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凌晨,馬來西亞航空MH370號航班在越南胡志明管制區同管制部門失去通信聯絡,機上共搭乘239人,包括150多名中國乘客。
儘管中美馬越等國紛紛展開緊急救援行動,但截至北京時間3月9日22時,仍未發現這架波音777-200型客機的下落。飛機為何失去聯繫?何時能夠確定失聯飛機的位置?這已成為所有人最關心的話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航空材料學家曹春曉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飛機失聯有多種可能性。「當務之急,是要找到飛機掉落的殘骸,以及飛機上的黑匣子。分析具體的情況才能判斷事故原因。」
「可能是發動機出現問題,比如起火或零件斷裂飛出;可能是飛控系統等電子信息系統出現故障;也可能是重要的零部件故障或出現材料疲勞斷裂。」此外,曹春曉認為,特殊氣流或人為破壞也會引起飛機失事。
曹春曉說:「這個型號的飛機曾出過一些小故障,但沒有出現過大故障。更沒有飛機整個掉下來或者解體的大問題出現。」
曹春曉表示,無法判定飛機位置的原因,極有可能是掉入海中。「大海茫茫,飛機出事時的飛行路線都很難判斷,因此具體的位置很難確定。當然也不能排除掉落在偏僻無人煙的地方。」
對於雷達為何無法探測到失聯飛機的問題,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邢世其博士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雷達的工作原理是發射電磁波信號,「打」到飛機機身上,反射回來並以此定位。「如果飛機是在陸地上墜毀,藉助於成像雷達技術,可以確定殘骸的位置。然而這次的事發地點是在海域之上,如果飛機殘骸不幸沉入水中,將使通過雷達找到飛機殘骸變得極為困難。」
「海水導電,這對於電磁波來說是一大障礙,使雷達幾乎不可能穿透海水。」國防科技大學一位長期從事雷達研究的專家表示。此外,由於成像雷達的作用機制並不是「從天上往正下方看」,而是對側下方區域進行觀測,高山深溝可能會阻擋雷達信號的傳播,進而阻礙雷達及時準確地找到事故。
據外媒報導,越南方面此前在「失聯海域」內發現疑似油跡的漂浮物,延伸大約20公裡。不過在這一海域附近,還運營著一些離岸的海底石油開採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如MH370航班所用航空燃油的可能性被排除,而在「失聯區域」的搜尋打撈工作也毫無收穫。此時,成像雷達掃描技術就將成為下一步的突破口,它將使得在茫茫大海上的目標搜尋變得更加高效。
「使用合成孔徑雷達(SAR)掃描,有油區域和無油區域在成像上會有一定區別。」前述專家稱,如果飛機確實是失事,航空燃油洩漏產生的汙染物應有機會通過該辦法找到。此外,飛機碎片等漂浮物也可以通過該方法進行準確識別。
據了解,機載SAR雷達搜尋的「亮帶」可以很長,但寬度有限,一般只有幾公裡。不過,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星載SAR,在疑似地點上方搜索。專家表示,星載SAR掃描範圍更廣,掃描寬度可達到數十到數百公裡。從救災的角度出發,機載和星載兩種方式都可以考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飛機系主任黃俊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飛機在起飛40分鐘後到達了1萬多米的高空巡航飛行,天氣條件比較好。所以,由於氣流和本身引起的空中解體的可能性比較小,但是外力強力所造成的解體不能排除。
對於為何發生失聯,黃俊分析:「飛機上的通訊設備若發生電源系統斷電,會出現失聯的情況,但機載發電機仍然可以使其繼續保持設備運作。此外,還有輔助動力裝置可以緊急供電,蓄電池也可以給電機設備供電。現在判斷出現失聯,就是突然斷電,飛機被破壞掉,空中爆炸等原因才會出現類似情況。」
曹春曉說,應該儘可能利用既有的手段,儘可能地搜尋,但是這是一個巨大的工作量,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突然失聯不排除空中解體,但如果空中解體的話,飛機殘骸、乘客的物品會散落在大片海域,現在搜救過程中根本找不到任何跡象,不太符合,這讓人搞不懂。」黃俊認為,另外一種可能是駕駛員雖然沒有失誤,故意開到海裡面,但這只是猜測,無法形成一個邏輯鏈。
截至記者發稿,越南搜救部門稱,找到疑似飛機內艙門和機尾部件的漂浮碎片,這也是近兩天來搜尋失聯馬航航班的重大突破。
(記者成舸、彭科峰、王珊、姜天海、潘希 通訊員桂經天聯合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