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約為30萬千米/秒,這是電磁波的傳播速度,也是人類能接觸和掌握的最快速度。它僅需0.13秒就能繞地球一周,人類使用通信設備時甚至無法察覺到電磁波的微弱時延。
然而,這個速度在地球和火星之間就會顯得「不夠快」。
截至2020年9月中旬,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連續飛行了1.5億千米的旅程,這個長度接近1個天文單位,也就是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如果按照光速飛行需要500秒才能走完。而「天問一號」到火星後,地球和火星最遠的距離可以到4億千米,即便電磁波光速往返通信都需要耗時超過45分鐘,這足夠光速圍繞地球走完2萬圈!
距離還帶來了一個顯而易見的挑戰:隨著距離增加,探測器通信信號強度的衰減速度與距離的平方成正比,自身硬體噪聲和宇宙背景噪聲的幹擾相較而言變得變強。此外,地球在自轉,火星也在自轉,它們巨大的體積都會遮擋住身後的信號,極大影響通信。對於深空探測任務而言,也必須通過地面天線時刻保持對探測器的高精度跟蹤導航與定位,否則就容易「失之毫釐謬以千裡」。
正如兩個人聊天,如果距離過遠(地球火星距離)、環境過於嘈雜(自身硬體和宇宙背景噪聲)、還經常捂住耳朵(自轉等因素幹擾),聊天交流的質量可想而知。一旦丟失掉有效信息(無法跟蹤捕獲對方信息),就很難再恢復連續對話,只能「尷尬冷場」。地球與火星探測器之間交流通信也存在這個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科學家和航天工程師們需要想出一系列的方案,實現高精度、全天時的地球和火星之間通信。
1.大尺寸的深空通信天線
人類發射深空探測器的難度極大,例如「天問一號」重量在5噸左右,但它需要重達870噸的長徵五號發射。它又包括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三大部分,攜帶了13項科研儀器。環繞器是其中核心,它攜帶了能量系統、推進系統、姿控系統、支撐結構和通信系統等重要組成,其中就包括通信天線【1】。
然而,由於火箭整流罩內尺寸、探測器自身結構穩定性、能量供應能力(所有分系統都需要耗電)等限制,天線註定無法做到很大。為保證「天問一號」的天線能正常工作,就必須要求地面端補償:一方面能儘可能發射大功率信號、抵達天問一號時能被天線捕獲,另一方面也能接收到「天問一號」發射回地球的極其微弱信號。
能同時實現這些要求,就必須依靠巨大尺寸的天線,它是深空通信的核心,尺寸/直徑越大往往意味著更大的信號發射強度和接收靈敏度。對於「天問一號」而言,需要數個35-70米直徑的天線為之服務。
©️新華網
例如,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建在天津的70米直徑天線,是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主要用來接收「天問一號」各種科學載荷數據。它的面積接近10個籃球場大小,總重超過2700噸!【2】
2.全球無死角覆蓋深空通信網絡
由於地球是球形且在不斷旋轉,每個地面天線能夠覆蓋的天域總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部署深空站才能保持全天時的與深空探測器通信。理想情況下,三個間隔120度、均勻分布的深空站即可實現,例如NASA深空通信網在金石(美國)、坎培拉(澳大利亞)和馬德裡(西班牙)部署。
©️董光亮等【3】
中國的方案是佳木斯(國土最東部)、喀什(國土最西部)和薩帕拉(阿根廷西部)部署深空站,足以實現超過92%天域覆蓋的有效通信,其他站點也可以參與測控通信和有效載荷科研數據接收等。此外,中國的深空通信網也積極參與國際聯網,利用龐大網絡的甚長基線測量等方案高精度跟蹤天問一號位置。中國目前是僅次於美國和歐洲的第三個擁有全球布站深空通信網的國家【3】。
3.信號傳輸和處理技術升級
硬體基礎之外,另一決定性意義的是軟體基礎:如何將這些硬體的能力發揮到極致,甚至超出它們的設計效果?
隨著深空探測器的功能越來越多、攜帶的有效載荷變得越發複雜,一個直觀的體現就是需要發回地球的數據量急劇增加、信號強度卻更加微弱,靠不斷增加地面天線尺寸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而,需要研究多個天線組成大型陣列,通過複雜的數據協同融合分析技術,起到一個巨大尺寸天線的效果,提升整體接收性能。
以嫦娥任務為例,多天線接收信號融合後才會出現最理想的科研結果©️董光亮等【3】
所有的天線硬體都會存在熱噪聲、誤碼率、相位時延和各種誤差源等,有效減少這些影響也等同於提高硬體核心性能。在傳統的信號波段S、C、X(2-12GHz)等之外,很多深空探測器的數據傳輸速率和量級需求也大幅提升,這要求使用Ku/K/Ka(12GHz+)甚至頻率更高的波段信號,這往往意味著深空通信網硬體和軟體系統的全方位升級,也是深空探測領域長遠發展必須要做的投入。
「天問一號」的背後是整個中國「天問」行星探測系列任務的龐大計劃,中國的深空通信網,也在時刻升級中。
【1】耿言, 周繼時, 李莎, 付中梁, 孟林智, 劉建軍, 王海鵬.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J]. 深空探測學報(中英文), 2018, 5(5): 399-405.
【3】董光亮,李海濤,郝萬宏,等. 中國深空測控系統建設與技術發展[J]. 深空探測學報,2018, 5(2):9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