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到預定環月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
很多小夥伴都知道,今年祖國的航天發射可謂高度密集,除了各種地球衛星,最令人矚目的就是探索火星的天問一號和奔月取土的嫦娥5號了。
目前,嫦娥5號迎來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步:位於地球引力之外的無人外太空對接。這一步成功了,嫦娥5號從「廣寒宮」上帶來的「土特產」才能搭上返回器的「快車」,成功返回地球,為國人也是為地球帶來最年輕的月球「土特產」。
為什麼說這一步這麼難呢,因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位於地球引力之外的無人對接。和阿波羅登月計劃相比,阿波羅的上升器有兩名「月球人」操控,位於月球軌道上的指令艙還有一名指令長做準備。而對於嫦娥5號來說,這所有的活動都是無人的,只能依靠上升器和軌道器之間的「交流」和他們自身的人工智慧。
「嫦娥五號」國旗展示系統在月面成功打開模擬圖
地面控制中心的遠程操控只能作為輔助,而且還是在時間延遲不敏感的階段。因為地月之間的距離為平均距離約38.44萬千米,電磁波以30萬千米/秒的速度傳播指令,一個完整的指令反饋也需要2秒多。如果遇到信號被幹擾,這種延遲還會加劇。
所以,在整個對接過程中,其難度遠高於從地面發射防空飛彈擊落來襲的高超音速飛彈,並且只能把高超音速飛彈「抓住」而不能擊毀。這非常考驗上升器的姿態控制能力,因為上升器上升後和月面大致是垂直的,需要上升器通過多個姿態控制發動機把自己「放平」,時機成熟後,飛到環繞月球的軌道器+返回器所在在的軌道上,追上軌道器並進行對接,所以,它們兩者之間的速度控制就非常重要,否則就會發生撞擊。
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和從地球上發射相比,上升器從月球上發射沒有穩定的發射平臺,火箭發動機的羽流導流空間有限,對於上升器的姿態調整有影響;起飛後,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傳感器相機沒辦法進行長時間曝光,所以在月球上是拍不到星星的,不能通過星座來定位。這一點,從神州飛船的出艙活動中也可以證實,在太空行走中我們也沒有看到星星。所以,上升器需要特殊的定位裝置。
這很可能是月球磁場探測器,上升器通過感知月球磁場的變化來進行定位,當然,月球重力傳感器和小型對月掃描雷達也會起到作用,在結合地面控制中心的輔助,上升器就可以實現自身的三維空間定位和定姿,從而進行姿態調整,進入軌道器的環月軌道中。
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著陸後全景相機拍攝的環拍成像
上升器和返回器對接後,並不是直接藉助「引力彈弓」從月地轉移軌道抵達地球,還需要進行一些準備工作。
首先,要把「土特產」從上升器轉移到返回器,這對「土特產」的包裝工作是非常考驗的,因為從月球表面抓取的月壤和從月面下鑽取的巖石一旦洩露,會在上升器中隨意瀰漫,一旦撞擊到重要的設備和線路,很可能造成失控;而在轉移過程中洩露,還可能造成轉移通道不能夠完全關閉,引發新的風險。
這不是危言聳聽,看過《太空救援》的小夥伴都知道,在太空中,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失誤或者是線路的損壞,都有可能造成致命後果。此外,從飛行服的變化也可以說明細節決定成敗。
早期的飛行服採用的是紐扣,在一次飛行中,一名飛行員衣服上紐扣脫落,然後剛好卡住了一個重要的裝置,最終飛行失控墜毀。從那以後,所有的軍用飛行員不再採用紐扣而是拉鏈,包括飛行服的衣襟和口袋。
鑽孔採巖芯(圖源:New China)
所以,為了防止上述情況發生,從月球上獲得「土特產」採用了特殊包裝袋,長約2.5米,採用了特殊複合材料製成,微米級密度,能將鑽杆鑽取的圓柱體月巖完整的包裝,保留其最開始的層理信息。這樣,「土特產」最終返回地球後,科學家就可以通過對這個從月球地下兩米鑽取的圓柱形月巖分析,得到月球表面地質的演變,為月球資源的開發提供重要的數據。
月壤裝入包裝袋後,還會被裝入到航天材料製成的密封罐中,為了獲取完整的月巖層理信息,從月球表面獲得的月壤和鑽取的月巖是分開包裝的。這個特殊包裝罐的蓋子上有一小段齒輪,機械臂通過轉動蓋子上的齒輪,就可以完成密封。為了對接後的轉移方便,這兩個密封罐很可能在密封后會連接到一起,這樣一次就可以把包裝罐轉移到返回器中。
月壤轉移完成後,轉移通道關閉,上升器也會被拋棄,軌道器和返回器「輕裝上陣」,待到月地轉移窗口期的到來,軌道器的火箭發動機點火,奔向地球。到達距離地球表面5000公裡時,返回器和軌道器分離,以一定的角度落入大氣層邊緣後「打水漂」,返回器的速度降低到七公裡多每秒,最終返回地球,就像楊利偉返回地球乘坐的返回艙一樣。
返回艙再入地球大氣層(圖源:New China)
所以,這一系列的技術,能夠玩轉的,一隻手都能數過來。通過嫦娥5號工程,中國將會掌握最先進的登月和返回技術,一旦祖國的大推力巨無霸火箭到位,美國人曾經實現過的,中國人也不會再羨慕,甚至還會建立月球科考站,或者以月球的出發點,載人登陸火星!
當年阿姆斯特朗說出了那句話,「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而當中國人的腳印踏上月球表面上時,可以自信地說:「48年後,月球人再次歸來,從此,月球不再孤寂!」(側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