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網絡平臺上的影視劇播放量有多少水分?據《光明日報》日前報導,2017年全年有12部影視劇的點擊量破百億,其中最高的一部影視作品年內播放量甚至達457.9億次。某些影視作品的「大」數據甚至遠超全球人口總數,上述點擊量中含有多少水分,可想而知。
平心而論,播放量造假的現象不足為奇。道理很簡單,只要目前影視圈仍然固守著「收視率是評價標準」的模式,各家平臺不可能也不願意放棄對播放量的作假。當然,影視製作企業也有它們的「苦衷」。在這個不但要看臉還要看量的環境裡,一個光鮮亮麗的數字,既能給影視劇帶來額外的關注度,也能給企業送上可觀的經濟效益。比如說,廣告主是否選擇投放廣告,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影視劇的曝光量和影響力。一部播放量為1億的影視劇和一部播放量為100億的影視劇,誰會更受廣告商的青睞?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摻雜著大量水分的播放量,也會為影視圈乃至整個文化娛樂圈帶來諸多負面影響。首先,商家為了爭奪客源和虛假的關注度,不得不開始瘋狂的造假。如此一來,各家平臺唯恐落於人後,不會再將主要精力放置於作品的創作和傳播,而致力於製造浮華的泡沫。這種商業生態不僅不健康,更有可能滋生法律問題。一旦控制不當,平臺間的惡性競爭將破壞影視劇的整體生態環境。
其次,由於高點擊量的影視劇往往和自帶高流量的偶像明星捆綁在一起。於是乎,比拼自家偶像的流量,又成為不少粉絲所謂的必修課。久而久之,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粉絲們相互攻擊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極端粉絲甚至使出惡意刷屏、刷榜等令人咂舌的手段。可想而知,長此以往,影視劇的播放量與劇集的內容質量的聯繫將會越來越薄弱,直接受害者,將是廣大觀眾和真正心懷藝術追求的創作者。
事實上,一些低調而又內涵的影視劇在觀眾群體中擁有高口碑,卻未必能在影視平臺上獲得極高播放量,電視劇《孔子》《貞觀之治》《天下糧倉》等作品就是典型的例子。
據報導,今年6月,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等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決反對唯票房、唯收視率、唯點擊量。可見,這一不良風潮已經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對播放量造假喊停,正當其時。
當務之急,一是採取措施,堅決打假。為影視平臺設立誠信檔案,應是可行的策略。一旦某家視頻網站被貼上「數據造假」的標籤,這家網站的商譽和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這不僅關乎網站的發展,也關乎影視行業的前景,可謂勢在必行。
二是,應儘快建立起多元化、科學化的影視劇評價模式。堅持「不唯點擊量,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的原則,堅持以品質評價為核心的導向,才能讓更多優秀的影視作品進入觀眾的視野。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