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一篇於2019年2月13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的標題為「Large teams develop and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論文總結道,要想取得打破科學現狀的突破,研究人員可能最好在小型團隊中從事科學研究。通過研究數千萬篇研究論文和專利的引用情況,他們指出大型團隊往往從事於現有理論研究而不會提出新的理論。
圖片來自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0941-9。
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學家Jason Owen-Smith(未參與這項研究)說道,「在團隊規模越來越大的長期趨勢下,小型科研團隊傾向於產生更具顛覆性的科學發現。這個核心發現是非常有趣的。」這篇論文指出「我們需要考慮支持. . . 研究型企業的多樣性」。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社會學家Erin Leahey(未參與這項研究)對此表示贊同。她在發送給《科學家》雜誌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這些研究結果「緩和了對大型團隊的一些熱情,並證實大型團隊的益處可能確實會在一個臨界點之後開始下降。論文作者們並沒有確定一個最佳點,而是發現小型團隊和大型團隊以不同的方式為科學做出重大貢獻。」
通過使用當前可用的度量標準(metric),可以很好地確定較大的研究團隊傾向於根據引用次數來產生影響更大的論文。不過,領導這項研究的芝加哥大學的James Evans說,一篇被廣泛引用的論文並不一定是一篇突破性的論文。比如,綜述文章往往被高度引用,但很少改變科學範式(scientific paradigm)。
為了調查一項研究可能存在多大的開創性或「顛覆性」,Evans和他的團隊採用了一種度量標準(之前由Owen-Smith和明尼蘇達大學管理戰略家Russell Funk設計出來)來決定一項研究的被引用方式,而不僅僅是被引用次數。
通過使用這種細微差別的方法,一篇論文的顛覆性按照以下方法確定:如果後續的研究文章引用一篇給定的論文而且這篇論文自身也引用了許多文章,那麼這就表明這篇論文建立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之上。然而,Owen-Smith解釋道,如果僅後續的研究文章引用了這篇給定的論文,那麼這表明這項論文具有變革性,或者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的「起點」。
Owen-Smith和Funk自己使用這種度量標準的研究表明來自大學的專利往往比來自公司的專利更具顛覆性。
如今,Evans團隊已將這種算法應用到一個更大更多樣化的數據集,這個數據集包括在科學網(Web of Science)列出的4200萬篇科學出版物(在1954年至2014年之間出版)、美國專利商標局授予的500萬件專利(從1976年到2014年)和1600萬個上傳到GitHub網站上的
軟體產品,其中GitHub是一個基於網絡的面向
軟體開發人員的託管服務網站。
這種分析表明最具顛覆性的論文、專利和軟體產品往往是由小團體創造的,而且隨著團隊規模的擴大,顛覆性也會下降。即便按照科學學科、出版年份和作者加以調整之後,這種趨勢仍然適用。確實,隨著共同作者人數的增加,顛覆性在下降。
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泰珀商學院研究組織行為和團隊合作的Anita Woolley(未參與這項研究)說,「這是一種非常謹慎的做法,並探索了許多其他解釋。[在調整潛在的混雜因素之後],這種影響仍然非常引人注目。」
Evans團隊還發現,在最具顛覆性的論文當中,獲得諾貝爾獎的論文往往排在前2%,而綜述文章排在末尾的46%以內。
Woolley說,「很多偉大的想法都來自於顛覆。」但是,她補充道,資助機構經常「經常推動我們朝著擁有越來越大的團隊的方向發展。這項[研究]確實對這一點提出了質疑」。
Owen-Smith說,這篇論文並不是說大型團隊對科學沒有價值。畢竟,建立在現有理論的基礎之上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研究工作。他說,它僅是揭示了不同規模的團隊傾向於參與的科學類型,並強調了重視小型合作的重要性。
Owen-Smith說,歸根結底,「如果我們希望科學推動人類知識的發展,並為不確定的未來提供一種社會保險政策,那麼我們就需要將發展和加強現有想法的大型團隊與執行高風險、高回報和創新項目的小型團隊結合起來。」他補充道,這項關於顛覆性和團隊規模的研究的好處是它讓「我們開始針對我們如何調整這種系統來獲得我們所需要的組合提出一些問題」。(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 Bigger Is Not Always Better for Team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