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論文博士」,有人就說,那不就意味著平時什麼都不需要做,課也不用上,只要最後論文通過,就可以拿博士學位嗎?那也太水了吧?那就看看國外的情況如何吧。
「論文博士」的真正發源地,是日本。1887年,日本的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禮頒布了日本最早的《學位令》,其中明文規定在日本取得博士學位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課程博士,即在研究生院接受5年學習後,通過最終考試並提交博士論文;第二種是論文博士,不需要通過在大學的學習,只要提交博士論文並通過大學評議會的審查合格即可;第三種是推薦博士,後來因充斥人情關係之故,推薦博士制度被廢除。
但實際上,日本對論文博士的要求,可不是「只要弄篇論文通過就行」,而是有著嚴格的規定。
在日本大學設置會議公布的《有關學位的要點》中明文規定:「申請論文博士者,要接受兩門外國語筆試及該研究科會議五名教授組成的審查團的審查,並就該論文的內容進行兩小時的口試及論文答辯」。
並且,日本的大學對論文博士也有各種具體而苛刻的要求。就一流大學而言,論文博士從申請之日起到獲得學位,年限不得少於課程博士。如果提供的是合作論文,則一般要求有6篇為第一作者。超一流的東京大學要求更高,要8篇。相比之下,課程博士一般有3篇就差不多了。
比如,某大學的醫學部,在日本排名前茅,申請論文博士,至少要在核心英語雜誌上有3篇文章,而課程博士則只需要1篇。
從實踐看,出於避嫌,很多人都不會在本校申請論文博士,而是去別的學校申請。
事實上,在日本,論文博士和課程博士的差別,不僅在博士學位證書上體現不出來,在實際生活當中更是少人討論。這是因為,嚴格按照流程申請下來的論文博士,不僅水平不差,更有些人由於具備實際工作經驗,反而有獨到見解。日本有不少知名的學者或教授,都是論文博士。
最關鍵的是,在日本很難拿文憑去直接換什麼好處,更難靠博士頭銜去唬別人。據統計,日本的工學院碩士研究生還有95%是日本人,而博士研究生中,中韓等外國學生已佔了大多數。日本博士難讀難畢業,更難的是找工作。2009年時,日本有超過1.6萬名博士沒找到固定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誰願意沒事幹去費力不討好弄頂「論文博士」的帽子戴呢?
2005年時,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曾經建議「在不久的將來將論文博士制度廢除」,這廢除的原因可不是「造假」、「水貨」,而是「需要和國外製度接軌」,因為其它部分國家不承認日本的論文博士制度,所以需要改革。
至於歐美等國,非要和「論文博士」扯上邊的,恐怕也就是「在職進修博士」了,非全日制,上課時間和次數也大幅減少,但總學習時間會大大增加。比如倫敦大學某醫學專業的全日制博士生1年就可以拿下了,但在職進修則需要2年,兩者間一般都是2倍時間的關係。
那麼,在日本或歐美,會不會有官員利用「論文博士」或「在職進修讀博」的機會,給自己戴個廉價的博士帽呢?這方面的數據很難查證,不過我們可以通過日本和歐美國家博士畢業後的去向略知一二。2007年,日本共畢業了11385名博士生,其中最終走上「教師、醫生、公務員」道路的有2600人,排在所有就業選擇的第二位,但如果排除保健類博士(大部分為醫生),最終當上公務員的博士不會超過300人,是所有就業去向中人數最少的一類。而歐美的博士生們也面臨著和日本一樣的就業窘境。
從規模上來看,無論是歐美的「在職進修」,還是日本的「論文博士」,都只佔整體博士數量的一小部分,比如2002年時,日本的博士獲得者中僅有三成是論文博士。
當然,類似於文章開頭提到的那種「論文博士」,也是現實存在的。比如美國西太平洋等野雞大學就在培養這樣的「論文博士」,正規大學尤其是有美譽的一流大學發這樣水的文憑和學位是不可想像的,那等於是砸自己的牌子。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