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如何使你的研究團隊更有包容性?

2020-08-20 BioArtReports


撰文 | 小肉包

責編 | 雪月


在科研團隊中建立一種包容性(inclusive)的文化,尊重每個人的合理需求,是整個團隊有創造力,並通向成功的必要因素。


圖|Mona Minkara在研究一個分子模型(來源:NORTHEASTERN UNIVERSITY)


Mona Minkara,任職於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東北大學,不僅是一位生物工程師,還是旅行家、冒險家、作家和演說家。此外,她還是盲人。她說她的殘疾讓她在科學研究上擁有了「看不見的優勢」。


「我看不到實驗數據,所以我不得不想出其他方法來進行研究,」 Minkara 說。在讀研究生時,她需要用分子動力學模擬程序來觀察並分析一種蛋白質在500納秒內的運動。首先,她需要觀看蛋白質活動的一個視頻,「但我做不到。有人試圖向我解釋這個視頻,但是這沒有任何意義,我都不知道該問什麼,」她回憶道。但是 Minkara 並沒有退縮。她嘗試著用數學公式闡述蛋白質的運動過程,而不是用視覺的方式。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對她的科研生涯以及她從事的科學研究都有深刻意義: 「正是因為我失明,我才有幸發現了正常人無法注意到的數據變化模式。」


正如 Minkara這個例子所示,當我們面臨問題時,多角度思考,並用多種方式收集和演繹數據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每個成員的聲音、觀點和思維方式都能被重視和包容,那麼科學將更加快速地發展,棘手的問題也將變得迎刃而解。


事實上,「無障礙性(Accessibility)」應該成為實驗室或團隊核心價值觀和行動的一部分。「無障礙性不應該是心血來潮的一種東西,它應該貫穿你的整個研究計劃。」 來自南安普敦大學包容性研究中心的Sarah Lewthwaite說,她是英國科研與創新引領者協會(Research and Innovation Future Leaders)成員。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英國有19% 的勞動人口患有殘疾。《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最近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30% 的勞動人口存在身心障礙。然而,其中只有39% 的人告知了他們的經理,24%的人告知了自己的團隊,更少的人(21%)告知了人力資源。


用正確的方式詢問


包容性的實現需要遵守一些特定的原則。「100%的無障礙性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我們不可能完全清楚別人有什麼需求。因此,要實現儘可能多的包容性,就應該儘可能多地與實驗室成員分享信息。」天文學家、數據科學家和自由職業顧問Jesse Shanahan說,她的客戶範圍非常廣泛。例如,你應該告知團隊成員們入口和洗手間的位置信息,並在食物上貼過敏源的標籤。如果你在外面如餐館舉辦社交活動,你應該提前打電話確保那裡是否有無障礙入口、盲文、大字體菜單以及更安靜的桌子,並告知你的團隊成員。另外,你應該為團隊編寫一本手冊,涵蓋校園的各種資源,如殘疾人士資源中心等。


此外,Shanahan還建議,在制定一個面向所有人的無障礙實驗室手冊時,應將保障方式多層次。以無障礙為中心,不僅需要制定執行一些政策,如反騷擾政策,還需要寫入一些簡單的日常事務,如支持你的團隊成員去看醫生,或者有一個專門的安靜空間。Shanahan認為,無障礙權利是《聯合國人權宣言》規定的一項人權。在美國,實現無障礙是一項法律要求。她建議在實驗室手冊中加入以下措辭: 「要求看醫生以及要求提供便利是每個人的權利。如果你有任何困難,請來告知我,我將努力幫助你解決。」


據Shanahan回憶,她最有意義的一段工作經歷是她在博思艾倫(Booz Allen Hamilton)諮詢公司任職數據科學家。當時,她的上司沒有公開她是殘疾人士,而是詢問「你有什麼特殊需求需要我來幫助實現? 」上司這樣的詢問方式將適應職場的重擔從她身上卸下,讓她感到很舒服。這說明公司希望幫助她解決工作路上的障礙,希望她有機會成功。她敦促研究人員使用這種詢問方式作為他們包容性實踐的框架。「這是任何一個PI 或導師都可以做出的極大改變。」她說。


提供包容性團隊文化


儘管在實驗室內實現了無障礙,如果工作環境沒有重視包容性文化的培育,那麼依然無法實現真正的無障礙和包容。「當然,在工作場所入口安置無障礙通道很簡單,遠遠比改變職場文化簡單。然而,讓人們失意離去的往往並非是無障礙通道的缺乏,而是包容性職場文化的缺失。」 Shanahan說。她說,最重要的是,為了培育這樣的文化,所有人都應該有權利享受到這些機會,包括那些沒有辦公處的人。「不管是實驗室還是高科技公司,人們都應該有權利做出有利於健康和工作生活平衡的決定,這可能包括提供遠程辦公和靈活的工作時間表。」


職場文化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靈活性。「當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環境時,我們不是去改變做事的內容,而是改變做事的方式。」 Meg O』Connell說,她是全球殘疾人士包容文化諮詢公司(Global Disability Inclusion)的執行長和創始人,該公司總部設在 St. Augustine,旨在幫助社會對殘疾人士建立更好的包容性。「實驗室應該建立在靈活的基礎上。最重要的一點是能快速接納每個新人,這樣他們才能在學習環境中最大限度發揮才幹。」這包括讓團隊成員與新人一起進行實驗來發現他們的特殊需求,並確保實驗室能滿足一些特殊需求,如為使用移動輔助設備的人提供足夠的操作空間。


「有些人可能沒有殘疾,但他們會有一些特殊需求,而且這些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企業或科研機構應尊重這些特殊需求。」例如,當Shanahan還是研究生時,她的祖父去世了。幸虧她的研究團隊有著非常包容的文化,她得以回家一個月哀悼。「我們不是機器人,我們有自己的生活,有家庭,會生病,實驗室應尊重所有成員的正當需求,並且建立一個能夠靈活運轉的機制。」


殘疾也是一種「超能力」


自2019年8月,Minkara 任職於東北大學以來,她一直致力於建立一種文化:在所有方面,無論是研究、管理、團隊建設還是溝通方面,每個人都有無障礙追求成功的權利。例如,當她的學生要做演講時,她要求他們提前把PPT給她。她解釋說: 「在演講時,他們必須用非常明確的語言。提前看幻燈片能讓我明白他們在說什麼,同時這也有助於他們提升演講和溝通水平。這是一種技能,他們正在學習如何做一個本質上更具包容性的演講。」


Amy-Charlotte Devitz 是密西根大學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的一名碩士研究生,她在六年前因基因結締組織病使用輪椅。有人說科學不適合她這種殘疾人士,但她沒有退縮。她的博客名叫「彎曲的生物學家」,其中記錄了她在城市生態系統中動物行為學領域的所有研究。這些研究交叉了身心障礙、科學、慢性疾病等多學科,包括為會議籌辦方提供無障礙技巧,以及如何為課程大綱編寫無障礙聲明。現在,她認為殘疾也不都是壞處,她說:「在STEM領域(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殘疾不一定是障礙,在很多方面它確實是有益的,讓人們認識到這點是我的使命,特別是想成為科學家的年輕人。從本質上來講,世界是充滿挑戰的。在生活中勇敢地迎接並戰勝挑戰,這種技能也是科研必需的,因為科研中沒有什麼事情是按照計劃進行的。」


事實上,Devitz認為殘疾是一種「超力量」 ,並使她成為一個更強大的科學家。她說: 「殘疾人士能用正常人看不到的角度和細節來看待事物,因此更容易發現細節並且更輕鬆地應對挑戰。」可以說,她在城市環境領域繼續進行研究,也是因為她殘疾的緣故。「要不是我被迫思考坐輪椅如何與野外工作兼容,我也不會有機會將動物行為和城市生態這兩個獨立的學科結合起來,並且熱衷於此。」


對於大部分PI來說,建立一個包容無障礙性的實驗室是全新的一個挑戰。O』Connell對這些PI的建議是:「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在這方面不是專家,並且感到焦慮。儘量放輕鬆。如果你不清楚殘疾人士的需求,最好直接問他們,而不是自己做出假設並私自決策。」


圖|Amy-Charlotte Devitz 在野外工作(來源:Science


包容無障礙性不僅能讓每個人在科學研究有權利發出自己的聲音,更是他們成功路上的工具和方法。Shanahan說:「首先,我們不要用非常狹隘的概念定義成功。有的學生可能比一般人需要更長的時間做好一件事,甚至中途還需要『休息』,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成功。我們要支持並鼓勵他們。」Minkara 補充道:「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我們認為一些與眾不同的人會拖慢我們的腳步。這種價值觀是負面的,並阻礙著所有領域的科學發展。我的建議是,將各種能力的學生一視同仁,儘管你要付出更多的時間,但終將會有回報。」


如何使你的研究團隊更有包容性?

• 不要猜測

• 清楚認識到不可能做出萬全之策

• 經常詢問團隊:「你們需要什麼?」

• 經常和團隊分享信息和資源

• 在保護團隊成員隱私同時儘可能包容


原文連結:https://www.sciencemag.org/features/2020/01/inclusivity-all-how-make-your-research-group-accessible

相關焦點

  • 報告:包容性和多樣性如何「激活」旅遊業
    這份報告探討了為什麼多樣性和包容性在工作場所如此重要,並通過案例研究說明了公司如何能夠不斷地努力變得更加多樣化和更具包容性。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商業案例工作場所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應被視為商業成功的必要條件。有一個強有力的商業案例支持這一推論。
  • ScienceOpen新增中國海洋大學學報(JOUC)的特色合集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JOUC上個月與ScienceOpen合作,將最新的海洋科學與技術分支學科的廣泛研究納入ScienceOpen平臺中。沒有全球包容性,就沒有真正開放的科學。探索新的海洋合集,可以一窺相關的中國罕見的海洋研究趨勢。
  • 更偏好白人男性?Science新研究證明人工智慧也能學會偏見
    地址: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6/6334/183.full學習人類書寫的文本的計算機會自動表現出特定的男性或女性職業詞人工智慧的一個偉大願景是創造一個沒有偏見的世界。人們想著,如果讓算法來招聘員工,那麼男人和女人都應該會有同等的工作機會;如果用大數據來預測犯罪行為,那麼就會消除警務工作中的種族偏見。
  • 理學院崔景安教授團隊研究成果被science刊發文章引用
    Walker等研究人員關於新冠肺炎研究的論文「The impact of COVID-19 and strategies for mitigation and suppression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 包容性發展更具開放性普遍性可持續性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海南博鰲4月15日電 記者何偉報導:今天下午,博鰲亞洲論壇舉行「包容性發展——健康、有序的增長」分會,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方首席代表、國務院原副總理曾培炎出席,就如何理解和實踐包容性發展的理念發表講話。 曾培炎說,包容性發展是不同國家、民族與公民共同發展、平等參與、成果共享的發展模式。
  • Science 研究告訴你,在海底
    不過,關於這一難題的研究近期有了新進展。科學家們發現,在海底熱液噴口的位置,周圍有三種金屬化合物,能使氫氣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形成對細胞生長至關重要的高能量有機化合物。由此,研究小組認為,高溫高壓的海底熱液噴口處,很可能是地球生命的開始。
  • 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消息來源:化學學院】5月27日,化學學院于吉紅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上發表了題為「分子篩限域碳點:新一類具有超長螢光壽命的熱致延遲螢光材料」(Carbon dots in zeolites: A new class of thermally activated
  • 「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何解?
    我國在新近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首次提出了「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這是對未來5年人口變動趨勢的回應,體現了人口政策的重心變化。 人口的變化趨勢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必須做出前瞻性的安排,才能及時應對和調整。那麼,「十四五」時期人口狀況如何?應如何增強生育政策的包容性? 如何理解包容性?
  • 小分子,大功能:Science 發表焦寧研究團隊氮化反應新突破
    12月5日,Science 在線發表北京大學寧團隊研究論文,報導硝基甲烷作為氮供體的施密特(Schmidt)類型反應。該研究首次利用常用溶劑硝基甲烷,以「級聯活化策略」對其進行活化,在重要化合物醯胺及腈的合成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2020年5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1.兩篇Science論文指出在恆河猴中,DNA疫苗可預防SARS-CoV-2感染,而且之前的感染可預防再次感染doi:10.1126/science.abc6284; doi:10.1126/science.abc4776全球有近500萬例確診病例,有30多萬人死於COVID-19,但對導致這種疾病的SARS-CoV-2病毒仍有許多未知數。
  • 中性、理性、包容性——經濟理論研究的一種思維方式探討
    【核心閱讀示】面對中國與世界出現諸種「新變局」的複雜局面,經濟理論研究的思維方式也應該相應多樣化。「中性、理性、包容性」應作為經濟理論研究的一種思維方式。第一,「中性」:事物有「正」,有「反」,也有「中」。
  • 《Science》世界愛眼日發表眼科重磅研究
    失去視力意味著你無法閱讀到這篇文章,無法看到這個世界。6月6日,是世界愛眼日,我國發布了《中國眼健康白皮書》,這是國內第一部眼健康白皮書,意義非凡。北京時間6月6日凌晨,《Science》呼應世界愛眼日,發表了一篇眼科重磅研究。在工業化國家,與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和色素性視網膜炎是全球範圍內導致視力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近2億人受到影響。
  • Nature期刊發文指出在科學技術領域,規模更大的研究團隊並不總是...
    2019年2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一篇於2019年2月13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的標題為「Large teams develop and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論文總結道,要想取得打破科學現狀的突破,研究人員可能最好在小型團隊中從事科學研究。
  • 中央首提「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啥意思?
    那麼," 十四五 " 時期人口狀況如何?應如何增強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如何理解包容性?我國人口態勢正發生重要轉變,未來十年是我國人口發展的關鍵轉折期。如何增強包容性?具體來說,我國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人口政策,增強生育政策的包容性,規避人口風險。首先,清理不利於維護生育權利的政策條款。當前生育率下降的核心原因是生育意願的低迷,人們理性生育意願下的子女數已經低於政策允許的子女數,即便完全放開生育限制,生育率也未必回升。
  • UNDP《2016中國人類發展報告》 探究社會創新推動包容性人類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張來明副主任認為,報告對中國社會創新和包容性發展經驗的總結,與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新發展理念、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利益共同體等重要思想和主張,具有高度的協同性和內在的一致性。   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指出,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不應當只注重經濟發展,而要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
  • 中央首提「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 啥意思?
    那麼,「十四五」時期人口狀況如何?應如何增強生育政策的包容性?   如何理解包容性?   我國人口態勢正發生重要轉變,未來十年是我國人口發展的關鍵轉折期。   「十四五」規劃《建議》為未來生育政策定調——包容性。公眾對於包容性的認知首先來自發展經濟學領域,包容性發展區別於單純追求經濟的增長,強調共享發展的成果,維護社會的平等和公平,保護弱勢群體,維持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從而最終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可以解讀為均衡性、全面性、長期性和可持續性。
  • 2018年7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在細胞培養物中,聯合使用HRI移除和泊馬度胺要比單獨使用HRI移除或泊馬度胺具有更強的效果,這就支持對鐮狀細胞疾病進行聯合治療的想法。鑑於這個信號通路有10個受體和19個配體,而且這些受體和配體相互識別,因此這個信號通路的複雜性似乎是令人眼花繚亂的。脊椎動物細胞如何設法解釋它們遇到的許多Wnt信號並觸發足夠強的反應?這種解釋機制正是這些研究人員剛剛發現的。之前的研究結果已表明腦內皮細胞表達的兩種蛋白---Gpr124和Reck---是對Wnt7配體作出反應的腦血管發育所必需的。
  • 2020年12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如果我們能在生命早期用有效的藥物進行幹預,我們就有可能預防疾病的發生。通過簡單地減緩病情發展,並將需要幹預的人的年齡提前5年或10年,我們就可能避免每年數萬例手術瓣膜置換。」2.Science:新研究組裝出改進的恆河猴參考基因組doi:10.1126/science.abc6617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來自美國、義大利和德國的大型研究團隊改進了對恆河猴參考基因組的組裝。
  • 2018年6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為了更好地捕捉成癮如何讓個體選擇酒精而不是其他的獎勵,這些研究人員給大鼠提供替代酒精的糖水。當這些大鼠能夠在酒精和糖水之間進行選擇時,它們中的大多數都停止為了獲得酒精所付出的努力,而是選擇了糖水。但是有15%的大鼠繼續選擇酒精,即便當它們能夠獲得另外一種獎勵時,也是如此。這個比例與對酒精成癮的人所佔的比例相類似。
  • Science和Nature等多項研究揭示環境對人壽命的影響
    2018年3月8日/生物谷BIOON/---你今年忘了母親的生日嗎?振作起來:你的家譜如今可能包括1300萬人的生日。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計算生物學家Yaniv Erlich和他的同事們利用眾包數據構建了一個將1300萬人關聯在一起的家譜(family tre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