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古希臘戲劇作家作品
【三大悲劇家】
1· 埃斯庫羅斯(公元前525-456)
三大悲劇家之一,雅典奴隸主民主制上升時期的詩人,被稱為「悲劇之父」。
埃斯庫羅斯像他對古希臘藝術形式上的重大革新是把演員從原來的一名增至兩名,使得劇中人物之間的對話成為戲劇表演的組成部分,他還減少了合唱隊員的人數和作用,加強了對話的比重。埃斯庫羅斯約寫過70 部悲劇,被保存下來的只有7部,代表作《俄瑞斯忒亞》(《阿伽門農》《奠酒人》與《復仇神》)。流傳至今的古希臘悲劇中唯有一部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就是埃斯庫羅斯的《波斯人》,描寫當時發生的波斯帝國和希臘城邦之間的戰爭,悲劇的規定情景發生在波斯王宮內,全劇以波斯人的失敗而告終。此外還有《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它是三聯劇《普羅米修斯》唯一存留的一部悲劇。其他劇作還有《乞援人》、《七將攻忒拜》。
埃斯庫羅斯創作特點及對悲劇藝術的貢獻:
1)增設了第二個演員,確立了戲劇對話以首要地位。
2)以三聯劇(三部曲)的形式寫戲。
3)相信命運與因果報應,但強調個人的自由意志與道德感。
4)以樂觀的結局為悲劇結局。
總稱名為《俄瑞斯忒亞》的三聯劇(三部曲)包括:阿伽門農、奠酒人、復仇神。以阿特柔斯家族的興衰為背景,因為特洛亞王子帕裡斯拐走了具有傾國傾城之貌的絕世美女海淪——阿伽門農的弟媳婦,由此引起了長達十年的特洛亞戰爭。阿伽門農是希臘聯軍的統帥,出徵時海上無風,船隻無法揚帆啟航,阿伽門農就殺了自己的女兒依菲格涅亞來祭神。這場戰爭最終以希臘人的勝利,特洛亞人的失敗而告終。
《俄瑞斯忒亞三部曲》
第一部劇《阿伽門農》,阿伽門農凱旋而歸,被妻子克呂泰摩斯特拉和她的情人埃癸斯託斯殺死,克呂泰摩斯特拉為被殺祭神的女兒復仇。
阿伽門農將自己的女兒伊菲革涅亞獻祭給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
妻子呂泰涅斯特拉在情人的慫恿下殺死凱旋歸來的阿伽門農,為女兒復仇
第二部《奠酒人》,阿伽門農的兒子俄瑞斯特斯從國外回來祭掃父親阿伽門農的墓,與姐姐厄勒克特拉相遇。在姐姐的慫恿下,殺死了母親和母親的情人,替父親報了仇。
俄瑞斯特斯弒母
第三部《復仇神》,由於俄瑞斯特斯殺死了自己的母親,遭到復仇女神的追逐,俄瑞斯特斯逃到雅典娜神廟避難。雅典娜召集眾神審判會,審判俄瑞斯特斯殺母是否有罪。結果,一半神判他有罪,一半神判他無罪,雅典娜以審判長的身份投了無罪的一票,俄瑞斯特斯以無罪開釋。雅典娜說服了復仇女神放棄復仇行動。
俄瑞斯特斯被復仇女神追逐
俄瑞斯特斯因弒母在雅典娜神殿前被審判
全劇圍繞一個家族的悲慘故事展開情節,表現了一種氏族觀念:前任造孽,後人承擔苦難,一代一代循環報復。埃斯庫羅斯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但同時強調理智與仁慈的重要性。雅典娜體現了民主制度的精神,主張對罪犯進行公開審訊,考慮他的殺人動機;復仇女神則代表了古老的氏族原則。這部悲劇展示了新舊勢力的衝突與鬥爭,結果是新興的父權制戰勝了母權制,折射出古希臘社會從王權專制向民主政體過渡時期的社會現實。
2019年2月20日至3月2日,中國國家話劇院和希臘國家話劇院在北京用兩國語言聯合演出《阿伽門農》,由希臘國家劇院的藝術總監艾夫斯塔修斯 利瓦西諾斯導演。《阿伽門農》是《俄瑞斯忒亞》中最精彩的一部,它的悲劇主題具有超越時代的現實意義,這部《俄瑞斯忒亞》三聯劇啟迪了20世紀美國戲劇家尤金·奧尼爾,他運用現代性心理學創作了《悲悼》三部曲,並由此獲得1936年諾貝爾文學獎。法國存在主義戲劇家讓·保爾·薩特的第一部戲劇《蒼蠅》,也是根據這部古希臘悲劇進行改編的。
中希雙語話劇《阿伽門農》在北京上演
尤金·奧尼爾《悲悼》,弗洛裡達大歌劇院出品2. 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406)三大悲劇詩人之一。他是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繁榮時期的悲劇詩人。當過雅典十將軍之一,和工商業民主派領袖伯裡克理斯交情很深。
索福克勒斯像索福克勒斯素有「劇場裡的荷馬」之美譽。寫過120 多部戲劇,其中獲得24個頭獎和二獎,流傳至今有7部。在中國上演過他的《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厄勒克特拉》等。其在人物性格、戲劇衝突、戲劇語言等方面的創作成就,超過了其他兩位古希臘悲劇詩人。
創作特點與對悲劇藝術的貢獻:1)反映了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全盛時期的思想,提倡民主精神。2)歌頌敢於同命運抗爭的英雄。他說,他是按照人應該具有的樣子來描寫。即寫理想中的人。3)增設了第三個演員,使對話佔主要地位 。4)打破寫「三部曲」的傳統形式,而寫獨立的悲劇。5)開創了倒敘式結構(又稱封閉式結構)的成功範例,其悲劇結構複雜嚴密,人物性格鮮明生動,具有堅韌的自由意志,悲劇人物比較接近現實中的人。
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上演於公元前431年。這是一部命運悲劇,展示了人的意志同命運的衝突。劇中那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謎,在全劇中是一個推動劇情朝前發展的細節,俄狄浦斯是唯一一個能破解謎語的人。因此忒拜人擁戴他為王,崇拜他、信任他、羨慕他的好運。事實上,俄狄浦斯是一個命運的棄兒。作者採取了先揚後抑的編劇手法,為了讓他跌得更加慘重。正如在真相大白後他自己意識到的:他是天神所棄絕的人,是忒拜城最高貴的同時又是最不幸的人。
俄狄浦斯的最後結局,意味著他必須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俄狄浦斯是罕見的集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救世主和骯髒的罪人合為一體的人物。不過,他是一個敢於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英雄,也是索福克勒斯塑造的一個理想中的人物,賦予他反抗命運的堅強的自由意志。這種堅強意志滲透在整個劇情裡,表現在他義無反顧追查那個殺害前國王的兇犯和自己身世之謎的過程中。 他獨自支配了整個事件,結果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身敗名裂,成為人人所不齒的罪犯。面對不公正的命運,俄狄浦斯沒有悲觀絕望,而是正視他所面臨的荒誕。為了避免在陰間地府面對他的父親和母親,他親手挖去了自己的雙眼,實行了自我懲罰和自我流放。俄狄浦斯王是一個敢於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悲劇英雄,儘管他並非完美無缺。
蜷川幸雄(日本)導演的《俄狄浦斯王》
朱莉·泰莫(美國)導演的《俄狄浦斯王》
中央戲劇學院羅錦麟導演的《俄狄浦斯王》
浙江省京劇院的《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藝術特點:
1. 倒敘式戲劇結構技巧的典範。在這部悲劇發生時俄狄浦斯已經完成了他的故事,他是弒父的兇手,母親的丈夫,兒女的兄長。全劇以俄狄浦斯為中心,編織兩條情節線,稽查兇手和追究血緣,前一條是明線,後一條是暗線。直到第三場兩條線才交織在一起,一經碰撞,立即達到高潮,一個自殺(王后),一個自殘(俄狄浦斯王)。
2. 發現和突轉。索福克勒斯採用「發現」和「突轉」的同時並存,來構成這部悲劇的情節編排。當科任託斯報信人帶來要俄狄浦斯回去繼承王位的信息,從而說出俄狄浦斯與科倫託斯國王沒有血緣關係時,這一「發現」令俄狄浦斯心驚肉跳。不過那個逃回來的僕人曾說過老國王是在三岔路口被一夥強盜殺死,這讓俄狄浦斯心存一絲僥倖心理,因為他曾經一個人在三岔路口殺害過一個衣著華貴帶著隨從的老人。這是一個迂迴,又是一個先揚後抑的表現手法。直到躲在鄉下的老僕人被帶來,這是最後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證人,包袱才被抖開。結果是俄狄浦斯的身世之謎一被發現,馬上來了一個主人公命運顛倒乾坤的大突轉。這種逆轉型悲劇,《俄狄浦斯王》堪稱典範。
3. 悲劇反諷。俄狄浦斯為民除害,追查兇手的結果,卻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他的命運大起大落,只發生在一天之內一個地點。俄狄浦斯只是順應了命運的安排,在解救了獅身人面女妖給特拜人帶了的災難後,接受了忒拜人的感恩,從他們手裡接過了王冠和寡居的王后,在不知不覺中竟然和母親共同播種繁育後代。這種雙重身份,構成了對俄狄浦斯最大的悲劇反諷。
4. 雙關語。比如,俄狄浦斯說,他清除汙染,不是為了某些疏遠的朋友,而是為了他自己,因為殺害老國王的手,也會用同樣的毒手來對付他。事實是這位自負的俄狄浦斯王最後用自己的手刺瞎了他的雙眼,他被自己的話言中了。
5. 歌隊的作用。歌隊在古希臘悲劇中始終佔有重要地位,他們起抒情作用,講述以往發生的事情,或對劇中人的爭執發表他們的看法。比起另外兩位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和歐裡庇得斯來,索福克勒斯的歌隊在全劇中的運用,顯得更加和諧、自然。在該劇「第四合唱歌」裡,歌隊悲嘆俄狄浦斯的命運,合唱歌詞寫得很美。在我國最早搬演這部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的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中央戲劇學院導演進修班演出,導演羅錦磷教授。2008年浙江省京劇團把它改編為京劇《王者俄狄》,由翁國生導演並主演。
思考題:
1.《俄狄浦斯王》的編劇特點
參考書目:
廖可兌:《西歐戲劇史》,中國戲劇出版社
劉明厚:《世界名劇導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