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
其實,說到彗星,相信大家也比較熟悉了,畢竟,我們聽到很多彗星的消息,甚至也有看過彗星飛過的情況。彗星飛過時,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彗尾。這是因為這些彗星的主要成分是揮發性物質,當它們靠近太陽時,這些物質會因為受熱而揮發到太空中,最後形成了一個大大的彗尾。離太陽越近,揮發效果越明顯,看到的彗星也會越大。相信大家還記得第二個已知的星際訪客「鮑裡索夫」彗星,它的彗尾長度甚至達到16萬公裡,大約相當於我們地球直徑的13倍。可想而知,彗尾是非常龐大的。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彗星飛過時,我們的可以看到它。如比較著名的哈雷彗星,其實它一直在飛行,每隔76.1年環繞太陽飛行一周,所以大約每隔76年,我們才能看到這個哈雷彗星。與哈雷彗星相比,其他的彗星就沒那麼「幸運」了,我們不一定可以用肉眼看到它們。不過,科學報告指出,2020年即將迎來首顆彗星,肉眼或可以看到。
即將到來的這顆彗星被命名為「C / 2019 Y4 ATLAS」彗星,顧名思義,這是在2019年才被我們發現的,這也說明,在宇宙中,其實存在非常多彗星等小天體,只是我們能否發現而已。科學報告指出,在2019年12月28 日日,天文學家發現了這一顆彗星,當時這顆彗星被發現時它的亮度星等是+19.6級,不過,到了2020年1月,這顆彗星越來越亮了,亮度提升了100倍。確實是很亮了,畢竟從2019年12月28日到2020年1月,僅僅一個月時間,這顆彗星的亮度大幅度提升,這也說明,它離太陽越來越近了。
根據科學家的觀測結果,這顆彗星目前正在飛向近日點,預計在2020年5月下旬達到近日點,與太陽的最近距離大約為0.262個天文單位(3920萬公裡)。這個距離,確實是離太陽很近了,相比之下,我們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大約為1個天文單位(即大約為1.5億公裡),離太陽最近的水星,與太陽的距離大約為0.387個天文單位(即大約為5790萬公裡)。
現在這款彗星仍未達到近日點,其亮度已經在短短一個月就大幅度提升了,如果當它達到近日點,揮發的效果會更加明顯,其彗尾也會更加龐大。因此天文學家指出,我們在地球上可能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它了。
對於這些飛掠太陽、地球的小天體,雖然看起來是一個個天然物質,但是有觀點認為,這些高速飛行的小物體,可能帶有外星文明的監視器,甚至可能是外星文明的飛行器。如第一個已知的星際訪客「奧陌陌」、第二個已知的星際訪客「鮑裡索夫」彗星,在被發現時,曾經一度被認為可能是外星飛行器。不過後來的觀測結果表明,沒有在這些星際訪客表面發現無線電等信號,即沒有發現外星科技的跡象。不過,目前也只能說,暫時還沒發現外星科技的跡象。如果這些飛行器已經報廢,自然沒法發出信號了,就像旅行者1號探測器,當它的能源耗竭時,也不會發出任何無線電信號,但是不能因此否認旅行者1號探測器是人造飛行器的事實。
此前我們就分享過,天文學家肖斯塔克提出了一個觀點,認為這些天體雖然是彗星,但不排除有外星探測器在其表面,如果我們能夠對這些彗星進行特寫鏡頭拍攝,或許會看到有金屬舷窗等人造設備。當然,目前這些都只是推測,並沒有相關的證據可以證明這些彗星會有外星技術。
不過,這些假想,也為我們星際探索提供了一個思路。相信大家也知道,太陽系非常大,我們想飛出太陽系非常困難,需要很漫長的飛行時間。如旅行者1號探測器、旅行者2號探測器,雖然已經進入星際空間,但是整個飛行過程耗時數十年,所攜帶的能量已經差不多耗盡。如果我們能夠讓探測器附著在這些彗星等小天體表面,跟隨這些小天體在太空中遨遊,確實是可以藉助它們的飛行來實現星際飛行,可以讓探測器飛行所消耗的燃料降至最低,發揮探測器的最大效能。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