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崔茉
久違的「五一」小長假又來了,很多小夥伴已經踏上了放飛自我的旅途,但也有一些小夥伴是不是就只是想宅在家裡,放空自我,享受難得的悠閒時光呢?對於後者,細心的小編已經為你安排好了一項休閒活動——看美國大片,更特別的是,這些大片裡都有咱們石油人熟悉的事件或場景,會有特別的帶入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NO.1
《絕世天劫》
《Armageddon》1998年 151分鐘 美國
劇情梗概:發現一顆巨大的隕石正朝地球方向奔來,並將於18日內撞上地球時,美國太空總署想出阻止該隕石與地球相撞造成人類毀滅的辦法:派世界上最會鑽洞的隊伍——鑽井工人登陸隕石的表面,鑽洞穿至隕石的深處,放入核彈引爆。
鑽井工頭亨利(布魯斯威利斯)被委以重任,而他的下屬(本阿弗萊特)恰也是其女兒(麗芙泰勒)的男朋友,此次任務能否成功完成,關係到女兒下半輩子的幸福。為此,他和下屬接受了太空總署的高強度訓練,以期一夜之間從打井工人變成救世英雄。
看點推介:石油人應該不會想到有一天會到隕石上鑽井,並拯救全人類吧!單憑這點,就已經夠讓人熱血沸騰啦!從劇情可以看出此片是一部科幻片,所以我們無需從邏輯和科學原理上對此片進行嚴格的論證,比如在小行星上鑽井放一個核彈是否真的可行,小行星表面是否失重等等諸如此類。此外,就觀影效果來說,這部拍攝於1998年的片子的特效放在現在看也毫不過時。
影片一開始,布魯斯威利斯飾演的鑽井平臺老闆哈裡還在悠閒的打高爾夫(歪果仁就是會玩),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設定他工作的這個鑽井平臺是個海上鑽井平臺並且還位於南中國海。
再來一張遠景。
這時,鑽井平臺突然發生井噴。好在經驗豐富的工人們控制住了井噴。
此時,他們還不知道一顆巨大的隕石即將撞擊地球給全人類帶來毀滅,而美國太空總署的專家們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找到全世界最頂尖的深層鑽井專家在隕石上鑽一個800英尺深的洞,放一個核彈進去從內部引爆隕石,使其偏離軌道免於直接撞擊地球。
井深800英尺,也就是240多米,懂鑽井的小夥伴是不是要笑出聲了,內心OS:這點深度鑽機還沒預熱就結束了好嘛。。這還叫活??不打個8000米怎麼展示我們的實力??就是個8字型我們也能打出來。。咳咳,小夥伴們嚴肅點,正經看劇!
美國太空總署找到哈裡的原因是他熟悉地球上所有的地形,並且最不可能鑽井的地質他都能鑽得進去。
在得知在隕石上鑽洞是拯救地球的唯一方法後,哈裡經過深思接受了這一任務並提出必須使用他自己隊伍的條件。對此,他的解釋是:
並且他還要使用自己設計的鑽機,就是下面這臺,這個鑽機的樣子是不是有點。。。搞笑?
在經歷了短暫的高強度太空適應訓練後,哈裡帶著一群鑽井工隊友踏上了前往隕石表面鑽洞的冒險旅程。拯救地球最後還是得靠石油人!咱平時還有啥理由不好好打井呢!
中間的艱險在此不多過贅述,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己去看電影,不過小編還是忍不住想展示一下他們在隕石上的鑽井現場和鑽出的洞的樣子。。
宇宙牌鑽機是不是很酷!旁邊的管子應該是套管吧。。不過那個綠色的東東是什麼鬼。。
就是鑽出來的洞有點大,都夠一個人鑽下去了。。果然是鑽洞。。不是鑽井。。
好了,劇透就到這裡,小編只能說結尾非常感人!
最後再叨叨兩句,飾演男主的布魯斯·威利斯也算是好萊塢老牌男星了,演技沒的說,他主演的《第六感》給小編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這次出演一名鑽井隊長,讓人倍感親切,小編覺得他還是演出了鑽井工人的豪爽和務實。要說遺憾,小編覺得這部電影可能過於刻意表現鑽井工人作為小人物與拯救世界這種宏大主題之間的反差,在一些場景上對個別人物的性格刻畫不是特別討喜,讓人看了有點不舒服,不過瑕不掩瑜,總體來說還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薦的影片哦!
NO.2
《血色將至》
《There Will Be Blood》2008年 158分鐘 美國
劇情梗概:1898年,銀礦工丹尼爾普萊恩惟尤因井下作業事故摔斷了腿,但他因禍得福了解到秘密的石油信息。他果敢堅毅,孤獨自由,富有想法,極具攻擊性,到處購買富有油藏的土地,拒絕和石油公司合作自己開發,逐漸成長為一名石油商人,但同時他也對不懷好意的人進行著報復,特別是對自己的養子懷有複雜的情感,在親情和利益面前不停搖擺。
看點推介:本片改編自美國作家UptonSinclair於1927年發表的小說《石油》。2008年,導演保羅·託馬斯·安德森將它搬上了熒幕。男主角丹尼爾戴劉易斯憑此片獲得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影帝(男主三奪奧斯卡影帝,演啥像啥),他出色的演技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也使本片成為經典電影之一。
影片一開始,男主丹尼爾從鑽獲一口小油井發家。
要知道,劇情的設定當時是1901年,所以,鑽井技術非常原始,就是靠人拉鐵錐不停從高處墜落,依靠重力鑿地,讓接近地表的原油自然冒出來。
然後,就一桶一桶撈出倒在旁邊的土坑裡。
通過這樣的油井,他每周可賺5000美金,這可是一個多世紀前啊!!小編已無法換算出這在當時是多大一筆收入!在一次事故中,他的一個手下被砸死,留下一個男嬰,他便收養了這個男嬰對外宣稱是自己的孩子,並四處演說尋找可供開採石油的土地。他如此介紹自己:
可以看出,他所處的時代正是美國石油工業最初興起的年代,讓人感慨的是即便是100多年前,當時美國平民的物質生活還十分落後,但社會規則已經建立,打井必須先租地或買地(應該相當於現在的獲得礦權)是所有人的共識,並且很多人已經意識到石油資源的價值。
丹尼爾不停地到處奔波、遊說地主將地租或賣給他,並且利用了他的養子博得很多人的好感和信任,找油打井的生意越做越大,但是在一次井噴事故中,強烈的衝擊波把當時正在井架上玩耍的養子的耳朵震聾了,而丹尼爾雖說第一時間救出了養子但仍更在乎油井的安危,使養子對他的情感發生了變化。
他很快又打了幾口新井,想從他這裡得到好處的人也越來越多,牧師希望他捐錢蓋更大的教堂,甚至自稱是他弟弟的人也來找他。
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他不惜違背自己的內心,按照地主的要求信奉了基督教。他堅持自己經營,拒絕和標準石油公司(就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創辦的石油公司,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合作,鋪設了自己的輸油管道。
在事業上,他是成功的,但從情感上講,他又是失敗的。人性的複雜通過他的人生軌跡展露無遺。
總的來說,本片生動展現出了上世紀初美國石油資本家的發跡史,影片節奏緊湊,高度還原了當時美國的社會狀態,豆瓣評分8.2也說明了此片質量上乘,非常推薦小夥伴們有時間可以看看。
NO.3
《深海浩劫》
《Deepwater Horizon》2016年 107分鐘 美國
劇情梗概:離岸40英裡以外,廣闊的墨西哥灣洋面上矗立著世界頂尖的海上鑽井平臺——「深水地平線」。平臺副經理麥克·威廉士(馬克·沃爾伯格飾演)帶領自己的團隊即將完成一次破紀錄深度的鑽井作業。不料突發井壓不穩和壓衝導致緊急安全系統失靈,隨即引發連環爆炸,深海原油衝破井蓋噴湧出來,形成數十米高的油柱,整個鑽井平臺及附近的海平面都被遮天濃煙和熊熊大火包圍,變成人間煉獄,126名鑽井工人被困其中。因火勢太大,海上救援隊伍無法靠近。麥克帶領幾名勇敢的同伴,展開自救行動。他們搜救傷者、安排撤離,堅守到最後一刻。
看點推介:這部影片很多小夥伴都不陌生,本片根據2010年BP在美國墨西哥灣的原油洩漏事件改編,是一部紀實風格的電影,高度還原了原油洩漏事件的全過程,展現了鑽井平臺工人的工作日常,比如乘坐直升機去平臺上工作、每三周一休等。影片裡含有大量的技術流程以及專業術語,非石油專業的小夥伴看起來可能會有一點點障礙,但咱石油人特別是海上鑽井工作人員看了不但很熟悉還可能會挑出不少BUG來,更像是一部上平臺工作前的安全教育片。
「深水地平線」號鑽井平臺是一艘半潛式鑽井平臺
影片以一名爆炸事故中的倖存者在法庭上的陳詞作為開場,小編要特別指出這段作為背景音的陳詞是真實的!甲方BP、鑽井平臺所有方瑞士越洋鑽探公司以及第三方作業者斯倫貝謝均在影片中出鏡,也令人佩服BP的勇氣,畢竟影片表現出的事故主因是鑽井平臺工期拖延導致成本高漲,甲方BP為節約經費減少了一些安全性能方面的檢測作業,從而釀成慘劇。
但理性想想,深海鑽井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小編相信BP這種實力的公司是不會單從節約經費的角度減少作業流程的,任何事故的發生都是綜合作用的結果,單純將責任甩給甲方也是片面的。影片中多次提到的負壓測試與正壓測試是固井作業的技術術語,並給予了解釋,正是因為固井質量不合格又沒有檢測,因而在抽取泥漿封井過程中,井筒的壓力無法平衡,造成井噴。
影片對於負壓測試的解釋,事實證明這個作業的結果存在錯誤
泥漿從井口溢出,大事不好
所有人還沒有反應過來,井噴發生了
在進行一系列操作仍舊無法控制井噴後,洩漏的原油遇上火花引發連環爆炸
為了逃生,很多人從百米高的平臺上跳進了海裡
影片對於井噴和爆炸過程的展示令人印象深刻,僅僅幾秒鐘,平靜的生活被打破,熟悉的工作場景變成一片火海。這也讓我們再次深思,在獲取大自然資源的同時如何與它和諧相處,以及深海油氣開發這一高危作業中安全生產的重要性。
從影片製作角度來說,為了力求真實,導演彼得·博格拒絕使用電腦特效技術來布景,反而在一個水庫中搭建了1:1的實景——一座大型的石油鑽井平臺,甚至從真的鑽井平臺上拆下屏幕、按扭,安裝在布景中的控制室內,務求一切做到逼真。這也成為該片預算高達1億美元的主要用處。
影片搭建的鑽井平臺實景
彼得·博格曾表示,拍攝這一影片只是想單純地展示這一災難的全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每個無名英雄所做出的犧牲。因而,電影一方面沒有一般好萊塢大片那樣的娛樂性,另一方面也沒有在主體思想和意識形態上過分的拔高。特別在影片末尾,列出了在平臺爆炸事故中犧牲的11名工人的名字和他們的照片,讓人感到分外痛心的同時也再次發出警告,安全重於泰山,一刻也不能放鬆!
NO.4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DallasBuyers Club》 2013年 117分鐘 美國
劇情梗概:1986年美國達拉斯市,得州電工羅恩·伍德魯夫(馬修·麥康納飾)發現自己患上愛滋病。為了活下去,羅恩開始研究各種抗艾處方和替代療法,甚至走私來自世界各地未經批准的藥物,並成立了一個叫做「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的地下組織,為愛滋病人提供更多「非常規療法」。羅恩最終在1992年9月去世,離他被告知只剩30天可活已經過去了2557天。
看點推介:這部電影從內容上看和石油沒有任何關係,小編之所以推薦它的理由是男主的工作背景應該是一名在井場打工的工人。影片一開場,他的一個工友被鑽機卡住而受傷,他去幫忙反被電擊,去醫院檢查才發現自己得了愛滋病。
仔細看這個場景的背景,全是抽油機,由此可以斷定男主是在一個井場以打零工為生。
另影片所說的達拉斯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得州是美國油氣開發的大洲,油氣儲量豐富,目前佔全美三分之一原油產量的二疊紀盆地就位於得州,得州最大的城市休斯頓也被稱為石油城,由此也使得油井工人這一職業在這裡十分常見。
影片中也出現過抽油機畫面,這邊電影被譽為美版《我不是藥神》(但是它公映在先),是一部非常勵志的電影。
NO.5
《地球上的石油》
《Planet Oil》 三集紀錄片 2015年 英國BBC
劇情梗概:地球上的資源還能支持人類生存多久?《地球上的石油》造訪了世界上眾多石油和天然氣產地,探尋人類如何生產燃料,以及地理學、科技、政治和商業壓力是如何影響並驅動了全世界的無法滿足的消費欲望。影片提出為什麼我們會如此依賴石油,並提出,如果我們繼續這樣依賴這些燃料,我們會付出什麼代價,人類到底能否不再依賴石油?
看點推介:三集紀錄片分別從《石油如何改變我們》、《碳之戰》和《氣候之戰》三個方面,介紹了整個石油工業的歷史及其發展,環保和石油怎樣共存,以及石油在政治博弈中的影響,有較為完整的故事鏈條,特別適合想初步了解石油工業發展史的小夥伴。
說了這麼多,不知你能否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影片呢,別告訴小編你全!部!都!看!過!或者你還知道哪些帶有石油元素的影片,也可以留言告訴小編哦!最後祝所有小夥伴度過一個快樂的假期!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