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個老男孩,把一根黑玉米從1塊賣到10塊。
他們沒有年銷上億,但牛逼在把一個非常小眾的產品,通過低成本運作,展現在大眾視野。
某種意義上而言,帶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這點非常有意義!
兩老男孩組cp,像杜蕾斯那樣賣黑玉米
15年,農業圈裡突然冒出一對玉米兄弟。
抓住黑玉米的特性,讓人聯想到~~「黑粗硬」——
這兩老男孩組起CP,總是拿著黑玉米,成對出現在微博、微信和各種圈子,用汙文化、惡搞、自黑的方式宣傳自己。
他們長得不像吳秀波,咋看上去還有點猥瑣,更像是筷子兄弟,一個詞——接地氣。
然而,宣傳確實效果好,從15年開始,火了,從此不再愁銷售!
有人對他們嗤之以鼻,但我卻從中看到了辛酸,還有兩中年老男人的無奈,如果不是逼不得已,誰TM這麼幹啊!
你不曾知道他們過得多苦逼,連續4-5年沒賺錢。
一入農門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
11年,也就是他們種黑玉米的第一年,賺了點錢,然後就膨脹了,幹了一票大的。
12年擴大了好幾倍的生產,結果嗎?差點死翹翹了!
前一年賺錢,大家就都眼紅,第二年陷入了價格戰 ,品質無法提升,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整個產業不受待見,這劇情可以說是農業標配。
怎麼辦?
兩兄弟決定,不跟他們玩了,做差異化,從產品品質入手,從紅海脫離出來了。
又投入很多錢做有機,說實話我都捏把汗,他們並沒有想清楚怎麼賣?
雖然後期是主打賣點,但有機並沒能救他們,12-15年一直在投入,好幾次差點死了。
15年迎來轉機,抓住農特微商這根救命稻草
當時,玉米兄弟快要堅持不住了,禮品渠道萎縮,電商起不了量,傳統渠道更是沒得玩。
好在兄弟倆沒有放棄,一直密切關注網際網路,轉機發生在15年,抓住了農特微商這根救命稻草。
玉米弟跟我說,感謝移動網際網路,感謝這個時代。
怎麼抓住的?
1、變得好玩,有社交屬性
先改名字,一個易傳播的名字,把最初毫無尿點的「山晉莊園」改成「玉米兄弟」,中國有兄弟文化,後來演化成腐文化,估計他們都沒想到;
貼標籤,打造IP。給自己一個定位——接地氣老男孩新農人CP,貼有傳播力的標籤,如:農業圈筷子兄弟、汙、黑粗硬、搞基.....
2、混圈子,刷臉刷臉再刷臉
玩微博,通過微博結識一些行業大咖,玩微博重要的是互動
玩微信,玩微信重要的是玩社群,拓展社交面。個人IP很重要,通過有趣的人,了解產品。
3、宣傳,文案很重要,像杜蕾斯那樣玩
在微信和微博的傳播中,文案很重要,好比是宣傳的彈藥。
做文案他們的體會是四個字,真、創、簡、趣,當然,最關鍵的是有趣,像杜蕾斯那樣玩——
比如黑玉米,他們經常會用「黑」、「棒」和「條」等字眼,做一些趣味的創意圖文,也經常結合時事熱點和黑玉米進行創作。
具體看圖▼
4、找靠山,抱大腿,大咖背書
不能白混了那麼多圈子,白刷了那麼多臉!
2015年8月1日,玉米兄弟搞了首屆黑玉米節,這也是行業內第一個這樣幹的。正好是黑玉米成熟採收期,相當於一次產品招商會。
處於5線小縣城,如果不是混圈子,勾搭來的行業大咖的站臺,這活動根本做不起來。
草根創業,藉助大咖的背書,絕對是最佳的成長路徑,比如新農堂堂友張玉鵬、羅潭姣......
5、借微商之力,教育市場,收割紅利
最終,當然要落實到銷售。
有了品牌曝光和大咖背書後,他們發展自己的微商團隊和知名微商團隊合作。
目前微商渠道佔80%的銷量,最大的微商代理,零售價98元一盒,一個月能買1萬盒。
微商帶來的除了銷量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宣傳——媽媽群體喜歡曬娃順帶把黑玉米曬了。
更重要的是,黑玉米作為小眾產品,傳統方式市場教育成本太高,微商用低成本的方式教育了市場。
跟不上市場趨勢,遲早是會被時代淘汰
做黑玉米的那麼多,為什麼就他們成了網紅?
就像郭德綱說得,不是他們牛逼,都是同行襯託。
當時,他們的對手,沒有人像他們那樣關注網際網路和市場趨勢。玉米兄弟能抓住農特微商紅利,絕不是偶然。
就在12-15年間——
傳統渠道走不通,逼得他們不斷地嘗試新渠道,從禮品到電商,他們一直在嘗試,一直走在同行前面。
到了16-17年——
微商在不斷進化,從一件代發,發展成社群、社區、批發等模式的新微商。這次,他們又走在了前面,一件代發只佔很少的量了,絕大多數是新微商。
而到了17年——
線上紅利漸消,開始往線下走,出現了新零售,他們又開始投入巨資做供應鏈,建新工廠,引進先進設備,從最初的微商,已經轉型成品牌供應鏈服務商。
玉米弟說:都是被逼得,當初的成功在於先發優勢,這也是網際網路特有的紅利,必須總是快人一步,才能保持住先發優勢!
一直走在行業前面▼
產品品質和服務不能比對手快一步,把握住市場趨勢也是徒勞
玉米兄弟發現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市場的趨勢要抓住,背後是品質和服務也要快對手一步。
他們優化基地,還努力優化各個生產環節,舉一個典型例子——行業首創黑玉米帶皮真空,因為這樣風味保持得更好。
風口很容易追,但基地和供應鏈,不是短時間內,競爭對手就可以趕上的。
上為玉米兄弟,有一層薄皮,下為其它光滑的▼
總結三點:
1、先發優勢,不斷抓住行業風口和機會;
2、社會化營銷,草根逆襲的最佳路徑;
3、產品品質和服務,領先行業一小步。
為什麼能做出來?我認為還有原因:
正是因為小眾,基本沒有競爭可言,所以,玉米兄弟顯得尤為具備前瞻性和創新精神。
還有,傳統渠道走不通,反而造就了線上的新鮮感,要是黃玉米,即使三點都成立,玉米兄弟也沒有機會。
但是,小眾產品市場教育與宣傳也是最難的,如果沒有移動網際網路,沒有抓住紅利,玉米兄弟現在就是反面案例了。
做農業真的是九死一生,需要不斷地進化——
現在玉米兄弟面臨新的問題,線上眾多模仿者出現,儼然11-12年重現;今年,他們開始重點發力新零售渠道,很少像15-16年那樣刷臉了。
所以,玉米兄弟希望各位堂友給他們出出主意,找找出路!
大家可以加玉米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