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技術只有在突變點位於某一限制性內切酶識別位點時才有效

2021-01-10 娛小小樂樂

①長18~50nt,較長探針雜交時間較長,合成量低;較短探針特異性會差些。

②鹼基成分:G+C含量為40%~60%,超出此範圍則會增加非特異雜交。

③探針分子內不應存在互補區,否則會出現抑制探針雜交的「髮夾」狀結構。

④避免單一鹼基的重複出現(不能多於4個),如-CCCCC-。

⑤一旦選定某一序更符合上述標準,最好將序列與核酸庫中核酸序列比較,探針序列應與含靶序列的核酸雜交,而與非靶區域的同源性不能超過70%或有連續8個或更多的鹼基的同源,否則,該探針不能用。

按上述原則選出的探針會增加成功的機會,選定後進行合成與標記,並摸索合適的雜交條件。方法是製備幾張點有特異靶DNA和不相關DNA的膜,各膜分別在不同溫度下與探針雜交,特異靶DNA雜交信號強而非特異DNA不產生任何雜交反應的就是最適雜交溫度。在進行點突變檢測雜交的反應時,洗膜條件和溫度物選擇往往更為重要。所選漂洗條件必需使野生型靶DNA與探針產生強的雜交信號而突變型靶DNA則不產生雜交信號,這可以通過逐漸提高洗膜溫度來完成。

寡核苷酸探針還有一個重要用途。在用於檢測單個鹼基差異時尚可採用一種稱為寡核苷酸限制(oligonucleotide restriction)的技術。該技術只有在突變點位於某一限制性內切酶識別位點時才有效。例如,鐮刀狀紅細胞貧血是因β珠蛋白基因的第6個寡碼子由GAG變成GTG,從而導致所編碼胺基酸由酪氨酸變成纈氨酸。突變的β-珠蛋白功能異常,稱作S珠蛋白,而野生型稱為A珠蛋白,其基因型分別為βS和βA。恰好突變點A→T位於Del I的識別序列CT-NAG之內,這就為設計寡核苷酸限制實驗創造了條件。方法是合成一個長40個鹼基的寡核苷酸探針,其5』末端距突變鹼基有11個鹼基,該探針與βA基因的非編碼鏈互補。將此探針的5』末端標記上32P。雜交方法採用液相雜交法,即在液相中將靶DNA變性解鏈,然後與探針退火,產生雜交體。如靶DNA為βA型,則兩條鏈完全互補,並產生Dde I的酶切位點;如待檢DNA為βS型,則所形成的雜交體中兩條鏈在突變鹼基處不配對,從而不能被Del I所識別。用Del I消化雜交DNA,顯然βA會被切開而βS不被切開。βADNA雜交體被切開後,5』端探針序列因只有8個鹼基,與雜交鏈結合不緊而解離,從而產生游離的5』端標記8核苷酸單鏈。不被切開的βS雜交體尚可被另一個限制酶Hinf I消化,該酶的識別位點緊靠Del I 識別位點上遊。βS雜交DNA經Hinf I消化後,將釋出探針DNA的5』末端3核苷酸小片段。βADNA雜交體因已無Hinf I識別序列,故而不能被Hinf I消化。這樣βA和βSDNA經此寡核苷酸探針雜交和Del I及Hinf I消化後,分別產生游離的8核苷酸(8nt)和3核苷酸(3nt) 片段,它們可以經電泳分離後進行放射自顯影而獲證實。藉此策略,可輕易將各種β珠蛋白突變型鑑別開,如純合野生型AA結果為僅有8nt片段,純合突變型SS則僅可檢出3nt片段,而雜合子AS型則兩種片段均存在。

相關焦點

  • Modular Bioscience獲得人工限制性內切酶技術的獨家授權
    加州矽谷2020年6月2日 /美通社/ -- 總部位於美國矽谷的創新生物技術公司 Modular Bioscience 今天宣布與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籤署了最終協議,獲得該校人工限制性內切酶(ARE)平臺的全球獨家專利許可。
  • 單鏈DNA介導的人工限制性內切酶PfAgo或可用於捕獲基因簇
    單鏈DNA介導的人工限制性內切酶PfAgo或可用於捕獲基因簇 來源: 生物催化劑設計與改造服務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2-21   今日
  • 精準醫療系列研究之三-革命性基因編輯技術引發投資熱點
    鋅指結構是由多個Cys和His殘基通過Zn2+螯合而成的蛋白質結構,包括鋅指DNA結合域和相應限制性內切酶(如FokI,屬於IIS型限制性內切酶)的DNA切割域,能夠識別特定的DNA結合位點並對靶DNA進行切割。
  • 快速讀懂基因點突變載體應用
    目前最成熟且應用最廣的是Type II的CRISPR/Cas9系統,其原理是利用gRNA特異性識別靶序列,並引導Cas9核酸內切酶對靶序列的PAM上遊進行切割,從而造成靶位點DNA雙鏈斷裂,隨之利用細胞的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或同源重組(HDR)的方式對切割位點進行修復,實現DNA水平的敲除、敲入或點突變。
  • 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在中國的研究發展
    然而真核生物中同源重組發生頻率極低,約為1/106~1/109 [2];並且相對於靶位點而言,外源序列更容易隨機整合到基因組上其他位點,造成脫靶效應,從而限制了該技術的應用[3]。研究表明,利用歸巢內切酶在目的位點附近引入雙鏈斷裂(double-strand break, DSB)能夠激活損傷修復機制參與斷裂修復[4, 5],進而提高基因編輯效率。
  • 關於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的幾個「一定」問題
    3限制酶的DNA識別序列一定為迴文序列嗎?DNA 中的一段倒置重複序列 ,當該序列的雙鏈被打開後,可形成髮夾結構,這段序列被稱為迴文序列。 其特點是在該段的鹼基序列的互補鏈之間正讀反讀都相同(並非在同一條鏈上正讀反讀)。例如正讀:5′GGTACC3′,反讀:3′CCATGG5′。
  • 重組DNA技術(分子克隆)技術方案
    這項技術是在體外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案對DNA 分子進行人工操作,將同一來源或異源的基因進行重組,然後把它們引入適當受體細胞中,隨著該細胞的繁殖,DNA 重組體得到擴增,並同時得到表達。這樣就可以獲得大量重組DNA 的產物。重組DNA 技術又稱為分子克隆(MolecularCloning)。克隆一詞原意為一個個體經無性繁殖得到後代的總和。
  • 一種創新的電流互感器飽和識別及有效數據提取方案
    強電磁工程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許繼集團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員邢家維、金能、林湘寧、劉堯、李貞,在2019年第6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論文標題為「基於小波包變換的電流互感器飽和識別及有效數據運用策略」),為解決電流互感器(CT)發生飽和時其二次電流畸變進而導致母線差動保護誤動的問題
  • 讓Cas9基因編輯無可奈何的HSV感染,有望被歸巢核酸內切酶攻克
    該研究表明,Cas9基因編輯無可奈何的潛伏HSV,可以被歸巢核酸內切酶(Meganuclease)有效清除,且通過不同血清型的多重AAV遞送,能夠大大提高體內編輯潛伏HSV的效果,為徹底治癒HSV感染帶來新的希望和研究方向。早在2016年,Keith R.
  • 限制性內切酶酶切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驟
    【基本原理】   限制性內切酶已有百餘種,每種酶有其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識別特異性,酶的活性需Mg+2來激活。不同的酶也有許多差別:有些酶除需Mg+2外,還需ATP 等其他輔助因子的激活;切割位點和識別序列間的距離不同;有的內切酶同時具有甲基化作用。根據這些差別,可將限制性內切酶分為I、II 和III 種類型。
  • DisGeNet:疾病相關的基因與突變位點資料庫
    DisGeNet是一個專門收錄人類疾病相關的基因與突變位點信息的資料庫,對應的文章發表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連結如下https://academic.oup.com/nar/article/45/D1/D833/2290909網址如下
  • 全新DNA磷硫醯化系統發掘並揭示修飾位點選擇新機制
    早在上個世紀,科學家們就對限制-修飾系統展開了研究,由此開發的限制性內切酶廣泛地應用於分子生物學領域。DNA磷硫醯化修飾是一類全新的限制-修飾系統,與傳統的DNA甲基化限制-修飾系統相比,該系統用硫原子替代了磷酸骨架上非橋連的氧原子。目前已知兩種磷硫醯化系統(細菌與古菌)的修飾部分均為Dnd蛋白編碼,僅在限制部分不同。
  • TMB:腫瘤突變負荷簡介
    腫瘤的免疫療法是即手術,放療,化療等傳統治療手段之後興起的一種新型的治療手段,以PD-1/PD-L1抗體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等實體瘤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了不錯的進展。然而該療法也存在響應率低的問題,只有10-30%的腫瘤患者可以從該療法中獲益,為了精確篩選出免疫療法的目標群體,科學家先後嘗試了多種marker。
  • 法醫DNA檢測技術
    根據DNA不同可分為常染色體DNA檢測、Y染色體  該技術是由一系列技術組合形成的技術包,如DNA提取技術、限制性酶切技術、PCR擴增技術、螢光標記技術、DNA雜交技術、凝膠電泳技術、測序技術等。隨著這些技術的發生發展,法醫DNA檢測技術經歷了從基於雜交的DNA指紋圖譜技術到基於PCR擴增的AFLP、STR檢測技術和基於測序的線粒體DNA(mtDNA)檢測技術等重大技術革新。
  • 生命學院黃志偉教授團隊發文揭示C2c1-sgRNA複合物嚴謹型識別PAM...
    CRISPR-C2c1是一類V-B亞型的CRISPR系統,研究顯示該系統能夠在crRNA:tracrRNA的引導下剪切底物DNA,C2c1需要tracrRNA的引導才具備活性,這是與V-A型Cpf1系統只需要crRNA的引導完全不一樣的;此外,C2c1和Cpf1識別的PAM序列也不一樣。然而與Cpf1一樣的是,C2c1也僅含有一個保守的RuvC核酸內切酶結構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