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登基前後的三把火,代表了什麼
在歷史上可以說是奪位的皇帝是有很多的,但是奪位之後真的是做得很好的,沒有幾個。其中發動玄武門事變之後的李世民就是其中做得非常優秀的一代帝王,就是因為李淵和上天給予他的磨練。他在即位之後所做的事情也是十分的正確的,這是一個十分有政治能力的人,在之前的時候他被封為天策上將的時候,會認為他的軍事能力出色,但是他的政治能力可以說的和軍事能力相比不相上下的。
武德九年的八月初八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比六月初四更要值得被歷史記載,那就是唐高祖李淵正是下詔,傳位於太子李世民。八月初九李世民就在東宮的顯德殿登基,正式的坐上了他夢寐以求的皇位,也是這麼多年來奮鬥給予他最好的結果。但是也是李世民這一生最輝煌的開始,他也由此讓貞觀時代走進了人們最為崇拜的歷史中。
在李世民上任之後的當天就大赦天下,免除了關內及六州的田賦和捐稅兩年,免除其餘各州差役一年。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典範意義的一個時代,也就在這一天拉開看帷幕。在這樣的大力推行寬大政策並努力實現天下和解的同時,為了進一步贏得人心,李世民在登基的前後還做了三件事情,也是因為如此,順利的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領袖在天下人面前和心中的光輝形象。這也是代表著新官上任三把火。
這第一把火就是廢除了高祖李淵在之前發布的宗教改革令,命天下的「僧、尼、道士、女冠並宜依舊」。就在武德九年的時候,高祖李淵曾採納了傅奕的建議,下令對佛、道兩教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清理整頓,只在長安城內保留了寺院三所,道觀兩所;每個州縣,也只能保留一所道觀和寺廟,其餘的全部都拆;被拆的寺院和道觀的僧、尼、道士、女冠、全部都還俗,並且讓他們強制的歸鄉,這一做法,雖然是對國家比較不錯,但是全部的實行也是會有反效果。
李淵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寺院經濟過於膨脹,他們的隊伍又極其的龐大,僅佛教的信徒就有二十幾萬人之多,對社會來說也是造成了不小的負擔,正如傅奕在奏疏中說的:「僧尼徒眾,糜損國家;寺塔奢侈,虛費金帛。」可見李淵的這個政策是對國家有利的,並且也可以防止這些宗教人士兵變,但是當時對於佛教和道教來說卻是一種災難,所有的宗教人士肯定是有抱怨和情緒的。
但是,在玄武門事變的當天,李世民就迫不及待的以高祖的名義重新發布了命令。讓所有被迫還俗的佛道出家人重新回歸帶寺院和道觀中,一切都恢復了舊制。李世民的這一做法無疑是獲得了宗教人士的人心。儘管李淵頒布的這條法律是為了國家好,但是李世民卻是在第一時間內就將其推翻,可以說明的是李世民在那個時候非常的需要輿論的支持。而佛、道兩教是當時在民間團體上最具有可以讓輿論轉向的力量。這也是李世民的目的,讓這個民間最大的團體人心向他。
第二把火就是「縱禁苑鷹犬,罷四方貢獻,聽百官各陳治道」,也就是釋放宮中所圈養的各種的奇珍異獸,而且還停止了個地方的進貢;同時還給了政府的各級官吏提供一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渠道,讓他們有什麼想法都可以直接向上反應,而且也讓他們獲得了越級升官的可能性。此舉雖然說是讓百官都可以對未來的國家的政治方針獻策,事實上也是鼓勵他們敢於批評舊制,放膽直言高祖在位時候的錯誤,或者是不好的地方。
第三把火就是,放歸掖庭工宮女三千多人,讓她們「各歸親戚,任其適人」,也就是說放她們回家之後,可以投奔自己的親戚,也可以選擇嫁人。
上邊的三個措施不管是哪一個,其政治的指向都是非常的明確的,其目的就是和高祖徹底的華清界限,也是在揭露上一任的掌權者在當權的期間存在的種種的奢靡之風和一些陋習。這樣做也是可以讓天下人知道現在的掌權者改革的勇氣和執政的不同,也是要樹立一種政府清正廉潔、儉樸寡慾,以民為本的良好形象。
作為剛開始執政的李世民來說,這三把火燒的都十分的漂亮,每一條的政策都有針對的受眾人群,都可以獲取相對應的好處,也可以迅速的贏得社會各個階層的好感,從而進行擁護。史書對於這場的評價是:「政令簡肅、中外大悅。」
可見李世民做出的這些改革都是十分的深入人心的,這一良好的開端,可以說是在人民群眾的心中留下了好感,所以說在他執政的初始階段,也並未有過來自民間對於他的不滿。可以說李世民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政治能手,在李唐王朝早年的時候,看到的 李世民都是驍勇善戰的一面,以為他只是擁有非常優秀的軍事能力,可是在事變的後期,我們是可以清楚的看到關於李世民的政治能力比軍事能力差不了多少。
李世民的這三把火,讓一個新的盛世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