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學的發展簡史

2020-11-29 科學學習

現在科學家大多一般認為,可以把生物科學的發展分為3個階段。

(1)19世紀以及更早的時期,主要以形態描述為主的生物科學時期;

(2)20世紀的前半個世紀,主要以實驗為主的實驗生物學時期;

(3)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由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與中心法則的確立,開始進入了精細定性與定量的現代生物學時期。

從研究內容來看這三個時期可以理解為:顯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

細胞學的發展一般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

發現細胞的時期

1665 年,英國的物理學家胡克 (R. Hooke)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了軟木 ( 櫟樹皮 ) 和其他植物組織,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這是人類第一次看到細胞輪廓,人們對生物體形態的認識首次進入了細胞這個微觀世界。

1674年(A.V.Leeuwenhoekia) 用自製的高倍放大鏡先後觀察了池塘水中的原生動物、動物的精子,在蛙魚的血液中發現了紅細胞;並且描述了細胞核的結構。

同一時期,義大利的M.Malpighi與英國的N.Grew注意到了植物細胞中細胞壁與細胞質的區別。

此後對細胞的資料雖然不斷增加,但是在長達170多年的歷史中,人們並沒有進行科學的概括和系統理論的闡述。

細胞學說的建立

1838-1839 年,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 (M.J.Schleiden) 和動物學家施旺(T · Schwann) 根據自己研究和總結前人的工作,首次提出了細胞學說(cell theory) 。他們認為「一切生物從單細胞到高等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生物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的基本單位」。

其後,恩格斯把細胞學說、能量轉換與守恆定律以及達爾文的進化論並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

」細胞學說「提出後的十幾年中,迅速推廣到了許多領域的研究,對當時的生物學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和指導作用。」細胞學說「的創立也是細胞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此後細胞學很快發展成為一門新的獨立學科,並成為細胞生物學發展的起點。

細胞學的經典時期從 19 世紀中葉到 20 世紀初葉,這一時期細胞學得到蓬勃發展,各種細胞器和細胞分裂活動相繼被發現,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顯微鏡的形態描述,這以時期被稱為細胞學的經典時期。期間出現了很多理論:

1、原生質理論的提出

1861年由舒爾策(Max Schultze)提出, 他認為有機體的組織單位是一小團原生質,這種物質在一般有機體中是相似的。並把細胞明確地定義為:「細胞是賦有生命特徵的一團原生質,其中有一個核」。1880年Hanstain將細胞概念演變成由細胞膜包圍著的原生質, 分化為細胞核和細胞質。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的深化,極大促進了人們對細胞研究的過程。

2、細胞分裂的研究

細胞分裂

1841年R.Remak發現了雞胚細胞的直接分裂,後來 W.Flemming在動物細胞中和E.Strasburger在植物細胞中相繼發現了有絲分裂,並證實有絲分裂的實質是核內絲狀物(染色體)的形成及其向2個細胞的平均分配。其後,科學家又發現了減數分裂,至此細胞分裂的主要類型形成 。

3、細胞器的發現

這一時期,隨著顯微鏡技術的重大進步及其分辨能力的大大提高,發明了石蠟切片法和各種染色方法,繼而各種細胞器的發現。如1883年vanBeneden和T.Boveri發現的中心體,1894年發現的線粒體,1898年發現的高爾基體等。

細胞學主要經歷了以上三個時期,科學是無止境的,必定隨著歷史的前進而發展,也許只有到了文明的湮滅才能停止吧。

相關焦點

  • 這細胞學醫生真了得
    患者47歲,沒有特殊不適,沒有性生活出血,白帶不多,每年體檢都有宮頸細胞學正常記錄,當我檢查患者時看到宮頸表面光滑,隨即電話與病理科梅主任了解,她告訴我在細胞學常規質控覆核細胞學玻片時,發現這個患者的細胞玻片存在異常,其中可見有部分細胞出現胞核輕度增大,核輕度拉長,細胞有重疊,考慮有腺上皮病變,其中還有成團的細胞,形態需要與鱗狀上皮病變鑑別,從病理的角度考慮是「不典型腺上皮細胞宮頸管來源
  • 細胞學的分支有哪些你知道嗎
    隨著細胞的被發現到成熟以及技術水平的提高,細胞學衍生出了許許多多的分支學科。如:細胞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細胞生理學、細胞化學、細胞社會學、細胞形態學、分子細胞生物學等等。主要是從細胞學的角度, 特別是從染色體的結構和功能, 以及染色體和其他細胞器的關係來研究遺傳現象, 闡明遺傳和變異的機制。研究對象主要是真核生物,特別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動植物。
  • 羅氏診斷CINtec PLUS細胞學檢測在華上市
    美國最大型的宮頸癌普查ATHENA研究證實,相比沒有感染HPV的女性,攜帶HPV16、HPV18這兩種病毒株的女性發展為宮頸癌前病變的可能性高出35倍,即使她們的巴氏細胞學檢查結果正常。  郭紅燕教授指出:「HPV感染相當常見,HPV經性接觸傳播,女性即使只有一位性伴侶,或即使多年沒有性生活,也有可能被感染。
  • 宮頸癌早篩專題報告:細胞學檢測 AI與HPV檢測是未來趨勢
    宮頸癌早篩細胞學檢測技術成熟,HPV 檢測發展迅猛,AI 助力技術革新宮頸癌早篩技術不斷發展革新,目前主要可分為二大類宮頸癌早篩技術:細胞學檢測和 HPV 檢 測。從 1920 年至今,篩查技術經歷了幾次大的進化演變,按時間順序依次是肉眼檢查、Pap 檢測 (巴氏塗片) 、醋酸和複方碘液染色肉眼觀察法 (VIA/VILI) 、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技術 (TCT) 、HPV 檢測。
  • 安必平聯合騰訊啟動宮頸液基細胞學資料庫建設及人工智慧開發
    11月25日,在中華醫學會病理分會細胞學組專家們的見證下,安必平、騰訊AI Lab以及騰訊覓影正式啟動「科技部醫療影像國家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宮頸液基細胞學AI資料庫建設」項目,共同助力宮頸液基細胞學資料庫建設與標準規範的制定。
  • 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TCT),你知道多少?
    為什麼要做宮頸液基細胞學
  • 《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出版
    本報訊 (記者韓萌萌)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日前推出《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該書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主編,入選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2019年度天津市重點出版扶持項目。
  • p16/Ki-67 細胞學雙染檢測助力宮頸癌診斷精準之路
    「細胞學/HPV 檢測—陰道鏡—組織病理檢測」是現階段宮頸疾病診斷常用的「三階梯」模式。但傳統細胞學檢測靈敏度相對較低、易出現漏診情況,細胞學檢測和 HPV 檢測結果出現矛盾,以及陰道鏡過度使用等問題都是目前宮頸疾病診斷面臨的挑戰,既造成醫療資源浪費,也為患者帶來負擔。臨床亟需更加準確、高效的檢測方法助力宮頸疾病診斷。
  • 計算機的發展簡史
    計算機的發展簡史 1946年 自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以計算機硬體的邏輯元器件為標誌,大致經歷了從電子管、電晶體、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4個發展階段。
  • 楊青血液細胞學檢查報告單(圖)
    楊青血液細胞學檢查報告單
  • 「小貝開講」之流式細胞學在淋巴瘤檢測中的應用
    那流式細胞學是如何檢測免疫表型的?在淋巴瘤診斷中具體有何應用?結果如何判讀?檢測過程又是怎樣的呢?此次講座,我們非常榮幸的邀請到了上海瑞金醫院血液學研究所流式細胞室負責人翁香琴老師,主要圍繞《流式細胞學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診斷中的專家共識》,給我們分享一下流式細胞學在淋巴瘤檢測中的應用。
  • 【新技術】航空總醫院病理科開展甲狀腺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FNA)
    什麼是甲狀腺細針穿刺細胞學FNA是最常見的細胞學操作程序之一,即通過細針將甲狀腺腫塊部位的細胞抽吸到注射器中。抽吸出來的細胞會被均勻塗抹到載玻片上,或是液基保存瓶內,固定、製片、染色,病理醫師根據細胞片做出細胞學診斷並出具書面報告。目前超聲引導下穿刺細胞學已經成為甲狀腺術前病理診斷的最常用方法。
  • 中國電力發展的「時間簡史」
    改革開放40年,歷年全國發電量改革開放40年,歷年全國電力消耗量改革開放40年,我國電力發展我國電力工業實現了「供不應求」到「供應充足」的發展之路。經濟發展,電力先行。從我國電力消耗量的變化也可以看出我國的經濟運行情況。經濟飛速發展的背後,是電力行業的迅猛崛起為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5. 我國電力發展「時間簡史」1875年,法國巴黎建成第一家發電廠,標誌著世界電力時代的來臨。
  • 中國個人網站發展簡史
    中國站長站綜合:用大事記的方式,以時間軸的排序,簡單的概述中國個人網站的發展簡史,無他,僅供消遣。如有錯誤與紕漏之處,請看著我的眼睛,然後大聲的喊,田七!謝謝觀看。(部分內容綜合自網易科技)。
  • 一起了解手機近20年的發展簡史
    手機-這個如今所有人幾乎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的一個產物,這個智能的傢伙幾乎承載著人們大部分的工作、生活內容;對於這個智能產品,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手機一些發展技術吧。 預先對手機近20年的發展簡史進行了解一番哈。
  • 我國數學緒論,微積分發展簡史
    一、微積分發展簡史美國著名的數學史家和數學教育家克萊茵(M.Kline) 說:「數學從微積分開始,而不是以之為結束」,這對微積分的推崇也許有些過分但也反應出微積分的發明對數學歷史發展過程具有無與倫比的巨大作用,回顧一下微積分發明的歷史對於學好微積分應不無裨益.
  • 《未來簡史》
    作者:尤瓦爾·赫拉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內容簡介:  當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發展日益成熟如何看待這三大問題,以及如何採取應對措施,將直接影響著人類未來的發展。  作者簡介:  尤瓦爾·赫拉利,1976年生,青年怪才,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國際暢銷書《人類簡史》。
  • 人類簡史是如何展示未來經濟生活的發展方向的?
    猶太人赫拉利寫出《人類簡史》這本書並不奇怪,以千年為敘事單位,顛覆一切灌輸到人類意識之中的建構秩序,引發智人重新認知自己、思考未來,全書內容既振聾發聵,又飽含深情;中國人雖然不缺乏「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情懷,卻恐怕是提不出《人類簡史》中眾多的顛覆性思考。
  • 「簡史」出版熱 | 人見人愛的「簡史」,真的靠譜嗎?
    最近,赫拉利再接再厲,推出《今日簡史》,力圖為自己的「簡史」三部曲畫上圓滿的句號。不出所料,一輪密集轟炸式的宣傳攻勢後,《今日簡史》再度躋身話題之作的行列。《人類簡史》不過,流行是一回事,質量又是另一回事。赫拉利以及他的著作水平究竟如何,讀者的看法並不統一。拿《人類簡史》來說,將其譽為「驚豔之作」者大有人在。
  • 漏洞百出的「簡史」,為什麼也能暢銷?
    這期間,在2016年,更是出現了一本奇葩的《人類簡史》山寨書,令讀者和出版人一片譁然。在豆瓣上遭讀者一星評價的山寨版《人類簡史》(數據截至3月27日)。「簡史」好像就意味著暢銷,通讀一本「簡史」好像就能快速吸收掉人類演變至今的全部知識,刷新「三觀」,掌握未來的命運和發展的趨勢。可見,「簡史」二字的魔力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