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歷代都修長城,為什麼李世民偏偏不修?他的答案讓人佩服

2020-12-04 指點江山

萬裡長城作為中國古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譽,外國人稱之為「偉大的牆」。但是,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

從這裡,足以看出其宏偉程度令人稱奇。

長城最早是在周朝修建的,當時,周幽王上演的烽火戲諸侯,是長城最早的典故。在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為了防禦他國開始建築「楚方城」;戰國時期,各國也接連修建了「諸侯互防長城」;而從秦國統一中華之後,掀開了長城的第一次大規模修築,動用了百萬勞動力,佔當時國家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規模之大,世界驚嘆。

到了漢朝,又對長城進行了系統化的修建,用來抗擊北方匈奴的侵擾。期間,漢武帝對長城的建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隨後的各個朝代,也都沒有停止對於長城的修築,隋帝楊堅父子在位的近40年間,對長城進行了大大小小五次修繕。宋朝時期,宋太祖和太宗兩兄弟,對於長城的修築也是非常贊同的。

而到了明朝,修築長城的工程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目前留存於世的明長城,就是在那個時間修建而成的。直到清朝,康熙皇帝頒布了「永不築長城」的指令,才使得這場規模浩大,歷時悠久的修建工程告一段落。但即便如此,大修沒有,小修也是不間斷的,康乾年間,對於長城的多個關口、城牆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繕和維護。

到了同治年間,還專門修建了清代長城,用來對付捻軍,在山東、安徽、河南等多地均有分布,工程十分浩大。甚至,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仍然發起過「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活動,可以說,長城的修築幾乎貫穿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見證了中國的成長軌跡。但即便如此,中國的朝代中,仍然有兩個朝代對於長城沒有進行修繕,分別是唐朝和元朝。

當前位於牡丹江邊牆的唐長城,實際上,是靺鞨族所建,跟唐朝沒有關係,而元朝因為當時的國力強盛,無人能敵,更沒有修築長城的必要。

那麼,為什麼唐朝不修建長城呢?這個主要是因為李世民的緣故。

唐太宗不修長城其實是有原因的,當時,李淵仰仗著兒子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得以推翻隋朝,奪取政權,建立了大唐王朝。在百廢待興的初建時期,李淵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完成國家統一大業之上,同時,還要兼顧皇權的穩固,所以,無暇去修建長城。九年以後,李世民以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篡權稱王,以兄弟之血圓了自己的治國之夢。

唐太宗登上皇位之後,施仁政,鑄廉潔,輕賦稅,免徭役,團結各個少數民族力量,制定出一系列利國利民的優惠政策,促使國家能夠在一個非常穩定的環境下,得到良好的發展,更呈現出了「貞觀盛世」。但在李唐成立不久的時候,國家還處於被邊外蠻夷民族不斷侵擾的時期,如何處理好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平衡好各方政權,是擺在唐朝統治者面前的大問題。

這個問題,對唐太宗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在唐太宗上位的第三年,東突厥侵擾邊塞,但是,唐太宗認為:修築長城勞民傷財,且對突厥人起不到震懾作用,所以,一口回絕了修築長城的建議。李世民認為:隋煬帝楊廣之前也動用人力物力財力,建築了千餘裡城牆,但是,依舊沒能抵抗住胡人的進犯,所以,他認為,抗擊外敵不能靠城牆,這種大肆營造,消耗民力,弊端頗多。

所以說,如果真的想抗擊外敵,還是要依靠武力的震懾作用,以及合理的邊境處理原則,而非單純的防禦。李世民對那些一再建議修築長城的官員們說:「我為了大家,將邊塞地區肅清,讓突厥等外敵因為大唐的威望而產生懼怕,促使他們不敢再來侵擾我們的疆土,這不比修長城更有用嗎?」

更是因為李世民的祖母孤氏,以及其母親竇氏都是胡人,所以說,李世民身上本來就流淌這一半胡人的血,所以,他在高祖的「天下一家」、「胡越一家」的理論基礎上,締造出了新的處理邊境問題的理念,那就是「華夷一體」,將各民族大融合的思想繼續升華、放大,讓少數民族人民更加親密無間。

此外,太宗還摒棄了之前的「貴中華,賤夷狄」的偏見思想,將團結和友愛的思想在各民族之間傳播開來,讓各民族平等、和平共處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同時,他也給了更多少數民族官員以機會,提拔少數民族人才,主張聯姻、通婚、結盟等一系列活動,讓更多的漢民與少數民族人民相互接觸,相互融合。

唐太宗在處理少數民族問題上的包容與大度,讓周邊各少數民族國家更加親唐,並心甘情願成為大唐的附屬國和朝奉國,用海納百川的胸懷倡導民族融合,也讓少數民族國家都尊稱其為「天可汗」。並且,之後的大唐,除了唐太宗外,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也曾被稱為「天可汗」。

唐太宗在邊境安全問題上的處理,可以說是顛覆了傳統思想,他沒有把可以防禦外地的長城作為自己處理安邊問題的砝碼,而是利用自己先進的思想和包容的政策,使得周邊問題可以得到更為徹底的解決。可以說,在解決安邊問題上,修築長城是治標,而實行合理政策,促進各民族之間的融合發展,才是治本。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唐太宗沒有對長城進行修築。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舊唐書》、《新唐書》】

相關焦點

  • 中國曆朝歷代以來「十二大軍師」(上),今天先說一說前六位
    今天我們說一說中國曆朝歷代以來"十二大軍師"(上),前六位軍師。1、周朝==[姜子牙]輔佐周文王.武王 姜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
  • 李世民想要保他,李淵想要殺他,他臨死前:高鳥逝,良弓藏
    李世民想要保他,李淵想要殺他,他臨死前:高鳥逝,良弓藏 中國每個朝代的建立,都是建立在無數枯骨之上。皇上並非是神仙,並不能讓萬人稱服,只有幾個人合夥才能成就大事,就比如現在的公司,都是幾個人合夥開公司,如果是一個人那是沒有辦法走長遠的道路。但是在每個皇帝開國後都會發生一件非常心酸事情,那就是殺開國功臣。
  • 看李世民怎麼認為的
    看李世民怎麼認為的。提到李世民,大家肯定印象深刻,不少電視劇都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為題材拍的,可謂是歷史上有名的皇帝。小編對他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當時已經是太子的哥哥和第四個弟弟,甚至連兄弟家的兒子也沒放過,他的這一做法在歷史上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人說他看重權利不看重親情。
  • 魏徵死後留一本冊子,李世民讀後勃然大怒,下令:給我扒了他的墳
    貞觀名臣魏徵於643年逝世,唐太宗李世民為其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他不但親自為自己寫了一份墓志銘,而且準備把女兒嫁給魏徵的兒子——衡山公主。但諷刺的是,魏徵葬禮後不久,李世民還沒流完眼淚,魏徵的墓就被李世民親自推倒了。魏徵與李世民,歷來為史家所推崇的君臣關係典範。那為什麼李世民要親自推倒魏徵的墓呢?而且,這,要從李世民與魏徵的實質關係來看。
  • 為何五毒之一的蜈蚣,卻偏偏害怕大公雞?真相實在讓人佩服
    旅行是一個釋放內心的徵程,一路上我們是會看到很多不同的風景,體驗當地的不一樣的生活和風俗,感受同一世界中不同的文化。在每一次旅行中,讓你收穫最大的是什麼?如果沒有也沒關係,從今天開始,就讓小編帶你從文字中遊遍世界,看看各地不一樣的風俗民情和發展。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節目。
  • 中國臺灣海峽並不寬,為何不修一條海底隧道?工程師給出答案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我們都知道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所以很多人想要去臺灣旅遊的時候只能夠選擇坐船或者坐飛機,有一些人沒坐過船很容易暈船,而有一些人又覺得飛機票的價格太貴了,那麼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
  • 李世民的千年銀杏樹
    地球上最美的10棵樹:中國千年銀杏位列榜首!驚豔了全世界!由唐太宗李世民於1400多年前親手所種,繁華落盡夢回大唐千年場景盡現眼前!李世民為什麼會建一古廟種下一顆銀杏樹呢涇河龍王擅自更改降雨的時辰和降雨量,天庭派魏徵監斬,龍王就請李世民幫忙拖住魏徵保其性命,李世民答應了。可誰知道魏徵就趁著和李世民下棋的時候瞌睡一會兒的功夫就把龍王斬了。龍王恨李世民說話不算數,從此總是入夢讓李世民索命!李世民害怕憂鬱成疾,為求菩薩超度龍王,便建立這古廟,並親手種下這棵銀杏樹!
  • 李世民的一生有什麼功績呢?他是不是好大喜功呢?
    李世民有什麼功績呢 ?在587年,突厥都藍可汗繼位,隋文帝暗中操作,支持都藍可汗的弟弟突利奪權,只是奈何突利比都藍可汗棋錯一著,最終是失敗了,甚至是在蒙古草原連棲身之所都沒有。 隋文帝又一次伸出了友誼的手,對突利很慷慨地道:「來河套吧。」
  • 判官在生死簿上,為李世民添了20年的壽命,閻王看破為何不說破?
    崔判官一看大事不好,生死簿上註明李世民的壽數已盡。意思是說李世民回不去了。這可怎麼辦呢?好朋友魏徵還特意修書一封,囑咐他安全把李世民送回陽間。大家想一想,古人寫字都是用毛筆,並且崔判官蘸取濃墨添的兩筆,這兩筆短時間不可能很快幹透。也就是說十殿閻羅能通出筆跡很輕易的看出崔判官作假,問題是閻羅為什麼看破而不說破呢?原來圍繞唐太宗李世民發生的這些事,都是玉皇大帝一手策劃的。即都在為唐太宗李世民挖坑,目的就是讓他支持唐僧去西天取經。
  • 李世民家的女人們:彪悍的人生要什麼解釋?!
    獨孤皇后二話不說,派人將這個美女打死。楊堅知道後,一氣之下離家出走,狂奔出城,可把大臣們嚇壞了。他們一路追到山林裡,只聽隋文帝抱怨說:「吾貴為天子,而不得自由!」獨孤氏常年持家,積勞成疾。可這女強人偏偏脾氣暴躁,自己是個病秧子,還喜歡教訓身邊人,平時兒媳婦見到她都退避三舍。
  • 小鳥依人一詞居然是唐太宗李世民誇獎大臣的!這些成語也和他有關
    按照現在人的常理,這要求並不過分,看就看吧,這是頂頭上司的要求,違逆不得。可是沒想到,官職不高、權力不大的褚遂良卻一口回絕:「我現在擔任的這個起居郎職位,就像以前的史官一樣,無論皇帝的善行還是惡行都要記錄在案,以督促皇帝不要犯錯。按照以前的先例,皇帝不可以自己看這些記錄!」
  • 美國歷史教科書是如何描述中國的?僅短短20頁,共記載6位中國人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唐太宗。英國哲學家同樣也說了一句類似的話:學史可以明知。通俗一點就是熟讀歷史可以讓人變聰明,這是為什麼呢?歷史講得都是過去歷朝歷代古往今外做人做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熟讀歷史可以學的古人的大智慧,雖然這些歷史跨越了幾千年,但是熟用這些歷史經驗,卻能讓人在職場、日常生活應對自如。
  • 李世民女兒被「家暴」致死?多年以後考古學家挖開陵墓,揭開秘密
    唐朝「貞觀之治」開闢了一派欣欣向榮的大唐盛世,當朝君王李世民,一代明君,中國歷史上取得重要成就的少數人之一。很多人覺得李世民雖然是一代明君,但是他也發動了玄武門兵變,殺了自己的大哥,逼迫李淵退位,有功也有過。
  • 李世民登基前後的三把火,代表了什麼
    他在即位之後所做的事情也是十分的正確的,這是一個十分有政治能力的人,在之前的時候他被封為天策上將的時候,會認為他的軍事能力出色,但是他的政治能力可以說的和軍事能力相比不相上下的。武德九年的八月初八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比六月初四更要值得被歷史記載,那就是唐高祖李淵正是下詔,傳位於太子李世民。
  • 李世民到底是怎麼死的?專家:死得太蠢,史官都不好意思記載
    李世民是盛世大唐的第二位皇帝,開創唐朝的是李世民的父親李淵,雖然李淵是開創唐朝的人,但是若沒有李世民的幫助,李淵也很難在唐朝站穩腳步,在李淵退位後,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他徵服了北方和周圍的少數民族,讓各族尊稱他為「天可汗」,李世民建立下的功勞,為唐朝日後的繁榮盛世奠定了基礎。
  • 為什麼五官好看的人,自拍反而會變醜?連明星也不例外!
    答案揭曉:一個是自拍,另一個確實他拍。按照常理來說,每個人對自己的五官了解度應該是最高的,知道自己哪個部分是好看的,那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為什麼五官好看的人,自拍反而會變醜?連明星也不例外!一、原因分析他拍時往往處於一種自然的狀態下,不會去思考太多,而自拍直接面對攝像頭會稍微有點不自然,臉部表情僵硬,拍多了依舊不滿意之後,會更加挑剔。所以不論再好看的人,面對鏡頭的不自然和「視覺疲勞」總是會拍出低於自己的本身顏值的照片。
  • 同樣是和皇帝直言不諱,為什麼有人加官進爵,有人卻命喪黃泉?
    其中一多半都是直接揭唐太宗李世民的傷疤,不客氣的點評他的過失,讓這位皇帝很沒面子。可到底是有前朝隋煬帝拒諫亡國的例子在,魏徵的每條建議又都頗有道理,他只能「忍著火」去採納其中合理的部分。雖說李世民嘴上服氣,但心裡總是不舒服,就總想找個機會在別的方面找找場子。有一次聽長孫無忌說魏徵最喜歡吃菠菜,但他老婆就最煩菠菜,魏徵是極度懼內的人,在家的時候不敢讓府裡的廚師給他烹菠菜吃。
  • 虞世南這首經典的《蟬》,雖然只有20個字,李世民讀了都讚嘆不已
    虞世南在唐朝眾多的詩人中名氣並不算大,可是他一些經典的作品,卻是同樣膾炙人口;另外他還是李世民身邊的大紅人,受到了重用。而他寫這首詩《蟬》時,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說當時李世民宴請眾多大臣,席間突然詩興大發,讓手下的大臣,每人寫一首詩,當時的虞世南想都沒有想,看到窗外樹上的蟬,於是信手拈來,寫下了這麼一首經典的作品。
  • 看看歷史上批判過他的這些人,你就明白真相了
    不過我認為,要真正回答好這個問題,必須「回到歷史中去」,「從歷史中尋找答案」。那麼,歷史上,究竟是哪些人在「批判」秦始皇,將他罵為「暴君」呢?我們梳理一下歷史,就知道這些言論背後的原因了。所有評價秦始皇的人,我們基本上可以分為六類:秦始皇「身邊的人」、古代「帝王」、古代「文人」、古代「權臣」、古代「學者」、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