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門初奉律,仗戰始臨戎。振鱗方躍浪,騁翼正凌風。未展六奇術,先虧一簣功。防身豈乏智,殉命有餘忠。——李世民《傷遼東戰亡》編者按:一代大帝唐太宗李世民對於高句麗的徵伐,竟以撤軍告終,李世民事後更是頗為懊悔,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這也是古往今來對於唐太宗徵高麗之戰充滿了爭議。但事實上,徵高麗之戰中的經典戰役——駐蹕山之戰,卻是李世民一生中僅次於虎牢之戰的神仙仗。唐太宗徵高句麗,總共出動6萬陸軍,4萬水軍,馬4萬匹。連克數城之後,張亮的水軍依然在進攻建安城的路上,陸軍一部分需要維持後勤及留守佔領的城池。
而在唐太宗圍攻安市城時,高句麗援兵號稱15萬抵達,除去圍攻安市城的兵力,李世民身邊僅剩3萬左右的野戰兵力。李世民遣阿史那社爾率1000餘突厥騎兵引誘高句麗軍,高句麗軍遂追至安市城東8裡的六山(位於今遼寧海城東南)結陣。這時候李世民沒有採納江夏王李道宗的奇襲平壤的意見,被很多人認為是徵高麗無法一舉競全功的原因。那我們就來好好辨析一下。
《資治通鑑》:乃與無忌等從數百騎乘高望之,觀山川形勢,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高麗、合兵為陳,長四十裡。江夏王道宗曰:「高麗傾國以拒王師,平壤之守必弱,願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則數十萬之眾可不戰而降。」高句麗一方的援軍是「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高句麗有五耨薩制度,「耨薩」相當於都督。顯然高延壽、高惠真所率領的,只是高句麗在鴨綠江以北地區的兵力,而平壤周邊還有數量可觀的兵力來防備百濟、新羅,所謂平壤空虛無從談起。
從後面的情況來看,高句麗援軍中正規軍約為6萬以上,靺鞨僕從軍數量不詳,但大多戰鬥意志差,裝備粗劣。15萬的總兵力,當有一定誇張之處,然而數量仍然遠多於唐軍。李世民卻對於戰勝敵人信心十足,聲稱:「今為延壽策有三:引兵直前,連安市城為壘,據高山之險,食城中之粟,縱靺鞨掠吾牛馬,攻之不可猝下,欲歸則泥潦為阻,坐困吾軍,上策也。拔城中之眾,與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來與吾戰,下策也。卿曹觀之,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
這除了李世民本人高超的用兵技巧之外,唐初府兵和兵募的驚人戰鬥力也是太宗皇帝自信的關鍵。關於兵募,詳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薛仁貴為何能鹹魚翻身?說說讓人自帶乾糧大殺四方的唐朝兵募制度》。兵募的待遇極高,「渡遼海者,即得一轉勳官」,李世民說「朕今徵高麗,皆取願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悒」,這真不是他自己吹牛,而是待遇在這裡。
但是優質待遇那可是白花花的銀子(當然唐代白銀還不是流通貨幣),而唐初的經濟並不寬裕,更不用說遼東的要命地形帶來的後勤困難甚至還要高於遠徵蒙古高原(東突厥的根據地在內蒙,不在漠北)。所以在舉國戶口只有380萬戶,2000萬口左右的貞觀時代,也確實沒能力組織大軍進討。李世民的布置,令李績將步騎1.5萬在西嶺布陣,引誘敵軍出擊,作為正兵。長孫無忌率牛進達等將兵1.1萬以為奇兵,伏於山北狹谷之中。唐太宗親率步騎4000,挾帶鼓角,收卷旗幟,登上北山,這是唐軍的精銳部隊,李世民曾經依賴的玄甲精騎可能也有部分在其中。
六月二十二日,高延壽見李績在正面布陣,認為這就是唐軍的全部兵力,於是列陣前來迎戰。關於高句麗的軍隊,一般根據古代東北地區勢力的情況,推測其也如鮮卑及女真金國那樣,擁有勢力可觀的具裝騎兵。在高句麗墓葬群中出土了很多四世紀的馬蹄鐵,這方面甚至比起中原的騎兵更加先進。東北地區富於鐵礦,且高句麗的農耕也很發達,有能力供養具裝騎兵。
李世民埋伏在北山,遠遠看見山北狹谷之中塵土飛揚,知道長孫無忌已經完成布陣。但高句麗人卻完全沒有看到,由此我們就能知道李世民此前「觀山川形勢,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的意義。唐軍的埋伏活動,顯然都在高句麗軍的視野死角中進行,廟算成為此戰勝利的關鍵。
▲高句麗具裝武士壁畫,除了馬掌之外,武士腳上還有山地所用的鐵鞋
在高句麗大軍與李績部接觸之前,李世民下令鼓角齊作,旗幟飛揚,幾路兵馬鼓譟進攻。在群山之中,高句麗軍隊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勢,而唐軍則可以利用地形以少圍多。唐軍的具裝騎兵從高山上衝擊而出,顯然比高句麗騎兵更有殺傷力。高句麗軍猝不及防,想要分數道應敵,然而陣勢已亂。當時正好雷電大作,高麗軍越發震恐,龍門人薛仁貴高呼陷陣,所向披靡,唐軍紛紛大嘯,蹂躪敵軍,「斬首二萬餘級」。但此戰頗為慘烈,左武衛將軍王君愕戰死沙場。
有人認為斬首往往遠少於殲敵,因此駐蹕山之戰殲敵很可能多達十萬以上,這是不明白唐朝歷史記載的規律。《兩唐書》當中的斬首數,一般已經考慮到這個因素,在原斬首數基礎上乘了數倍來估計真實的殲敵數量了。到了明代不再做這個處理,所以明朝的戰爭斬首數相對較少。高延壽、高惠真雖然得以衝殺而出,但卻未能逃出群山,「將餘眾依山自固」,遭唐軍包圍多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全部投降。
剩餘的高句麗軍隊則應被擊潰逃散,而靺鞨僕從軍由於和高句麗方面關係大多比較鬆散,應該逃散者甚多。但史料又特別記載戰役結束後,太宗在數萬俘虜中「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胡三省注:「以靺鞨犯陣也」。由此推測,由於靺鞨人更加驍勇,高句麗軍中包括具裝騎兵在內的突擊部隊,很多由歸化高句麗程度高的靺鞨人擔任。這與中原王朝時常招募東北漁獵遊牧民組建精銳部隊類似。唐太宗坑殺靺鞨精兵3300人,是為了震懾靺鞨人,使他們不敢再幫助高句麗。
駐蹕山之戰,唐軍「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他器械稱是」,李世民卻「簡耨薩以下酋長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遷之內地,餘皆縱之,使還平壤」,放回三萬多高句麗戰兵,這是可怪之一。駐蹕山之戰唐軍以3萬人對十萬級別的高句麗軍,徹底摧毀其核心,擒獲其指揮系統,卻未能拿下安市城,這是可怪之二。以筆者的推測,放回3萬多人,是因為這些敗兵失去了武器盔甲,短時間難以武裝,放回去反而可以向平壤方向傳播恐懼。然而安市城主梁萬春面對援兵已絕的危難局面,竟然還堅守兩月,到天寒地凍之時,李世民不得不退軍。
從戰略意義上講,如果安市城被唐軍攻克,加上駐蹕山之戰的震懾,遼東其他城池必然紛紛投降,唐王朝能夠一舉拿下整個遼東。所以梁萬春的堅守,其戰略價值當然是不容低估的。然而這並不足以否認駐蹕山之戰的戰術勝利,或者說由於梁萬春的存在,駐蹕山之戰成為了一次漢尼拔的坎尼之戰這樣的戰役,但其光彩能夠因此被抹殺嗎?
從地圖上看,唐軍橫掃了遼河東岸的平原地區,但對遼東廣袤的丘陵以及半島地區則沒遭到多少侵襲。駐蹕山之戰後,群臣多提出直襲平壤的計劃,但是此計是否可行呢?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高句麗在鴨綠江以南的兵力此時依然完整,唐軍即便在戰爭中繳獲了大量存糧因糧於敵,在天氣不斷轉冷的情況下深入鴨綠江以南,也是風險非常大的。考慮到當時唐朝國力有限,筆者甚至懷疑李世民的戰略目的只是通過拔除遼東的山城體系,而收複本屬於中國卻被高句麗侵佔200多年的遼東地區,殲滅高句麗是計劃留到下一次戰爭。這樣一來,頓兵安市城就說得通了。
徵高句麗之役,唐朝遷移人口24萬人,並削弱了高句麗和靺鞨的關係,結束了高句麗的強盛時代。此後,太宗又組織了數次對高句麗的小規模侵襲,進一步打擊了高句麗的凝聚力和威望。但如果要說自此之後高句麗就註定完蛋,卻也不至於,不應該為了吹捧太宗,就抹殺高宗年間蘇烈、薛仁貴等人的努力。人口多達300萬以上的高句麗,在高宗年間無疑仍是強敵。
徵高句麗未能一舉競全功或是拿下遼東,實在是有很大機緣性的因素。那麼,駐蹕山之戰的意義在哪裡呢?如果一定要回答的話,那就是戰爭藝術的意義——這和坎尼之戰一樣是輝耀千古的經典戰役。此戰之中,李世民將地形的利用,埋伏的設置,以及騎兵居高臨下的衝擊力,都發揮到了極致,打出了一場妙到毫巔的殲滅戰。當然,唐朝後來還有一群璀璨的將星,而高句麗卻沒有他們的西庇阿,所以結局只有慘澹地完犢子。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海雲天,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