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些學校和家長都很煩。一方面,一些家長處於焦慮之中,學校要重新編班、或是喜歡的老師要換了;另一方面,一些學校更是鬱悶,家長的「手」居然伸到學校,連學校的人事安排都要管……
這幾種情形很常見1、學校重新分班,學生不舍,家長心疼
不少學校在新學期會考慮重新分班,特別是小學三年級到四年級。
這幾天,有學校對剛升上四年段的同學,進行打亂分班。家長說,因為要和熟悉的小夥伴分離,孩子哭哭啼啼。
孩子落淚,家長就心疼,組團瘋狂投訴。
2、學校要換老師,家長要求不換老師
還有一種情形:新學期,學校要換老師,家長不同意!
家長不同意換老師的原因有幾種:一種是老師得到全班大多數學生家長的認可,家長希望這位老師「一教到底」。還有一種是班級老師換得太頻繁了,家長受不了。有的家長說,四年換了八個班主任;還有的小學讀不到一年,主要科目換了三位老師,有的科目的老師都換了兩輪,這學期還要換!
3、學校不換老師,家長要求換
還有另一種情形:家長強烈要求學校把某某老師換了。
學校重新分班和換老師的理由?
說實話,學校也不是吃飽撐著,喜歡重新編班、換老師。一般來說,有幾種原因:
1、不少學校都會在孩子進入四年級時換老師,或是重新編班。一般來說,小學階段大致分成兩段:一到三年級,四到六年級。無論從學習內容,還是孩子身心看,三到四年級是一個小飛躍。學校這個時候重新分班不外乎幾個原因:
一是,要進入四年級了,學生個體差異更加明顯了,為了更加均衡,實行均衡分班;
二是,孩子進入一年級後,就固定在一個班級,一直到六年級。在一個固定的群體中,無論是同學的評價,還是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都相對固定,這樣自信心和能力培養都受到局限。而重新編班,對於那些表現一般的學生是個促動,到了新班級,會有新目標。
最關鍵的一點是,變化的環境對學習能力思維方式、處事方法的發展都有好處。此外,老師教久了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勢。每個老師有自己的風格,如果學生能重新接觸一些老師,對成長有利。
有的小學則進一步細分:一到二年級,三到四年級,五到六年級。
2、一般是什麼時候,學校要換老師?
一、正如上述,有的學校換老師,是根據學段特點,例如,小學一般會分低段、中段和高段,學校會根據老師特點安排崗位,低段有經驗的老師帶到了高段再回歸低段,由富有高段經驗的老師接替。有的幼兒園的小班是固定的老師,一般安排比較有耐心的老師,因此,到中班就得換人。
二、女教師懷孕了。特別是現在,學校裡懷二孩的老師多了,她們年齡都相對大,不少人需要保胎,因此就不適合畢業班的崗位,需要換人。
三、出現突發情況,例如老師離職了,或是崗位調整。
家長在擔心什麼?對於學校編班、換老師,家長們並不完全支持。家長們心裡話是:
對學校來說,重新分班、換老師也許只是正常的教學變動,但是,對於學生來說確實是一件大事。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不管是多優秀的老師,多好的教學模式,學生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學生好不容易適應了一個老師的授課,你又不聲不響地給換了,對學生的學習絕對是有影響的。而且,每位老師要了解不同學生的特點和自身狀況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過於頻繁換老師,也可能讓孩子沒法適應新老師教育方法而影響學習。
特別是那些孩子喜歡的老師被換了,家長更加緊張,他們認為,一位學生是否喜歡一個老師,是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這門功課的喜愛程度的。所以,學校換老師還是要慎重!
簡而言之,家長的擔心是:
一、擔心新老師不夠優秀。
對於不熟悉的人和事,由於不了解,導致不放心,缺乏應有的安全感,所以大多數人第一反應一定是比較抗拒的。
二、擔心孩子不適應。
新老師再優秀,能力再強,如果你的教學方式、管理方法孩子不喜歡,那一定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學校編班換老師,需要和家長商量嗎?新學期換老師,原本是學校的常規工作之一,學校說了算。不料,讓學校目瞪口呆的是:家長的手「伸」到學校,連學校的人事安排和行政工作都要管。
學校校長說,有的家長甚至動用到關係,從上級施壓:某某老師很優秀,最好她一直帶我的孩子到畢業。
在教育部門看來,調換老師的任職崗位,是學校工作需要作出的決定,是在正常的職權範圍內實施的,沒有規定要求學校在更換老師時,要與事先與家長商量。
因此,大多數學校認為,家長幹預學校的人事安排,是家長維權過度。
社交媒體也助長了家長的過度維權,家長之間有各種QQ群、微信群,可以說是一呼百應。學校老師說,有時候是小小一件事,或是少數幾位家長的擔心,通過微信群放大後,變成一件大事。
學校還說,家長們排斥新老師,有點無理取鬧,他們根本對新老師毫無了解就輕易下結論:新來的就是不好。
學校和家長還能不能友好相處?1、新學期怎麼換老師?
那麼,學校老師就得由家長說了算?
應該說,學校老師務必意識到一點:隨著家長素質提高,民主意識的增強,家長越來越多地「侵入」學校,家長的手伸得越來越長,這是一種趨勢。所以,要心平氣和地接受家長介入學校事務。
但是,學校在某些事情上是不能任由家長「長驅直入」的。從教育學角度看,即使家長是大學教授,他也不見得懂得小學的數學要怎麼教,畢竟孩子的認知規律有特殊性。但是,偏偏一些家長認為自己才是最懂得教育的人,經常要和老師較勁,認為:明明可以這樣,為什麼你要那樣?
通常的做法是,學校的家校委員會,事先要制定界限,即說清楚家長能管什麼,什麼是不能插手的,譬如說,家長無權插手學校的人事安排。
不過,雖然說學校有人事權,家長要求「換老師」或者「不換老師」,與部分家長「過度維權」有關,但也不能說學校老師就沒有一點值得反思的地方。
在這件事上,很多學校也表現得太傲嬌。有專家表示,學校首先應該召開家長會議,就為何更換老師或是編班,進行詳細說明,其次,新接任的教師應該被隆重推出,在教學上也應該向家長解釋,在更換老師的同時,要保障教學質量不受影響。這樣相互溝通,相信會打消家長的疑慮。
簡而言之,在專業人士看來,對於家長的「維權」,學校不可放任不管,也不可一味指責家長,而是需要反思,並作好家長溝通工作,讓家長理性表達自己的主張,在「合理的區間內」維權。
2、家長如何應對重新編班、換老師?
一般認為,家長插手學校人事安排,主要緣於家長的過度焦慮,對孩子產生過度教育從而「過度維權」。
專業人士認為,這其實是不利於孩子的教育成長,有可能造成孩子以自己為中心,降低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反對換老師,易使孩子對學校老師產生敵意,潛意識裡抵抗老師。
還有一種可能,讓老師怕得罪家長當「好好先生」,難能對學生品德和學習加以正確引導。
因此,在換老師這個問題上,一般的建議是:
一、放正心態,勿先入為主。
其實絕大部分的老師都是非常負責任,並且對學生持有愛心的,否則他們也不會從事這一行業。所以在面對換老師這個問題上,家長不妨放正自己的心態,不要用先入為主的觀念,標籤化的想法束縛任何一位新老師,挑剔這個嫌棄那個。
每個老師有不同的特點和風格,還未深入了解,不要輕易下結論。這對老師和孩子都是一種傷害。所以,適應就好,一起來適應老師的教學。不然你自己不改變,損失的可是你自己和孩子呢。
二、常常與新老師保持溝通。
對於老師與家長的關係來說,溝通真的很重要。尤其是當孩子換了新的班主任、新的任課老師時候,家長不妨更主動及時與老師保持溝通。
三、換老師或者換班,有可能成為孩子成長新契機。
孩子成長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會經歷分離和改變,這些心理上的衝擊和不適都是必須經歷的,並不會持續太長時間。這也是讓孩子的內心不斷強大起來的過程。
不少人認為,有些被「標籤化」了的孩子,或許有重新讓老師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的「逆襲」機會,這樣煥然一新的環境會讓他充滿信心和期待。換句話說,接觸不同的老師也能成為孩子心理成長的契機。
或許結果和想像不一樣每個學期,我們都會遇到因為孩子的班級換老師而驚慌失措的家長,但是,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們經常也得到反饋:以前覺得那位老師好,沒想到新來的這位老師更好。編班也是如此。
最後說些不中聽的話:
父母們,千萬不要動不動用孩子來作為和人「談判」的手段,譬如說,我的孩子因為分班、換老師傷心得吃不下飯,哭個不停,甚至是要死要活,你們看看要怎麼辦吧?
如果孩子沒有學會愛惜自己,愛惜生命,而是把「愛自己」的主動權交給別人,覺得其他人都應該珍惜他,那麼,他以後的人生會很痛苦。他以後還有可能會用同樣的手段來要挾你,要挾別人,他會養成傷害自己來「懲罰」別人的習慣,到那個時候,就不是吃不下飯、哭哭啼啼的級別了。
用大白話說,務必讓孩子明白,他哭哭啼啼、不吃飯,難受的只能是他自己,很多時候,世界是不會因為他的難受而改變。
再說了,不就分個班嗎?下課了去找找原先班級的好朋友,這樣不是很好嗎?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您怎麼看?歡迎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佘崢 編輯:蔣含 值班主編:林燕貞
【來源:廈門日報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