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還記得當初看《神鵰俠侶》時,印象最深的就是李莫愁每次殺人,都要留下這句話。
這個因愛生恨的殺人魔頭,讓人可憐又可恨。愛情究竟是什麼,讓人如此著迷,又讓人如此受折磨?
也許我們可以從千千萬的愛情小說裡找到答案,然裡面的愛情在藝術特效的濾鏡下遙遠又陌生,和現實生活相差了好幾個理想化。
那沒有特效濾鏡的愛情到底是什麼?或許從那本被馬雲稱為影響了自己人生的書,被賈樟柯推崇備至的《人生》裡能夠窺出一二。
1、高加林的3段愛情
路遙筆下的《人生》裡,主人公高加林一共經歷了3段愛情,結尾還是未完待續。
高加林的第一段愛情是在高中時期,是文藝青年常見的朦朦朧朧,一個是班長,一個是學習委員,在青春萌動的荷爾蒙裡,相互欣賞文學、相互討論文藝,互相欽慕。
都說初戀難以修成正果,更何況高加林高中畢業無緣於大學,農村戶口的他如何敢敢肖想父母是國家幹部的黃亞萍呢?於是正待發芽的愛情只能無疾而終。
第二段感情發生在高加林的民辦教師職位被村支書兒子走後門頂掉之後。
痛苦、不甘、憤懣、無所適從的高加林遇到了對她傾慕已久的劉巧珍,劉巧珍漂亮、可愛、溫柔、純真,就是大字不識一個。
一次賣饃,難堪、沮喪的高加林被「蓄謀已久」的巧珍表白,他手足無措,渾身顫慄,激動得渾身摸煙,巧珍遞給他早已準備好的煙,在加林的詫異中,巧珍一句嬌羞的「我就知道。」並把手放在了加林的胸脯上,就此俘獲了高加林的心。
《簡愛》裡說:愛是一場博弈,必須保持勢均力敵,才能長久地相依相惜。
高加林和巧珍的愛情卻是一個仰望,一個俯視,不平等的關係最後以失敗告終也是意料之中。
第三段愛情發生在高加林成了縣裡的通訊員後,高中時沒有萌芽的愛情竄了出來。
熱愛文學的高加林努力上進,成了縣裡的風雲人物。自信、新潮的高加林在被黃亞萍表白,並許以去更大城市(南京)工作時,他將愛情和前程捆綁在一起,拋棄了巧珍。
莎士比亞說過:愛情裡要是摻雜了和它本身無關的算計,那就不是真的愛情。
高加林這份壓上了前程的愛情,當他再次被打回原形時,也只能隨之終止。
高加林的3段愛情都以失敗告終,不過細品小說,卻可以從中找到「沒有特效濾鏡的愛情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
2、愛情是苯基乙胺
在《霍亂時期的愛情》裡,愛情就像一場疫病,它讓初遇愛情的馬爾克斯寢食難安,腹瀉,吐綠水,失去辨別方向的能力,甚至常常昏厥。
我們在描述愛情時,總會說「臉紅心跳」、「意亂情迷」、「手心冒汗」,「茶飯不思」等,這些不正常的生理反應,都是愛情的反應。
而這些反應,以生理學而言,是因為身體在受到相應刺激時,體內分泌出了大量的苯基乙胺,這種物質就像一個磨人的小妖精,讓人如痴如醉,讓人慾罷不能。
高加林在被巧珍表白的時候,就是如此——
和巧珍走在傍晚空無一人的鄉間小道上時,心「咚咚咚」地跳著,精神也是從沒有的緊張;
聽到巧珍說要和他搭夥過日子時,血「轟」地衝上頭,手足無措,「胸口像火燒一般灼疼」,肌肉緊縮,四肢麻木僵硬,恐慌又新奇;
看著巧珍動情的眼淚,他產生了奇異的激情:眼前有無數飛動的彩色畫面,耳邊有無數喜歡的音樂旋律,現實裡的山水都虛幻起來;額頭髮燙,失去了任何記憶和想像……
路遙筆下的文字樸實無華,卻能讓有過情感經歷的人被撲面而來的愛情感受到四肢百骸酥麻的高加林。
作為苯基乙胺的愛情,是一種生理現象,想讓它產生也是可以的。
比如在「如何告白成功」的答案中,有一個方法就是利用「吊橋效應」。
所謂「吊橋效應」就是人在容易緊張的環境中,體內分泌的苯基乙胺讓人心跳加速,如果此時身邊有他人,當事人會產生別人讓自己心動的錯覺。
其實這一點在巧珍和加林告白的場景中也有體現,傍晚空無一人的鄉間小道容易讓人沒有安全感,況且在那個時代,和異性接觸非常保守,又都是年輕人,並肩走在一起,誰會不緊張呢?
再有就是肢體的觸碰,也會刺激身體中的苯基乙胺分泌。
還記得巧珍和加林表白時,讓加林產生「失去了任何記憶和想像」的反應就是巧珍將雙手放在了加林胸脯上,兩顆發燙的額頭貼在了一起……
嗯,電流穿過身體,刺激產生的苯基乙胺確實會讓人一瞬失憶,這就是「觸電般心動」的畫面了吧。
所以,在霸道總裁口袋書裡,總裁懷裡的小秘書被總裁威脅:「別動,再動就後果自負!」,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臺詞,還真是讓人捂臉逃走的,信息量豐富的,開車前奏啊……
3、愛情也是「以貌取人」和在需要時的幫助
在愛情中,苯基乙胺的生理反應總會讓人興奮,我們可以稱之為激情。
高加林能夠在巧珍的表白中獲得愛情激情,是有前提條件的——巧珍是高家村最美的姑娘。否則對於沒把不識字的農村姑娘放在眼裡的高加林而言,再黑、再寂靜無人的鄉間小道,再多的肢體觸碰,也不能讓他感受到「愛情來了」的激情。
再者黃亞萍能被加林多看一眼,也是因為作為江南美女,是班上當之無愧的班花。否則難道全班就只有一個黃亞萍是女生嗎?
是的,愛情很多時候,就是「以貌取人」,雖然和「真善美」的價值觀有點相左,但它是客觀存在。
「一見鍾情是見色起意,日久生情是權衡利弊」的說法有些極端,不過也不無道理。
既然愛情產生了,雙方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要在一起,建立親密關係。
美國作家蓋瑞·查普曼寫過一本書,叫《愛的五種語言》,裡面提到了5種能夠發展親密關係的形式:
1、陪伴,而且是很有質量的那種,像同床異夢,或者說兩個人在一起各玩各的手機,這些都不能稱之為「陪伴」。
2、為你花錢,很多人會用給對方花錢的方式表達心意,雖然沒什麼毛病,但是花錢並不一定代表精心。
3、 出現在你需要時,並及時給予所需幫助。
4、肢體接觸,所謂「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講的就是肢體語言要比語言更直接,在情感表達中,不可或缺。
5、 肯定你,讚美你,人的本性就是喜歡聽有利於自己的話語,親密關係中適當的「彩虹屁」那是相當重要的。
縱觀高加林的3段愛情,雖然5種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現,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需要時所給予的幫助」。
在縣城讀高中的時候,高加林喜歡文藝,自卑敏感又自傲,他是孤獨的,但黃亞萍能夠在書中、音樂中、繪畫中、國際問題中和他交流分享,由此生出了朦朦朧朧的情愫。
在他失去民辦教師的崗位後,憤懣不甘,去城裡賣饃,難堪痛苦,然後巧珍出現了,看穿他所有的痛苦,幫他賣饃,給他買煙,仰望著他,安撫著他。因為事業所帶來的痛苦,都在巧珍給予的溫柔裡被愛情稀釋。
後來他到縣城裡作交通員,儘管成為風雲人物,但是陌生城市裡黃亞萍的談天說地和告白,不僅迎合了他理想伴侶的樣子,還允諾了他遠大的前程,他便不顧做人的原則,一邊罵著自己不是人,一邊沉浸在黃亞萍帶給他的新奇世界裡。
高加林的愛情很現實化,沒有了特效濾鏡的愛情,有時候確實讓人難以直視。
4、愛情更是真心的承諾和相互信任
在心理學家羅伯特的「愛情三元理論」中認為,愛情=激情+親密+承諾。
苯基乙胺的存在時間並不久,再高的顏值也會審美疲勞,而在親密關係裡,很多付出都會變成理所應當。
所以這些愛情都不長久,唯有承諾,才能讓愛情有長久的可能。這也是為什麼戀愛中的人們總喜歡山盟海誓,因為誓言就是承諾的一種。
當然,真心的承諾,是要基於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畢竟只有彼此相信對方能夠讓自己過好,才能給予發自內心的承諾
高加林和巧珍的愛情最後不得善終,就是因為沒有真心的承諾和信任。
雖然確定戀愛關係也可以算是一種承諾,不過真心承諾的人是巧珍,相信對方能讓自己過好的人也只是巧珍,加林只是被動接受,甚至從沒相信過和巧珍能夠讓自己過得好。
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巧珍事事為加林著想,她不怕村裡人嘲笑,更不惜和家裡人鬧翻,哪怕加林想要去城裡發展,她都是發自內心地鼓勵和成全,甚至還幫加林父母做農活。
反觀加林,他愛巧珍是真的,他害怕巧珍把他拴在農村也是真的,他覺得和巧珍聊天不如和黃亞萍聊天有趣是真的,前程遠比巧珍重要,更是真的。
他從來沒有發自內心地相信過巧珍說的「不會叫你受苦的」,因為於他而言,在農村本就是一種受苦!所以他更沒有給過巧珍關於愛的真心承諾。
而對於黃亞萍,高加林拋棄巧珍和她確定戀愛關係,答應她一起去南京,與其說是給黃亞萍承諾,還不如說高加林是給他幻想中的伴侶和前程承諾。
所以他看著發大小姐脾氣的黃亞萍,想著「巧珍不會這樣」,甚至思念巧珍的溫柔和順從。
沒有真正投入情感的愛情,黃亞萍再漂亮,送再多再貴的禮物,有再招搖過市的經歷,在前程崩塌時,他給的承諾不復存在。
他也從來不相信黃亞萍能夠看得上自己的農村戶口,所以沒考上大學的他不再聯繫黃亞萍,當黃亞萍衝動地想要和他一起去農村時,他也選擇了拒絕。
沒有真心承諾和相互信任的愛情,註定了只是錯過和遺憾吧。
5、變幻莫測的愛情,本質是恆定的
路遙並非純粹的愛情小說作家,他筆下的愛情,沒有亞當和夏娃的命中注定,也沒有梁山伯和祝英臺的生死相隨,更沒有牛郎和織女的浪漫可期。
但是他筆下的愛情,有生活的激情,有生活的純淨,有生活的美好;還有生活的世俗、生活的無奈、生活的彷徨。
愛情是什麼呢?
就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每個人都各不相同吧。
只是剝去愛情的種種外衣,你會發現,那赤裸裸的愛情,最初只是那讓你臉紅心跳的苯基乙胺,後來就在彼此需求的互動交換中成長,然後在彼此積澱的信任中茁壯,在彼此真心的承諾下永恆。
作者簡介:紫塵靜雪,90後已婚大齡少女,研究兩性關係、婚姻關係,堅信家長裡短也是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