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裔天文學家馬中珮:希望能探索到更多的黑洞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3月13日電 對於普通人來說,黑洞,那是一個神秘的世界。人們對於有關黑洞的種種,都充滿想像。世界上從事黑洞研究的科學家很多,但是,要發現它們卻不容易。來自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華裔女天文物理學家馬中珮,帶領研究小組花費四年時間,觀測到人類迄今為止所知宇宙最大兩個黑洞,為人類揭開黑洞的神秘面紗提供了更多可靠的信息和依據。

  這只是個開始

  現年45歲的馬中珮來自臺灣,是宇宙論與粒子天文物理學家,在伯克利加州大學擔任教授。她說自己12歲起就知道自己將來要做的事,那就是研究物理和天文學,成為傑出的物理學家。憑藉對宇宙起源和人類未來命運的一股狂熱,她在天文物理的研究路上堅持探索。

  2007年,馬中珮從伯克利加大、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多倫多大學、密西根大學及亞利桑那州國家光學天文臺找來八位志趣相投的研究生和教授,與她指導的27歲研究生Nicholas McConnell一起組成研究小組,開啟黑洞研究計劃。

  科學界一直認為有黑洞的存在,但是它並不能被直接觀測到,因為強大引力會把一切都往內拉,甚至包括原本可以讓外界發現黑洞存在的光線和其他輻射線。馬中珮和研究小組用三個在地面的天文望遠鏡,一個在衛星上的哈柏望遠鏡,歷經無數次運算,最終發現兩個質量是太陽系100億倍大的黑洞。而在此之前,已知最大的黑洞質量約達太陽的68億倍,比起新發現的黑洞,算是小巫見大巫。這兩個黑洞規模龐大可能是因為不只有能力吞噬行星和恆星,同時也能吸進小星系,此過程可以長達數十億甚至數百億年。2011年12月8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公布了他們的這一發現。

  回想四年來的研究過程,馬中珮和Nicholas McConnell感慨頗多。枯燥的數據分析與測量,整個的研究過程,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每年我們都要飛到夏威夷或德州一兩次,那是我們使用天文望遠鏡的所在地,僅是這一兩天得到的資料,就夠我們接下來研究好幾個月,然後我們又回到電腦前。」Nicholas McConnell說。馬中珮則說,「申請天文望遠鏡的時間也很關鍵,使用需要排隊,好不容易分配上的那幾夜,去觀測時又碰上天氣不好,或者儀器故障。」

  研究團隊表示,發現這兩個黑洞只是開始,目前還有五六個銀河,等待進行數據分析,希望能探索到更多的黑洞。

  一切從興趣出發

  馬中珮的超級大黑洞觀測論文發表之後,震驚了全球天文學界。人們驚訝地發現,這位柏克利大學的華裔天文物理學家,不但是天文物理學界中少數的女性,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從小就想要做太空人、物理學家的馬中珮,在臺灣北一女中讀高二時,便自行決定要出國念書;她花了三年就完成麻省理工學院大學課程,還可以同時在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她被稱為是「左手寫字,右手拉琴」的女科學家。

  馬中珮四歲開始學習拉小提琴,她在音樂方面也曾被視為天才兒童,八歲開始在兒童交響樂團表演,不過,她對物理天文和音樂同樣著迷,九歲時音樂老師問她想不想到維也納學音樂,馬中珮的回答是,「不要學音樂,要當太空人。」因為她覺得,「物理學家可以玩音樂,音樂家卻無法研究科學」。最終,她選擇了研究物理天文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但對音樂的愛好也一直沒有放棄。在大學和研究所期間,馬中珮學習物理和音樂的比例大概是各一半,暑假沒有課業壓力的時候會多學一點小提琴,期考的時候就多念一點書。有時候碰到演奏會和考試撞期,就會先計劃好時間表。在拿到博士學位前兩年,馬中珮決定把小提琴停一下,先在事業上衝刺。到伯克利之後,工作上更忙碌,玩音樂反而成為一種生活的調和。對於馬中珮來說,物理天文和音樂在她人生中都佔相當重要的地位。「我大學到現在認識的朋友,如果不是經過物理,就是透過音樂認識的,等於對我的人生開啟一個不同的面向,讓我接觸到另一個很美的世界。」

  很多人都好奇,為何馬中珮能同時將物理和音樂都「玩得很轉」?對於這個問題,她自己的看法是,一切從興趣出發,慢慢進步,熟能生巧,進而越發感興趣,科學是如此,音樂也是如此。另外還有就是自主與獨立,這是馬中珮父母教育她時留給她的最好的財富。九歲的時候,馬中珮曾經為了觀測月全蝕半夜不睡覺,父母也不但未阻攔女兒探索星空的熱情,還拿著毯子上樓陪她一起觀看。「我從小就很獨立,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不是錯誤的事情,父母還是會放手讓我去做。母親覺得職業音樂家的生活好像不是很平衡,但是如果我想做,他們還是會支持我。」談到對孩子的教育,也已身為人母的馬中珮說,「其實很多小孩都很有自己的主見,如果父母常常否定、打壓小孩的想法,可能就會磨滅了他們的自主性。」

  天文讓你看生命更宏觀

  在世界物理天文學界,女性研究者並不多,而能在這一學科上取得卓越成就的,那就更是少數。總結自己走過的路,馬中珮覺得,「以天文物理為工作的職位非常的少,如果想要朝這個方向發展的話,大部分就是留在學術界。像我們學校申請碩士、博士都是百裡挑一,拿到博士學位後又要做博士後研究、申請教授職位,每一步都是越來越難。現在經濟不景氣,很多人卡在不同的環節。還是興趣最重要,只有你內心喜歡,才能支撐你繼續下去。」

  在馬中珮看來,學天文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開啟你的視野,看事情會用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去思考。「有時候會覺得地球上有這麼多問題,地球卻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點。對我而言,死亡只是生命的逝去,我並不害怕自身的死亡。我覺得死亡比較可怕的是對周遭人的影響,對活著的人有比較難面對的問題。」

相關焦點

  • 美華裔天文學家馬中珮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美華裔天文學家馬中珮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洞分解圖中顯示在最亮的星系團之一裡,超大黑洞周圍被無數星體包圍,吸力範圍則達到冥王星繞太陽軌道的七倍。
  • 華裔科學家發現「怪獸」黑洞 —新聞—科學網
    據英國《衛報》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於當地時間6日宣布,華裔旅美女科學家馬中珮所領導的團隊在宇宙稀疏偏遠處發現一個超大黑洞,該黑洞被研究團隊暱稱為「NGC1600怪獸」。 太空新聞網站Space.com指出,馬中珮團隊發現的超大黑洞,在距地球2億光年、只有約20個小星系的NGC1600星系中心,質量是太陽的170億倍,只比至今發現質量是太陽210億倍大的最大黑洞稍小一些。這個黑洞位於團隊形容為「銀河沙漠」的區域,因為該處原先被認為是幾乎空無一物。
  • 馬中珮:左手寫字 右手拉琴
    從事黑洞研究的科學家很多,但觀測到有研究價值的黑洞卻並不容易。上一次涉及黑洞的重大發現已經是33年前的事情。近日,一位華裔女科學家馬中珮在這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一連發現兩個黑洞,並且單個質量是33年前發現的黑洞的兩倍,約為太陽的100億倍。此事一經公布就引發了轟動。相關的研究成果已經刊登在了近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提起天文物理學家,大家想到的往往是頭髮蒼白、老態龍鐘的形象。但是馬中珮卻顛覆了大家的認知。在當今的天文物理學界,女性研究者可謂鳳毛麟角。
  • 美華裔天文學家參與拍攝首張黑洞照片 講述背後故事
    美國一位華人科學家參加了為黑洞拍照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劃,他就是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助理天文學家陳志均(Chi-Kwan Chan),也是「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的軟體及數據小組召集人。全世界200多位科學家合作完成的一項重大天文學成果——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北京時間4月10日晚在全球多地同步發布。
  • 天文學家是如何拍攝到第一張黑洞照片的
    人類第一張黑洞照片是如何拍攝到的?天文學家:過程漫長。如上圖:我們所看到的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黑洞圖像。乍一看似乎並不壯觀。但是,我們知道:黑洞本質上是不可見的。因為它有非常強大的引力,以至於光都不能從它內部逃脫。因此,多年以來天文學家們都認為黑洞是拍不出來的。
  • 天文學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陷入宇宙
    這個結構大約是銀河系大小的300倍,包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它將附近的六個星系困在一個宇宙氣體的 "蜘蛛網"中。這為早期宇宙如何能如此迅速地成長提供了新的啟示。 在周四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一個由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合作組織詳細介紹了類星體 "SDSS J1030+0524"(簡稱J1030)周圍的環境。
  • 美天文學家觀測到極罕見三黑洞碰撞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日前發表公報說,美國科學家在距地球10億光年處觀測到極其罕見的三黑洞碰撞過程,每個黑洞分別位於一個星系中央,該系統也是迄今發現的三星系合併產生超大質量黑洞的最有力證據。美國航天局的3臺太空望遠鏡以及多個天文臺均捕捉到這一罕見現象。
  • 天文學家可能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小的黑洞
    研究銀河系黑洞的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他們所認為的一種新型黑洞。這類之前不為人知的黑洞可能比之前被稱為最小黑洞要小。研究人員在進行黑洞普查時發現了這一現象。除了分享一種尋找黑洞的新方法外,他們的發現還發表在周四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天文學教授託德·湯普森(Todd Thompson)說:「我們的研究表明,在尋找黑洞的過程中,還有另外一個種群有待我們真正探索。」
  • 天文學家發現離地球最近的黑洞:肉眼可見與它共舞的恆星!
    近日,歐洲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離地球最近的黑洞,由於過於接近地球,以至於肉眼都能看到與之共舞的兩顆恆星。當然,在星系尺度上,親密是相對的。這個黑洞距離我們大約1000光年,每光年為5.9萬億英裡(9.5萬億公裡)。
  • 天文學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陷入宇宙 "蛛網"中
    這個結構大約是銀河系大小的300倍,包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它將附近的六個星系困在一個宇宙氣體的 "蜘蛛網"中。這為早期宇宙如何能如此迅速地成長提供了新的啟示。我們在觀測宇宙最早的時代時已經發現了許多巨大的黑洞,但天文學家還沒有完全能夠確定是什麼使它們能夠長到如此巨大的尺寸。在研究J1030時,Mignoli和他的團隊發現,圍繞著這個超大質量黑洞的一系列星系都被氣體絲錯綜複雜地連接起來。
  • 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恆星被黑洞「拉伸成義大利麵條」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天文學家目睹了一場罕見的天體光影秀--一顆恆星被黑洞「拉伸成義大利麵條」。這一事件發生在距離地球2億多光年的地方,歷時6個月,垂死的恆星被巨大的引力撕成碎片。黑洞是出了名的「貪婪」天體,可以吞噬任何遊蕩在其驚人引力附近的東西。這也不會是一個快速而整齊的死亡--因為力的強度與距離成正比,天體面對黑洞的部分受到的引力要比面對遠方的一側強得多。
  • 都卜勒效應可能幫助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類從未見過的黑洞
    10月31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天文學家提供了一種尋找黑洞的新方法,並表明有可能存在一類比宇宙中已知的最小黑洞還要小的黑洞。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天文學教授託德·湯普森:「我們的發現表明,在尋找黑洞的過程中,還有另外一個種類的黑洞有待我們去探索。」
  • 「不可能質量」黑洞: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中等質量黑洞
    發表研究報告稱,引力波探測器LIGO/Virgo發現了一個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中等質量黑洞,也是目前藉助引力波觀測到的最大的黑洞。5月21日,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科學協作組織(LSC)和歐洲處女座引力波探測器Virgo探測到一段微弱的信號。在通過四種不同的算法對這段信號進行測量後,天文學家認為它可能是距今約70億年前,在一個中等質量黑洞的形成過程中釋放出的引力波信號,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GW190521。據悉,此信號持續時間極短,還不足0.1秒。
  • 天文學家發現離地球最近(已知)的黑洞
    然而,到目前為止,僅發現了幾十個。 恆星質量黑洞,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才被發現,因為他們表現得像宇宙燈塔,拍攝過X射線,因為它們猛烈消耗之類的氣體和恆星。但是這些極端的物體實際上並不能代表天文學家所期望的。大多數黑洞應該安靜地潛伏著,不要吃任何東西。儘管HR 6819是迄今發現的少數秘密黑洞之一,但應該有無數黑洞出現。
  • 天文學家發現:三個巨大黑洞發生罕見碰撞
    當星系與星系發生碰撞時,星系中央的黑洞也會發生碰撞。美國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三個星系與其中央的黑洞正在發生罕見的碰撞。他們相信,這樣的碰撞將會導致一個超級黑洞的形成。美國科學家發現三個巨大黑洞正在發生碰撞,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 天文學家發現質量是太陽170億倍的「黑洞」
    據國外媒體報導,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一個酷似透鏡的星系,其被命名為NGC 1277星系,雖然該星系並不龐大,但其中卻隱藏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大黑洞之一,達到了170億個太陽質量,由黑洞統治的質量佔到星系總質量的14%。來自美國宇航局、歐空局等天文學家們正在使用德克薩斯大學麥克唐納天文臺對這個恐怖天體進行觀測。
  • 美天文學家揭開黑洞克服離心力吞噬氣體之謎
    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科學家長期以來對此大惑不解。現在,藉助電腦模型,美國天文學家對整個過程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在最新研究中,兩位美國天文學家詳細說明了恆星如何將氣體引向星系中心,距離黑洞足夠的近,最終令黑洞將其吞噬的過程。雖然超大質量黑洞對其周圍物質具有強大的控制力,但天文學家並不確定這些天體物理學「猛獸」是如何成功吞噬它們從宿主星系吸收的大量氣體。
  • 天文學家已經探測到了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它距離地球超過130億...
    天文學家已經探測到了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它距離地球超過130億光年。 它的發現時間和其大小帶來了當前的理論,即超大質量黑洞從坍塌的星團形成受到質疑,天文學家建議它們可能由坍塌的原始冷氫氣體形成。
  • 天文學家測算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旋速能達到0.7倍光速!
    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環繞所謂的「吸積盤」,即由塵埃和氣體構成的巨型旋轉盤。吸積盤從數十億光年外旋向超大質量黑洞,很難進行測算。不過,天文學家已經找到了一種途徑。這種效應是天文學家的一個得力工具。宇宙中存在大量引力透鏡天體,包括透鏡類星體,這些星體的存在允許天文學家們洞察宇宙的演化。引力透鏡天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之一,超大質量黑洞的進食過程讓星系核發出異常明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