展研究時,李海英組織學生從首府鳥市購買或從野外捕捉麻雀,「最早有200多隻,可麻雀的野性非常大,一不留神,它就要往外面跑,我們只能再買再捉,可現在也跑得只剩下50多隻了。」李海英說。
據李海英介紹,之所以需要兩年多的時間來做這個課題,是因為野生動物繁殖是一個很長的一個過程,需要反覆引導、變換方式後才能論證。
「北疆氣溫比南疆低,麻雀的孵化率相對低,一對麻雀1年可孵化兩窩,每窩4到6隻。課題組多次使用人工孵化器孵化麻雀蛋,試驗證明孵化成功率達70%以上。」李海英說,孵化成功了,接著就是餵養。「從技術層面看,餵養人工孵出的小麻雀是個很繁重的活,得把食物一點點地餵到它們嘴裡,且每隔兩小時餵一次」。
實驗表明,比起其他鳥類,麻雀的繁殖率是比較高的,但麻雀在冬季的死亡率非常高,在野外環境中高達80%。
「在農林區,解決好麻雀安全過冬問題尤為重要。」李海英說,課題組曾對實驗基地和附近棲息死亡的麻雀屍體進行解剖,發現許多麻雀是感染了沙門氏桿菌而死的。
李海英分析認為,麻雀在野生環境下,住不上安全暖和的窩,吃不上乾淨、衛生和足夠的食物和水,對它們的生存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而給麻雀築巢,在冬季給它們投放食物、提供乾淨的水,是有助於麻雀種群增加的」。
「就目前試驗結果來看,我們的課題研究已初步成功,證明增加麻雀種群在南北疆農林區都很適用。」李海英說,他們下一步的工作是,將課題寫成論文,再遞交有關部門。
資料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春尺蠖、棉鈴蟲等害蟲對我區南疆的棉花、胡楊林和林果業危害嚴重,每年林業部門為防治蟲害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麻雀的哺餵期是在春天,母鳥主要以捕捉昆蟲來餵養幼鳥,這個季節各種農作物和林木正處於萌芽狀態,昆蟲也在大量繁殖危害植物,急需麻雀來保護莊稼和林木。
作者:王霞 楊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