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秦瓊幹著最苦,最累的活,為何最後卻被李世民邊緣化?
秦瓊,大唐響噹噹的名將,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幫助李世民南徵北戰建下不世之功,可以說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隋朝末年,戰火四起,各路軍閥揭竿而起,秦叔寶因為驍勇彪悍,並且不乏志向氣節,被各路諸侯看中,最後投身李唐陣營,李世民很中意他。而秦叔寶沒有辜負李世民的器重,為他衝鋒陷陣,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舊唐書》中,是這樣評價秦叔寶的:
叔寶每從太宗徵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闢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寶亦以此頗自矜尚。
萬軍從中疾馳,如入無人之境,取敵將首級,是何等的威風。
但是有一個很奇怪的地方,這樣勇猛的秦瓊,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在了末位。
在《舊唐書》中曾記載這樣一件事情「從徵於美良川,破尉遲敬德,功最居多」,尉遲敬德當時在劉武手下的時候,曾和秦叔寶幹過一次,結果很明顯大敗而歸,並且秦叔寶跟隨李世民先後徵戰王世充,劉黑閥等人,每次都是作為先鋒可到頭來,手下敗將第七,他二十四,這麼多功勞都餵了狗嗎?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網上贊成最多的說法是:秦瓊和李世民在最關鍵的一場戰役中,沒有一起扛過槍。
對李世民而言最關鍵的戰役是哪一個?毫無疑問是玄武門之變,這是他能坐上這個皇位的根本原因。在這場戰役中,有從龍之功的人肯定會得到重用,而秦瓊的不作為,讓李世民有點心寒,沒有在坐上皇帝之後直接將他發配邊疆已經算是夠意思的。
真的是如此嗎?
在《舊唐書》中曾記載,秦叔寶在玄武門之變中,不僅出力了,而且是出大力了,不僅在戰鬥中幫助尉遲敬德殺死李元吉,還限制了李淵的行動,李世民還認為秦叔寶的功勞第一,但是為何這排名就不高呢?並且大家不難發現,在這些排名中,排在前面的大部分都是文人,為李世民出謀劃策的人。
李世民自認為自己做得很公允,但是為何我們會感覺對秦叔寶不公呢?
出點子的人往往要比幹實事的人更受歡迎,就比如儒家,他們經常都會找出問題,但是不會解決問題,但是這也不影響,儒家在中國上的地位。
秦叔寶雖然勇猛,但是他並沒有謀士的風範,所以他每次衝鋒的時候都是衝在第一位,並且在關鍵戰役中的玄武門之變中,秦叔寶做的就只是指哪打哪,並沒有為李世民提供建設性的意見,當然也可能是提了沒被採用,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更尷尬。除了這點之外,還有一點,秦瓊沒有自己的小團體,就代表他沒有多大的欲望,並且這人還是一個功勞特別大的人,這對於一個當權者來講,這很可怕,誰知道這人能幹出什麼事情來,但是你還沒有辦法動他。
秦瓊如此,和他一樣的還有李績(徐茂公),同樣是因為功勞太大了,功高蓋主沒讓李世民很是忌憚,直到李世民去世前,都沒有對李績完全放心,所以李績也就比秦瓊好點排23。
伴君如伴虎,這話說的一點錯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