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期刊發文指出在科學技術領域,規模更大的研究團隊並不總是...

2020-12-02 生物谷

2019年2月23日訊/

生物谷

BIOON/---一篇於2019年2月13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的標題為「Large teams develop and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論文總結道,要想取得打破科學現狀的突破,研究人員可能最好在小型團隊中從事科學研究。通過研究數千萬篇研究論文和專利的引用情況,他們指出大型團隊往往從事於現有理論研究而不會提出新的理論。

圖片來自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0941-9。

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學家Jason Owen-Smith(未參與這項研究)說道,「在團隊規模越來越大的長期趨勢下,小型科研團隊傾向於產生更具顛覆性的科學發現。這個核心發現是非常有趣的。」這篇論文指出「我們需要考慮支持. . . 研究型企業的多樣性」。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社會學家Erin Leahey(未參與這項研究)對此表示贊同。她在發送給《科學家》雜誌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這些研究結果「緩和了對大型團隊的一些熱情,並證實大型團隊的益處可能確實會在一個臨界點之後開始下降。論文作者們並沒有確定一個最佳點,而是發現小型團隊和大型團隊以不同的方式為科學做出重大貢獻。」

通過使用當前可用的度量標準(metric),可以很好地確定較大的研究團隊傾向於根據引用次數來產生影響更大的論文。不過,領導這項研究的芝加哥大學的James Evans說,一篇被廣泛引用的論文並不一定是一篇突破性的論文。比如,綜述文章往往被高度引用,但很少改變科學範式(scientific paradigm)。

為了調查一項研究可能存在多大的開創性或「顛覆性」,Evans和他的團隊採用了一種度量標準(之前由Owen-Smith和明尼蘇達大學管理戰略家Russell Funk設計出來)來決定一項研究的被引用方式,而不僅僅是被引用次數。

通過使用這種細微差別的方法,一篇論文的顛覆性按照以下方法確定:如果後續的研究文章引用一篇給定的論文而且這篇論文自身也引用了許多文章,那麼這就表明這篇論文建立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之上。然而,Owen-Smith解釋道,如果僅後續的研究文章引用了這篇給定的論文,那麼這表明這項論文具有變革性,或者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的「起點」。

Owen-Smith和Funk自己使用這種度量標準的研究表明來自大學的專利往往比來自公司的專利更具顛覆性。

如今,Evans團隊已將這種算法應用到一個更大更多樣化的數據集,這個數據集包括在科學網(Web of Science)列出的4200萬篇科學出版物(在1954年至2014年之間出版)、美國專利商標局授予的500萬件專利(從1976年到2014年)和1600萬個上傳到GitHub網站上的

軟體

產品,其中GitHub是一個基於網絡的面向

軟體

開發人員的託管服務網站。

這種分析表明最具顛覆性的論文、專利和軟體產品往往是由小團體創造的,而且隨著團隊規模的擴大,顛覆性也會下降。即便按照科學學科、出版年份和作者加以調整之後,這種趨勢仍然適用。確實,隨著共同作者人數的增加,顛覆性在下降。

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泰珀商學院研究組織行為和團隊合作的Anita Woolley(未參與這項研究)說,「這是一種非常謹慎的做法,並探索了許多其他解釋。[在調整潛在的混雜因素之後],這種影響仍然非常引人注目。」

Evans團隊還發現,在最具顛覆性的論文當中,獲得諾貝爾獎的論文往往排在前2%,而綜述文章排在末尾的46%以內。

Woolley說,「很多偉大的想法都來自於顛覆。」但是,她補充道,資助機構經常「經常推動我們朝著擁有越來越大的團隊的方向發展。這項[研究]確實對這一點提出了質疑」。

Owen-Smith說,這篇論文並不是說大型團隊對科學沒有價值。畢竟,建立在現有理論的基礎之上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研究工作。他說,它僅是揭示了不同規模的團隊傾向於參與的科學類型,並強調了重視小型合作的重要性。

Owen-Smith說,歸根結底,「如果我們希望科學推動人類知識的發展,並為不確定的未來提供一種社會保險政策,那麼我們就需要將發展和加強現有想法的大型團隊與執行高風險、高回報和創新項目的小型團隊結合起來。」他補充道,這項關於顛覆性和團隊規模的研究的好處是它讓「我們開始針對我們如何調整這種系統來獲得我們所需要的組合提出一些問題」。(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 Bigger Is Not Always Better for Team Science
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bigger-is-not-always-better-for-team-science-65463

2. L. Wu et al. Large teams develop and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0941-9.
https://dx.doi.org/10.1038/s41586-019-0941-9

3. Bigger teams aren't always better in science and tech
https://phys.org/news/2019-02-bigger-teams-science-tech.html

相關焦點

  • 知網也能搜Nature期刊了!《Nature》137種期刊全部加入CNKI
    《自然》系列以蜚聲國際的《自然》雜誌(Nature)為核心。該雜誌1869年創刊,從維多利亞時期的科普雜誌,發展為現代科學出版物的國際標杆,見證了19世紀以來科學領域的幾乎所有重大突破。科學史的重大事件——自然選擇論、中子的發現、核裂變、DNA雙螺旋結構、板塊構造理論、脈衝星的發現、南極上空臭氧空洞、南非「小腳丫」古人類化石、克隆羊、愛滋病研究;星光熠熠的名字——達爾文、赫胥黎、盧瑟福、愛丁頓,以及20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一流的編輯出版團隊;佔比超過85%的科學家讀者群,共同構建了150餘年長青的頂尖學術品牌。
  • 中科院辦的這本SCI論文期刊全球第三,幾乎涵蓋所有領域
    在綜合性期刊領域,僅次於Nature和Science,位列全球綜合性期刊第三名!該期刊涵蓋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包括物理學和數學,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和信息科學。在Web of science 上檢索發現,發文較多的領域有科學技術、工程、物理、化學、環境生態、地質學等。
  • 經典環境科學領域期刊:全一區陣容,所有等待都是值得的
    官方網站:  https://www.nature.com/nclimate/2 研究領域  該期刊主要出版有關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全球經濟、政治影響的研究文章,範圍涵蓋物理學主題包含大氣科學、有機化學、能源、生態、經濟學、海洋學等等。3 刊文量  每年的發文量在150篇左右,其中綜述文章數量不超過10篇。今年截止目前已經發表了302篇,翻了一倍。
  • 四川大學楊勝勇教授團隊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Chemical Reviews發文
    近日,我校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勝勇教授團隊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Gisbert Schneider教授團隊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Chemical Reviews雜誌(IF:54.301)在線發表了題為「Concep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Computer-Assisted Drug
  • 這本國產期刊2020年發文量大增,影響因子連續9年保持快速增長
    CMI期刊是國內第一本英文免疫學期刊,由中國免疫學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同主辦,是一本國際性的,經過同行評審的開放獲取期刊,2019年影響因子為8.484。1期刊信息期刊網址:https://www.nature.com/cmi/主編信息:曹雪濤中國工程院院士、免疫學家田志剛中國工程院院士、免疫學家JCR分區:免疫學Q1中科院分區:收稿範圍:CMI期刊涵蓋基礎免疫學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對宿主的免疫反應的了解的最新信息和進展
  • 《Nature期刊資料庫》正式使用通知
    《Nature》(《自然》)是全球最知名的科學期刊之一,涵蓋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醫學等各學科領域,已連續8年名列多學科領域影響因子排名第一。《自然》周刊一直致力於最優質的、在科學技術各領域經同行評審的研究成果,貫徹並堅持原創性、重大性、跨學科影響力、時效性、讀者親和力、發表全球最前沿的學術成果。
  • 陸道培醫學團隊於國際學術期刊發文 解析雙融合基因陽性白血病發生...
    同時存在兩種融合基因的情況非常罕見,其發生率、分子異常特徵及對臨床治療和預後的影響一 直缺乏系統研究報導。近日,陸道培分子醫學團隊和陸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對雙融合基因陽性白血病的研究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 Cancer Gene Therapy (IF:4.681)。
  • 2019頂級學術期刊CNS發文盤點!浙大高水平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盤點今年浙大在頂級學術期刊Cell、Nature、Science(合稱CNS)上的發文情況吧~2019浙大CNS發文一覽截至目前,2019年浙江大學在CNS三大刊上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文章9篇,比2018年多5篇,約為近五年年均發文數的3倍;非第一單位但有共同通訊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的發文5篇;此外
  • 國內環境權威:這本期刊是我國環境科學領域最早的學術期刊
    近5年前十發文研究領域::本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是我國環境科學領域最早創刊的學術性期刊。《環境科學》入選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總署和科學技術部的「中國期刊方陣」,並得到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的資助,《環境科學》是環境科學技術及資源科學技術類的核心期刊,被Ei Compendex,MEDLINE,Scopus等多家國內外檢索系統和資料庫收錄。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引用中位數往往低於影響因子,例如nature的影響因子是38,而引用中位數只有24.)提供這些額外的指標將不會解決我們提到的學科差異性問題。這也不會成為是困擾影響因子的一個難題。但我們希望它至少提供一個更好的方法來評估我們的成果,將影響因子改造得更好一些。然而,無論你是評估期刊編輯還是研究人員,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論文形成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影響因子什麼的鬼東西。
  • 鍾南山領銜在頂級醫學期刊發文 鍾南山團隊論文詳情
    鍾南山領銜在頂級醫學期刊發文 鍾南山團隊論文詳情  2月29日,記者從廣州醫科大學獲悉,28日,鍾南山院士團隊論文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該研究指出,嚴格、及時地採取流行病學措施,對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關重要,對於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仍需持續不斷努力探索。
  • 機電領域經典SCI論文期刊:認可度高,國人發文量第一
    我們前幾天已經給大家推薦了環境科學、神經病學、免疫學三個領域的頂級期刊,今天來介紹另一個領域:機械工程領域。  機械電子工程即機電一體化,是機械工程與自動化的研究學科。作為機械領域內熱門的研究方向,其要求研究人員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機械設計製造方法,計算機軟硬體應用能力,能承擔各類機電產品和系統的設計、製造、試驗和開發工作。
  • SCI期刊分析:能源領域的優質期刊,JCR一區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本能源領域的優質期刊,JCR一區,影響因子5分+,年發文量2千篇,國人友好,免版面費的期刊:Fuel。感興趣的同學可以了解一下哦!Fuel是能源領域的一本優質期刊,是著名出版商ELSEVIER旗下的期刊。
  • 經典SCI論文期刊推薦:你不能錯過的頂級環境科學領域期刊!
    今天,我們隆重推出期刊「經典推薦」系列:我們目前已經邀請到68位各個領域的博後甚至副教授組成了「iJournal期刊委員會」,他們代表了至少100個小的學科領域。接下來我們將邀請每位老師來為大家撰寫每個小學科的十本經典期刊。
  • 這本中科院預警期刊發文量增加,性價比高,對國人友好,審稿快
    Aging-US發表有關衰老研究所有領域的研究論文,由美國羅斯威爾帕克癌症研究所Mikhail V. Blagosklonny、美國巴克老化研究所Judith Campisi、美國羅徹斯特大學Vera Gorbunova、美國哈佛醫學院David A. Sinclair和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Jan Vijg共同擔任主編。
  • 經典SCI論文期刊推薦:你不能錯過的頂級環境科學領域期刊
    今天,我們隆重推出期刊「經典推薦」系列:  我們目前已經邀請到68位各個領域的博後甚至副教授組成了「iJournal期刊委員會」,他們代表了至少100個小的學科領域。接下來我們將邀請每位老師來為大家撰寫每個小學科的十本經典期刊。
  • 同比增加兩成,2020年前三季度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發文數超過...
    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S原創論文10篇,佔比為7%,其中Nature論文6篇,Science論文4篇(統計數據來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網,僅包含已經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經接收或在線發表,但尚未刊出的期刊,會在後續統計中計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內)。
  • 新晉國產期刊NRR,旨在報告國際神經再生領域研究
    (NRR)是每月出版的開放獲取期刊,旨在報告國際神經再生領域的前瞻性、基礎、臨床研究。NRR致力於快速發表有關腦損傷,脊髓損傷,周圍神經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中醫藥的文章,這些文章反映了神經再生研究的最新進展,並著重強調每篇文章的獨特科學特徵。
  • 科研稜鏡 | Nature被撤稿 ,「遊戲」可以去研究量子力學?不靠譜
    Sherson團隊在Nature 發表題為「Exploring the quantum speed limit with computer gam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優化前景和啟發式解決方案策略的組合分析可能會有益於量子物理學及其以外的更多種類的優化問題。
  • 錢旭紅院士:更大音量發出中國科技期刊聲音
    ,期刊是科學技術最新進展的前沿展示。」在分析中國科技期刊的現狀時,錢旭紅指出,近年來,中國被SCI收錄的期刊有較大比例增加,但總量基數較小,與歐美國家的差距非常大;卓越計劃的「領軍期刊」二級、三級學科期刊多,影響因子近年來增長較快,但與國際傳統大刊差距巨大;國內期刊發文量偏低,故總被引頻次較低,影響力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