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鏈DNA介導的人工限制性內切酶PfAgo或可用於捕獲基因簇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單鏈DNA介導的人工限制性內切酶PfAgo或可用於捕獲基因簇

來源: 生物催化劑設計與改造服務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2-21   今日/總瀏覽:2/3285

限制性內切酶是一識別DNA序列並在識別序列或識別序列附近進行切割的細菌蛋白。大多數限制性內切酶如II型限制酶,只能識別較短的DNA序列(如4-8bp),這大大限制了這種酶在DNA重組技術中的應用。為了克解決以上難題,已有相關蛋白質工程研究工作被報導,如通過將DNA結合域與核酸酶域(鋅指頭結合蛋白ZFNs或類轉錄激活子核酸酶TALENs)融合而成的人工限制性內切酶(Artificial restriction enzymes, AREs);或在體外利用CRISPR-Cas9系統設計的AREs。這些已報導的AREs具有比天然存在的限制酶更高的特異性,但它們切割DNA之後並不能生成明確的黏性末端或平末端,並且這類AREs的活力不高。基於這些因素,限制了已報到的AREs在體外的應用。

Argonaute是一類可結合在短的核苷酸序列上的蛋白,它在所有生物中都很保守。在真核生物中,Argonaute蛋白參與了RNA沉默或者RNA嚮導的RNA切割;而在原核中,Argonaute蛋白可以在短的DNA序列的引導下切割ssDNA或ssRNA。而近期,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藉助來自古細菌Pyrococcus f uriosus裡的Argonaute(PfAgo),以5』端磷酸化的ssDNA為嚮導,實現了分子克隆和DNA fingerprinting。據研究人員介紹,PfAgo能夠切割靶定DNA序列形成明確的黏性末端,在切割過程中,先將PfAgo、ssDNA及線性雙鏈DNA孵育在87-98 °C高溫環境下,PfAgo在ssDNA引導下結合和切割退火後的單鏈模板;然後再將孵育溫度降低,讓切割後的DNA退火形成具有明確黏性末端的雙鏈DNA。小編認為,pfAgo介導的體外切割,從操作上來講,嚮導RNA為單鏈DNA,可直接合成,相比於Cas9系統的嚮導RNA,ssDNA的獲得更為方便且穩定;另外,PfAgo介導的切割或可用於大片段的捕獲,將基因組與pfAgo、ssDNA混合,然後根據文章所所報導的步驟進行定點切割,進而撈取我們所想要的大片段。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Modular Bioscience獲得人工限制性內切酶技術的獨家授權
    加州矽谷2020年6月2日 /美通社/ -- 總部位於美國矽谷的創新生物技術公司 Modular Bioscience 今天宣布與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籤署了最終協議,獲得該校人工限制性內切酶(ARE)平臺的全球獨家專利許可。
  • 該技術只有在突變點位於某一限制性內切酶識別位點時才有效
    在用於檢測單個鹼基差異時尚可採用一種稱為寡核苷酸限制(oligonucleotide restriction)的技術。該技術只有在突變點位於某一限制性內切酶識別位點時才有效。例如,鐮刀狀紅細胞貧血是因β珠蛋白基因的第6個寡碼子由GAG變成GTG,從而導致所編碼胺基酸由酪氨酸變成纈氨酸。突變的β-珠蛋白功能異常,稱作S珠蛋白,而野生型稱為A珠蛋白,其基因型分別為βS和βA。
  • ...開創性地開發出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方法---基於PfAgo的人工限制酶
    圖片來自ACS Synthetic Biology, doi:10.1021/acssynbio.6b003242017年2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教授Huimin Zhao和研究生Behnam Enghiad開創性地開發出一種新的基因工程方法用於基礎生物學研究
  • 科學家建立食氣梭菌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新技術
    迄今已知的可利用一碳氣體的微生物按能量需求主要可分為化學能、光能以及電能自養等類型。食氣梭菌是一類主要的化能自養菌,以氫氣或其他還原性化合物作為能量供體,其氣體發酵過程與傳統工業發酵設備的匹配性較好,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然而,食氣梭菌的天然產物種類少,發酵單位較低且遺傳操作困難。
  • 如何畫出牛X的基因簇結構圖(二)
    有人看了小白君的文章,反映說還是沒說清楚怎麼畫基因簇的結構圖嘛。今天小白君就給大家簡單講講。整個過程其實分為三步。第一步,打開DNAPlotter。我們之前說過DNAPlotter要電腦裡安裝java才行哦。當然因為是要畫基因簇的結構,所以在Read in sequence file時,要選擇基因簇的相應核酸序列文件哦。序列格式可以是FASTA格式,也可以是text文本文件。
  • 《基因工程》複習資料
    終止酶切的方法:EDTA,加熱,苯酚抽取去除蛋白21.RFLP: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技術的原理是檢測DNA在限制性內切酶酶切後形成的特定的DNA片段的大小。多克隆位點(MCS):指DNA載體序列上人工合成的一段序列,含有多個限制性內切酶識別位點,能為外源DNA提供多種可插入的位置或插入方案。四.基因操作中大分子的分離與分析1.
  • 精準醫療系列研究之三-革命性基因編輯技術引發投資熱點
    其中 ZFNs技術整合效率高,可用於治療愛滋病;TALENs技術構建較為簡單,可用於治療白血病;CRISPR系統最大優勢在於能夠同時實現多個基因的編輯,並且靶向效率更高。二、人工核酸內切酶介導的基因組編輯三大技術介紹  人工核酸內切酶介導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包括ZFNs、TALENs和CRISPR/Cas技術。
  • Nat Biotechnol:我國科學家開發出比Cas9/sgRNA更優的基因編輯系統
    NgAgo結合單鏈gDNA,並導致靶DNA發生雙鏈斷裂為了評估NgAgo是否能夠作為一種基因組編輯工具進行使用,研究人員首先在293T細胞中表達NgAgo,並研究它是否與人細胞中的內源性核酸結合,結果他們並未檢測到與從293T細胞中純化出來的NgAgo相結合的核酸,這提示著人細胞中存在的5』端發生磷酸化的單鏈DNA是非常少的,而且即便存在內源性的單鏈
  • 全新DNA磷硫醯化系統發掘並揭示修飾位點選擇新機制
    早在上個世紀,科學家們就對限制-修飾系統展開了研究,由此開發的限制性內切酶廣泛地應用於分子生物學領域。DNA磷硫醯化修飾是一類全新的限制-修飾系統,與傳統的DNA甲基化限制-修飾系統相比,該系統用硫原子替代了磷酸骨架上非橋連的氧原子。目前已知兩種磷硫醯化系統(細菌與古菌)的修飾部分均為Dnd蛋白編碼,僅在限制部分不同。
  • Mol Cell:戚益軍等擬南芥RNA介導DNA甲基化通路研究獲進展
    5月17日,國際著名雜誌Molecular Cell在線刊登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戚益軍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Cytoplasmic Assembly and Selective Nuclear Import of Arabidopsis ARGONAUTE4/siRNA Complexes,」,文章中,研究者報導了擬南芥RNA介導
  • Nat Commun:雙受體介導精準基因幹擾技術
    2016年11月24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鞠熀先教授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提出雙受體介導的精準基因幹擾技術,以及該技術對癌症的新治療方法。
  • 轉基因之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內切酶
    限制性內切酶切割遺傳物質「我立刻就知道這一定是限制性內切酶。」史密斯說道, 「那真是個絕妙的時刻——只要五分鐘,你就知道新發現誕生了。」隨後,史密斯和他的同事不斷地重複著從細菌提取物中分離蛋白質的工作,在經歷了幾個月的枯燥乏味後,喜悅和滿足終於降臨:他們最終找到了限制性內切酶,還發現甲基化酶能夠通過用碳原子和氫原子來保護細菌本身的 DNA,以免被限制性內切酶「大卸八塊」。現在我們知道了整個發現的過程,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開始有科學家將這種酶作為研究工,因為它能切割DNA。
  • Nat Micro+PNAS ǀ 王連榮團隊連續發掘全新DNA磷硫醯化系統並揭示修飾位點選擇新機制
    早在上個世紀,科學家們就對限制-修飾系統展開了研究,由此開發的限制性內切酶廣泛地應用於分子生物學領域。DNA磷硫醯化修飾是一類全新的限制-修飾系統,與傳統的DNA甲基化限制-修飾系統相比,該系統用硫原子替代了磷酸骨架上非橋連的氧原子。目前已知兩種磷硫醯化系統(細菌與古菌)的修飾部分均為Dnd蛋白編碼,僅在限制部分不同。
  • Nat Com:研究發現蛋白質也可介導RNA幹擾
    ,文章中,作者報導了一種新的抑制基因表達的方法,作者運用蛋白質介導的RNA幹擾的方法從而來抑制特定基因的表達。RNAi(RNA interference)即指的是與靶基因同源的雙鏈RNA誘導的特異轉錄後基因沉默表達的一種現象,RNAi的作用機理是核酸內切酶Dicer將dsRNA(雙鏈RNA)切割成多個具有特定長度和結構的小片段RNA即siRNA,siRNA在細胞內RNA解旋酶的作用下解鏈成正義鏈和反義鏈,然後反義siRNA再與體內一些酶結合形成RNA誘導的沉默複合物(RNA-induced silencing
  • mBio:首次揭示質粒編碼的可介導替加環素耐藥的新型多重耐藥外排泵
    醫學中文網訊:近期,mBio在線發表了關於肺炎克雷伯菌質粒上發現的一種新型可介導替加環素等藥物耐藥的多重耐藥外排泵基因簇(tmexCD1-toprJ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系統性地闡述了tmexCD1-toprJ1耐藥基因簇的功能、起源以及流行情況。
  • 何川團隊開發出新型單鏈DNA測序技術
    何川團隊開發出新型單鏈DNA測序技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0 15:15:44 美國芝加哥大學何川課題組開發出一種乙氧二羥丁酮輔助的單鏈DNA測序技術,可捕獲全局轉錄動態和原位增強子活性
  • 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在中國的研究發展
    1.1.2 ZFNs和TALENs技術由於歸巢內切酶的DNA識別和切割功能位於同一結構域,使其編輯位點受到序列的限制[7],因此人們把目光轉向了鋅指核酸內切酶[8,9,10]和類轉錄激活因子效應物[11, 12]。
  • 基因多態性的檢測方法
    ,同一基因位點可存在2種以上的基因型。基因多態性的主要檢測方法簡述如下:1.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由DNA 的多態性,致使DNA 分子的限制酶切位點及數目發生改變,用限制酶切割基因組時,鈉問亢兔扛銎蔚某ざ染筒煌此降南拗菩雲緯ざ榷嗵裕賈孿拗破緯ざ確⑸謀淶拿蓋形壞悖殖莆嗵暈壞恪W鈐縭怯肧outhern
  • DNA重組技術的基本工具
    例題:1、有關基因工程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 DNA連接酶將黏性末端的鹼基對連接起來B. 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可用於目的基因的獲得C.目的基因可由運載體導入受體細胞D.人工合成目的基因時不用限制性核酸內切酶A項,DNA連接酶將黏性末端的磷酸和脫氧核糖連接起來,形成磷酸二酯鍵,故A項敘述錯誤。B項,限制酶能夠識別特定核苷酸序列,從目的基因所在DNA上切割獲取目的基因,故B項敘述正確。
  • 開發基於新型化學交聯「平臺「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
    現有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依靠甲醛交聯蛋白與DNA,通過限制性內切酶或者DNase, Mnase對DNA進行酶切,再將空間上鄰近的DNA重新連接。將重連後的DNA文庫通過高通量測序,分析比對其來源並繪製染色質互作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